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是进行环境教育的自然课堂,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情感因素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因此,在环境教育中要注重师生情理互动,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

在讲授空气质量时,笔者会联系近期的空气质量状况。如果是AQI指数小于100的优良天气,笔者会拍摄下当天的标志性景物,告诉学生这样清透的日子就发生在最近的北京”。有时,准备好的课程在讲授当天遇上了重污染,笔者便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只过去了20多个小时,雾霾就加重了?这也是一起探索重污染天气的本地污染源和外来污染源的好机会。

在今年初的连续重污染天气里,笔者到北京西城区的奋斗小学给孩子们上环保课。当讲到防护口罩时,学生们纷纷从书包里、口袋里掏出了自己的口罩,积极踊跃地介绍父母是如何为自己挑选合适的口罩的。当问到戴口罩是什么感觉?”时,多数孩子都回答出不舒服”憋气”不喜欢”,也有学生提出要设计更好的口罩来防霾。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对污染天气的成因和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为接下来的绿色出行”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
在新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运用得当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很有帮助的。如讲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我精心制作了课件,以丰富多彩的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如企鹅,鼠妇,雪莲,珊瑚虫,骆驼,亚洲象以及它们的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到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热爱美丽大自然的情感。
二、运用有趣的故事
以有趣的故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不好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来解释。比如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以“屎壳郎出国记”这个故事就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比如讲“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时,以非洲找蜜鸟和挖蜜鹳之间的故事来帮助理解:丸花蜂专门在地下营巢,找蜜鸟可以找到蜜源但无从下手,挖蜜鹳不会找蜜但可以挖地。所以,找蜜鸟和挖蜜鹳之间是互助互利的关系。
三、试着让学生举例,进行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老师可对学生所举的事例是否恰当做评价,或者也可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点来讨论正确与否。七年级(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部分,有学生举出枯叶蝶的例子。枯叶蝶的外形与枯黄的叶子非常相似,属于生物的一种拟态,其本身是为了防御天敌的,但却又因其独特的外形而引起了人类的占有欲,遭到了大量的捕杀濒临灭绝。引人深思,劝戒人们给这些美丽的生物以生存的权利。
四、运用具体的数字
很多时候,数字更能准确的说明问题和表达思想。例如七年级(上)“植物光合作用”,据科学家计算估计生物圈中的氧气大概在3000年左右就会被消耗完。通过具体的数字,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整个生物圈中维持碳-氧平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再比如八年级(下)“人口的增长和控制”部分,“1999年10月12日0时02分一名36kg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科舍沃医院降生,成为全球瞩目的大事。因为他的降生,地球人口达到了60亿”更能使学生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引起重视。
五、亲自动手进行试验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在生物学的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周密的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生物与环境”部分的实验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如“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这个实验,在课前一个星期我把这个实验布置了下去,让学生们根据书上的要求自选材料做。此实验分四组第一组幼苗光照充足,适量浇水;第二组幼苗遮光,适量浇水;第三组幼苗光照充足,不浇水;第四组幼苗光照充足,大量浇水。试验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到上课时学生们把他们的花盆拿到教室,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水分。没有光照,或者缺少水分、水分过多都会对幼苗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使植物死亡。不用多解释学生也能明白生物的生存是离不开环境的。
六、借助**或电视节目的力量
学生们没有不爱看电视的,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看电视耽误学习,而我认为电视是也学生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关键看怎样来利用。有很多有教育意义的**,我觉得学生们能看一看就很好,生物方面的比如《帝企鹅日记》、《海底总动员》、《冰河世纪》、《101斑点狗》、
《龙猫》等等都能培养孩子们对动物的爱,明白这些动物和人类一样享有生存的权利,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七、倡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
一说到环保有些学生觉得好像离自己很远,其实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细节都是环保,中学生也能为环保出一份力。比如节约用纸:用完的作业本背面可以做稿纸等;节约用水: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的习惯,家里的生活用水可多次利用,比如淘米水可以洗菜,完了可以用来拖地之后的脏水可用来冲厕;节约用电:人离开教室或者屋子时随手关灯,关电视或电脑时将显示器的开关也关掉,因为它也在耗电。另外,虽然已经禁止焚烧秸秆,但仍然有人这样做,学生们可以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向家长或者邻居讲解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认识到这样的危害。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所用到的一些方法,总之,力争使学生能具有环保意识,并且能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一直陪伴着学生的成长,从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保,支持环保。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敢怀疑、不盲从、勇于突破旧框框的求异性;
二善于由此及彼进行纵向、横向、逆向联想的品质;
三从不同角度想问题的多向性品质;
四省略思维步骤或跨越事物相关度差距及可观度限制的跨越性品质;
五具有辩证分析能力和思维统摄能力的综合性品质。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正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特别抛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的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1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课堂参与的必要条件学生能吸取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方法。良好的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人在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的策略。
一、让学生在生活感知中获得数感启蒙。
《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情,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形成数感。”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来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经历有关情境、实例、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构建数感。
如在认识20以内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认识这些数,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些数。如老师给出一个数,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学具来摆出这个数,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来表示出这个数,可以用身边其他东西来表示出这个数,使学生构建起物与数一一对应观念。教师甚至可以带学生出教室,数一数校园里有几幢房子、几株树、几个花台,让学生把20以内的数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从使数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随意给出的每一个数,使学生通过运用学具摆数字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诱发数感。又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了常用的质量单位以后,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到食品超市、副食店、水果店等地方去提提、称称、掂掂各种糖果、袋装零食、水果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的重量,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1千克(1000克)物品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学生都很熟悉也很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的情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测出了它的长和宽。交流的时候,展示出全班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用卷尺量;有的先测出线条砖的长度,再数出它的长和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最后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先测出一根绳子的长度,再用这根绳子一段一段地量;还有的用步测的方法去量。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同时也增进了数感。
三、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情景活动中发展数感。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将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构建新知。
例如,我设计一道应用题:小明的存钱罐里有9张1角纸币、4张2角纸币和2张5角纸币,他要从钱罐里取出1元钱去买铅笔,他应该怎么拿?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会找到很多运算方法:①5角×2、②5角+1角×5、③5角+2角×2+1角、④2角×3+1角×4、⑤2角×2+1角×6、⑥2角+1角×8、⑦2角×4+1角×2、⑧2角×2+1角+5角、⑨2角+1角×3+5角……这是开放题,题意清楚明白,表述通俗易懂,选材贴近儿童生活。这类训练,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不断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既能培养学生数感,也能让形成数感的具体表象。
