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是由姜文编剧并执导,姜文、彭于晏、廖凡、周韵、许晴、泽田谦也、安地等主演的动作喜剧电影。该片改编自张北海小说《侠隐》。讲述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北平城的至暗时刻,一个身负大恨、自美归国的特工李天然,在国难之时涤荡重重阴谋上演的一出终极复仇记。该片于2018年7月13日在中国上映 。10月8日,中国内地选送姜文执导的《邪不压正》参与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 。

剧情简介:北洋年间,北京以北。习武少年李天然目睹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特务根本一郎,杀害师父全家。李天然侥幸从枪下逃脱,被美国医生亨德勒救下。李天然伤愈后,赴美学医多年,并同时接受特工训练。1937年初,李天然突然受命回国。随着中日危机不断升级,各方博弈愈演愈烈。多次为谎言蛊惑、错失时机的李天然,终于下定决心,在裁缝关巧红的帮助下开启复仇行动,并使整个灭门事件和人物底细暴露世间。

说说你对邪不压正评价

有人说,《邪不压正》是姜文“民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想还是很有些道理的。故事的设定之所以选择在民国,很大程度上源自于那是个动乱的年代,那是个杀人不用付太大代价的年代。当公序不能够发挥自己的功能的时候,私人的恩怨也只能私人来解决。

而《邪不压正》说的就是复仇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需要复仇的人有三个,一个是蓝青蜂,一个是李天然,而最后的一个则是关巧红。

蓝青峰在这部电影中是起到贯穿全局的一个人。他在北京有12座大宅院,可以说富得流油。同时,他还是北平特务机关的头头,就连黄包车司机都得听他调遣,可想而知他的能力有多强了。当然了,更重要的是他应该是同盟会的会员,照他的说法白崇禧和阎锡山可能都和他有关系。如此的交际广泛也是朱潜龙和他相交甚好的原因所在。按他的说法,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死在了广州,一个死在了上海。如果没错的话,上海的那个孩子应该是死在了日本人的手下,这也是为什么蓝青峰执意要根本一郎死的原因。

杀子之仇,不共戴天

当然了,蓝青峰还是张将军的保护人,而张将军应该就是张自忠将军。所以,蓝青峰骨子里是抗日的。他看不起蒋介石,甚至骂他下贱,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同盟会会员的身份。

再来说李天然。这个十三岁就差点被烧死的孩子在十五年之后重又回到了自己师傅被杀害的地方。内心的激动和紧张是必然的,毕竟复仇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在他复仇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神秘的裁缝关巧红。关巧红的存在应该也在蓝青峰的视线之内。

一方面李天然想着要报仇,可另一方面李天然内心的恐惧又无法去除。而恐惧无法去除的话,怎么又能去报自己的杀父之仇呢?所以,关巧红一眼就看出了李天然的弱点所在,在李天然帮助自己恢复身体的时候,关巧红也帮助李天然放下了恐惧,勇敢的去做,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仇人。

最后,李天然报了杀父大仇,完成了自我的成长。电影的最后,蓝青峰说他做为“爸爸”的身份已经结束了,他要李天然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孩子。意思也很明白,如果李天然还想着抗日的话,他必须要寻找正规军、正规部队,而不是现在的单兵作战。

最后说一下关巧红,这个历史上的传奇女子。这个为了报杀父之仇隐忍了十几年的女子应该是蓝青峰佩服的人物之一。不然,也不会在电影中着力的描述关巧红的存在。她释放了小脚,和自己的丈夫离婚,化身做为一个裁缝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手刃杀父仇人。当然,她的内心也是充满着恐惧的。正如她说的那般,当仇人真正的出现在她的面前的时候,她不仅动了恻隐之心,更是僵立在原地一动不动。她鼓励了李天然,其实也是在鼓励自己。李天然既然能够报的大仇,她自然也能报的大仇。

