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如果能对国家有利,个人或生或死都由他去。指为了国家利益,就不能顾及个人安危。

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四年》:郑子产作丘赋,引发民众不满,浑罕将之告知子产。子产回答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

后见于《晋书·列传第三十七》温峤:“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又见明代张居正《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意谓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就把自己的身心全部献上。苟:如果。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以:付与。


把郑子产作丘赋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郑国子产制订丘赋制度。国内的人都责备他,说:“他的父亲(被杀)死在路上,他自己做蝎子的尾巴,在国内发布命令,国家将怎么办?”郑大夫子宽把话告诉子产。子产说:“有什么妨害?如果对国家有好处,(个人)生死都由它去。

况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度,所以能够有所成功。百姓不可放纵,法度不可改变。《诗》说:‘礼仪和道义没有过失,为什么担忧别人说话?’我不变更了!”

原文: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左传·昭公四年》)

简介:

子产在执政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为田洫,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

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其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在对楚、晋等国的外交方面,子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郑国在子产的推动下呈现出中兴局面。

怎么翻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后面是“死生以之”

恕我学浅

我只听过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高中时写作文的时候经常引用的名句。至今听了仍觉得很感人。

意思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死也去做。怎么能够因为对自己有好处或带来灾害就去接受或逃避呢?

查了下才知道,原来林则徐的这首诗出自这呢~~

《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用赋税,国人诽谤他,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社稷即国家。假使有利于国家,他即使因此而死也要用它,生当然更要用它。把死放在前面,强调忠于国家。

另外,明朝的张居正也和这八个字很有联系。张居正是明朝有名的改革家,不过古代很多改革家的下场都很悲惨呢,没办法,谁叫改革总是要触犯即得者的利益呢!

材料:

弘治年间,全国纳税土地竟只有四百二十万顷。使国家财源面临枯竭的危险。为此,张居正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张文忠公全集·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的无畏气概,冒着得罪豪强巨室的危险,重新清丈土地,“其挠法者,下诏切责”(《国榷》卷70)。经过三年的大清查,查得天下土田七百余万顷,比弘治时超出三百万顷。这是一个惊人的成绩。在查清了田亩数字以后,为了均平赋役,张居正又改革了赋役制度,于万历九年在全国推广“一条鞭法”,把部分丁役摊到土地上征收,赋役一概征银。一条鞭法既保证了国家的税收,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史载:“自正、嘉虚耗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出自:清代诗人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原文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根据《左传》的记载,"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出自于以下哪一位政治家之口

子产: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出自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之口。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他在执政期间,贯彻以宽为主、宽猛相济的治国方针,深得民心,他死时,郑国人民悲痛至极,都说:“子产离开了我们,叫我们去依靠谁呢”孔子也流着眼泪说:“子产是古之遗爱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他对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宓子贱、魏国的西门豹给予了高度赞扬,说他们都是古代的贤大夫。

左传笔记035|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编辑

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出处: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作者: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林则徐的话中的意思

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

郑子产作丘赋。 子产让采邑主的奴隶出军赋、服兵役。丘是奴隶住的地方。

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

想当年,你老爹子国被尉止杀死在路上,子产自己竟然像蝎子的尾巴那样狠毒。他在国内发布命令,国家该怎么办啊”趸,蝎子。

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

大夫子宽把话告诉子产。子产说:“这有什么妨害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都不计较。而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制,所以能够有所成功。百姓不能放纵,法制不能更改。《诗》说:‘在礼义上没有过错,为什么怕别人说的话。’我不改变了。”子产所引为逸诗。只要于国有利,于礼义无过失,我怕个鸟?

浑罕曰:“国氏其先亡乎!君子作法于凉,其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之何?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逼而无礼。郑先卫亡,逼而无法。政不率法,而制于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浑罕就是子宽。国氏就是子产的氏。子产的父亲是子国,他家以国为氏。

子宽说:“国氏恐怕要先灭亡了吧!君子在轻赋税薄取的基础上制订法令,还会产生厚敛贪财的弊端,何况在贪婪的基础上制定法令,后果将会怎么样作法于贪,后果更加不堪设想。姬姓的国家,蔡国和曹国、滕国大约是要先灭亡的吧!因为它们逼近大国而没有礼仪。郑国在卫国之前灭亡,因为它逼近大国而没有法度。政策不遵循法度,而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百姓各人有各人的意志,哪里能够尊敬上面的人”

苟利国家生以什么意思?

yi,yi(四声)

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这是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给道光帝的上书内容.意思是:鸦片如果让它在天下广为流传,危害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应当从严治理.如果再不把它当回事,那几十年之后,咱们中国就没有能够打仗的兵,更没有军费了.

我的正确我是教历史的,正在教高一这是高一上册第一节的内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原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一 清代: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译文: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活动#提高警惕:1分钟识破网络诈骗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原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一 清代: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优质解答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

不能因为个人的祸福而置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利益于不顾。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林则徐 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在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宾结构“以生死(实际是‘以死’)”的倒装,把宾语“生死”提到介词“以”的前面直译是“用牺牲自己优质解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在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

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岂能因为或祸或福就争取或逃避呢意思是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都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岂能因为或祸或福就争取或逃避呢意思是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都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这句诗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1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见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如果。以:与。这两句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以生命相许,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林则徐是我国近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什么意思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见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如果。以:与。这两句大意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出处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作者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采纳数:12146 获赞数:58845 展开全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出处林则徐《赴戍登程

"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详析: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4个回答 展开全部 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详析: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