1、立春,24节气中的第1个节气。每年2月3日或4日或5日,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2、雨水,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3、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4、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

5、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6、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春天有几个节气 春天有几个节气分别是

春季有6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春天的节气都有哪些?

春天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天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的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特定节令,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天节气的特点

春天有6个节气。

1、立春,24节气中的第1个节气。每年2月3日或4日或5日,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br>2、雨水,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br>3、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br>4、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br>5、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br>6、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春天的六个节气是什么

关于春天节气的特点

关于春天节气的特点,中国传统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那么现在正值春日,万物复苏之际,你知道有什么节气是在春天的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下面一起看看关于春天节气的特点

春天节气的特点1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处于春季三个月,寒气开始消退,气候渐渐变暖,万物复苏萌发,气候变化以风为特点。下面对各个节气的特点分别叙述如下:

(1)立春

每年公历2月5日左右为立春,处于太阳黄经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从这一天起春天开始,万物有了生机。

我国古代还将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五天为一候,立春十五天的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这是说立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着一般浮在水面。

(2)雨水

每年公历2月20日左右为雨水,处于太阳黄经330度,表示少雨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多,并含雪散为水之意。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此时冻土层变浅,土壤表层夜冻日化,开始返浆,有利于小麦返青,是适合播种的时节。

雨水节气中的三候为:“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说明雨水节气中,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惊蛰

每年公历3月5日左右为惊蛰,处于太阳黄经345度,此时春雷响动,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蛰。

它们在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所以叫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震醒,出土活动。此时气温和地温都逐渐升高,土壤已解冻,春耕可以开始了。

惊虫拆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时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正如华中地区农谚所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春分

每年公历3月21日左右为春分,处于太阳黄经0度,为春季的中分点,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从这一天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

常年平均气温8℃左右,北方冷空气仍不断侵入,天气时暖时寒,终霜期鲁北一般在三月底或四月初,季水量依然稀少,一般5~10毫米,蒸发量明显增多,十年九春旱为常规。

春分节气中三候为:“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5)清明

每年公历4月4日左右为清明,处于太阳黄经15度,此时天气晴朗,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芽现青。

“清明”含义是气候温和、草木萌发,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清明三候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在农业生产中,清明作为重要的节气,更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拖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在城市里也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

由此可见,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清明都是一个让人们值得重视的日子。

(6)谷雨

每年公历4月21日左右为谷雨,处于太阳黄经30度,为雨生百谷的意思。雨水明显增多,植物茁壮生长。

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降下绵绵的细雨来,而且这时桃花正在开放,所以也有人称这时候的雨为桃花雨或桃花泛。自谷雨节起,是农事忙碌的开始。

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加快,从这一天起,雨量开始增多,其丰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种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润,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

谷雨三候为:“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春天节气的特点2

在二十四节气中,属于春天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

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春天节气的特点3

立春的节气特点是什么

气候特点:

一是日夜温差较大,二是冷空气活动频繁

立春节气期间气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一是日夜温差较大;二是冷空气活动频繁。春季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

立春到了,但是气温并不会回升的那么快,并且老话讲春捂秋冻,不建议大家过早的脱掉冬装换上亮丽的春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该注意保暖。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

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所以立春后还冷的情况是正常的`。

阴阳特征:

干支历法是上古文明的产物,上古历法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立春”,地域分界线在今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节气立春时,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

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这种转折在全国范围并不是十分明显,但立春后白天渐长,意味着最严寒的时期基本过去,天气开始逐渐回暖,万物渐次复苏。在南方岭南,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

立春的风俗特点:

立春乃“二十四节气”之首,“立”乃开始之意,意思是从立春这天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早在上古时代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了天干地支及二十四节气。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干支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往复岁的周期。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

“斗柄回寅”为立春(“春正”),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早在上古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传承着以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在秦汉以前,“春节”(正月节)这一称谓原本就是在立春这个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阴历一月一日(阴历一月一日古称为“元旦”)。