不过,姜文在这部电影中炫技的成分多了一些,许多的隐喻不知道如何解释。比如传承了百年的酒,比如影评人为什么要穿一条英格兰的裙子……等等。好在,整体上看来,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还是比较完整的,至少相较《一步之遥》要好很多。

《邪不压正》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邪不压正》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1

最近去看了电影《邪不压正》。这是一部典型的姜文式电影,戏谑中透着认真、荒谬中不失严肃,懂的人自然都懂,不懂的人也没法让他懂。

倒不是说这部电影有多好。就是觉得,这个年代仍然存在认真的人,嘈杂的声音中仍存在清流。当然,认真、清流等等品质,现在听起来已经像是在搞笑了。联想到最近网传的几篇证券行业经济学家的大作,更加印证了清者自清的道理。不是没有明白人,而是他们不愿意说、不敢说、没必要说。

电影主题是邪不压正,这也许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许在长期内是这样的,可人都活在短期不对吗?将目光放长,每一个人都微不足道。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但不是同一群人民书写的。生在什么样的国度和年代,是无法选择的事。能不能盼来正义压倒邪恶的一天也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对于特定个体的际遇来说,邪和正究竟谁能战胜谁?在本国悠久灿烂的文明中,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就像是一场接力赛,被一代又一代人抒发在诗词歌赋中。但换一个角度,能够让后世感怀、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进程作出贡献的,也还是这样一些人。正是战胜了邪的。

邪和正的博弈会一直持续下去。但请相信,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此时不代表永远。心里有光,就能驱散一切阴霾。

最后,借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还等什么呢?”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2

《邪不压正》是由导演姜文、演员彭于晏等人共同创作的一部影片,我不是正经的影评人不能评判它的优秀与否,我只能讲一讲观看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最真实的感受。

影片的男主角从小接受最优秀的教育,自己也一直在努力,然而最大的目的却是复仇。他在复仇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一直坚定不移。他曾多次被问到“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的回答从来都是“我知道”。这让我想起一句前辈告诉我的话“有目标才能有动力”。

男主角有一个父亲,他自认下了一局完美的棋,甚至不惜用他的“儿子”也就是男主人公来作棋子。但最终的事实却证明他高看了自己。我不喜欢他的自负,却很欣赏他做事的初衷:为了家国,为了和平。

在影片中另一个让我记忆尤深的,是一名裁缝。她同样也背负着仇恨,但她却比男主懦弱许多,面对着仇人,她会用拙劣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怯懦,迟迟不去复仇。反而她会用语言来刺激男主,不停地问他“你是不是胆怯了?”、“你是不是害怕了?”这个小裁缝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自己想做的事迟迟不去做,反而来讽刺甚至嘲笑做得慢的人。这让我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反思:“我是否在生活中也是经常会光说不做呢?”

……

很多人给了这部影片很低差的评价,很低的评分。但在我的心中,它给了我一些前进的力量,让我对自己、对生活有了一些反思,是一部对我而言很有意义的一部影片。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3

上周看了姜文导演的电影《邪不压正》,在影片开始之前,朋友就嚷嚷着说这个电影有几大看点,什么“彭于晏的腹肌”“许晴的臀”“廖凡的下巴”…一大堆的,也没记得太清楚,总之无关电影,都是些“肉体诱惑”。当然作为宣传噱头,这些的确能勾起不少人的猎奇心,但是电影作为故事的载体,其好坏还要归于故事的内容和其中的表现手法。

在电影的开始,彭于晏跑步的场景,那棱角分明的肌肉,的确很是惊艳,连我这肥胖油腻大好青年都忍不住摸了摸肚皮上的肉垫子,心想自己啥时候都有这样的腹肌啊……回到正题,真正让我震撼的是雪中的老北京城,镜头从一处残破的城墙开始,慢慢呈现出一座破败荒草丛芜的城楼,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但也增加了一种沧桑和厚重的历史感,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也是整个民族历史的见证,可惜的是这种见证已经被我们割裂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空洞的口号。而电影给我的震撼也仅限于此了。

