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对死亡,生与死没有界限,甚至于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日本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原始信仰,是源于大自然和生命在四季之中自然流转不断更新的现象。在这个方面,再通过佛教、道教的相互融合,从轮回转生观念、本世观,形成了极乐、地狱的思想。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简单的自然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向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日本人之所以把樱花作为他们的精神象征,原因就是樱花花期非常短,在极尽声色的绽放之后就凋谢了。灿烂的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人生大事》给了我们哪些关于生死上的感悟?

       一:死是生的终点,并不可怕。我的亲人去世时,我也遇到过很暖心的殡葬工作人员,他们改变了我对这个工作主观上的歧视,后来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淡忘掉过去的伤心事,也淡忘掉这个工作。直到今晚,我再一次被这个看似吊儿郎当实则善良有担当的“莫三妹”感动到(虽然但是我很好奇一个男生为什么会叫三妹哈哈哈)他与小文的相遇相知相处,都在一步步反映着角色本身的成长历程,我想,失去外婆的小文和任性不听话的三妹,或许是彼此生命中的救赎。**最感动我的两个画面,一是小文被亲妈带走,最后却穿着最初与三妹最初相遇的衣服,拿着红缨枪,跑向三妹,那个总喊着外婆去了哪的小姑娘,终于又有了新的依靠,是三妹把爸爸的骨灰做成烟花,绽放在江边,烟花坠落的那一瞬间,我真的会泪崩。

     二:活着的人要更有生的希望。**把殡葬行业的人们,称作“种星星的人”,很温暖很亲切。我想,如果每一个逝去的亲人都会化作一颗小星球,他的亲友就是星球身边的暗物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三哥在雨夜送走了小文,也在大雨滂沱的街头追着小文乘坐的出租车狂奔,浓墨重彩展开的仿佛是初见般的场景,就像曾经小文追逐逝去的外婆一样,从小到大,我们的人生总是在不断的失去,但只有探索伤口才是是疗愈的唯一方式。外婆化成了烟,变成了星星,三哥是种星星的人;小文失去了自己外婆,但三哥在陪伴她……生命中总有一些人离开,也总会有一些人存在,我们爱与被爱,以这种方式感知真正的让人生。

     三:爱往往比生死更重要。**的最后,小巷尽头,新娘和新郎跨过鲜花和祝福,从婚庆店走进了隔壁的“上天堂”,人们欢呼着一股脑的涌进小店,也跨过了社会上对丧葬行业的歧视和误解。面对老师的质疑,小文说爸爸是种星星的人,毕竟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人间牵挂和思念。

有关生死的书籍和**,有哪些值得推荐?

没想到半年前的写的这么羞耻的答案现在居然还有人看好尴尬本答案也确实没有干货,仅仅是个人的观后感
不过最近重温《生死线》又发现有好几处令人震撼的地方:
第9集,长谷川斥责乌达呈匹夫之勇的时候,说了这么句话:“这是一个引擎和轮子飞转的疯狂时代,燃油比勇气更重要,正是因为中国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站在他们的土地上,来改变他们的历史!!”
还有第9集,欧阳和龙文章看着日军成功击溃沽宁城守军后“庆祝演讲”,听到日军即将在沽宁城再次上演南京事件,龙文章很崩溃自责,欧阳在一旁说道:“这场仗从一开始就输了,这场仗是他们的国策,而我们呢,忙于内战和铲除异己,交通和通讯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华北看湖广就如同看国外一样!不知道何为国家。比无力制造飞机大炮更加的可怕!日本人冒充中国人占领了沽宁,以后还能这么干,因为我们是一盘散沙!! ”
在诸多“抗日神剧”里,我从来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语重深长直面历史反思历史的真话!绝大多数抗日剧都是奇奇怪怪的幻想和意*,拿着我们民族过去的伤疤来娱乐大众,从来没有人去深刻反思过这场仅仅过去70年的战争,绝大多数仅仅也都只是在刻意表现日本的狠毒和阴坏。就算是《亮剑》,也没有这么“露骨”地站在那个时代去看待那个时代的国家、社会和众生百态,没有人真正抱着一个敬畏的、反思的心态去拍一部真正的抗日剧。孔笙做到了!

日本**排行榜前十名,排进世界**排行榜的日本经典**有哪些?

