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即修道者亦即头陀,苦行者是彻底的放弃对尘世物质享受的追求用对自己的身体非常苛刻的方法进行修炼,以净化自我身心的人。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证悟了什么?为何发生六种震动

南怀瑾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佛陀所证悟的是:“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的痛 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佛陀所证悟的是什么道理?现简单地将之分为四点来说明,但实际上真正的证语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只能通过实修实证去证得:

一、佛陀感到过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历史上的种种都历历如绘地展示在眼前,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 的环索,绵绵密密的联缀在一起,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这一念之下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风光霁月,说明了佛陀的修证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佛 的法身存在于一切时中。

二、佛陀感受到远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拢而来,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五彩的光芒。过去污秽的,现在转变成清净;过去丑陋的,现在是多么美好;过去 黑暗的,现在呈现着一片的光明。从青山的翠碧中,他体悟到了佛性真如;从溪涧的涓流里,他证验了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世界的远近,对佛陀好像 已经没有了隔碍。这说明了佛陀所觉悟的已经超越了空间的有限性,遍一切处而常转FALUN。

三、佛陀觉悟到世间上的烦恼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而众生无知,执假为真,计较人我是非,妄起贪瞋痴,以圣者的智能来看,实在是百无聊赖,甚为可悯!佛陀 证悟到生死无非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死不是两个,而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 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种种的悲哀。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 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崇,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佛陀此时的心 情,恰如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因此能够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

四、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对待、差别,虽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种,皆为平等。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 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海中,佛陀证悟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 一切都被包含于万法缘起的理则之中。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没有独立性,恒常性,所谓缘起者,即相互因成,物物之间,互为因缘,关系密切,人我本为一体, 我和你非二,乃至一切万物皆无差别,生命彼此是贯穿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彼此没有隔阂,没有障碍。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生,我即众 生,众生即我,因为万物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帮助你,非帮助你,而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够了解此理,则人人彼此应该互相尊重,共容共成,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运用大智能来救度和他一体不二的众生。

宣化上人:为何大地发生六种震动?

此为宣化上人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讲叙的《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序品第一 。

何为六种震动? 就是震、吼、击、动、涌、起! “震、吼、击”是声,意思是有震、吼、击的声音;“动、涌、起”这是形;意思是有动的形象、有涌的形象、有起来的形象。三个是声,三个是形。这六种震动,也就是表示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震动有六种,要是把它扩大来讲,每一种里头,又有三种,这三六就是十八种。这十八种的表法,就是表示十八界。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每一种怎么又可以变成 三种呢?

“动”有:动、遍动、等遍动。

“震”有:震、遍震、等遍震。

“吼”有:吼、遍吼、等遍吼。

“击”有:击、遍击、等遍击。

“涌”有:涌、遍涌、等遍涌。

“起”有:起、遍起、等遍起。

怎么叫动?怎么叫遍动?怎么叫等遍动?“动”,只是这一个地方的震动。“遍动”,这是一四天下都震动了。一四天下,就是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 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都震动了,这叫遍动。“等遍动”,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统统都动了,尽虚空、遍法界都震动, 这叫等遍动。

这六种动法,又代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一动,表示什么呢?表示破我们的无明。因为你若要经过这六个阶段,就要破六次的无明; 你破一次,无明就少一点;破一次,就少一点;破六次,所以叫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修习禅定的人都有的,都会亲身体验;就不坐禅的人也有,就是表示净六 根,只是六根的震动而已。

拿“涌”字来讲,从东边涌出,从西边没下去──东涌西没,这从东边开始。东方是属木,木是青色的;青色在人身上,是属肝,又主于眼睛,所以这是属于 眼根。南方是属火,火是红色的;红色主于人的心,舌头属于心,也是红色的。西方是属金,金是白色的;白色在人身上,是主肺,在六根,是属于鼻,鼻子属于 肺。北方是属水的,水是黑色的;黑色在人身上,就主肾经;肾在人的六根,就属于耳根。

这是表示什么?表示这眼睛的功德生,则鼻子的烦恼灭;鼻子的功德生,则眼睛的烦恼灭了;耳朵的功德生,则舌头的烦恼就灭;舌头的功德生,则耳朵烦恼 就灭。这也是与其他的五根,互相交流这种功德和烦恼。这六根,每一根都有功德的;将来到《法华经》的后边,都会讲“眼睛有多少功德、耳朵有多少功德、鼻子 有多少功德、舌头有多少功德”;在《楞严经》上也有讲过。所以它功德生时,烦恼就灭;烦恼生时,功德就灭,互相来震动。