四、让学生在生活问题探究中强化数感。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正在装修房子,25平方米的客厅地面要铺地砖,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一下,老师用什么颜色地砖美观?用多大尺寸地砖节省?共需要多少地砖?如果每平方米地砖45元,至少需要花去多少钱?几个问题,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低头苦想的,也有几个人凑在一起讨论的,有画平面设计图的,也有用计算器计算的。不久好几种设计方案出来了。学生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数感。
五、让学生在估算活动中内化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理解数的概念与它表示的实际含义,在比较中形成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几倍等的认识,促进学生数感内化。估算不仅是促进学生数感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由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计算前估算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验证自己的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如,计算596×82,可以要求学生从两方面进行估算:一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二看因数接近整数几,596接近6,82接近8,所以积一定在48左右。估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要运用各种有利时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如这样一些问题:估计500张纸大约有多厚?一本书中有多少个字?走300步大约有多米?50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学校阶梯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等?学生在进行大数目估算时很少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地把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或估计出其中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大数。当学生把一份数与大数比较时,感受了数的大小关系,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种估算活动中不但亲身感受到有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和学习极大的乐趣,而且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内化。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必将有所提高。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意识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从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多赏识三方面,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千差万别的。像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差异性一样,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所以,作为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使每位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
1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差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课堂教学绝对不能满堂灌。因为教学不同于物质生产,教学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能动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应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在教学中应多设计开放性问题,体现内容的层次性和答案的不惟一,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需求。所谓数学开放题,一般指条件不完备,答案不惟一或解题策略不惟一的数学题。这类问题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求异思维,能让学生在自已的基础上展示才智、发挥特长,能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程度来进行分层教学。体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有如下三个层次:一是能找出一个或多个答案;二是能找出所有的答案;三是能有规律、有序地把所有的答案表示出来。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数学能力。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凸现孩子的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中的"算法多样化"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认识和理解数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控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是最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的机会,不要把成人的学习方式强加给学生。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15-9,用成人的观点看,"想加算减"的方法是最好的,它可以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快想出得数。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是很难想到这种方法的。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从15里面一个一个地去减:用15-5-4=6;用10-9+5=6等。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也许是非常慢的,但由于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因而印象十分深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学生会在比较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放弃,学会选择,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3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在作业设计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消极补动地适应学生的差异,而是要力求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进行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融会贯通,他们有能力完成选做题。而且选做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只要完成模仿性的练习和稍有变化的题目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星级作业:
一星级:(1)54×72+54×28 (2)(125+25)×4
二星级:(1)54×99+54 (2)75×101
三星级:(1)74×56+74×54-74 (2)84×72+084×28
这样的作业设计灵活性比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4教学评价时充分承认学生差异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将学生依据学习成绩分出三六九等,正确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课堂上,只要学困生举手,教师应尽量让他们发言,他们答对了,教师说一声"你真棒",答错了,教师鼓励他"再想一想,相信你能行"。而对优秀生,当他们回答出难题时,教师说"你真行,你真是个聪明的学生","你真了不起"等,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极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虽然近几年呼和浩特的体育教学在不断提高,但是学生的体质还需要不断提高。体育锻炼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重视体育教学,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学生只有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在生活中坚持锻炼,才能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
一、增加体育项目,引起学生的兴趣
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就要让学生先对体育感兴趣,只有感兴趣,学生才可能坚持下去,一直进行体育锻炼。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体育项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所以在教学中多展现几种体育项目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很炫酷的动作,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一定要先教好学生基础知识代搭建互助网站 :lieniu/ 转zewl,让学生对体育项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不出现受伤的状况。教师还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有相同兴趣的学生一起探讨和切磋,有着共同语言的学生更容易互相激励,在快乐的氛围中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
二、每天组织学生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就要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每天组织学生晨练的形式帮助学生养成习惯,例如,每天早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晨跑,然后再去玩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样晨跑就是学生在进行热身,再让学生玩一些自己喜欢的项目,学生一定会很开心地进行锻炼身体。同时,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做好榜样,跟随学生一起锻炼,起到带头和督促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育素质得到提升。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个健康的身体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体育,让学生得到全面提高。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要用正确的锻炼方法,再加上每天一定的锻炼,让学生在科学的理论下正确进行锻炼,在不断锻炼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从身边的事做起。利用晨会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优越生活,给我们创造了受教育的条件,在我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要使他们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对自己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