电影的故事情节以“七七事变”前的北京为背景,以李天然复仇为脉络,讲述一个关于国恨情仇的故事。故事讲大时代融于个人的讲述方式,能将故事讲得丰满而不至于流于说教,这是一个导演功底的体现。姜文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导演,从早期的《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再到近期的《让子弹飞》,都能体现出姜文诙谐的风格,同时,姜文也善于将故事背景的时代烙印植入到影片中,这些烙印也是为当政者所忌讳的,这些也增加了影片的批判性和思想深度。《邪不压正》也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烙印,这些烙印通过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风雨飘摇时局的人而展现出来。

从开始到结束,可以说我是相当认真地将整部影片看完,中间没敢分神,从开始的震撼,到后来的乏味,再到最后的失落,看完整部片子,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部片子是不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跳跃幅度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其衔接却也不那么自然。例如,故事的开始,李天然从美国受训归来,满脸的自信和睿智,可是后来的行事却显得那么轻率鲁莽,最后还被逼到在钟楼上惶惶不可终日,反差可谓巨大;姜文饰演的蓝青峰可谓人情世故中的人精,精于谋划,算计至深,眼线遍布四九城,可是最后还是被人吊起来拔光了满嘴的牙,落差也是巨大;裁缝铺的老板娘关巧红,占了整部影片的很大一部分篇幅,可是她这个人物却对整个故事推动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说教,教那个自信满满的李天然怎样去复仇,可是这些说教细细想来,依然对故事主线没有什么推动;还有蓝青峰口口声声说谋划了20年的计划,最后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真可谓酒席吃了一半却突然撤了席面……

如果将整个片子拆开来,分成一个个小段来看,可以看出每个片段都是很精彩的,演员的演技和情节都相得益彰,可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显得有些突兀了。这不是蒙太奇和多线叙事手法的问题,那些手法都是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需要,而那些片段对整个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和推动,完全是各个片段生生地串了起来,破坏了整部片子的和谐和连贯性……

从演员的演技来讲,姜文、廖凡、安地(饰演亨得勒医生)、泽田谦也(饰演根本一郎)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可以说整部影片最大的看点也就是他们的演技了,一个个的飙起戏来根本停不下来;许晴在这部戏里的表现有些做作,不出彩,除了那部臀之外也没有多少的加分;周韵是个大美女,她的美并不惊艳,属于那种内敛的美,如一壶老酒需要慢慢地细品才能觉得出来,她的美给她的表现增色不少;最后要说说猪脚彭于晏了,我觉着他在这部片子里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宣传这部片子的,作为一部商业片子的宣传亮点,他的表现是成功的,如果从故事的角度来看,他的表现至少在我看来,他是来跑龙套的。他所饰演的李天然前后的反差,在前面就提过很是巨大,他的复仇完全是在主角光环之下的复仇,完全不是情节推动的复仇,朱潜龙在经过一阵枪战之后,完全不带一个跟班独自去见根本一郎,这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也跟他前面能将蓝青峰玩弄的表现也是不符的,他的“赴死”也完全是为了结局的需要,而不是情节的推动,正也是这些因为结局的需要而展现的情节,破坏了故事的和谐与连贯。我想,这也是《邪不压正》在豆瓣上的评分一路下滑的原因。

可以说,《邪不压正》是一部局部好于整体、整体害了局部的电影。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4

做成大事的人他表明上看起来是一个人,而实际上他有他的人脉关系网,并且可以很好的环境他的人脉,别人用他表面上看起来用的是他的能力,实际上可能用的是他背后的一群人。朱潜龙想用蓝青峰的时候,篮青峰他背后一群打江山的兄弟,二期朱潜龙所不知道的,拉黄包车的人都是蓝青峰的人。自己要能够有一群可以干事业的朋友,有一些能人朋友,什么事都能办成,而且这样自己的价值也才会高。