生与死一直是很多作家或者导演热衷的话题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从没认真的思考过“生死大事”,但是确实有几部作品对我有很大的触动,让我豁然开朗,那么我就来分享一下吧。

一、《Me Before You》

这部极具英伦风的**我前段时间刚刚又复习了一遍,剧情很简单,就是懵懵懂懂的小镇女孩小露在照顾下肢瘫痪的威尔时,两人产生了感情,但是威尔因为下肢瘫痪的打击并不打算一直在轮椅上活下去。这部剧**前期包括色调包括剧情真的很美好,美好到我都以为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最后幸福的在一起。但是并没有,我虽然不认同男主威尔的做法,但他也确实带给我了一些思考: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待生命的定义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总用自己的观点去批判别人的生活态度。

二、《活着》

讲述的是一个一生经历磨难的老人福贵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这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所以我觉得这部书太深刻了,我是不敢看第二遍的。福贵没有因为生活的艰难而变得像祥林嫂那样成天抱怨哭泣,也没有因为经历太多而深受打击变得绝望,他依旧和老牛一起活着,不知道谁又会离开。记得书中福贵说过“身边的人都是我自己埋的,这样就算哪天我也走了也就安心了。”想想就会觉得很心酸。

这两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关于“生死”的启示就是,活着很艰难,但正是艰难,活着才有意义。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为何不用这些有限的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呢?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日本**?

这年头,我还是每年都会去日本搜一些高质量的**来看一看,算下来,还看了200多部日本**,对于这个问题,我从题主所说的几个角度,一一分析。

下一步,我将挑选的这10部日本**,这10部**都是在世界影响力比较大的日本**,而是还是我成长过程中所看过的印象最深的**:

NO10《比海更深》2016年

仔细想想,枝裕和的作品,还是这部《比海还深》,个人最喜欢。

其他作品,《无人知晓》故事太惨烈,《如父如子》故事核心太巧合,《小偷家族》太奇情,《海街日记》太美,都是枝裕和的其他许多作品,虽然都是关于家庭的,但这些家庭其实都是社会中并不普遍的家庭,总有太多特别的「狗血」成分,有些甚至是社会案件的原型改编,它们都不错,也多少让人震惊,只是总有些「隔岸观火」的感觉。

在我眼中,只有这本《比海还深》最“平凡”,讲述的也最“平淡”,骨子里却最隽永,所表现出的人生本色也最贴切。

NO9《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2006年

生来就是男人,对不起。使这种说法流传更远的,不是原作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而是影片《被抛弃的松子的一生》。

大概就是那种看了《松子的一生》之后让人绝望的同时还得深思的**吧,导演中岛哲也在2010年推出了《告白》,这同样是一部直面悲剧的**。“松子”讲述了松子从小缺乏父爱,经历了悲惨的一生,他不断地渴望被人爱,不断地讨好失去自尊,接近一个个男人,把自己的幸福托付给一个男人却每次都被抛弃,最后把自己扔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松总是觉得,两个人的关系再差也比一个人的寂寞好,宁可被欺骗,被鄙视,被辱骂,被打,也不会有一个人,她这样一种价值观是让自己陷入绝望的根源。

NO82013年《横道世指南》。

由个人接触而出的第一部《冲田敬一》,也是至今为止最受喜爱的一部,后来的《回到故乡的莫西干》、《有熊谷守的地方》也各有优劣,但都不及这部《横道子》让我深深感动。

长大了,很喜欢看青春片,看得不少,但不可否认,其实很多青春片都在不断的重播,之所以喜欢看,还是因为青春的美好。但这部《横道人》却展现了青春与无为年华中所有美好的经历,却从来没有像其他青春片那样像滤镜一样虚幻。并通过几个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显得深沉、连绵。

**里说,只是相聚一面,就觉得赚了一笔。

看这张照片,可能也是一笔收入吧。

NO7《千与千寻》2000年

《宫崎骏》是宫崎骏导演的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动画作品,也是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但并非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宫崎骏动画作品,相反,我最喜欢《天空之城》,从画面,故事到音乐,它所营造的氛围都是绝妙的。然而,无助的天空之城诞生于1986年,早在平成元年之前。

但是不得不承认,**《千与千寻》其实是宫崎骏作品中表现得最多、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内容体量最丰满的一部,片子举重若轻,故事背后的诸多文化层面,无比厚重妥帖,其实并不喧宾夺主,只是那一连串关于小女孩成长的故事,也让人无比感动。

