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新片里,姜文让著名影评人史航老师演了回太监,在那段完全可以减掉的片段里,史航卖力地对着电话评论着影评人这个行当,然而恰如此前有位老师挑出了冯小刚导演的逻辑问题,这段台词里同样也是槽点满满。看得出来,姜文还是很尊重影评人的,毕竟史航扮演的角色是站着死的,也算是铁骨铮铮。
《邪不压正》:五个字的影评人
一.真相是什么当年师兄朱潜龙为夺地卖给日本人种鸦片,伙同日本人根本一郎杀了师父师娘师姐师弟四人。
万幸,师弟李天然天资聪颖,躲掉了抵着他脑袋射出的三枚子弹,还逃过了朱潜龙为毁尸灭迹放的一把火。
可多年后,成为身负名望的警察局局长朱潜龙却反将李天然描绘成一个贱淫不成反起杀念的欺师灭祖之徒。他为师父塑了像,年年跪拜祭祀,还极尽羞辱之能事地李天然塑成了一条狗,跪在师父面前,要其日日'忏悔赎罪'。
成王败寇,有时候拥有话语权的一方才永远都是正确的,正义的,令人信服的。
即使事实截然相反。
朱潜龙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以至于他会做戏甚至做局来营造自己公正不阿,严格执法的局长形象,这使他赢得了一定的人心。
在大部分人心中,朱潜龙就是正义,任何罪乱都能被他轻易化解。没有人怀疑过,朱潜龙话语的真实性。
如果足够强大,连真相都能改写。单单只凭着一身正气,或许只能沦为笑话。
二:房顶与地面
李天然习惯飞檐走壁,在房顶上肆意穿行。
他在房顶上遇见的人是无条件相信他的裁缝铺老板娘关巧红以及各种习惯飞钱结账的满脸笑容爽快人们。
他在地面上相处的人却是朱潜龙,根本一郎以及蓝青峰等老谋深算城府颇深的人。
两种圈子,两种人生。
区别在于房顶上的人们不贵不富,没有整日里为权钱谋划算计的烦思;而地面上的人物无法像普通百姓一样能够随遇而安率性而行,因为握在手里的权势地位总有人在虎视眈眈地惦念着。
李天然的洋爸爸想让他生活在屋顶,明哲保身,平安一生。为此洋爸爸不惜与共事多年的蓝青峰翻脸,不惜在酒吧假装醉酒阻止李天笑引火上身,不惜动用所有资源把他送离是非之地。
可李天然太执念于心中的恨意,一步步地由着蓝青峰将他从屋顶拖到了地上,成为了这偌大棋盘中的渺小棋子。
三.理由都是借口
关巧红告诉李天然,复仇不必仰仗他人,一杆枪足矣;复仇不必声势浩大,对得起自己就好。
确定目标之后,再多的理由都是借口。
复仇从来都只是他一个人的执念,并不是其他人的执念,所以不能期待别人来完成自己的目标。从始至终,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本身。
复仇不是复仇计划,无论他人描述的计划多么天衣无缝,无论自己的设想多么完美无缺,都比不过为了复仇所真正做出的成果。
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掩藏着内里那颗胆小懦弱的心,以及倦怠懒散的灵魂。
李天然明白这一点,但就和大多数人一样,一直在用自欺欺人的手段来粉饰那个脆弱无能的自己。
唯有战胜心魔,才能无往而不胜。
四.穿着衣服的猴子
李天然的洋爸爸在北平生活多年,说着一口地道的京片子。
李天然问,为何你的车不让行人?
洋爸爸答,因为这是在北平。
北平存在着各国公民,美法意日等等,但无论那种公民都比中国公民的“地位”要高。
李天然与洋爸爸误闯入日本军事禁地,但洋爸爸的一本护照却让日本人乖乖地坐着坦克跟在毛驴后面晃荡,连子弹也只敢射向空中。
美国有比日本更强劲的武器,所以美国公民享有如此特权待遇。
洋爸爸与蓝青峰对峙的时候,因为蓝青峰的态度强硬,所以情急之下,洋爸爸脱口而出,“你们和日本人在我眼里就是穿着衣服的猴子。”
在拥有绝对权利的美国面前,软弱弱小的中国和日本,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可言。
我们与祖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五.五个字的影评人
关巧红有个助手,是个影评家。
可他的影评从来都只有五个字。
他在与人打电话的时候,气骂道,
“中国现在缺少改锥吗?
中国现在缺少的是电影!”
其实尚不缺电影,只是缺少好电影。
这句台词,代表着的便是不满以及批判的态度。
借用许嵩的一句歌词:
你如何评价《邪不压正》?