把自己做优秀,然后跟权贵们打交道,或者说跟权贵了打交道,自己也会越来越优秀。关巧红是北平最好的裁缝,北平的权贵都会到她这来做衣服,她也把自己打造成了权贵。你的圈子里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你也就是有头有脸的人。人要有那种自信,哪怕自己什么都不是,但就是非常自信,无条件自信,每天要给自己心理营养,给自己十足的`自信心,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的自信,舍我其谁的自信。然后跟任何领导自信说话打交道,他们又不是什么权贵,都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怕什么呢。

远走高飞是给真正有能力的人的。李天然想带关巧红远走高飞,也许李天然还是有点能力的,关巧红还是拒绝了,远走高飞了是轰轰烈烈了,但是还是得找个地方落脚,还是又回到了现实中来,如果没有能力,又去了一个厂里打工,一切其实又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肌肉还是要好好练起来的,彭于晏的肌肉确实漂亮。休息的时候还是要花点时间泡健身房的,至少感受一下健身的氛围。许晴保养得也很好,五十岁的人跟二十几岁的小菇凉一样,穿的一身旗袍把东方女人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平常没事的时候多健身跑步,给自己的身体一些时间,时间都给大脑了,不给身体也是不行的,要平衡。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5

姜文宁缺毋滥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很少,在很少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风格的单一性,且这种单一性贯穿每部作品的始终。尽管这种单一性只为表现黑色幽默;尽管这种单一性已经金科玉律;尽管这种单一性已经成为姜文符号,还尽管这种单一性让人有些跟不上;还尽管这种单一性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还尽管这种单一性有些让众人自觉无幽默。但每位“姜粉”看姜的作品就是冲这种单一性,故事情节已经不重要。就拿这部新上映的“邪不压正”来说,之前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噱头,说是姜文10多年前就买断原著小说《侠隐》,一直压在手里,当然压在手里是没有时间下手,还是十年磨一剑,不得而知。可从故事情节上看,真的没有曲折没有波浪,一个平淡之极的复仇素材没必要十年磨一剑,更没必要作为噱头吸引人。

作为“姜粉”圈边的“姜粉”,在“邪不压正”公映第一天,我便带着媳妇冒着酷暑,乘104电车来到王府井百老汇影城,给姜文送去两个票房收入。

电影公映前一周,我像准备出去旅游那样先做了些功课,除简单浏览“邪不压正”故事梗概外,还在网上看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在脑子里回想了“让子弹飞”。1993年姜文自编自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他幽默的起跑线,虽然有王欮剧本助跑,但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幽默。1998年姜文自导自演的《鬼子来了》以“黑色幽默”视角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农民面对侵略者的麻木、愚昧、奴性的一面。结果触了底线,几经修改仍未通过。2009年姜文又自导自演了电影《让子弹飞》,可以说他的黑色幽默在这部电影里达到高峰,这部没触及政治的电影,让姜文放开胆子在黑色幽默里驰骋。他过瘾了,观众也过瘾了。

我只记住电影“邪不压正”里的一个幽默。当彭于晏来到东城区内务部街11号院,姜文领其入住时说曹雪芹当年就在这间屋子里写出了《红楼梦》。还有彭于晏光着身子披着一件披风在屋顶上跳蹿,算幽默吗?不算幽默的话,多数观众为什么爆笑,反正我没笑。其它幽默看不出来。

我还记住有一句不属于幽默的台词: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社会会改变我们(可能不准确)。

我自以为是个幽默的人,看了电影“邪不压正”,我就不是幽默的人了,只能说是耍贫嘴。换句话说,我是低级幽默,人家是高级幽默;我是文盲幽默,人家是教授幽默。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6

姜文所导演的影视作品,于2018年上映,改编自张北海的《侠隐》。电影与原著的主题都是关于复仇的故事,只不过二者表现手法不尽相同,而且有趣的是,作为一部武侠小说和其改编电影,二者都没有倾向于“侠”字。原著在这个复仇故事背后添加的更多是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美食,美景,老北京的谈吐,习惯,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一个自幼离开北京的海外作家来说实在难得,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的文艺价值与京派小说有着“同曲”之妙。