身是主于四方的,这眼、耳、鼻、舌,都属于身;意,有一种攀缘这四种的功能。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外边的六种震动,有三种是声、三种是形;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内里边的六种震动。

里边震动,就是六根;这六种震动,就表示在六根的门头震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互相帮助,也可以说它们结成一党,狼狈为奸。怎么叫狼狈 为奸?狼和狈,必须要在一起,才能走路;若不在一起,它们就不能走路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狼、狈,和普通豺狼不同;狼的前边那两条腿长、后边那两条腿短, 狈的前边那两条腿短、后边那两条腿短长,狼没有狈就不能站立,狈没有狼就不能走路,狼和狈常常相附而行,所以这叫狼狈为奸。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是,它可以作恶,也可以作善。向下边跑,它就可以令你的法身,跟着它们到地狱里去;或者做饿鬼,或者转畜生,都是 因为这眼、耳、鼻、舌、身、意带你去的。要是成佛呢?也是由眼、耳、鼻、舌、身、意互相合作;你帮助它、它帮助你。好像我讲的,鼻子的功德生出来了,眼睛 的烦恼就灭了;眼睛的功德生出来,鼻子烦恼就灭了。什么是眼睛的烦恼?什么是鼻子的烦恼?你所愿意看而得不到的,见着,心里就生出贪心来,就有一种烦恼; 这个烦恼,是因为眼睛而造成的,这就是眼睛的烦恼。

眼睛的功德是什么?眼睛看见经典,哦!这个经典这样好,我要读一读!这也是眼睛帮你心里明白这个经典的道理。我眼睛看见佛像,于是就拜佛;为什么你 拜佛?你眼睛看见佛像,就“我要恭敬、我要供养”,这眼睛有了功德,来帮助你了。那么眼睛可以帮助你,鼻子、耳朵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统统 都是这样子,都有这种的力量,也可以帮助你,又可以破坏你,看你怎么样去做?你要是根据善功德去做,眼、耳、鼻、舌、身、意,就帮着你去做善功德;你要是 以罪孽过做基础,去造罪孽过,眼、耳、鼻、舌、身、意,也可以帮助你去造罪孽过。《楞严经》上说,你堕地狱也是因为你的六根;你成佛,也是因为你的六根, 没有旁的。所以我说“愚痴就是智慧”,也就和这六根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听经听多了,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知一切知,一觉一切觉。

  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

悟彻本来理,一通一切通。

这六种震动,不离于你个人的六根;你六根为什么要震动?这个震动就表示破你的无明。为什么要有六种呢?要六番破无明──就是破凡夫的无明,破初果的 无明、二果的无明、三果的无明、四果的无明,然后再破十地的无明、等觉的无明;破了等觉的无明之后,就是妙觉,这才成佛了。大地六变震动,也就表示这六个阶段,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佛,这六种次第成佛的果位。这是“六种震动”大略的意思。

玉头陀是什么

佛教里所谓的“荤”是指五荤,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葱、蒜、韭、薤、兴渠(根像萝卜,气味像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

腥是指的一切,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的动物的肉都属于腥。

东南亚国家僧人多信仰小乘佛教,或者乞讨,或到附近人家轮食,无法挑食,所以,无论素食、肉食,只能有什么吃什么。

而我国大乘教派的经典中则有反对食肉的条文。

以前,蒙、藏地区,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不食肉不能生活。现在很多藏地的高僧大德也都明文禁止食肉,基于一切众生平等和慈悲心的增长。

但无论食肉与否,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荤食,南北佛教均须遵守。

扩展资料:

汉传佛教不可以吃肉的原因

1、汉族文化中早有将“素食”与“清净”相联系的传统,在许多的儒家经典与礼仪规范中,举行神圣的仪式前都必须要先戒除肉食,以显示自身的清净,而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汉地的佛教。

2、汉地的佛寺多为丛林,有着耕种的传统,僧人们无需乞食,而是出坡犁地,自耕自种,既然如此,也就不可能会选择杀生食肉。

3、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汉传佛教在饮食观念上依据的并非是小乘律,而主要是大乘经典。

在众多强调慈悲精神的大乘经典中,如《涅槃经》、《楞伽经》、《楞严经》、《梵网经》等,都有关于出家弟子不应食肉的记载。

这些大乘经典从慈悲、因果、修行、生死各个角度主张了戒除肉食的重要性,也就成为了汉地素食传统的理论根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五荤