如何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质,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我们小学可以充分结合少先队的组织优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对孩子进行环境意识的启蒙,训练孩子的环保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创设绿色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环保情感
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无声无息地教育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的局限,又天生好奇、好学,少年儿童很容易受生活氛围的影响。重视良好教育氛围的创设,可以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他们潜在的环保情感。1、利用少先队活动走进大自然,激发队员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孩子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对队员进行环保教育的自然课堂,而队员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爱得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所以在环保教育中要注意激发队员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借春游、秋游以及假日活动之机带领队员走进大自然,在队员游玩的时候同时给他们讲解,让队员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唤起队员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动物、花草树木的爱心。2、设立环保标识,营造校园生态文化。
校园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摇篮。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我们力争让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都赋有环保教育的语言。使学生时时处于无言的环保教育氛围之中。校园内草坪青青,花草树木品种繁多,绿树成荫,各中队的教室里都摆放着漂亮的盆景。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睑的是“争创生态绿色学校,争当环保小卫士”的争创生态学校的目标标语。草坪的各处制作了“小草青青,脚下留情”“学校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小草在睡觉,请您别打扰”“做平凡小事,塑美好心灵”……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向大家传送爱护校园的信息。旨在让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情感。
二、畅通多种渠道,进行系统的环保知识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板块,它既融于课堂教学中,又融于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它还与家庭熏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1、学科渗透环境教育
每学期初,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联合少先队拟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实施计划”
,由任课教师对相关学科中适于进行环境教育的课文、章节罗列成表,并由教导处制成学科环境教育综合规划表,便于学期中对教师备课、授课的督促与检查,构成课堂实施环境教育的网络。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良好的环保意志
情感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才能形成人的品德意志。实践体验活动有利于学生意志情感的形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去看一看,在广阔天地中去体验大自然。建立活动基地,如“蔬菜园艺”素质教育活动基地,“花木园艺”素质教育活动基地,消防基地,敬老基地,拥军基地,护绿基地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环保实践中,锻炼了队员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环保实践活动,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环保教育的内化1、校园绿色小卫士在行动
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这一教育阵地,组织“红领巾绿色小卫士”把校园的绿化带和易被人忽视卫生保洁的地方,监督、检查、教育学生保持校园的环境整洁,“学校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
。激发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和培养保护绿色,爱我校园的情感。2、开展主题少先队活动以深化环保教育
少先队活动是少年儿童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一个成功的主题少先队活动会在少年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轨迹,对他们一生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少先队组织一至两次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大、中队少先队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排自演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总之,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提倡“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是我们少先队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教育的蓬勃发展,又促进了少先队工作的发展,丰富少先队活动内容,给少先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少先队工作的新领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众所周知,目前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倡导从小教育孩子增强环保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只有从小教会儿童进行环保,才有可能在环境保护的浪潮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整理了如何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欢迎阅读收藏。

