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称呼皇帝为官家成了特色。其实这个说法起源可早得多,在《晋书》里面,这说法是来自石虎载记的,所谓官家难称。但是有趣的是,这种起于五胡的说法到了宋代竟然格外流行。其实这和皇帝的喜爱有很大关系,宋代很多皇帝都特别喜欢官家这个称呼,当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用来说明宋代帝王对这个词汇的喜爱。宋真宗曾经和侍读学士李句容谈话,内容很有意思,宋真宗当时和李句容喝酒,喝到兴头上有点醉了,于是乎问李句容:何故谓天子为官家?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深度,要不怎么说侍读学士不是白干的,李句容当即非常机智的回答了一句话: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这句话一说完,宋真宗的表情只用三个字就能形容:上甚喜。”



皇帝称呼有哪些呢?

在封建社会时代,“皇帝”虽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但臣下在皇帝面前,却不能直呼“皇帝”二字,称呼皇上常常只用皇帝的别称。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称皇帝为“圣人”,在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还有称“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宫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此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

宋朝的那些皇帝,比如仁宗 神宗 哲宗之类的,这些是谥号吗?他们在位的时候,百姓应该怎么称呼他?

宋朝的称呼:

1、“官家”或“大家”,是宋朝宫廷内对皇帝的称呼,皇帝在正式场合才自称“朕”,平时也用“我”或者“吾”。

2、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3、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4、皇帝对太后、皇后和妃嫔的称呼:皇帝称呼太后(母后)为“娘娘”,皇帝称呼皇后为“圣人”,皇帝称呼妃子为“娘子”。

5、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6、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

7、皇帝对公主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称呼其封号。

8、皇太子与诸王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9、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皇帝对自己的兄弟的称呼一般是按排行来叫,如“大哥”、“九哥”之类。皇子和公主之间,或者皇帝兄妹之间,也是如此。如高宗赵构就称呼柔福帝姬为“二十姐”,而柔福称呼赵构为“九哥”,其时赵构已经登基。

10、太监对皇帝以及皇后等人的称呼是“小的“,或者“小人”都行,并非满清的“奴才”。

11、爱卿。在宋朝,口语中通常称皇帝为“官家”,而“爱卿”在很多场合是称呼妓女的,皇帝显然不可能以这种极不雅观的称谓来称呼自己的下属。

12、良人。“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13、郎。再后来人们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等等。

14、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称呼皇帝为“官家”一词,极是亲切;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

15、老爷。“老爷”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老爷这个词,宋人还没有形成通用的称谓。南宋初造反的巫师钟相,他用迷信鼓动群众,人称“钟老爷”,纷纷前去“拜爷”,“拜爷”就是“拜父”,“钟老爷”即是钟老父。

扩展资料

古代称呼: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古代兄弟称呼:

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称呼

宋朝皇帝都叫什么?

什么宗的,都是庙号,谥号是很长的一堆东西,比如靖天恭顺仁皇帝啥的,无论是谥号还是鸟号都是过世了才有的,皇帝在位期间,百姓不能称呼皇帝,怎么叫都不行,叫名字,年号,都不行,要称呼陛下,圣上,佛爷啥的,甚至名字里有皇帝的字都要改名,比如李世民在位,百姓不能称呼自己草民,一样的道理

我国古代皇帝都有哪些称呼?

宋朝皇帝世袭表

http://bbs5ipsnet/dispbbsaspboardid=3&id=25084

北宋世系表 (960——1127)

赵弘殷 —┬— (1)宋太祖赵匡胤

│ 960—976

└— (2)宋太宗赵光义 —┬— (3)宋真宗赵恒 ——— (4)宋仁宗赵桢

976—997 │ 998—1022 1023—1063

└— 商王赵元伤 ——— 濮王赵允让 —┐

┌— ————————— ——— ————————— ——— ———————— ——— ———————— —┘

└— (5)宋英宗赵曙 ——— (6)宋神宗赵顼 —┬— (7)宋哲宗赵煦

1064—1067 1068—1085 │ 1086—1100

└— (8)宋徽宗赵佶 —┬— (9)宋钦宗赵桓

1101—1125 │ 1126—1127

└— [南宋]高宗赵构 金灭北宋 北宋亡

南宋世系表 (1127——1279)