古印度的神话

玉头陀就是苦行僧的意思。

头陀意为修治身心,舍弃贪欲,去除尘垢烦恼,是释迦佛时代古印度宗教修持中的一派,也是印度各小国间社会上所尊崇的道风。

由於苦行有助於五欲的舍弃和烦恼的调伏,而苦行者又常具有特殊的德能,因此,古印度以来,苦行僧在社会群众崇拜和信仰方面,感动力和影响力就特别地深远。

如何修布施及布施注意事项

一.伽波叶的后代。

在古印度神话中,世界上生存着除了人和神以外很多种族,这些种族都是创造世界的大神梵天的后代,而大部分后代的直接祖先是梵天的长孙伽波叶。梵天的大儿子叫摩里质,摩里质的儿子叫伽波叶。

达萨和毗里尼是从梵天大腿生出的,他们结婚生了很多女儿,嫁给了梵天起他的后代。其中年长的十三个嫁给了伽波叶,伽波叶的十三个妻子分别生下了不同的种族。大姐底提生下了底提取族,二姐擅奴生下了擅那婆族,这两个种族被称为阿修罗。老三生下十二个天神。毗那陀生下了伽楼罗,伽德鲁生下了那竭族(龙族),牟妮生下了干达婆族。

其他的妻子生下了其他的动物。而十二天神中的太阳神毗婆萨婆的第三个儿子摩奴是人类的祖先。天龙八部中与古神话有关的除了夜叉和紧那罗都是伽波叶的后代。天神和阿修罗伽波叶的第一个妻子和第二个妻子生下了阿修罗族。第三个妻子生下了神族,两个族长期以来为争夺宇宙的控制权,不断的争斗,直到天神获得产生不老之后,阿修罗才不能与天神匹敌,被赶到地底

二.天神和阿修罗

事实上天神除了伽波叶第三个妻子的十二个儿子及其后代以外,还应包括从梵天脐眼生出的八个天神,湿婆大神的二十一个儿子摩鲁(暴风雨),以及后来加入天神行列的其他神。其中重要的有:

1伽波叶的儿子:匠神陀湿多,海神婆楼那,天帝因陀罗,太阳神毗婆萨婆(苏里耶),以及毗湿奴。

2.太阳神的儿子:冥王阎摩,医神阿湿毗尼(兄弟俩)。

3.梵天的儿子:月神苏摩,风神婆瘦,火神阿老尼。

4.其他神:梵天第四子补罗湿底耶的孙子财神和夜叉王俱毗罗(多闻天);天神与阿修罗搅乳海产生的幸运女神拉客什米(吉祥天)和酒神修罗。

在日本漫画中阿修罗和修罗往往成了同义词,事实上修罗是指生为天神的酒神的名字,又泛指天神。因为当酒神出现时,天神接受了酒神,而阿修罗拒绝了酒神。所以称天神为修罗,称阿修罗为阿修罗(即非修罗)在阿修罗与天神长期的战争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搅乳海。

一开始梵天的后代中除了湿婆大神以外,其他并不能够长生不老,天神和阿修罗为了长生不老,便合作搅乳海提炼长生不老药。在这过程中产生了几位天神和宝物,包括幸运女神(成了毗湿奴的妻子),酒神修罗,仙女兰拨,神医擅般陀里,因陀罗的白象,毗湿奴的魔石等等。最后长生不老药提炼成功的时候,阿修罗和天神开始争夺长生不老药,这是毗湿奴变成一个美女,使得阿修罗心甘情愿交出长生不老药,从此天神可以产生不老,而阿修罗不能。

三.大梵天

大梵天就是古神话中的创世主梵天,梵天一开始在一个蛋中,后来从蛋中出来,把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天,另一部分是地。后来梵天又生下了许多儿子,这些儿子分别繁殖自己的后代。

梵天后来又从自己身上分出另一个女神萨维德丽作为自己的妻子。梵天不属于天神族,他的地位要高于天神,而且也并不是总站在天神的一边。

梵天是在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但似乎并不是很受崇拜,在人间香火不旺。但在神话中梵天的地位很能力却实是最高的。

天神可以说是刹帝利在天上的代表,而梵天,湿婆,以及其他修道的仙人则是婆罗门在天上的代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地位要高于天神,天神和阿修罗都有一位指导他们仙人,天神是祭主,阿修罗是乌纱纳斯,他们都是梵天的孙子。而仙人的诅咒对于天神来说是很可怕的。

梵天的能力表现他可以赐予其他修道的仙人任何力量,包括长生不老。但是他平等对待自己的后代,而不分好坏,任何经过努力修道的人都可以从他那里获得力量和愿望。这经常给天神们带来麻烦,罗刹王就曾经利用从梵天哪里得到的力量,战胜了四方天神。另外梵天给后代充分的自由,他一般不干涉后代的事。

