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中国太极拳的历史?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之后,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

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一作青萍,1795~1868)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又名李对,1825~1898)、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字镜心,1844~1914)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1815~1890),

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清末,满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从汉姓,1870~1942),创编出吴式太极拳;

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人李瑞东(名树勋,1851~1917)师从王兰亭(名永泰,约1829~1893)学杨式太极拳后,创编出李式太极拳。

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师从郝为真(名和,1849~1920)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三百多年后,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扩展资料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将该项目的申遗紧迫性写进了提案。来自河南代表团的李光宇等33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太极拳申遗工作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的建议》。

-太极拳

太极拳名震天下,它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太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在向世人阐述宇宙无极即是太极的八卦原理,太极其实是一种思想流派,也是一种武术的名称,之所以太极是一种思想流派,是因为它结合儒家和道家两个思想大宗的精髓,太极的两个点代表就是阴阳两个仪。而说太极是一种武术,它是又张三丰创立,而且掌法也是根据太极图而创立的,所以,太极最后的形态就是武术。

一、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

在现今很多影视剧中,都能看到太极张三丰的人物存在,其实在大众心中,张三丰就是神一样的人物,武功高,然后人品又好,但其实历史上的张三丰活到了218岁的高龄,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长寿的人了,他不仅创立了武当门派,自创了太极拳,还收了七侠弟子,可以说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很多人都说,,一直有精神目标的人是不愿意死去的,或许张三丰就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个。

二、太极拳的创立,给了张三丰在武学上很高的地位

自古帝王都是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所以他们也是四处探求能延年益寿的长寿之方,而当朱元璋知道有张三丰的存在后,他派了很多大臣去请张三丰出山,那时的张三丰已经一百多岁了,而且朱元璋是打着请张三丰出山探讨国家大事的幌子,张三丰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他会不知道朱元璋的心思嘛,所以张三丰根本就没理会朱元璋,他也不屑于去参与政事。

张三丰创立武当时,是入了道教的,自此后也是清心寡欲,一心钻研太极拳,是他将太极拳发扬光大了,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大爷大妈每天去练习太极,因为都说练习太极可以延年益寿,就像张三丰那样活到218岁。其实张三丰的长寿就是因为他又武功在身,而且他入了道教,心特别健康。

太极拳传承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的武术一直都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都有着很高的赞誉,而太极则是我们中华武术中最为璀璨的一颗,太极在我们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到远古时期,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太极的发展历史。

太极的产生主要是根据我们国家的神话故事,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伏羲创造周易,在周易中是这样记载的,太极生两仪,这也是世界的起源,这就是太极最初的诞生,但是最开始我们所说的太极并不是我们意义上的太极,而是一种思想观念,直到张三丰创造太极。

在张三丰创造太极之前其实也有着这样的功法,但是没有一个系统和能够广而学之的功法,比如说早在三国时期华佗创立的五禽戏,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也是可以看做是太极最初的尝试,从太极创立的时候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为了强身健体,从而创立了太极。

在张三丰创立太极之前,在武当山上也有着道教的存在,也有这样的强身健体的功夫,而张三丰也是在前人已经有了功夫的模型之上,然后自我发扬从而形成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太极。

到此为止,张三丰正式创立了太极,并将这样的功法进行命名,但是太极的发展远不止如此,在此之后,后人在张三丰创立的太极之上不断的改进,从而成为了现在适合每一个人练习的功夫,也正是从一个功夫变成了强身健体的运动。

太极的历史在我们国家较为悠久,除了是一门功夫以外,还是我们国家文化的体现,对于这样的优秀文化我们需要去传承和发扬,从而让我们的中华文化在我们的手中走向全世界。

中华武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太极拳以其特有的健身和技击作用,倍受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喜爱。太极拳是一种系统的强调平衡协调内外兼修的键体防身体育运动。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至大之意。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物的原始单位称为太极。由于事和物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就是太极原理,也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无穷。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然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极拳论》,但当今绝大多数拳家亦以现传的各式太极拳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 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年 (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1711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载,仅有口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 ,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 (大架)。当时人称 “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陈耕耘、杨露禅。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 (小架)。
十六世陈鑫,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祯、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 (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 ,字绩甫。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 (炮捶),新架一、二路 (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陈式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杨式、孙式、吴式、武式四大派系,有着各自独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