中经五世

┌— 宋太宗 ——— ————— (1)宋高宗赵构

│ 1127—1162

│ 中经六世

└— 宋太祖 —┬— ————— (2)宋孝宗赵昚 ——— (3)宋光宗赵敦 ——— (4)宋宁宗赵扩

│ 1163—1189 1190—1194 1195—1224

│ 中经九世

└— ——┬—— (5)宋理宗赵昀 ┌— (8)宋端宗赵昰

│ 1225—1264 │ 1276—1278

│ │

└—— 福王赵与芮 ——— (6)宋度宗赵禥 —┼— (7)宋恭宗赵显

1265—1274 │ 1275—1276

└— (9)宋祥兴帝赵昺

1278—1279 ——— 元灭南宋 南宋亡

建隆元年(960)——开宝九年(976)

太祖像太祖赵匡胤(yìn),21岁时,离家外出游历,23岁投奔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开始征战沙场。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典领禁军,随世宗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越。30岁时,拜定国军节度使,31岁迁义成军节度使。周世宗去世后,33岁的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再迁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34岁的赵匡胤代周建宋,在位17年,50岁去世

太祖最主要的成就是恢复了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他平定二李之乱,吞并荆湖,攻取后蜀,灭南汉,亡南唐,迫使吴越和漳泉称臣,基本上结束了唐中叶以来藩镇林立、军阀割据的局面。太祖又是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制定者,其实行的许多政策对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些都无损于赵匡胤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太祖一生,从流浪汉到普通士兵,又从士兵到将军,最终成为宋朝的开国君主,其经历富有传奇色彩。黄袍加身:乱世造就的君主

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在平叛过程中,唐朝的节度使们拥兵自重,前蜀建立者王建石雕像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盛唐逐渐走向衰弱。唐天佑四年(907),朱温迫唐哀帝逊位,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在这50余年里,各地的将领们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兵强马壮,就能称王称帝,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演出一幕幕亲子杀父、兄弟相残的惨剧。普通百姓生活在战乱不断的环境中,更是朝不保夕,他们迫切希望社会稳定下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

后唐天成二年(927)二月十六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赵匡胤先世为涿州人,后人遂以为赵匡胤祖籍涿州。但是,咸平三年(1000)赵匡胤的侄子真宗赵恒曾下诏封其祖父宣祖赵弘殷的远房赵氏宗族为官,却在诏书中明确指出保州(河北保定)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为赵氏故里。真宗开此先例后,其后的历代皇帝直至南宋高宗都对保州赵氏予以照顾。真宗此时距北宋建国不过40年,似乎不会将祖父籍贯弄错。然而,由于史书记载的差异,赵匡胤家族祖籍究竟在何处,尚需作进一步探究。

赵匡胤的祖辈均做过官,其父赵弘殷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爱将。由于出身将门,赵匡胤自幼便学习骑射,表现出极强的恒心和毅力。他曾找了一匹没有驯服的烈马来练骑术。赵匡胤才坐上马,那马却不甘人骑,使起性子来,直朝城门狂奔。赵匡胤猝不及防,一头撞在城楼上摔了下来。在场的人大惊失色,都以为他必受重伤。哪知赵匡胤却猛地从地上跃起,迅速追上烈马,纵身跃上,将烈马驯服,自己却毫发无损。

赵匡胤出生后十几年,朝代两度更迭。其父赵弘殷也在唐庄宗被杀后备受冷落,赵家逐渐衰落。到了赵匡胤21岁时,就连生活也变得十分艰难。赵匡胤正值风华正茂之时,他眼见不能依靠父亲谋取前程,便辞别父母和成婚三年的妻子,离家外出闯荡。

赵匡胤离家后,一路南下,穷困潦倒,受了许多白眼和冷遇。他曾投奔父亲昔日的同僚王彦超,希望能谋一官半职。王彦超看到赵匡胤落魄的样子,竟像打发乞丐一样,给了他几

贯钱,便把他赶走了。赵匡胤无奈中拿着这几贯钱去赌博,哪知手气竟是出奇地好,盘盘皆赢。后周周元通宝当他满心欢喜地拿钱离开时,那些红了眼的赌徒却欺负赵匡胤是外地人,一拥而上,将他按在地上,一阵拳打脚踢,抢了他的钱财之后扬长而去。

两年的流浪生活颇为艰辛,但却磨练了赵匡胤的意志,也开阔了眼界。一日,赵匡胤到了襄阳一所寺庙里。院中住持饱经沧桑,阅世知人颇深。他见赵匡胤方面大耳,虽风尘仆仆,却难掩富贵之相,一身不起眼的装束,却透出英伟之气,又见赵匡胤谈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劝赵匡胤北上。南方地区相对较稳定,而北方却是战乱频繁,乱世出英雄。赵匡胤接受了住持的建议,便骑着住持送给他的驴北上。