NO6 《东京家族》2012年

尤其是亲情亲情片,作为日本最高产的导演之一,山田洋次曾拍摄了40多集的系列影片《寅次郎的故事》,对于这类亲情片,山田老先生总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一家的烦恼、忧喜、隔代的代沟和血液中无法磨灭的亲情,表现得总是感同身受。

本片《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东京日和》,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翻拍后,这一组同类型的演员一连拍了三部,也是我的心头好,希望山田老先生身体健康,很期待《家族之苦》系列能像《寅次郎的故事》那样能一直保持下去。

NO5《记我的母亲》2012年

这部**恐怕是让我哭得最凶的一部,也是一部比较冷门的日

这部**恐怕是让我哭得最凶的一部,也是一部比较冷门的日

非常喜欢这类**,叙事平和平静,情感内敛而深刻,就像我喜欢读的那些情感丰富的长篇大论一样,小说虽然在故事方面很精彩,但我始终喜欢故事在这样平凡的生活中,逐渐积压,直至在心里聚集成一股暖流。日本**讲的是感情的一贯平静,故事达到高潮时,内心不能自持,直击人心。

NO4 《入殓师》2008年

2008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当年看后很喜欢的一部,影片异常平静、平静地探讨生与死的主题,情绪总是平静,直到最后,感动人。

这本书选材的角度很特别,但是它的生死观却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有关“死是一道门”的台词也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在日本,总有很多这样的**,极有耐心地讲述一种冷门职业,比如这部《埋葬》,讲述一部编撰辞典的《舟舟》,讲述伐木工的《哪哪去村》等等,影片的主旨也都是以一种特殊职业的视角,来表达这些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NO3《热血高校》系列 2006年-2014年

这一段放在这段片子里总有一些不和谐之处,但是这段片子确实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

影片《热血高校 》系列三部,前两部口碑稍好,最后一部则更一般,也更容易理解,从导演到演员都更换,也基本算是一部与前两部没有什么关系的**。

这一系列的**,可能是中二青少年会因此变得狂热的那一类,就像90年代的香港片《古惑仔》一样,喜欢一个字——酷。

没错,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喜欢《死亡笔记》,它曾经很火。

NO2《菊次郎的夏天》1999年

小时候便看过,后来又看了许多遍,每次想起这部片子,映入脑海的都是菊次郎和小男孩在车站等车的情景,热热闹闹的夏天,汗水直流,而片子中所演绎的每件事总有一种温情。

在导演北野武身上有一对看似矛盾但却十分得体的两面派,他所执导的影片,有些是打打杀杀,有些是像《菊次郎的夏天》那样温情的小品。

N01《情书》1995年

我第一次看岩井俊二的这部**,是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连续看了他的《花与爱丽丝》、《四月的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还有《花与爱丽丝谋杀案》、《你好,华》等等。

回顾过去,还是这部《情书》最让我心旷神怡,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在一个寒冬里,片子中唯美的场景、音乐等各方面设计,堪称最美的**之一,而片子所表现出的极致暗恋,以及对生死的轻浮探索,都对彼时还不到20岁的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95年上映的日本**,岩井俊二以其声名鹊起,片子中的许多技巧也影响了一代人,那种小小的清新,唯美的文艺画风,最能“蛊惑”年轻人的心,时至今日,片子仍是经典。

为什么在日本大火的骨头社巨制《血界战线》在国内感觉不流行?

1、《青之炎》

《青之炎》是2003年3月15日在日本上映的**,该片改编自贵志佑介的同名小说。是由蜷川幸雄执导,二宫和也主演的有关于青少年犯罪的**。

看这部**的初衷是为了写学年论文,刚看到**封面的时候就已经觉得有些压抑,看完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整部作品讲述十七岁的栉森秀一(二宫和也饰)为了保护妈妈和妹妹,为了维护家庭原有的平静,密谋杀死了自己的继父,杀害了发现自己这个秘密的同学,最终选择了自杀。整部**的情节都是不紧不慢,但是最不能让人承受的就是这种很现实又丝丝入扣的压抑和绝望。不是治愈系的**,心情不佳者慎看。

2、《告白》

看到**《告白》题目,觉得是一部浪漫的爱情**。结果越看越不对劲却按不了退出键,看到家庭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看到故事的结尾《**的剧情其实很简单,普通的初中班主任森口悠子(松隆子 饰)发现自己的爱女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警方判断该事件为意外死亡,而她通过自己的调查推翻了警方的论断并自行开始了对“凶手”展开的一系列报复。喜欢心理研究的小伙伴推荐看看,这是一部引人思考的**,每个细节环环相扣,很值得品味。