汉后各地历法统一,立春“岁节”被挪到了阴历一月一日,称“年节”。自立春岁节的民俗功能被挪到了一月一日后,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

先秦时期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岁首节庆的民俗不同,历法不同其岁首日期亦不同。在历法上,“岁”和“年”,在古时是有严格区别的: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从一月一日到下一个一月一日,谓之“一年”。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民俗在汉代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

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寔《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汉之后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

节日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春季的六个节气的顺序依次是什么

1、历法上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时值阳历2月半月,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2、雨水时值阳历2月19日前后。此时,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正如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惊蛰是反映物候的节令,时值阳历三月上半月。此时,春光明媚,万旬更新,时逢“九九”至九尽,天气渐渐回暖,但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4、惊蛰后十五日为春分。“分者,半也,当春季九十日之半也。”意即春天的一半。实际人,春分还表示“昼夜平分”的意思,正如谚语所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5、清明即清洁明净之意,时值阳历4月上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帝京岁记胜》中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6、谷雨,时值阳历4月20日前后。谷雨时节,我国南方雨水较丰,而且每年的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但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

春天有哪些节气?

1、春季里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2、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3、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4、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5、春分在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春分0°。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6、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7、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这个时候会进行秧苗初插和作物新种,而在谷雨这个节气里,往往雨水比较丰富,对植物的生长都比较有利。

春季是四季的开始,通常在阳历的2月、3月、4月三个月份,每个月份有2个节气,2月有立春和雨水,3月有惊蛰和春分,4月有清明和谷雨,是故,春季有6个节气。

一、立春(2月3-5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春季的第一天,立春表示春天来了。在古时对农业来说,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和煦的东风代替了严酷的北风,冬天的寒冰逐渐解冻,河水又开始潺潺流淌,地气上升了,草木欣欣然透出了绿意,虫蚁也蠢蠢欲动,整个大地逐渐苏醒。

立春之日,距离上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大约十五天左右,通常会出现在农历的正月初几,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前一年的十二月末。也有立春这天恰巧是元旦的,像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但这种情形十分难得,所以谚语说:“百年难遇岁朝春。”二十四节气是农民一年耕稼行事依据的节历,所以立春在民国以后被政府颁订为“农民节”。

立春在古代曾有许多有趣的节礼习俗。

在这一日,古代的皇帝须斋戒沐浴,率领文武百官举行祭典,一则迎春,一则劝农,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做好农务。他们祈求这一天是晴朗的日子,千万不要下雨,因为晴天将预兆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如果是雨天则预兆这一年气候反常、五谷歉收。

南北朝时,在立春这天,人们把彩绢剪成燕子的形状,佩戴在身上,用燕子的归来表示春临大地,家家户户将“宜春”两个大字贴于门上。

立春还有“打春牛”之俗。打春牛是一种策励农耕的仪式,怕牛在休息了一个冬天后,变得懒散了,所以用彩鞭木棍打打它,称为“打春牛”。春牛通常是由土做成的土牛。人们把土牛打碎了,牛肚子里露出预先藏好的另一只小土牛。这时,四周围观的百姓争着上前抢夺打碎的春牛,据说春牛角上的土能使农田丰收,牛身上的土放在家里则宜于养蚕,牛眼之土还能和药治病。而城里更出现了卖“小春牛”的贩子,土塑的小牛站在彩纸雪柳缠绕的栏座上,四周还点缀了土塑的百戏杂耍人物,让人爱不释手。

明清时,各地的人都在立春这天打春牛,唯一例外的是江苏的徐州人。徐州人相信如果立春打春牛的话,万一被蝎子咬了就会不治而死。

在北方,立春这天要吃生萝卜或春饼,称为“咬春”,街头巷尾一整天都是卖生萝卜的小贩,半夜里还可以听到他们那“赛过脆梨”的咳喝叫卖声。

等过了这些如打春牛、迎句芒神、咬春等热闹有趣的立春节俗后,大家都知道春天来了。

二、雨水(2月18-20日)