赵匡胤到了邺都后,投奔了后汉枢密使郭威。乾佑三年(951),郭威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是为周太祖。赵匡胤因战功被升为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周太祖的养子、开封府尹柴荣时常出入皇宫,见赵匡胤颇有才能,便将他调到自己帐下,让他做开封府的骑兵指挥官。周太祖无子,柴荣是皇位继承人。赵匡胤到了未来皇帝的门下,由此走上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显德元年(954),周太祖病死,柴荣继位,是为世宗。这时,北汉刘崇联合辽朝大举进攻后周,世宗调兵遣将,御驾亲征,赵匡胤随同出征。双方在山西高平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人临阵怯场,自乱阵脚,周军呈现溃败之势,而世宗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另一个将军张永德所率领的亲兵4000人。危急之时,赵匡胤镇定自若,建议世宗兵分两路夹击辽军,得到同意。赵匡胤和张永德领兵直扑敌军,赵匡胤高喊为主效忠的口号,士气大振。后周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投入战斗,世宗终于打败汉辽联军。

班师回京后,赵匡胤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还被周世宗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赵匡胤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使后周军队的面貌大大改观,增强了士兵的战斗力。

更为重要的是,赵匡胤在整顿军队过程中,逐渐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结交禁军其他高级将领,其中,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赟(yūn)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十兄弟”。此后几年里,赵匡胤又陆续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和王彦升等人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而下控制了禁军。此外,赵匡胤还网罗人才组成自己的智囊团,他帐下有大批谋士,如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和楚昭辅等人,后来还有他的弟弟赵匡义。

周世宗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素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在他为统一进行的战争中,赵匡胤战功赫赫,官位一步步上升,被封为节度使,逐渐成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军政大权。但赵匡胤要做皇帝,眼前还有两个大障碍,这就是周太祖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

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张永德担任,这样,张、李二人

便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但张永德毕竟是赵匡胤当皇帝的阻碍,因而赵不得不除掉他。显德六年(959),周世宗北征,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显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张永德,但周世宗还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周世宗染病,只得回京。病危时,他又想到了那块神秘的木牌,心想张永德手握重兵,又与李重进争权夺利,格外担心张永德发动兵变。于是,世宗解除张永德都点检之职,换上了自认为很可靠的赵匡胤。赵匡胤一箭双雕,既除去了一只拦路虎,还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

除去张永德后,便轮到李重进。李重进缺乏政治家的远见,他虽手握兵权,却没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势力。周世宗去世后,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年幼,大权掌握在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便设计轻而易举地将李重进名升实贬到扬州做节度使,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局势。不久,在赵匡胤和他帐下谋士们的精心策划下,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最终实现了从流浪汉到皇帝的梦想。

当时后周的局面是主少国疑,人心浮动,一场早已策划好的兵变便迅速上演了。

显德七年春节,人们正沉浸在欢庆祥和的佳节气氛中,边境却传来了辽朝与北汉联合入侵的紧急军情。宰相范质和王溥并未核查消息是否属实,便急令赵匡胤率领军队北上御敌。然而,人们却依然记得,10年前,河北边境入报,契丹犯边,当时身为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奉命率大军北征。当军队抵达澶州(河南濮阳)时,郭威忽然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建立了后周政权。再加上此前早就流传“点检做天子”之说,人们只觉得眼前之事宛如当年的翻版。因此,当位高权重的赵匡胤奉命北上时,京城中流言四起,到处都流传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陈桥东岳庙(传为赵匡胤发动兵变时的驻跸之地)

显德七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军从京城开封出发,当晚抵达距京城四十里的陈桥驿。当大军刚出城门时,有个号称通晓天文的军校苗训指着天上说,他看到了两个太阳在相互搏斗,并对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说这是天命所归。这类说法无非是改朝换代之际惯用的伎俩而已,然而,这场煞有其事的谈话迅速在军中传开,军中将士议论纷纷:“当今皇上年幼,不懂朝政。我们冒死为国家抵抗外敌,也没人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先立赵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

赵匡胤早已知道军中将士们议论之事,他暗中部署,派亲信郭廷斌秘密返回京城,与心腹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约为内应,一旦大军返京,便由他们打开城门。

