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民主法制社会来说,随便曝光一个人的隐私都是违法的,不管是官员还是公民。另外首先应该界定是隐私还是违法信息,比如这个官员年轻时候跟谁谈过恋爱、子女在哪个学校读书长什么样这些应该是隐私,但是这货受贿过多少、贪过多少公款这个就是违法信息。但是这里有个比较尴尬的就是像个人财产这种东西,对于普通人就是隐私,但是对于官员又是监控廉洁程度的一项指标。所以有些国家或地区会有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公众都能查到,那样的话本来就是公开的所以就没有侵犯隐私的问题。

如何看待网络反腐该不该法制化?

支持者拍手称快,觉得反腐应该从制度上而不是形式上真正让老百姓感到政府的清廉和爱民,精简机构、清除腐败、求实求真、敢于接受人民的监督,同时肯定了网络反腐法制化、规范化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释放社会监督的正能量,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无疑为言论的自由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沟通平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平台由于太自由也会“误伤”,不能否定网络反腐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如果任其继续发展,公民的隐私怎么得到保障?如果每一个网民都处于一个怀疑与被怀疑的状态,那么这些检举的信息又有几分可信度?我想这是值得全体人员深思的,不是说网络反腐不好,而是想寻找一条更好的道路,让它可以发展的更好。
说到支持者,肯定就有反对者,那么反对者的看法是什么呢?首先,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好消息,因为以往的经验是:凡事一经“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就变味,就失效,就更容易因官僚主义和利益需要而走向反面。其次,一旦纳入轨道就有了管制,不仅自由度降低,安全保密得不到保障。最后,他们认为贪腐很可能就在你我身边,在舆论界,法律界,政府机构等等几乎渗透到了所有权力掌权者,这些贪腐人员不可能坐以待毙,弄不好反而会把惩办者拉下马。
网络反腐的作用确实很突出,网络反腐的意义更是特别重要。通过网络反腐败是一个现代化的实现民主权利的有效工具,能极大地促进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促进反腐败制度建设,就全面的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说,通过网络实现公民民主权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且会越来越重要。但是网络反腐败也有很严重的缺点,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予以规范,对那些捕风捉影,造谣污蔑,的行为一定要绳之以法。我理解的法制化是:一是只要网络反腐揭露的是事实,被揭露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二是如果网络反腐揭露的不是事实或泄露他人隐私,被害者有权控告,可在网上进行反驳,加害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其实反腐关键是政府领导有重视、实干防腐,只有反腐得到重视,那么不管是什么平台反映出来的讯息都可以用来打击腐败。

微博反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谁开始发起,这一过程是怎样的

微博反腐是指互联网用户通过微博客这一特定的新兴自媒体,对与公权力相关的腐败行为,进行监督、批评和揭发的社会现象。全国首个官方“防腐微博”——重庆市丰都县检察院的微博自2010年10月开通以来,通过粉丝在微博的跟帖评论中的信息获取一条线索,成功挖出当地一家医院包括一名副院长在内的两名贪腐官员。
2012年,微博反腐可谓风生水起、格外耀眼。在众多的反腐案件中,均可以看到微博的身影。微博反腐,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最新的反腐方式。据统计,截至目前,仅在新浪微博上开通的以“反腐”为名或主题的微博就超过800个。
2011年微博反腐事件,发现除个人在微博上揭露身边腐败行为外,党政机关、公安司法机关也纷纷加入微博反腐的队伍。
微博反腐的五大特点:
一、民众参与的广泛性。公权力的腐败历来为民众所憎恶,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体制转型时期,贪腐现象层出不穷。微博用户以数亿普通民众为主,所以微博反腐呈现出民众参与广泛、热情度高的特点。
二、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基于微博自身简短、传播快捷等性质,再加之民众的参与度高,贪腐事实在微博中得以迅速传播。
三、真假信息的混杂性。腐败真相与谣言并存,加之网络的复杂性,导致众多网民辨别困难,难以求证信息的真伪。诸多信息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被大量转发评论,使得微博反腐在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同时也泥沙俱下。
四、事态处理的体制性。随着事态逐渐发展,反腐程序最终要由体制外转入体制内,即由体制外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率先揭发贪腐事实,引起社会关注后,终究还要依靠体制内的国家公权力介入,对贪腐案件依照法律程序进行查处。
五、举报成本的低廉性。相对于传统的信访举报模式,微博反腐的广泛使用降低了举报人在举报职务犯罪时高昂的举报成本,有效的弥补了传统信访举报模式耗时间、损物力、疲精力的缺陷。同时,有关部门也可以依据微博所提供的证据有针对性地对涉案人员进行调查,从而减少侦查时间,节约人力物力。