四.大自在天

大自在天是古神话中的湿婆大神,湿婆又叫鲁德罗。鲁德罗是原名是红色的意思,湿婆是仁慈的意思,表现人们对破坏神的期望。他也是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另外一个是十二天神中最小的毗湿奴。

湿婆是梵天最有威力的儿子,是愤怒和破坏的化身,他的地位和能力远在天神之上,直逼梵天。他的第三只眼睛能喷出愤怒之火,可以烧毁一切,这种火烧毁了阿修罗的三连城,烧死了爱神,烧掉了梵天的第五个脸,因为爱神诱惑梵天追求自己的女儿。(好像三只眼都特别牛)湿婆取了达萨和罗希尼的女儿乌玛为妻,但与岳父之间的关系并不好,经常闹矛盾。

湿婆与大地女神生下了二十一个暴风雨神摩鲁,加入了天神的行列,成为天帝因陀罗的随从。湿婆长期在喜马拉雅山修行。是苦行者,娶了雪山女神为妻,生下了战神。湿婆与梵天一样,具有赐予其他苦行者力量的能力。

湿婆一般站在天神一边,他和他的儿子的参战是天神战胜阿修罗的关键。但也不是绝对,他有时候也帮助其他种族,他视阿修罗的导师乌纱纳斯和罗刹王为亲生儿子。这也是后来罗刹王猖狂原因。

五.帝释天

帝释天即天帝,是古神话中因陀罗的演化。因陀罗是十二天神的老七,具有非凡的能力,被推举为天神的首领,成了天帝。因陀罗在与阿修罗的战斗中,功劳显赫。打败了许多强悍的阿修罗,其中有曾经和他兄弟相称的牟质。因陀罗的妻子是阿修罗舍质,为他生下一男一女。虽然天神与阿修罗是死敌,但两个种族间通婚并不少见。

因陀罗把世界分为四部分,自己统治东方的天国,弟弟太阳神的大儿子阎摩统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长海神婆楼那统治西方的大海,财神俱毗罗统治北方的夜叉国。

因陀罗虽然身为天帝但却不是至高无上的,他曾经因为得罪仙人而离开天国,后来在众神的努力下才洗脱罪恶,重登地位。这也是古印度婆罗门地位高于刹帝利的表现。

因陀罗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他经常要弟弟毗湿奴的帮助。并曾经大败给罗刹王,变成孔雀逃难。因而在人间,毗湿奴的香火比因陀罗更旺,成了三大主神之一。

六.吉祥天和毗湿奴

吉祥天就是古神话中的幸运女神阿克什米,她在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提炼长生不老药时诞生,他一出现就倒入毗湿奴的怀里,成了他的妻子。她是古印度神话中有名的美女。(在神话中的女的基本上都是美女)

关于吉祥天女就只有这么多了,顺便介绍一下她丈夫吧。毗湿奴是天神中最有威力的一位,在与阿修罗的战斗中他是不可战胜的。他曾经打败了历代的阿修罗王,把强大的阿修罗王力巴囚禁在地底。当然,他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变成美女,从阿修罗手中骗取了长生不老药。

毗湿奴是最善于变化的天神,他因为犯错,被贬入凡间,从此他经常以各种身份在凡间出生,造福人间。可能这也是他成为三主神之一的原因吧。但在佛教的二十诸天中没有他。

七.大辩才天和地天

在佛教的守护神中有很大比例是女神,但在古印度神话中女神的地位并不高,大部分女神是作为男神的配偶而存在,即使是大大有名的幸运女神也是如此。但也有少数独立的女神,大辩才天和地天就是其中的两位。

大辩才天在古神话中名萨罗私伐底,是达萨和毗里妮的女儿,后来加入了天神的行列,她善于狡辩,聪明狡猾,是智慧女神,曾经从亁达婆那里骗走了苏摩酒,使天神拥有苏摩酒的掌管权。(也有说苏摩酒本来就由匠神陀湿多掌管)。

地天又叫坚牢地天,大地女神,来源于古神话的大地女神,在古印度神话中,大地女神是抚育万物的母亲。在梵天创造的世界本来没有死亡,后来人类和各种动物大量繁殖,使得大地女神的负担加重,于是大地女神建议梵天使减少生物的数量,于是梵天造出了女儿死神。从此有了死亡。 大地女神和湿婆大神生下了二十一个暴风雨神。

有个神话:国王普里图因为大地长出的庄稼不够人民生活之用,便向大地女神挑战,制服了大地女神,于是大地女神献出了自己的奶汁,这种奶汁可以使万物复苏。后来大地女神认普里图为父亲,因此又叫普里提维,即普里图的女儿。(印度的神未免太没用,或者人类太牛)