整部影片同样也因此显得极为零散和碎片化。其中一些精彩的场面片段,和某些行云流水的长镜头或可值得称赞,毕竟是曾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有过辉煌履历的大师级导演,功力犹存,镜头语言也保持了姜文的一贯风格和美感,但主线剧情的流畅度确实存在严重缺陷。而到影片的结尾部分,男主角“李天然”居然是以抗日神剧式的方式去完成了复仇大计。一个能在最短距离躲开子弹,一招秒杀一个鬼子,近乎毫发无伤的超人型“民国队长”,原本有无数次面对面机会可以除掉“根本一郎”和“朱潜龙”这两个敌人,他究竟是有什么必要,苦苦等待了长时间的所谓“时机”?直到篇末,才突然小宇宙爆发,武力值吊打全场,更把“蓝青峰”“根本一郎”“朱潜龙”的彼此勾心斗角,都变成了一场笑话。如何评价《邪不压正》这部电影?
1、该片通过相对时间和空间的环境的虚构,塑造了一群屋顶上的中国人,体面的中国人,严格来说姜文想写出一种体面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评)
2、从来没有一个导演能够从这样一个角度把北平的屋顶意像揭示得这么好,四合院的屋顶,在上面飞檐走壁,还要骑自行车,还要飞来飞去,这种充满了北平的怀旧气氛,特别好,令人震撼。尤其是体现了姜文导演想象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评)
3、每一部姜文电影中间都有被传媒误解之后姜文真正的内心世界:很敏感,不一定是不自信,姜文用自己的电影抵抗这种现实,他在该片里面不断的找自己对于现实的理解。(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江小鱼评)
4、姜文导演镜头下的老北平令人着迷,电影中那个不堵车、下着大雪的北平真美。整出电影就是一首屋顶的诗,有劲,深情。(导演贾樟柯评)
5、该片是贴着姜文标签的一壶烈酒,快意恩仇、辛辣有劲,暴力美学恣意于冰雪北平,飞扬于屋顶之巅。(影评人 张鸿润评)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邪不压正》
今天看了姜文的新电影《邪不压正》,我对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尤其是在我回来看了媒体上的溢美之词,特别是那句“一部电影直至找到它的观者,找到那个能领悟其象征意义的人,于是便产生了那种被称之为“审美”的神秘激情。”我只能承认我缺乏对这部电影的审美能力。姜文讲了个很简单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一个永远不衰的主题,斩草未除根,十多年后回来报仇。用姜文的话来说,就是哈姆雷特在北平。电影再次告诉我们,坏人总是要对好人斩草除根,不能有一念之仁,绝对是有道理的!不然就会身死国灭,最差也是此生所求付诸流水,就像扶摇里的国师大人。
在我看来,能谈得上特色的有三点吧。
一,提到了一个病,“创伤应激性障碍”,具体表现就是面对灭门凶手和仇人的时候,由于童年时候受到巨大的创伤,产生巨大恐惧,像石头一样动弹不得,仿佛被恐惧冻住。
二,男主彭于晏是在女性的引导和鼓励下完成了创伤的治愈,从找借口不去直面仇人复仇,到勇敢战胜恐惧,给仇人一个难看的死法。包括能用枪一枪了结却不用枪,偏要赤手空拳用师父教的功夫,打得无比狼狈,险象环生。这个套路在所有的武打片中已经成了定则,是我从小就不解并痛恨的二缺思维定式。还包括矫情地非把两个仇人凑成在一起,一次杀掉两个,因为当年灭门时是两个人一起干的,所以两个不能分头杀等等。
三,画面很美,还原北平的古城风貌,青砖灰瓦,鳞次节比,打斗的场面,彭于晏的轻功,许晴的曲线性感,劈开腿坐在床上打不老针的样子甚是诱惑,连我一个女人看了都觉得惊艳。当然,还有彭于晏时不时裸露的肌肉线条,横卧在钟捶上撞钟时的一线美好。
除了以上的部分,就是男主和女主没完没了地在屋顶上像猴子一样奔腾跳跃,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从头贯穿到尾。好像威尼斯只能在水上坐贡多拉,姜文的这部电影,屋顶似乎就是北平的道路,看多了真眼晕!人物对话时常有惊人之语,惹得一阵哄笑,我也忍不住笑,但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坏人会说这么二的一句话,为什么彭于晏这样的英雄这一瞬会产生如此傻的表情?媒体说这是姜文一贯电影对白中的特色,童趣。我扭头看了一眼旁边没笑的人,发现不知何时此人已经睡去了。
《邪不压正》的素材加起来大概400多个小时,三个机位,成片两个来小时——媒体说,这意味着电影的层次。人性复杂,时间或地域叠影,戏剧内在的多重共时,都需层层展平拉伸。有时,还需要寻得一扇门,或得到一串开门的密码符,才得以真正进入那个电影世界。但是我私下觉得,好的电影不应该是我用眼睛看到的,用心体会到的,才是最直接的吗?如果我没有从故事中看到,从人物的行为中察觉,从细节的铺陈中感知,那么作为一个观众,还需要从媒体的评论中去找到开启的钥匙,才能获准进入吗?会不会太曲折了?
看了一个电影,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看懂一部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语言’和‘作用于潜意识的画面剪辑’的理解能力,也是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