如何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

1营造环境教育的氛围

11生态环境创设方面:人的生命太需要绿色了,孩子们更是如此。给孩子们一块绿地,一个水池,一个花园,室外尽量开辟草坪、花园、菜地,利用自然角、动物角,让幼儿亲身体验植树、栽花、养草、种菜的乐趣,努力创设净化、美化的育人环境,使他们萌发了爱护环境的感情。

12装饰环境布置方面:可以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加以利用,设计有关环保的宣传画等,从而使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在室外、楼梯间的墙壁、走廊等地方设计环保题材的壁画等,在班内张贴《爱护小树苗》、《地球是我家》、《蓝蓝的海洋》等环保标语――通过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班内每个角落加以利用,宣传有关环保的知识、宣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 地球日、臭氧日等环保节日的意义和内容宣传画等,从而使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又如在周围多制作一些美丽的花、草、树木,让幼儿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氛围之中,产生热爱之情。

13文字环境布置:利用橱窗及张贴标语,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臭氧日等环保节日的意义和内容。

14语言、音乐环境布置方面:利用每周一次的小广播也可起到较好的环保宣传教育效果。通过室内外的广播,播放小鸟的声音、动物的叫声、环保歌曲、环保小故事等,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环保教育网。

我们既然创设了环保教育环境,教师在课堂或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把环保教育融入幼儿园创设的环保教育环境之中,把环境布置作为环保教育的教具。

如认知活动《自来水从哪里来》,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可带幼儿观看录象,讲述江河的水如何进入大水池,进入自来水厂,进入水塔和千家万户的迁移过程,直接观看,使幼儿印象更加深刻。又如带幼儿在餐后、课间休息等时间,参观生态环境方面的布置让幼儿更多接触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让他们了解自然界各种生物的互存关系。

2从幼儿玩水抓起

在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还要采取让幼儿易懂、易做的方式,必须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实际,从一些小事着手,由小及大,由近到远,开阔幼儿的眼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玩水可以说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喝水时他们看见一只蚂蚁或小虫就用水去淋它;看见地上有小坑,他们会往里面灌水,看见下水道口他们会往里倒水,看看水是怎样流走的。