雨水是正月的中气,为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大地正吹着和煦的春风,高山的积雪融化了,雪水从山上流向平地,水分多了,湿气加重,自然雨水也多了,因此继立春之后的节气,就称之为雨水,春雨绵绵乃是常见的情景。

雨水是农民最盼望老天恩赐的礼物,在春季里,绵密的雨水表示今年将是丰收的一年。阳光与雨水是农作物生长最需要的两样东西,农夫在一年四季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果春季的雨水不够充沛,将导致无法顺利耕种,这一年的收成就会大受影响,因此,此时此刻,只有绵密的雨水,才会带来丰收的希望。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节气时,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升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的作物、林、果等的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公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发生。

雨水不是节日,所以一般百姓在雨水这天没有任何过节的礼俗。对农夫而言,雨水这天最宜种稻和移植柑橘了。所以农谚说:“雨水种落水(稻)。”也有:“雨水节,接柑橘。”

三、惊蛰(3月5-7日)

惊蛰是仲春二月的节气。这一时期气温不断上升,大地陆续解冻,桃花即将开放,树上的小鸟开始鸣叫,春雷乍响,蛰伏过冬的各种动物与昆虫都被惊醒,开始出来活动,因此该节气称为惊蛰。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莺)鸣;三候鹰化为鸿。”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阶段。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同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三至六摄氏度,江南为八摄氏度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十至十五摄氏度,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也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的农谚。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摸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及时进行修剪,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树、梨树、苹果树等要施好花前肥。

四、春分(3月20-21日)

春分是二月的中气,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时序到了春分这一天,太阳正射在赤道上,不但昼夜长短相同,就连南北两半球的昼夜也一样长,此日正好将春季九十天等分,故称之为春分,过了这一天,白天逐渐比夜晚长了。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就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伴有闪电。

据说春分时下雨,秋天的时候才会有好收成,春分前后,农人盼雨,因此才会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麦子后插秧”的农谚。如果春分不下雨,表示节气乱了秩序,不但秋时收成不好,人还会容易得病。

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三月下旬华南北部平均气温多为十三至十五摄氏度,华南南部平均气温多为十五至十六摄氏度。高原大部分地区冰雪已经消融,旬平均气温约五至十摄氏度。我国南方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十八至二十摄氏度左右。南方除了边远山区以外,平均十年内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十二摄氏度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

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五摄氏度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五、清明(4月4-6日)

清明是季春三月的第一个节气。时序到了季春,春光明媚、草木碧绿,大地一片欣欣向荣,不但一切生物显得清净明朗,而且一切景象给人气清景明的感觉,因此称之为清明。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又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伤身,所以大家应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六、谷雨(4月19-21日)

清明之后的第十五天是谷雨,这是暮春三月的中气。谷雨,这两个字具有雨生五谷的特殊含义。

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鸿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便可以在桑树上见到戴胜鸟。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气节。谷雨后气温回升速度加快,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雨量开始增多,五谷得以很好地生长。谷雨时期天气温和,水池中开始出现浮萍,桑树也长出了翠绿的新叶,江南许多地区开始采桑养蚕,农夫早已在田里播了种、插了秧,极需大量的雨水滋润田地,只有充沛的雨水才能使稻田迅速生长。谷雨时期雨水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对古代农业的影响。但雨水过量或严重不足,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作物后期产量。渔民也特别希望谷雨这天下雨,据说若这天下雨,当年的鱼肯定丰收。

在江南地区,牡丹花又称“谷雨花”,因其在谷雨时节开花,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谚。凡有花之处,士女游观,宴饮赏花,号曰“花会”。山东、陕西等地,民间多贴厌蝎符于壁,符咒曰:“谷雨日,谷雨日,奏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逆蝎千里化为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