八.多闻天和夜叉

多闻天,名毗沙门,又称施财天,是佛教中守护北方的天王。多闻天来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财神俱毗罗。他是梵天第四子补罗湿底耶的孙子。后来俱毗罗当上了夜叉族的首领,并加入天神的行列,率领夜叉族在北方建立了夜叉国,成了北方守护神。

夜叉和罗刹都是从梵天的脚生出的种族,地位较低。一开始两个种族同住在楞伽岛。夜叉讲美德,而罗刹则是野蛮的种族,他们压迫夜叉族,攻击天神和阿修罗。后来毗湿奴和伽楼罗到楞伽岛,打败罗刹族,把他们赶到地底。

这时俱毗罗听从父亲的建议,来到楞伽岛,当上了夜叉族的首领。于是罗刹王苏马林让女儿凯卡西嫁给俱毗罗的父亲,生下了四个孩子,老大是十个头的罗波那,老二是巨汉鸠般蝎力那,老三是个女儿叫首里波那伽,小儿子维毗沙那。前三个儿子是可怕的怪物,老四是却是个诚心向道者。凯卡西的三个儿子开始苦行,最后三人修道有成,梵天答应实现他们的愿望。老大获得了强大的力量,但是没能够获得长生不老,老二上了天神的当,从此长睡不醒。最小的儿子获得了长生不老。

老大回到了楞伽岛,当了罗刹王,把同父异母兄弟俱毗罗和他统率的夜叉族赶出楞伽岛。于是夜叉王率领夜叉族,到北方吉罗娑山建立夜叉国。 从此罗波那仗着自己强大的力量征讨四方,打败了四方的天神和地上的国王。后来被毗湿奴的化身罗摩所杀。罗刹可能是象征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的印度土著人。罗刹也成了佛教的守护神。但不属于天龙八部。

九.广目天和龙

广目天名毗留博叉,是守护西方的天王,同时他也是龙族的首领,手持一龙。是比娑竭罗龙天(二十诸天之一)地位更高的龙王。

佛教认为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分为四大洲,四大天王分别守护四方。这与古印度神话中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四位天神分别守护和统治四方王国的说法很相近。并且佛教地狱在南瞻部洲,而古印度神话的地府在南方,可见佛教四方大天王的说法来源于古印度神话。不过守护四方的四大天王已经不全是是原来的四位天神,只有多闻天是来源于北方夜叉国守护神俱毗罗。

守护西方的广目天和原来的海神婆楼那没有基本没么联系,不过广目天是龙族的首领,而龙族掌管海洋,因此广目天间接掌管海洋。

龙族在印度中是指蛇族,佛教流传到中国后和中国神话中的龙联系起来,成了龙族。在古印度神话中,龙族称为那竭族,是伽波叶与妻子伽德鲁的后代。古印度神话中的龙与佛教中的龙一样,拥有大量的财宝。但是古神话中的龙并不一定是住在海中,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主要住在地下,还有的住在江河和海底,因此他们不属于海神婆楼那统治,他们还经常到四方天神那做客。

龙族有男性和女性,他们经常来到人间。和人类相处和发生爱情(是不是中国龙女传说最初的来源)

在古神话中龙族的国王是瓦苏基,与佛教中的娑竭罗龙王没有什么联系。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把瓦苏基龙王当绳子,作为搅乳海的工具。最后却没分到长生不老药,真可怜。

十.伽楼罗

伽楼罗是太阳鸟,世界上最大的鸟,在古印度神话和佛教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伽楼罗种族中就此一个。

伽波叶曾经让他的妻子毗那陀和迦德鲁选择自己的后代,迦德鲁希望自己有一千个孩子,而毗那陀只希望自己有两个儿子,但是这两个儿子要比迦德鲁的一千个儿子更强大。后来迦德鲁和毗那陀打赌,毗那陀输了,要做迦德鲁的仆人。迦德鲁生下了一千个那竭龙族,毗那陀只生下了两个蛋,毗那罗性急,打开了其中一个蛋,于是出来了一个发育不全的阿鲁那。而第二个孩子则是强大的伽楼罗。

伽楼罗刚出生的时候,因为母亲打赌输了,所以要为龙族服务。伽楼罗问龙族。他和母亲要怎么样才能够摆脱仆人的身份。龙族告诉他,只要他为龙族从天神那里要来长生不老药,就可以只有。