洗手时,他们用手指堵住水龙头口,让水花四溅,他们乐得哈哈大笑,或者把水龙头开得大大的,自来水哗哗地流,一会儿水池就满了,他们的手在里面划来划去,真是好玩极了。他们怎么会想到这是在浪费水资源为了使幼儿不浪费水,我开展了主题活动"节约用水"。

通过绘画活动:"设计节约用水标记",贴在水龙头旁,提醒幼儿随时拧紧水龙头;并开展"地球上的水会用完吗"的讨论活动,并请幼儿从地球仪上找出世界上有水的地带,让他们了解海水和淡水的'区别,从而让幼儿明白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以此达到教育幼儿节约用水的目的。收集、资料:干涸的河流、枯死的庄稼、草原上的人们排队取水等等,让幼儿感受水的重要,唤起幼儿的同情心,产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懂得要节约用水。

3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积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废旧物品进行创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创造的乐趣,为此在班内建立了废品回收箱,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废旧物品。如何使这些废旧物品成为可利用资源呢

我和孩子们用纸杯制作了电话;用烟盒、纸盒制作了火车、汽车;一次性餐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纸盘上设计图案、涂颜色、粘贴,稍加装饰就成了一幅美丽的装饰画;用废旧的光盘制作成了美丽的中国结等等。

蛋壳是我们经常扔掉的废物,与幼儿一起用这些废旧蛋壳制作了不倒翁、,做蛋壳粘贴画,还用蛋壳做花盆,种了吊兰、蒜苗及各种种子,摆在自然角既美观又体验了创新的乐趣。回收箱里的旧针管、酸奶瓶、可乐瓶成了孩子们的宝贝,并启发幼儿在瓶盖上扎孔,做小喷壶,用手挤压瓶子为植物浇水,在酸奶瓶里装沙子当沙锤,孩子们玩得很高兴。

4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

在主题活动《树的本领大》中,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卡片分析、小实验、讨论等形式,知道了树木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是天然的制氧机,能释放出人类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变得更清新。树木还是天然的吸尘器,由于树叶能吸附灰尘,所以,有树木的地方,空气干净。在夏天,树木还能以它巨大的身躯挡住强烈的阳光,抵挡风沙等。同时还教育幼儿不攀折树枝、树叶,不在树干上乱刻乱画等等。

一次手工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于是就抓住这一现象进行主题教育。首先我进行了一节"纸"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同时了解浪费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大家必须要节约纸。

在如何节约用纸中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我和报纸一起玩》,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纸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我还特别设计了一个纸篓让幼儿将废纸都放进纸篓,统计比较一天班级浪费的纸张数量。使用至现在,班内处处干净、整洁,哪儿有纸屑幼儿都会主动捡起,还有环保活动《水变清了》、《不要污染空气》等等,使幼儿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周边的环境好起来,激发了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

拓展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第一,认真开展环境保护课。虽然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没有环保这一课,但是我们的环保理念已经深入到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各个学科当中。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大力的倡导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社会生活中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第二,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年12个月,我们可以将相关的活动分配到每个月份当中去。在每个月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理念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在学校里所教授的各种理念,如果没有与孩子们的生活结合起来。那将是徒劳无益的,没有任何用处的。就是我们要积极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在周末的时候组织孩子们,去公园捡拾垃圾,维护公园的卫生清洁状况。就是非常好的一种社会实践与锻炼。

第四、做好自己的卫生工作。俗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从自身生活实践做起。在家里边不乱扔垃圾,在外面一定要做好保洁工作。这样狗狗我们看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营造一个非常好的干净卫生的环境。

第五,积极组织高频检查。我们的环境卫生,不是我们打扫不干净,而是我们每次保持的不好。保持不好的原因就是有的人随手扔垃圾,有的人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一方面来源于我们的教育,来源于我们对孩子们的习惯培养,另外一方面,我们检查不彻底,督促不到位,批评跟不上也是重要的原因。

注意事项

环保工作时时刻刻都有机会,只要你愿意,我们就是地球的卫士!

