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表》作于1758年末,由法国人弗朗斯瓦·魁奈著述,只发现其手稿。次年,该表又修订了两次,刊印量很少。凡尔赛宫出版,《经济表》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生产、流通、分配有规律的运行过程的简明图示说明,这对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贡献。魁奈在“纯产品”的概念下,研究了剩余价值,并把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为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生产阶级在以实物补偿自己的经营资本以后,还拥有30亿的全部农产品和20亿的货币。土地所有者阶级开始出现时还只

魁奈的经济表概述

魁奈的《经济表》作于1758年。但从杜邦•德•奈穆尔在1769年描写的在凡尔赛宫印刷的四开本长时间被认为是《经济表》的第一版到1904年舍勒声称他见到了杜邦称之为原表四开本的版本并认为是《经济表》的第三版,直至1971年贝卡格利在意大利菲伦塞旧书店中发表现了符合舍勒所描述的资料,《经济表》的初版可谓经过多年之后,才得到澄清。
《经济表》的作者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出身于巴黎附近一个地主兼律师的家庭,由于兄弟姐妹众多,早年受到的教育并不太好,13岁丧父,16岁外出谋生和学医,后又回乡作外科医生,声誉日隆。魁奈一生研究过化学,植物学,哲学等多种学科,并受庇护他的侯爵妇人庞巴杜夫人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推崇《论语》。魁奈在宫廷居住期间常同当时法国上流的思想家,哲学家交往和聚会,熟悉法国的社会和经济情况。1753-1756年,也就是魁奈60岁左右的时候,由于路易十五继续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农产品价格被压得很低,而且大部分赋税都加在农民身上,导致大量农民破产,因此此时社会上一般舆论也都很关心经济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魁奈开始对经济问题感兴趣,并于1756年和1757年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写了《农民论》和《谷物论》,这也是魁奈最早发表的两篇经济著作。此后,他又相继为《百科全书》写了《人类论》《租税论》和《利息论》。在这些理论中,魁奈提出也纯产品说,社会结构理论,资本理论,价值与货币理论等,而正是这些理论,为魁奈《经济表》的出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石,而这些里论中的纯产品,三个阶级的划分更是直接构成了《经济表》的理论基轴,贯穿着《经济表》的始终,同是也是《经济表》的理论前提和重要假设。
正是在以上所提到的背景下,魁奈开始第一次试图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并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于是魁奈的《经济表》于1758年产生了,而这也是他关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学说和对经济体系的全面总结。
作为医生出身的魁奈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存在一种不以人勿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秩序,这种自然秩序无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都处于统治地位。因此,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可运用同一方法,即要从事物现象的观察出发,运用理性分析,去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去寻找自然秩序。根据这一认识,魁奈提倡研究经济学要用抽象法。而他的《经济表》正是在这一个经济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产生的。《经济表》基本上有两个模式,前后是个演变的过程。在第一,二,三版和见于米拉波1790年的《人类之友》中的《经济表》济表》所采取的是一个曲折连接线的模式。在魁奈和米拉波合著的《农村哲学》中,复杂的模式开始让位于提要的模式。而在魁奈的《经济表分析》中,提要的模式最后发展为《经济表算学范式》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成了《经济表》的基本模式。
《经济表》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假设:
(1) 认为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而小农经济则忽略不计;
(2) 把社会划分为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三个主要阶级,三个阶级间无数买卖行为都合成一次总的交换,货币只在三个阶级之间流通,各阶级内部的流通则舍掉;
(3) 社会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
(4) 价格不变;
(5) 对国外市场略而不谈,即不考虑对外贸易因素。