再来分析电影。有不少观众认为彭于晏的演技一般,拉低了整部电影的角色精度。我却认为比演技更重要的是姜文又一次提升了自己,将一向的男性荷尔蒙借用演员发挥到极致,这是其电影精神内核的重要表现手法。与《让子弹飞》相比,《邪不压正》显得更加放飞自我,姜文以一种非常自我的方式在使用电影语言,任性又刺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评价略显两极化。

希望破碎的时代,人们总是要信点什么,让自己有所依靠。归根结底两条道,要么迷信暴力,要么迷信虚妄。无论何种名义的暴力与虚妄,都牵扯到利益之争、流量之争,势必发生力学反应与化学反应。全民对抗全民,所有人干所有人。岂能不精彩,岂会不惨烈?精彩而惨烈,就是荒诞黑色的戏剧性。戏剧性背后,则是苍凉和虚无的底色。

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反套路创作式电影,他从来不会灌输给你什么,往往都是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把有深度的东西表现出来,推动你自己去思考。不过这也使这部电影有些美中不足,就是过量的戏谑使影片的台词密度和情感密度过于庞大,也导致了后半部分的节奏失控。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7

只是感觉这电影的名称有些题不对文,与其叫《邪不压正》,不如叫《少年彭的心路之旅》。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或许很多,但在我眼中,一切的核心就是彭于晏扮演的李天然在复仇过程中的心理成长。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曾如此写道。

《邪不压正》与《倾城之恋》在这一点上有着相似之处。中日开战、北平陷落、匡扶正义、血海深仇,从宏观角度每个人均是苦苦挣扎于世间,为欲望左右,为道德束缚而不得自由的蝼蚁;然而从个人角度观之,这世间的一切却又不过是自我成长的背景而已。

海外归来,风流倜傥,身怀绝艺,游戏人生,杀死两个仇人在李天然看来不过是易如翻掌之举,却受制于种种外部因素迟迟未能执行——实际上真正的障碍并非源于外部,其实来自他的内心。当他在巧红帮助下战胜了内心的怯懦,复仇并无悬念。然而每个人皆有心魔,外表淡定自若看似胸有成竹的巧红,其实内心有着如李天然一般的困惑,在帮助李天然克服心魔的过程中,终也得以直面自身的问题。邪不压正——或者意味着每个直面人生者皆能战胜自身的心魔吧。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8

不久前因缘巧合之下,我阅读了一部原本决无可能出现在我读书列表之中的书籍《论艺术的本质》(康拉德.费德勒著)。什么是艺术?虽然自认为是艺术盲,我却也多多少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在我想来,艺术首先是一种语言,一种沟通方式,只是其形式有别于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作为艺术盲,只是因为我不能够理解这种语言,无法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已,正如我蹩脚的外语一般。

那么艺术这种语言所要传递的内容是什么?通常的观点认为,艺术传递的应该是”美“,康拉德却认为艺术语言传递的核心内容是”认知“,即作者对于某项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理解。艺术作品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只要真实包含并表达了作者对于世界的”认知“,并能传递与他人,即可称之为”艺术“。

”认知“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科学“也是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表达方式。那么艺术这种认知的表达形式有何特殊之处?科学是认知的理性表达,艺术则是认知的直觉表达。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复杂的、微妙的、难以言表的,那些无法用理性分析精准描述的事物,却可以用艺术形式进行传递——比如绘画、音乐。电影作为视觉、听觉的一种综合表达形式,完全也可以成为艺术的一种,前提是它能真实承载了作者的认知,并能传递给观众。

从这个角度说,《邪不压正》于我可以算得是艺术,因为我分明从中感知到了些什么,未必清晰,难以准确描述,但它远远超出”少年彭的心路历程“、”邪不压正“这些简单的文字概念描述,这即是直觉表达的特点所在——如果一切感受都可以用文字精准表达,那么电影艺术似乎也无存在必要了。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9