伽楼罗打败了以因陀罗为首的天神,但没有抢走长生不老药,而是和因陀罗合作。骗过龙族,使自己获得自由之身,又抢回长生不老药。

从此伽楼罗以龙族为敌。因为伽楼罗是最大的鸟,所以到了中国便和中国传说中最大的鸟大鹏联系起来,成为大鹏金翅鸟。

十一。日天和阎罗王

日天,顾名思义就是太阳神,但是佛教中的日天和古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关系不大,不过在古神话中,太阳神是阎罗王的父亲,所以介绍阎罗王的身世顺便介绍一下太阳神。

太阳神是伽波叶与阿底提所生的十二天神中的第八位,天帝因陀罗的弟弟。叫毗婆萨婆,又叫苏里耶,他刚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天神,到了凡间当凡人,苏里耶便是世上第一个凡人。苏里耶娶了他大哥匠生陀湿多的女儿萨拉尼尤为妻,萨拉尼尤为他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兄妹,兄长叫阎摩,妹妹叫阎密,他们既是兄妹又是情侣,阎摩后来成了冥王,也就是佛教的阎罗王。

萨拉尼尤是一个阿修罗妖女和陀湿多生下的女儿,他看不起生为凡人的丈夫,便离开了丈夫。但她走之前造了一个和他一摸一样的人,让她留下来当自己的替身。假的萨拉尼尤和苏里耶生下了二男一女,大儿子摩努成了人类的祖先。

假妻子虐待前妻的孩子,于是苏里耶发现妻子是假的,便离开家寻找真妻子,后来和妻子团聚,言归于好。苏里耶成了太阳神。并和妻子又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兄弟,纳萨佳和达斯拉,兄弟俩通称阿斯毗尼,是一对人马,医术高明,成了医神。在佛教中,这兄弟俩演化成了老少皆知的观音菩萨,这就是马头观音的来历。

阎罗王就是印度神话中的冥王阎摩,苏里耶成了太阳神后,阎摩阎密兄妹并没有成为天神,阎摩活着的时候打通了从地面到地府的通道。后来死神诞生之后,阎摩成了第一个死亡的人类。阎密想念死去的哥哥和情人,十分伤心。众神为了安抚阎密。制造了黑夜,每当黑夜降临的时候,阎密就会暂时忘记阎摩。

后来阎摩成了死人国的国王,守护南方的冥府,成为四方天神之一。阎密成了阎诶拿圣河河神。

十二。月天

与太阳神不同,月天和古神话中的月神苏摩有很大关系月神苏摩是从梵天肚脐生出的八个天神中的老三。是八个天神中最重要的一个。

在古神话中,苏摩是一个美男子,身体由苏摩酒所构成。苏摩娶了达萨的二十七个女儿为妻,其中罗希尼最美丽,于是苏摩特别喜欢罗希尼,而忽视其他妻子。其他妻子向夫妻达萨告状,达萨因此诅咒苏摩。苏摩因此一天天憔悴,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后来在众天神的帮助下,和岳父和好。但是月亮从此有了圆缺。据说,当月缺时,死人国的幽灵就到苏摩身上吸取苏摩酒。(好像又说苏摩酒是匠神陀湿多的一头牛的奶)。

苏摩经常勾引其他人的妻子,他曾经勾引天神的导师祭主的妻子,并和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水星)。这件事引起了天神和阿修罗的第一次战争。

苏摩的月宫是世上最欢乐的地方,很多能歌善舞的亁达婆和紧那罗在这里与他为伴。

十三。乾达婆和紧那罗

亁乾达婆是伽波叶和妻子牟妮的后代,由六千三百三十三个。乾达婆在古神话中是一群美男子,永远年轻,善于歌舞。住在半空中,与天神为伴,凡人见不到他们。乾达婆曾经是苏摩酒的守护者,后来被智慧女神萨罗私伐底说骗走。

乾达婆有一群女伴,叫阿卜婆罗,是一般美女,她们跟随着亁达婆到天神那做客。阿卜婆罗的首领叫,兰拨,使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是诞生的美女。

乾达婆的首领叫毗沙婆苏,他的妻子是阿卜婆罗中的弥那迦。乾达婆经常到人间勾引女子,他们和苏摩(月老的来源?)一起为新婚夫妇主婚,成了婚姻之神,但是他们同时也是新郎的竞争者。在佛教中乾达婆没有男女之分,是佛门的音乐家。到了中国乾达婆成了女性,演化为敦煌艺术中的飞天。(我比较喜欢《圣传》中乾达婆的形象。)

紧那罗在古神话中是一种精灵,是天神的歌唱家,与乾达婆一样,为天神歌唱。乾达婆和紧那罗,到四方天神那做客,为他们歌舞,特别经常和月神苏摩为伴。乾达婆和紧那罗只是天神的随从罢了