魁奈《经济表》的出发点是总的收成,是农业在上一年所生产的总产品。也就是说流通是在生产过程结束之后才开始的,是从生产的成果或者说是收获出发,而其基础就是商资本的循环。在流通开始前,三个阶级的情况是这样的:(一)生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最初原预付为100亿里弗尔,每年再投入价值20亿的“年预付”。魁奈假定“原预付”的资本可用十年,每年损耗为10亿。投入的资本每年可创造出价值50亿里弗尔的年总产品。从实物构成上来说,在这50亿里弗尔的总产品中,40亿为粮食,10亿为工业原料。而就价值构成来说,这价值50亿的总产品分别包括以利息形式补偿“原预付”的耗损或折旧的价值,补偿“年预付”价值和“纯产物”,也就是剩余产品的价值;它们分别为:10亿里弗尔,两个20亿里弗尔。此外,在流通前,生产阶级不掌握着在上一年度流通中收回的20亿里弗尔,并交给地主(土地所有者阶级)作为地租。(二)土地所有者阶级在流通开始时,有生产阶级交给他们的地租,20亿里弗尔。这20亿里弗尔是国内流通所需的货币总额,在即将开始的流通中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三)不生产阶级在流通开始前,已有加工制造出来的工业品价值20亿里弗尔。这有一半是生活用品,另一半则是生产用品。从价值形态上说,也就是有10亿为经营资本,10亿为不生产阶级在生产期间所必需的生活费用。
魁奈在《经济表》中把整个流通过程归结为包括商品和货币流通的五次交换行为,每次均流通10亿里弗尔产品,共50亿里弗尔产品,其中工业制造品20亿,农业30亿。具体过程如下:
1、土地所有者用生产阶级交付的20亿地租中的10亿来和生产阶级交换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2、土地所有者用剩下的10亿地租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
3、不生产阶级用出售工业品给土地所有者所得的10亿里弗尔向生产阶级购买生活资料。
4、生产阶级为了生产向不生产阶级购买价值1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生产资料)。
5、不生产阶级又以向生产阶级出售工业品所得的10亿里弗尔向他们购置农产品以作为工业原料。
经过上面五次交换,即整个流通后形成了这样的结果:(1)土地所者用他们在流通前所取得的20亿里弗尔货币地租,换取了10亿的生活资料和10亿的工业品,得到了他们所“应得”的“纯产品”。(2)不生产阶级得到了10亿的生活资料确保生存需要和10亿的农产品(工业原料),保证合并再生产的继续。(3)生产阶级以上一年度生产中的价值30亿的农产品(20亿的生活资料,10亿的工业原料)换得价值10亿的生产资料和20亿的货币。除了这30亿进入流通外,生产阶级还有价值2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保留在他们手中,作为种子和本阶级的生活资料,不参加流通。
这样整个运动于是完成。在本年度,简单的再生产可以再进行,而在本年度生产结束后,同样的流通又可以再进行。这就是魁奈《经济表》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也是魁奈在经济学说史上的一个杰出的贡献。
在经济学尚处于初创阶段,在法国当时重商轻农的重商主义氛围下,魁奈的《经济表》可算得上是一个富有创见的卓越尝试,是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次天才探索。对此,马克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个尝试是在18世纪30-60年代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①英国人夏尔•季德和夏尔•利基特对《经济表》也给于了很高的评价:“重农学派的分配方案中最值得注意的东西,不是他们所作的论证,而是他们强调财富的流通事实上总是遵循着某些规律,经及各阶级的收入怎样取决于这种流转的过程。” ② 魁奈的《经济表》的重要意义还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经济表》中运用了抽象法,抽象掉了考察和探索中不必要的因素,而对本质问题进行科学和集中的分析研究,从而使阐述的主要问题得出明晰清楚的结论。这种分析方法给后人以极大的启示。像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的分析和列昂节夫的投入—产业表的经济计量分析,都受到魁奈经济表的启发和影响。
(二)《经济表》以每年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即一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实际上已正确地分析了简单再生产的基础。
(三)《经济表》把各阶级的收入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个人消费,以及把农业与工业,即生产的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成是再生产过程的要素。这些在当时,无疑都是几乎天才般的认识,对后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四)《经济表》所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作是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仅仅是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货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的要素,是为再生产过程服务的,受生产制约的,从而总结了重商主义政策把国家致富之路放在流通领域的教训,重新提出以生产领域作为富国的根基。