3、《伊豆的舞女》

接触这部**,是上日本文学课老师把这部**放给我们看的,初看画质真是一部很古老60年代的**。**是根据日本川端康成同名小说改编。我把这部**归为纯爱**,上了大学后对感情的浮躁让我这部**里又回想起高中时候的篮球场女生给男生递的水,男生女生并肩走过的羞涩。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回不去的记忆。在这部**中高中生川岛在自由旅行期间对十四岁的小舞娘一见倾心,在与他们相识相识的过程里,川岛和小舞娘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在他俩都后知后觉的年纪,这一情感直到分别之际也被悄悄压住,唯有冰冷的轮船带走满载的思念,和渐行渐远不断挥动的白绢,慢慢消失在视野极限之外。两个人注定只是彼此生命的过客。

《萤火虫之墓》豆瓣评分很高,为什么却有很多负面评价?

分享动漫无穷的乐趣,解析动漫最深的真谛,团结动漫一切的力量。大家好!我是枫木君。

序言:

《血界战线》作为2014年新番中的黑马,在开始放映之初还拥有了不少的人气。原漫画作者曾经连载过一部名叫枪神的非常著名的漫画,但是鉴于枪神的年份比较早,针对的对象只是一些喜欢探究古早漫画的观众,并且其TV动画也只有短短几集ova,并没有在国内的acg爱好者中间引起比较大的反响。话题说回血界战线,作为看过TV并且一直在追漫画更新的编者来说是一部意义重大的漫画,这不单是我追的第一部季更的漫画,还是我的群像漫画的初体验。

故事中的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所诞生的角色在作者的笔下每个人都各有侧重点,每个短篇的故事设置都非常的巧妙甚至是非常精细。极其优秀的伏笔,在每个单元剧中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的用心,介绍角色的篇章中的小细节也冥冥之中与后面的主线有关,可谓是群像漫画的集大成者。

正文:

《血界战线》作为骨头社新锐漫画改编的优秀典型,从画面制作到背景音乐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精细的作画,及其有骨头社风格的打斗场面以及极其优秀的布鲁斯蓝调bgm,所有的元素都直指整个剧情所构架的这样的一个人类与异世界生物共存的,法律鞭长莫及的混乱社会。未来感十足的建筑,前卫的幻想生物,不落俗套的吸血鬼设定。虽然总被吐槽在释放招式时大声喊出名字的设定非常中二,但不得不说这样一个极其优秀的故事和精良的制作下这样的细节也只会变成让人觉得热血沸腾的画面。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部极其优秀的动画漫画却在中国内地并不风靡呢,枫木君认为有以下几点:

01虽然第一季剧情的原创部分非常优秀,但很多观众并不买账

看过《血界战线》漫画的观众都知道,血界战线漫画整体来说就是一个大的群像漫画。TV在积攒起一定的人气之前需要一个稳定的足够吸引观众眼球的主线,但是原著并未具备这样的条件,骨头社就把原来的剧情加入了原创的主线剧情,这样这些剧情能够凑够一季,剩下的剧情正好乘胜追击做第二季岂不美哉。

在众多漫改动画中原创剧情相对来说并不被观众看好,因为原创剧情很少经由漫画作者之手,而是由动画组的导演和作画监督负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原创剧情会偏离原本剧情的轨道。如果导演以及作画监督的水平并不高,那么整段原创剧情就会成为这部动画的耻辱。

但是血界战线完全不一样,这部动画的原创剧情并不突兀,甚至可以算得上原创动画中数一数二的精品。灵活的运用原剧情的同时加入了并不影响漫画剧情的一些小细节,这就使得观众在观看TV动画时能够自然而然的代入到剧情中,跟着主线剧情走。但是由于国内被某网站买断,再加上最后一集居然意料之外的跳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就使得国内很多观众并没有耐心等待导致弃剧。

02少见的群像剧设定,有些非主流的热血男主形象

这里的非主流指的是与平常大家理解的jump系男主不太一样的形象,男主在国内某弹幕网站上曾经被多次评价为不负责任胆小怕事的男主,因为男主所拥有的神之义眼是在一次意外中由他妹妹的视力交换而来的,因此男主就被扣上了胆小怕事的帽子。但实际上任何以上帝视角看待动漫人物的做法都是极其愚蠢的,人类本身就拥有七情六欲,贪生怕死更加是人类最真实的刻画,况且男主雷欧当时年龄尚小,作为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其他城市的来客遇到怪物会害怕是何其正常的一件事情。