当日夜里,赵匡胤喝得醉意朦胧,拥被大睡。到了清晨时分,一夜未眠的将士们握刀持剑,早已环立帐前,呼声四起。有些将士全副披挂,准备径直入帐。守在帐外的赵匡义和赵普见状,连忙进帐唤醒赵匡胤,拥他出帐。帐外将士一见赵匡胤出来,便大声高喊道:“诸

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来不及回答,一件黄袍已披在他身上。众将士一齐跪拜在地,三呼“万岁”,呼喊声震耳欲聋。赵匡胤假装推辞,众将士不依,扶他上马南行。赵匡胤佯装无奈,说将士们贪图富贵强立他为天子,因此必须听他指挥,众将士都答允。

开封城墙

赵匡胤立即整饬(chì)军队回京,早已等候的石守信和王审琦打开城门迎接新皇帝。赵匡胤在众人配合下迅速控制了整个局势。

正在早朝的后周大臣们得知兵变消息,个个大惊失色,手足无措。宰相范质握着王溥双手,悔恨不该仓促出兵,直握得王溥双手几乎出血。只有大臣韩通立即从朝中回家,企图组织抵抗。但刚进家门,便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所杀。

将士们冲进朝堂,逼迫范质、王溥等人来到都点检衙门。赵匡胤见到他们,假装伤心不已,说他受先皇厚恩,今日为将士们所逼,到了这般地步,实在惭愧。范质正想答话,军校罗彦环持剑上前,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等人面面相觑(qù),深知已无回天之力,只得一齐跪拜在地,口呼“万岁”。

汴京示意图

赵匡胤见众官已被收服,立即赶往皇宫,迫周恭帝逊位。文武百官就列后,发现尚未制定禅位诏书。哪知,翰林学士陶谷(gǔ)却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念给百官听。赵匡胤换上龙袍,接受群臣朝贺,正式登极为帝。由于其所领归德军在宋州(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河南开封),赵匡胤便是宋太祖。太祖即位后,封柴宗训为郑王,母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终生奉养,其后代也受到宋朝历代皇帝的照顾,据说这是赵匡胤亲自立下的规矩。

赵匡胤做了皇帝,很多关于他是“真命天子”的说法便流传出来。道士陈抟(tuán)骑驴出游,听人说赵点检做了天子,高兴得从驴上摔了下来,拍掌欢笑说天下从此太平了。甚至连赵匡胤的出生和幼年经历,人们都附以传奇色彩。据说赵匡胤出生时体有异香,三日不散,其父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香孩儿”。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幼时随母亲杜氏逃避战乱,因年幼,便被杜氏放在箩筐里担着走,被陈抟见到了,不无感叹说:“都说当今没有真龙天子,却将天子挑着走。”事实上,这些都是后人的附会之说。赵匡胤之所以能代周建宋,是与五代乱世和他个人的才能分不开的。

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的结局

面对新政权,后周旧臣中识时务者则俯首称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摆布者,尤其是昔日与宋太祖一样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周世宗去世后,怀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赵匡胤一个?只是赵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机会,但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念头,他们仍在等待时机去实现自己的帝王梦想,李筠和李重进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镇守潞、泽、沁等州达8年之久,他为人骄横跋扈,连周世宗都不放在眼里。宋太祖继位后,曾遣使者去封李筠为中书令,欲用高官宋元通宝。

为什么宋朝称君王为“宗”?

前段时间非常火的电视剧《知否知否》相信大家还有些印象了,在这部剧当中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人们才称呼皇帝的时候不称呼“皇上”或是“陛下”,而是巅峰性的称皇帝为“官家”。这一句官家叫出了无数人心中的疑惑与好奇,那么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皇帝的称呼还有哪些呢不同朝代都是如何称呼皇帝的呢

还别说,在臣子或老百姓日常对当朝皇帝的称呼一事上,每个朝代还真不一样,下面就具体来详解一下,没听过的可以涨涨知识。首先我们知道,皇帝这个称呼是秦始皇发明出来的,秦始皇本人还自豪的称呼自己为“始皇帝”。在这之前,人们称呼周天子或诸侯们,通常用“王”、“大王”、“天子”之类的来称呼。比如《荆轲刺秦》里面:左右乃曰:“王负剑”。

当然了,也有叫陛下的时候:“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战国策》

等秦始皇称帝后,私下叫“大王”、“王上”等显得就不是很恰当了,因此,人们普遍称皇帝为“陛下”,或者“天子”,一直延续到汉魏晋时期。如东汉文学家蔡邕就在《独断》卷中解释道: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朕”,臣民呼之为“陛下”。