(五)《经济表》再次论证了土地所有者阶级是不事生产、不劳而获的阶级,因而可以就此引出了十分重要的结论:土地所有者阶级终日游手好闲,却以收地租的方式占有了纯产品,那末他们就应该担负国家的全部税收。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则应被免除纳税的义务,以便更好地维持再生产过程。不仅如此,国家还应该取消对他们的干预政策,放弃工业法规,废除行会制度,倡导自由竞争和自由进行对外贸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指出,重农学派名为重农,其实是为资本主义工商业鸣锣开道的。魁奈的主张明显地反映出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反封建特点。他提出的不干预工商业的理论,就是经济自由原则。这正是当时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追求的理想。

经济表的《经济表》的主要内容

现在来谈《经济表》本身。
生产阶级在以实物补偿自己的经营资本以后,还拥有30亿的全部农产品和20亿的货币。土地所有者阶级开始出现时还只是拥有向生产阶级要求20亿地租的权力。不结果实的阶级拥有20亿的工业品。仅仅在这三个阶级之中的两个阶级之间进行的流通,重农学派称为不完全的流通,而在所有三个阶级之间进行的流通,则称为完全的流通。
第一(不完全的)流通:租地农场主付给土地所有者20亿货币,作为归于他们的地租,并且没有回报。土地所有者用其中的10亿向租地农场主购买生活资料,所以租地农场主为支付地租所花费的货币,有一半又流回到自己的手中。
魁奈在他的《经济表的分析》中没有再谈到获得地租的2/7的国家和获得地租的1/7的教会,因为二者的社会作用是大家都知道的。关于真正的土地所有者,他却说,他们的费用,其中也包括他们的全部仆从人员的费用,至少极大部分是不结果实的费用,只有用来“维持和改善他们的地产并提高他们的耕作技术”的很小的一部分,才是例外。可是依据“自然权利”,他们的真正职能正是在于“关心良好的管理和关心维持他们的世袭财产所必需的费用”,或者像后来所解释的,在于支出一笔费用,以准备土地并供给租地农场以一切必需的东西,这笔费用使租地农场主可以把其全部资本只用在真正的耕种事业上。
第二(完全的)流通:土地所有者用他们手中余下的10亿货币向不结果实的阶级购买工业品,而不结果实的阶级又用这样得到的10亿货币向租地农场主购买生活资料。
第三(不完全的)流通:租地农场主用10亿货币向不结果实的阶级购买工业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业工具和农业所必需的其他生产资料。不结果实的阶级又把同量的货币送还给租地农场主,来购买价值10亿的原料以补偿自己的经营资本。这样,租地农场 主用以交付地租的20亿货币,又重新回到他们的手中,运动于是完成了。
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在过程开始的时候,生产阶级手中握有30亿的剩余。其中只有20亿作为纯产品以地租的形式付给土地所有者。剩余中的另外10亿,成为租地农场主整个创业资本的利息,对100亿来说,就是10%的利息。这种利息,他们——请注意——不是从流通中得来的;它以实物形式存在于他们的手中,他们只是经过流通把它转变为同等价值的工业品,才把它实现的。
没有这一利息,租地农场主,即农业的主要当事人,就不会把创业资本投到农业上。在重农学派看来,租地农场主对于这一部分代表利息的农业剩余收入的占有,即使从这一观点来看,也和租地农场主阶级本身一样,都是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因此,这个组成部分不能放在国民“纯产品”或“纯收入”的范畴中;因为“纯产品”或“纯收入”的特征,正是在于它可以不考虑国民再生产的直接需要而被消费。但是这10亿基金,根据魁奈的说法,大部分是用作一年中必要的修缮和创业资本的部分更新,其次,用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准备金,最后,在可能范围内,用来增加创业资本和经营资本,以及改良土壤,扩大耕种。
整个过程是,投入流通的有:租地农场主拿来交租的20亿货币,以及30亿的产品,其中2/3是生活资料,1/3是原料;不结果实的阶级的20亿的工业品。在价值20亿的生活资料中,一半为土地所有者及其仆从人员所消费,另一半为不结果实的阶级所消费,用来支付他们的劳动。价值10亿的原料补偿本阶级的经营资本。在流通中的价值20亿的工业品内,一半为土地所有者所得,另一半为租地农场主所得,对于租地农场主说来,这一部分工业品只是他们创业资本的利息的转化形式,这种利息是他们从农业再生产上直接得来的。租地农场主交付地租而投入流通的货币,通过出卖自己的产品又回到他自己的手中,这样,在下一个经济年度,同样的循环又可以重新进行了。
整个流通过程可以归结为包括商品和货币流通的五次交换行为,每次均流通10亿里弗尔产品,共50亿里弗尔产品,其中工业制造品20亿,农业30亿。具体过程如下:
1、土地所有者用生产阶级交付的20亿地租中的10亿来和生产阶级交换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2、土地所有者用剩下的10亿地租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
3、不生产阶级用出售工业品给土地所有者所得的10亿里弗尔向生产阶级购买生活资料。
4、生产阶级为了生产向不生产阶级购买价值10亿里弗尔的工业品(生产资料)。
5、不生产阶级又以向生产阶级出售工业品所得的10亿里弗尔向他们购置农产品以作为工业原料。
经过上面五次交换,即整个流通后形成了这样的结果:(1)土地所者用他们在流通前所取得的20亿里弗尔货币地租,换取了10亿的生活资料和10亿的工业品,得到了他们所“应得”的“纯产品”。(2)不生产阶级得到了10亿的生活资料确保生存需要和10亿的农产品(工业原料),保证合并再生产的继续。(3)生产阶级以上一年度生产中的价值30亿的农产品(20亿的生活资料,10亿的工业原料)换得价值10亿的生产资料和20亿的货币。除了这30亿进入流通外,生产阶级还有价值20亿里弗尔的农产品保留在他们手中,作为种子和本阶级的生活资料,不参加流通。
这样整个运动于是完成。在本年度,简单的再生产可以再进行,而在本年度生产结束后,同样的流通又可以再进行。这就是魁奈《经济表》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也是魁奈在经济学说史上的一个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