环保是一项伟大的事情,无论是谁,都要精心维护环境的卫生。

教学生保护环境,有哪些方法呢?

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质,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我们小学可以充分结合少先队的组织优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对孩子进行环境意识的启蒙,训练孩子的环保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其综合素质。一、创设绿色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环保情感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无声无息地教育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的局限,又天生好奇、好学,少年儿童很容易受生活氛围的影响。重视良好教育氛围的创设,可以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他们潜在的环保情感。1、利用少先队活动走进大自然,激发队员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孩子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对队员进行环保教育的自然课堂,而队员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爱得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所以在环保教育中要注意激发队员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借春游、秋游以及假日活动之机带领队员走进大自然,在队员游玩的时候同时给他们讲解,让队员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唤起队员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动物、花草树木的爱心。2、设立环保标识,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校园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摇篮。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我们力争让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都赋有环保教育的语言。使学生时时处于无言的环保教育氛围之中。校园内草坪青青,花草树木品种繁多,绿树成荫,各中队的教室里都摆放着漂亮的盆景。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睑的是“争创生态绿色学校,争当环保小卫士”的争创生态学校的目标标语。草坪的各处制作了“小草青青,脚下留情”“学校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小草在睡觉,请您别打扰”“做平凡小事,塑美好心灵”……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向大家传送爱护校园的信息。旨在让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情感。二、畅通多种渠道,进行系统的环保知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板块,它既融于课堂教学中,又融于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它还与家庭熏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1、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每学期初,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联合少先队拟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实施计划”,由任课教师对相关学科中适于进行环境教育的课文、章节罗列成表,并由教导处制成学科环境教育综合规划表,便于学期中对教师备课、授课的督促与检查,构成课堂实施环境教育的网络。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良好的环保意志情感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才能形成人的品德意志。实践体验活动有利于学生意志情感的形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去看一看,在广阔天地中去体验大自然。建立活动基地,如“蔬菜园艺”素质教育活动基地,“花木园艺”素质教育活动基地,消防基地,敬老基地,拥军基地,护绿基地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环保实践中,锻炼了队员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环保实践活动,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环保教育的内化1、校园绿色小卫士在行动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这一教育阵地,组织“红领巾绿色小卫士”把校园的绿化带和易被人忽视卫生保洁的地方,监督、检查、教育学生保持校园的环境整洁,“学校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激发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和培养保护绿色,爱我校园的情感。2、开展主题少先队活动以深化环保教育少先队活动是少年儿童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一个成功的主题少先队活动会在少年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轨迹,对他们一生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少先队组织一至两次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大、中队少先队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排自演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总之,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提倡“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是我们少先队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教育的蓬勃发展,又促进了少先队工作的发展,丰富少先队活动内容,给少先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少先队工作的新领域。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当今社会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对环境污染越来越大,甚至个别地区已经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如何让孩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呢?

第一,开展美化校园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校是大家的乐园”。在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或反组活动中及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如果学校在卫生工作方面强调“以清洁为重点,在归载”、卫生优胜奖、每周一次的评价、周前公示和表彰,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高涨,学生们将努力创建绿色学校。他从小养成了爱卫生的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第二,开设环境保护课。

学生属于人格发展的初级阶段。孩子们环境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上课开始。例如,一提到节约用水,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那么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如何节约用水,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很难说清楚,日常生活中也不能很好地节约用水。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当时的情况设计有趣的绿色课程。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可用的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的00%,分布不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尤其是城市最多,很多城市因为缺水而限制了经济发展。怎么样才能节约水,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除了去除长水、养成轻松关闭水龙头的习惯、重复使用水外,还有很多环保课题,如花草树木、垃圾回收、节约用电、爱护沙尘暴农村、为什么不能烧荒地、秸秆还田等。