隋唐和宋朝时期,这个开头也讲了,隋唐称呼皇帝大都叫“圣人”,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个个都尊称唐玄宗为“圣人”。宋朝呢,就是尊称“官家”的比较多了,又因皇帝姓赵,也有人带上姓氏,称呼“赵官家”。

明朝的时候,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多的,是叫万岁、万岁爷,确实有这样的叫法,但私下里的尊称,还是以“上”、“今上”等称呼的较多。

有人看到这也许会问了:我看电视剧里面,普遍的都是叫皇上啊,难道没有朝代喜欢用皇上来称呼吗别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就是称呼“皇上”比较多的朝代,这也是为啥清宫剧里,一口一个皇上的原因了。

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其他朝代也有叫皇上的,唯独清朝是使用最多的。就像“圣人”一样,其他朝代也用,但只有唐朝用的比较多。不能说,你穿越到宋朝,就只能称呼皇帝为“官家”,你叫个“圣人”,也是没问题的。

当然了,以上所说的各个朝代,当着皇上的面,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叫“陛下”,你叫“圣上”也可以;私下里说起的时候,还是上面所叙述的叫法比较多。

为什么宋朝的皇帝会被称为“官家”?

其实不只是宋朝才称君王为“宗”的,在其他朝代也是有的,比如唐朝。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个小知识,“宗”其实只是一个庙号罢了。后世称呼这些朝代的统治者时,因为谥号过于冗长,所以我们才以庙号称呼。而庙号普遍来讲只有两种两种形式或者格式,分别是“宗”和“祖”,这二者又有何区别和意义呢?

一、级别不同

一般来说只有古代开国的统治者才有资格被称“祖”,比如我们熟知的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包括宋朝开疆拓土的赵匡胤,他也被后世称为“宋太祖”,所以说,宋朝不是所有君王都被称为“宗”的。这是历史知识的又一个小误区。“宗”一般都是指皇统的合法继承者,比如唐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等。如果真将这两种庙号加以比较,只能说“祖”的级别是更为高级的。

二、政治性评价

谥号我们从字面就能猜出它的意思了,而谥号都是根据先人生平的功绩来定的。这点其实庙号也是一样的。无论是庙号还是谥号都包含了封建王朝时对已故君王的一种政治性评价。谥号的制度在西周已经形成,秦始皇时期将其废除,而后在刘邦时期又将其恢复。而庙号却并非是每个君王都有资格受用的,汉朝时期对于这个就相当严格,到了后面才慢慢放开了,不再根据功绩来决定是否可以享用庙号。

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其实都是为了去激励在位君王和下一任君王能勤勉治国、爱民如子,不至于荒*无度,在百年之后被后世之人所唾骂。不过随着君主制度的不断僵化,君主的权利也在不断地扩大,这些谥号庙号慢慢地已经起不到束缚君王的作用,只不过沦为君王的陪衬。

为何宋朝要把皇帝称呼为“官家”,而不是常见的陛下或皇上呢?

古代的天子,也就是皇帝,他们的称谓不断的变化,从最开始的三皇五帝、王,到秦始皇的皇帝称谓,这时百姓们称呼其为“陛下”,再到隋唐的天子,再到宋朝的官家,最后便是清朝的皇上、万岁爷等,其中最与众不同的就是宋朝时候的官家。这个称呼听起来很亲民,这是因为赵匡胤夺权时为了让天下人信服而起的称谓。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自身地位。

而“官家”这个称谓也并不是在宋代首次出现,最先出现是在汉代,可以说很早便有了这样的说法。不过当时“官家”并不是大家对皇帝的称谓,而是百姓对官府的称呼。而后的很多朝代都用了官家这个代称来称呼官府。到了唐朝的时候,官家不再仅仅指称官府衙门,还指做官的人。其实到这已经能理解赵匡胤为什么要自称官家了。

而最早用官家来指代皇帝的,并不是赵匡胤,在这之前便有人在文章中隐晦地用官家来指代皇帝。其实很好理解,官家指的就是做官的组织或人,而这些做官的组织的最高统领者就是皇帝,用官家来指代皇帝也是理所当然。赵匡胤在夺了天下之后,还是有些害怕不用服众,毕竟自己曾经只是一个后周的将军,只在军中有些威信,而治国,并不能只靠武力,所以说赵匡胤其实很聪明。