布施,梵语音译为檀那、檀,即是将自己所具之财物、体力、智慧(知识)乃至妻、子、王位施与他人的意思。布施之人称为檀越、施主,所施的是物,物可以是财物、身体、体力、生命、智慧(知识)等能够利益他人的有形物无形物,接受布施的对象称为福田。布施除了是六度之一外,还属于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之一。布施是菩萨修集福德资粮的最首要的方式。

按布施的内容划分,布施略分为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

财施是指不仅不侵占他人财物,反而将自己所有的食物、衣物、医药、金钱、房产,乃至将自己的体力、身体器官、生命捐施舍给他人,其中布施的钱物等称为外财,身体器官、生命称为内财;法施是指或对人称赞诸佛,或应机为人开示三乘佛法的内涵,为人种下觉悟三种菩提的种子;无畏施指不仅不侵害他人,反而要以言语、行为等消除他人的恐怖畏惧。

布施的目的:

一者,布施能使受施者身心得到利益,布施体现了菩萨道的大慈大悲精神;

二者,菩萨藉布施能够和众生结下善缘,以善巧方便将有情置于佛法之中,种下来世学佛的因缘,

三者,可以积累福德资粮,

四者藉破除个人的吝啬与贪心,解脱行者对于“我”“我所”的执着,称为檀(布施)波罗蜜。布施的功德很大,对于修学菩提道的菩萨来说也最首要,所谓“卑吝者难成大器”,故布施位于六度之首。

一,如何修布施

菩萨如何布施?有人以为只要不吝啬自己的财物,将钱财多布施给他人就可以了。佛教如法的布施不只这么简单,菩萨在决定布施以前,有一些事项是必需要注意的;否则,布施与受施者不仅不能得到布施的利益,反受其害,如《优婆塞戒经》卷二,“自他庄严品第十一”中,佛对善生菩萨说:

“善男子!……(菩萨修习布施等)有三因缘(三个要求):一者物净、二者心净、三者福田净。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福田净。”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布施对布施者(施主)、接受布施的对象(福田)、所施的物,这三方面都有种种的要求:一者,施主在布施时心要清净(心净);二者,施主所布施的物也要是清净的(物净);三者,接受布施者,也应该是清净的福田,而不是染污、不净的毒田(福田净)。

略解释如下:

(一)心净

心净,是指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心要清净,《优婆塞戒经》说:

“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

这就是说,菩萨布施的目的不是为了增益“生死善果”,不是为了获得来世的人天福报,不是为了来世身体健康生活富足,不是为了来世得到美满的家庭眷属,不是为了获得世间乐善好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要超胜他人;而是因为菩萨怜悯众生,要和众生广结善缘,而是为了要利乐、调伏众生,藉着布施的因缘而将众生引入佛法之中,而是要将布施所得的福德回向给今生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亦如是教导众生亲证菩提,以这样的心态布施才能称得上清静布施。比如,虽然布施给穷人财物,但是却不能以善巧方便,为接受布施的人种一点善根,或者不能将其引入佛法中来,就不是清静布施。再如,若布施是为了得到今生来世的回报,则布施等同于世间市井之人投资作生意,是将布施庸俗化了。当然,心不清静的布施,今生来世也能得到利益,但是只能得到世间法中的福报,不能得到佛教修行上的功德。

(二)物净

物净,是指菩萨所用来布施的物应是清静的,《优婆塞戒经》说:

“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

这就是说,菩萨用来布施的物,不能是以下几种物:

一者,所布施的物不是用偷盗、抢劫、逼迫、欺骗等违犯法律违背道德的方式获取来的,须是以合法合乎道德的方式获取的财物,如现在的一些贪官污吏,喜欢用贪污受贿的钱物布施,以求佛菩萨保佑,如果佛菩萨真的有灵,则会早曰让其东窗事发,以便减轻罪业。

二者,所施之物不是圣所遮物,以布施食物为例,不能用牛排、猪排等肉类,或者是含有葱蒜等五辛的食物,来供养三宝。也不能拿烟酒等对人身心有害的物来做布施。

三者,不能用多人共有的物拿来布施,必须是自己所有的物,如家庭财物属于家庭成员共有的,不是个人所有,在没有征得其他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就把众共物取来布施,就犯了私自盗用公物的过失了,这样的布施就是物不净。