我们在分析一个角色的时候绝对不能带着上帝视角来看角色,而是应该站在角色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以移情的方法看待角色做出的每一件事。换位思考的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加客观更加准确的看到主角身上的闪光点和缺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类比各种事件才能更加准确的达到分析角色的目的。

03短篇动漫在国内的受众群体,决定了血界战线的收视率高低

相对来说血界战线的剧情模式是在国内不占优势的,比起死火海这三种传统意义上的热血动画,血界战线在其基础上所或加或减去的那些元素正是血界战线在国内不太火的原因。比起只有一种能力的主角,他们似乎更喜欢那些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强大的主角。而主角雷欧更多地是依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独属于他自己的价值观,以及身边的伙伴们以及只在一集之内出现的并不重要的角色们的帮助才能够顺利解决一件件事件。

但是正是有血界战线男主角这种角色在,我们才能更多地在剧情中找到属于我们的真实感。不如说血界战线中并没有非常突出的主角,因为人人都很优秀,人人都因为他们的特点而突出。这就能够很好的告诉我们一个看似浅显的问题,热血漫画的组成并不只有主角一个人。更多地是其他角色与主角之间的相互碰撞中的互相理解。

枫木君的结语:

总的来说,血界战线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群向动画。在众多漫画中脱颖而出着实让人觉得十分的惊艳,惊艳之处在于极其优秀的原创剧情,惊艳于不落俗套的人物设定,惊艳于宏大有趣的世界观设定。虽然在国内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长时间停留在观众视线内,但是他的剧情,以及优秀的ed对于各种mad视频的素材提供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优秀的漫画不在于他更新的快慢题材的大小,而是在于他对于现如今的acg界是否起到了领头羊以及可参考的作用。

PS:以上内容由“枫木君动漫”原创首发,我是枫木君,一个普普通通的动漫爱好者,喜欢就关注,更多精彩动漫文章邀您分享!

《萤火虫之墓》作为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的一部备受关注的动画,受到的是人们褒贬不一的评价。

动画主要讲了在日本兄妹二人在,受到空袭后母亲去世,哥哥清太和妹妹节子相依为命的故事。这里的两个主人公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经历了战争带来的贫穷、饥饿、荒乱和人性的考验。最后双双走向死亡。

这部饱受争议的动画片中,主要的负面评价有以下几种:第一是这部影片是由日本公司制作的一部关于反战题材的动画;第二是因为动画中的哥哥清太没有努力照顾自己和妹妹;第三是这部动画反映出丑陋的人性,不应该给孩子们看;第四是这部作品是关于二战中的日本,这部动画却将日本包装成受害者的样子。

首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就是制作方式日本人。但是不论是什么国家,什么身份,对于战争这件事,都应该持有反对态度,不论制作者是什么身份,只要将战争的残酷展示给观众,让其有所反思,就是一件值得尊重的事。

其次动画中的哥哥清太没有努力照顾妹妹。试问一个14岁的孩子,没有父母可以依靠而且当时战争频发,他有什么方法能照顾好妹妹呢?有人说他不应该去阿姨家寄人篱下,可是战争频发,他们两个还没有成年的孩子要怎样才能独自生活呢?还有人说哥哥在和妹妹躲进山洞后,不应该玩得那么开心。可是哥哥也是一个孩子,在自认为找到避难所后,他和妹妹不应该高兴吗?

第三是这部动画中反应出的人性不应该给孩子看,但是孩子也许看见的不是人性问题,更多的是故事情节。但是谁又说这部动画一定要给孩子看?动画也可以是成人看的,成年人看见这部动画想到的是战争的苦、想到的是人性的恶,也会是对两个孩子的心疼和怜悯。

最后是动画将日本也包装成战争的受害者。不可否认日本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但是哪一个平民不是战争的受害者?就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这本书中写的一样,日本人所受的武士道精神的熏陶在他们的角度没有错。错的是发动战争的侵略者。

尽管这是一部动画,但是所反映出的内容却需要看官去冷静的思考,“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本部动画的评价具有差异性才能说明每一个人都不是复制品,可以独立存在,但是不站在世间大义,而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这部动画还是值得一看的。战争带来的伤害、人性的冷暖,总会让观看者想到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