现在传得很火的“花总丢了金箍棒”的花总 是谁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网民“花总丢了金箍棒”的微博头像是孙悟空的造型。尽管他已经明确表示“丢了金箍棒”之后不再鉴表,但依靠“八卦”在网上仍收获不菲人气 。“花总丢了金箍棒”15日获颁《新周刊》2012“中国娇子新锐榜”“年度知道分子”一奖后,接受《羊城晚报》专访,畅谈网络反腐。
记者:在“微笑局长”事件中,你是重要的参与者,“表哥”一说也由此走红。能否聊聊你鉴表的目的,至今掌握了多少官员的戴表情况?
花总:其实鉴表纯属个人爱好。从2011年7月份,我开始关注中国官员的戴表情况,每天都在找资料,最初只是想了解他们怎么戴表。我有个习惯,找到的图片和资料都会存盘,至今,掌握将近1000名官员、累计上万张图片。
记者:你是怎样确保你的鉴定结论准确的呢?
花总:只有遇上特征明显、清晰度足够的照片,我才能一眼认出那是什么型号,但这种情况很少。要锁定一块表,往往需要找到清晰度足够,不同角度的多张照片,才能交叉比对,得出结果。在鉴表中,除非百分之百确定,否则我都会写疑似某某款。
记者:有人说你是“反腐斗士”,你怎么看待越来越多的“鉴表反腐”现象?
花总:澄清一点,我不是“反腐斗士”,只是爱好网络舆情分析。鉴表具有先天局限性。在没有经过权威部门认定之前,只能说疑似。其实,真正的网络反腐并不现实。准确来说,应该是网络监督或监察。它可以引起关注,网民的公民意识慢慢觉醒,至少让官员在公共场合意识到民意的监督。
记者:评价下2012年的网络反腐。如何避免网络猎奇?
花总:狂欢,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不过,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这种手段做这种监督,环境也会越来越宽松。如果2013年,鉴表还是热词,那是很糟糕的一件事。避免猎奇很难,很多时候网民只关注戴表,今年我三分之二的言论都是辟谣,包括为一些被网民认为有问题的官员辟谣,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记者:在你看来,如何解决网络反腐的局限性?
花总:推动财产公示才是“七寸”,根本办法就是尽快建立官员财产的申报与公示制度。这个制度不建立,鉴表、鉴眼镜、鉴皮带都是治标不治本。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必须对接起来。官员的隐私与普通人一样,需要保护。也只有做到阳光透明,官员戴表的问题才能“脱敏”,回到私领域。
记者:平时有什么爱好?
花总:潜伏,体会不同的角色。我尝试过到工厂、工地扮演蜘蛛人等角色。曾经,我还模拟过杨达才的心理,试图去理解他。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
“花总”其人
2012年9月,在延安车祸现场满面笑容的“微笑局长”杨达才落马。在这之前,网络上正兴起一股“鉴表”热潮。在首块“价值3.8万元的欧米茄表”被指认之后,杨达才共被网民挖掘出拥有11块手表,总价值百万元。公布这11块名表详细信息的正是“花总丢了金箍棒”。那时他还叫“花果山总书记”,作为钟表爱好者和专业级手表玩家,“花总”前后鉴定过数百位官员的手表,并一一公布其品牌、价格。但鉴表事件也直接波及了“花总”:微博被清空,内容被屏蔽,甚至卷入风波……在公开表明“不鉴表”之后,“花总”主攻“装腔”,以一部辛辣幽默的《花果山装腔指南》续掀讨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