四者,所布施财物必须非三宝之物私自拿三宝所有的物作布施,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借花献佛”。出家的僧人,或者住在寺院的男女居士,若是想要布施众生时,不可以取用三宝的财物去布施。如有乞丐前来乞食,法师居士不能在没有征得常住法师同意的情况下,就将寺院的食物布施给乞丐,这成了侵呑三宝物而布施了,来世果报很严重的。此时最好将自己的食物布施给乞丐,如果要将寺院厨房里的食物布施给乞丐,要征得常住主事者同意以后才可以,或者先将食物布施给乞丐,然后自己事后再掏钱补赎也可以。

五者,不能“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菩萨出口成愿,不能将原来承诺布施给某甲的物,改变主意再布施给某乙,也不能将许诺布施给多人的物擅自改为布施一人,同样也不能将许诺布施一人的物擅自改为布施多人。

六者,所供养的财物不可以是通过骚扰、勒索、逼迫他人而得到的财物,必须是合理合法得到的物才是清静的,才可以用来布施。

用清静的物布施,才能得到布施的利益,否则连布施的物尚且不是清静,如何能以清静心来作布施,又如何能得到布施的利益?

(三)福田净

福田净,是指菩萨所要布施的对象(福田),也是清静的。《优婆塞戒经》说:

“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福田净。”

所谓的八邪,就是违反八正道。

八正道是指:一者正见,二者正思惟,三者正语,四者正业,五者正命,六者正精进,七者正念,八者正定。因此,八邪就是指:一者邪见,二者邪思维,三者邪语,四者邪业,五者邪命,六者邪方便,七者邪念、八者邪定。略解释如下:

一者邪见,狭义的说是指拨无因果,广义的说对佛法存有的各种不正确的见解,都可以称之为邪见。在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就是正见,因为只有掌握正确的知见,用正知正见指导实修,才能有效果,如果以邪知邪见来指导实修,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如果坚持以为自己的邪见是正确的(见取见),往往就会诽谤和邪见截然相反的佛法正见,那就犯下了诽谤佛法的大错了!

二者邪思维,就是不按照佛教所说的正理如实地思维,而是在邪见的基础上,所作的错误的思维。

三者邪语,也就是说违背世尊的教导,说一些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

四者邪业,就是指专干一些杀生、偷盗、邪*等恶行。

五者邪命,就是指从事一些不正当的职业活命,如《优婆塞戒经》所说的从事“贩卖畜生、刀剑、毒药、烟酒、罗网,卖*,屠户”等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都是世尊所说的邪命自活一类。

六者邪精进,就是在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的指导下,而努力地盲修瞎练。如印度教的苦行者,他们的确很精进地修行,只不过是在邪见的指导下,修行没有什么效果罢了!

七者邪念,即是对自己的邪见、邪精进等念念不忘,如邪教分子一直忆持邪教教主的教诲,念念不忘。

八者邪定,就是在邪见的作用下,离开佛教的智慧,单纯地修习禅定,或者将禅定当作是佛教的终极目标而修习者,如以定为禅。

存有八邪的人,就不是清静的福田!

佛子作布施种福田,以求累积福德资粮,有一种情况一定要避免,那就是一定不能种毒田!

世尊亲口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还有一些天魔投生到人间,长大出家为僧,利用僧宝的身份来破坏佛教,此即是佛说之“狮子身中虫,还食狮子肉”!这一些邪师、尤其是“狮子身中虫”,往往表现出博学,人品好,能说会写,著作等身等,甚至是采用暗示、明说、指使弟子说自己是“佛菩萨”转世再来,让人以为他们是佛教的“高僧”“大德”……总之,他们自有手段,能让人以为他们真的很有佛法证量,然后说一些相似佛法来误导初学佛子,或者干脆将外道法一一地套上佛教名词来假冒佛法,全面取代佛法!

此一类邪师,狮子身中虫,即是最毒最毒的田,布施给他们,即是帮助他们破坏佛法。布施给存有八邪的人,虽然所种的是染污的福田,来世尚有不清静的福报。如果明知是毒田仍然布施的,则不仅没有回报,而且获得的是地狱重罪。且和邪师结下因缘,则未来世恶报完毕以后,若因缘会聚,又会身不由己地走到一起,同流合污,又会犯下破坏佛法的恶业!

最后要注意:布施应随喜回向

菩萨修布施、随喜等福德,应回向给一切众生,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翟积觉,即是成佛的意思。随喜与回向可以起到“放大”福德功德的作用,故菩萨见人布施应随喜赞叹,自己布施应回向。

以随喜赞叹具有“放大”的作用,故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伪佛法,对于一些貌似善知识的“大师”,不可以随意随喜赞叹,否则,因此和邪师邪法结下因缘,今生来世必会结出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