赵匡胤不同于旁人,他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底下多的是看不惯他的人,所以他不仅要让天下人信服,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自身改变,换句话说就是要自己证明自己。于是就要更变称呼。“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非常的巧妙,官家这个皇帝称呼也就这样由此而来。赵匡胤这是要改变所有人的看法,但是这样未免有些欲盖弥彰,但是皇帝的位置也是自己真刀实枪的干出来的。

我们在很多电视剧画面上常常会看到文武百官和百姓们看到皇帝驾到都会跪地直呼“万岁万万岁”,不过其实在历史上很少会当面称呼皇帝为万岁。皇上这样的称呼也是相当的书面语的。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我们看到对皇帝的称呼为圣人,其实唐朝时期把皇帝称呼为圣人、大家等。而《知否知否》中也有太后称呼皇帝为“官家”的说法,那么宋朝时期为何会把皇帝称为“官家”呢?其实这其中煞费苦心,且随野云一起来了解一下。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的上位过程是比较特殊的,他原来是后周的一员大将,在军中颇有声望,在著名的陈桥兵变中被部下拥戴,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成功登上了皇位。鉴于自己得到皇位的经过,为防止事态重演,所以赵匡胤对于兵权还是颇为担忧的,再加上当时赵匡胤即位不出半年,就有节度使起兵反叛,于是宋太祖就想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法子。

赵匡胤并没有直接要求石守信等重要将领们交出兵权,而是通过举办一次宴会,表达了自己对于如果“黄袍加身”再次上演的担忧,这番话可是把几位参加宴会的将领给吓出了冷汗,这个弄不好皇帝要是来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那自己就性命不保了。于是这几位将领当场就表示了自己的忠心。之后就纷纷上书表示要辞去军职,所以赵匡胤这一招还是相当的高明的,他都不用自己开口,而要你主动请辞。

在石守信等将领辞职以后,赵匡胤也没有亏待他们,而是采取了和他们联姻的方式来安抚他们。把女儿妹妹嫁给他们的儿子,这样一来都成了亲戚,关系就更加紧密了,这些将领虽然失去了军中的职务,但是依然还是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也比较高,自然也不会有别的异心了。

文人地位比较高

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可以看出宋太祖对于武将是非常的不放心,但是治理国家还是需要有人的,所以自然就需要倚重文人。因为赵匡胤打心里认为文人也就写写文章,手中没有兵,就有有点牢骚也不足为惧,所以宋朝时期对于文人是极其的宽容的,甚至还有人说宋朝是文人的天堂。乱世终结的时候,抬高文人的地位也是稳固统治的需要。

宋朝虽然重文轻武,但是也不是不杀士大夫,在宋太祖时期就有数十位文臣被赵匡胤处死,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太子中舍王治、光禄少卿郭玘等,都是犯了贪污罪。而宋太宗在打仗方面能力不如自己的哥哥,不过惩治贪官污吏也是一样毫不留情。所以也有很多人觉得宋朝在历史上相对来说是比较清廉的朝代。

君权并不薄弱

两宋时期君权看似薄弱,实则只是表面现象。两府三司都是皇帝一把抓,就跟皇帝的秘书一样,都是对皇帝负责的。当时天下的军权是由三大指挥使掌管,而这三大指挥使等同皇帝的家奴,所以宋朝的兵权如此集中也是各历史朝代比较少见的。你看西汉的时候诸王分权,唐朝有藩镇节度使,而明朝的宗室皇亲都有自己的分封领地,这哪一朝代的皇帝权力有宋朝那么牛呢?

官家的由来

从之前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知道赵匡胤对于自己得位的过程和正当性都是非常重视的,所以为了体现自己一国之主的威势,自然也需要一个恰当的称呼。

曹魏时期蒋济撰写的《万机论》中有这样一个名句: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说起这个三皇五帝可是极负盛名的贤德君主,类似于古代皇帝中的偶像了,是皇帝们都向往成为的先贤,和秦始皇自称皇帝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官家的官字可不是字面的意思,它包含着天下为公的意思,其实对应的应该是“公”的意思,所以官家其实是公家之意。

所以“官家”的意思也是非常明了,表示自己是正统的心怀天下之主,不服气的人可以早点闭嘴了。

另外也有一些说法认为“官家”这个称呼是从唐朝时期延续下来的,并非宋朝专有。唐朝的时候很多太监经常会称呼皇帝为大家, 赵匡胤为了统一全国,派兵攻下了后蜀政权。而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曾经有一首《宫词》中写道: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由此可见,官家这个称呼倒是很早就有的,不过真正得到推广应用应该是宋朝时期。不知道各位看官们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呢?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