画家在作画之时,是否每一落笔都经过了精准计算,无可改动?作者对于画作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否有着完全清晰的认识?是否存在作品走向和创作初衷不完全一致的情景?艺术作为直觉表达,而非纯理性表达,必然存在模糊的部分,画作的每一落笔未必是精准计算无可改动的,甚至存在作者要表达的初衷与观众的感受并非一致的情况——谁又能确定自己对于蒙娜丽莎的理解与达芬奇完全一致呢?

对于艺术作品,观众能否理解作者的全部创作意图,其实无关紧要。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未必全部体现在了作品之中,他未曾想要表达的,或为观众从作品中窥见了端倪。只要作品能够激发观众关于认知的体验,即可以算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与绘画音乐相比,电影更为复杂,也能难以操控。精准控制每一个电影镜头的拍摄效果,难度远高于控制画作中的落笔或是曲目中的音符——毕竟那不是导演亲历亲为的。同时,导演心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却也未必能为观众所准确接收并诚心接受。单以《邪不压正》为例,我能觉察出姜文的台词选择、角色定位,或有深意所在——特别是蓝青峰这个姜文直接出演的角色。然这与我何干?为何我必须揣摩导演的心思,理解他的微言大义及挖苦讽刺?艺术,给人的当是感受,而非教条——那些辛辛苦苦分析每一句台词含义的影评文章,或有买椟还珠之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邪不压正》留在我脑海中的,不过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优美旋律,是大雪纷飞中的北平古城,是屋檐上飘洒的不羁青春,是绝然而去时的那滴泪水。

《邪不压正》观后感 篇10

昨天看了姜文的新片《邪不压正》,作为一个未来电影人的我,也略感知出来一二。现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共同进步。

片子依旧是姜文民国题材的电影,此次讲的是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故事。少小习武的李天然在年少时目睹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特务根本一郎一起杀害师父师母和师姐后,侥幸躲过子弹的他被养父亨德勒和蓝青峰送往美国学医,并接受特工训练。几年后复命回国报仇。

影片依然极具姜文特色的风格,火车,枪,子弹,黑幽默台词。当然看过后给人的感觉还是燃爆、激情、爽。姜文的电影,给人烈性、男人的感觉,无论从电影本身,还是电影的台词,和配音上。开篇节凑紧凑,特别是通过枪声转场的李天然训练,还有朱潜龙和蓝青峰饺子宴上的对白,简单,惜字如金,却让人感到不安宁,蓄意黯然,杀机四伏。

此片最让人印象深刻,也是最有亮点的莫过于李天然在北京四合院上飞檐走壁的戏份。其中多个地方引用了相对的长的长镜头和大的环境调度的镜头。对演员的表演走位和拍摄都要求颇高,当然对导演的驾驭也不言而喻,需要极高的想象力和把控能力。现如今,拍摄设备日趋大众化,设备种类也千姿百态,当然这是电影界向前发展的一个良好的趋势。姜导借助如今高科技设备的条件下,把屋顶上的戏拍的如诗如画,情深意浓。也从另一方面表达出导演内心世界渴望自由飞翔,我行我素的生活状态。

从影片中隐约可以看出,姜导一直觉得一个成功成功的男人背后就得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女人。李天然归国复仇,但是却总是有些束手束脚,在一次次巧红的刺激和帮忙下,他终于做成了自己的事情。可以看出,姜导把女人和事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每一次的分别,当李天然问:“我怎么找到你?”巧红总是说:“没关系,我可以找到你。”但是最后一次的分别,她依然说出同样的话,他依然傻傻的相信,她能找到他,但是,屏幕外的我们相信,那一次的分别,或许将是永远的分别。其实那会儿,在电影院里的我,眼睛稍稍有些湿润了。而当李天然问:“你当时用枪打我,你是不是不爱我?”巧红转过头离开后回答:“傻瓜,那是橡皮子弹。”时,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有些隐隐的难过,或许那是两个人真情的流露,只有真挚的情感,才会让为之视动容。