第三,设身处地的感受。

带学生去乡下,让他自己摘水果,告诉他们这些食物从哪里来,有助于他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外,可以在农田购买特产,并告知他,这比在商店购买节省了能源和包装成本。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对农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又为环保教育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科学课程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科学课中进行环保教育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当前小学生环保意识缺乏的原因及表现
农村地区的孩子普遍卫生习惯较差,学校附近的村子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早餐包装、尼龙袋、油纸、废弃物),以及孩子们不整洁的个人卫生状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些学生的家庭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孩子们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环保知识浅薄
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了解少,缺乏基本的环保常识。比如:白色垃圾、废弃电池等电子产品、干净的江河水变黑的危害等知之甚少。许多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就只是不要随地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看见废纸废物主动捡起。 (2)环保目的不明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在对我们学校16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认为不保护环境,地球就变成了垃圾场,大树、小草、花都会死,河水会变得不干净。学生们觉得我们环保就是让周围变干净,看不到垃圾,让大自然更美丽,人类生活更美好。其实环保的目的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原因,寻找保护的途径与方法,自觉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均衡相处。
(3)环保意识缺乏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意识到水、电资源的宝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玩自然水、浪费水资源严重,也没有节约电的意识,教室里常常无人了灯还亮着,完全没有意识到缺水、缺电的严重性。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进行节约教育、环保教育。
(4 )环保行为习惯差
学生普遍环保行为习惯差,明知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纸屑,不能进草坪踩踏,但是,校园里却经常看到原本打扫干净的地面常常会冒出纸屑等杂物;进草坪玩的学生也常有发现。
二、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挖掘小学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更丰富、知识面更广泛。 (1)道德教育内容
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
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如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六下第五单元的《神奇的能量》„„ (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如三上第四单元的《它们是什么做的》;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六下第二单元的《遗传与变异》„„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环境现象和环保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白色污染”情况: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不见了,河面上常常漂浮着白色的塑料袋、饭盒、泡沫包装材料等一次性塑料物品;在公园的绿树从中,绿荫地上,花坛里,不时可见扎眼的“白色”;在宽阔的马路上,一阵风吹过,路边的塑料袋吹上了天空,好像一只只断了线的风筝等。通过播放短片,让同学们思考、讨论:白色污染为什么会如此猖獗呢?教育大家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从而增强广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进行环保教育。
我在教学《水污染》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到污染严重的河边实地的调查研究,看看水面上有哪些漂浮物?这些漂浮物来自哪里?闻闻河水有什么气味?因此,面对发黑发臭的河流,让学生想到的是“什么原因使河水发黑发臭?”、“河水发黑发臭有什么危害?”,从而使学生对水质污染有了一个更直接的了解,增加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环境探究意识。
在学习《从岩石到土壤》这一课时,课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采集岩石标本和土壤标本,让学生从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学习,初步感知不同的岩石、不同的土壤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从而增长一些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在采
集标本过程中,接触自然,亲身体验,了解实际中的地貌,得到的知识远比单纯的岩石和土壤的标本要多得多。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获得一些水土流失、树木保护水土、植物生长与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增长了见闻,无疑有利于我们渗透环保教育。
(四)、结合环保节日,开展宣教活动。
一年一度的环保节日有:中国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气象日(3月23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爱鸟周(各地有异,一般为4月至5月初的一周)、世界无烟日(5月31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世界土地日(6月25日)、世界人口日(7月11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通过这些节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的问卷调查等,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五)、让环保教育得到课堂拓展,学练结合,让学生形成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还要让课堂得到拓展,让学生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最终让学生形成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环保作用。 (1)根据学习生活需要,有效使用废弃物,进行课堂环保拓展教育。 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会发现我们诸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很多教具、学具都可以利用被人丢弃的废纸板或废木条等废弃物来自己制作而成。为此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积极捡回废弃物,为教师制作教具或为自己制作学具,还可以实行一些制作比赛,评比后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养成了环保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少污染、变废为宝的良好习惯。
(2)参与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环保能力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的方式,拓展课堂教育。如每年寒、暑假就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利用假期时间,调查一下你所在的村组和家庭每季度用的水电,并认真分析是否达到了节约用水电的要求。或者利用假期,自己去捡废弃物去卖,看能否给自己挣本子费。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课堂知识,而且久而久之,环保也就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