当然,影片中导演也有些皮的地方,例如:蓝青峰开车载着李天然去赴约,李天然说“别再哭了,别再哭了,再哭就要到了。”蓝青峰说:“我压着速度呢。”朱潜龙和李天然对决时,几个回合后,朱潜龙说:“都是同一个师父教的,破不了啊!”等等,很多很多,有时候想起来也会让人会心一笑。其实现在的片子,幽默已然成为一部片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充裕的今天,无聊休闲之余,多数选择到电影院消遣一刻,而多数人看电影为之满足心灵的孤寂,或是得到一时的愉悦。所以一部片子的风趣好玩,或已是人们评论这部片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当然专业人士除外。所以,未来所创作的片子,我们也得不断的吸取精华,如果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就得做出大众喜欢的口味的菜。

电影《邪不压正》主要讲的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

《邪不压正》字面意义是邪的东西终归会被正义打败 。

姜文的电影属于文艺气息比较浓的电影,在多数他出演的电影里,他所表达的人物和所表达的人物形象非常诙谐、幽默、大气。

电影不能从题目就直接概论电影的意义,《邪不压正》讲述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孩子被两个恩人救了后不但把师父的仇给报了,也把国仇给报了。

李天然是一个无辜的人,他周围的人,包括他的两个父亲是真的爱他,对他也不断的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与朱潜龙的斗争中,几乎所有死去的人或者引起的矛盾都为最后两个人的决斗做了大量的铺垫。

李天然本来是不想报仇的,但是仇人出现了,他必须报仇。

日本侵略中国是全世界所瞩目的事实,李天然周遭的朋友都是因为李天然的出现有了不同的变化,而《邪不压正》就李天然对国仇家恨的态度很明确。无论是国仇还是家仇,有仇必报。

为了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今天又花了两个小时把这部电影又看了一遍

这部片在2018年3月份开拍,直到同年的7月份才开始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本剧由姜文执导,彭于晏,廖凡,周韵,许晴等领衔主演。本片讲述的是1936年的北平,青年侠士李天然为寻找十五年前师门灭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并且随着他的深入的调查,京城各路人马斗智斗狠的故事。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本部片并没有我们所看的那么复杂。

本片也主要表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段里的人物画像

身强力壮,有力量,有着一腔热血,但是却缺乏引,容易被利用。在当时那个时期最大的受害者,也是在旧民主革命时期的先锋队。

勾结外敌,压榨民众,抢夺土地资源,种植鸦片,残害民众,与无产阶级人民有着血海深仇。民

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无产阶级有着同样的推翻旧势力压迫的需求。民族资产阶级有着自己的生产底蕴,掌握着一定话语权,也都普遍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并也会利用无产阶级作为革命斗争的牺牲。

是无产阶级中受到过良好的革命教育的,懂得如何利用自己做到最大的革命效益。是在当时的那个 社会 背景下对旧 社会 最坚决的反对者,宣扬民主于平等权利。


那个时候中国人唯有自己解放自己,放开自己的脚镣,与压迫斗争从而解放自己解放人权平等。说到这里,大家如果再去看这部片的时候就会的看更透彻了,不会那么迷糊。整部片都用了一种隐喻的手法,只要你切身体会就一定能看的透彻,看得明白。

看了第一遍《邪不压正》之后,我我也有些没看懂,只是觉得这部电影很姜文,符合姜文的风格,很多桥段充满了隐喻,很多片段也是笑点十足,当看了第二遍乃至第三遍才逐渐弄清楚姜文想要表达什么,下面我给大家总结一些,仅供参考。

首先是彭于晏饰演的男主角李天然,他背负着为师复仇的雄心回到家乡,当遇到自己的仇人朱潜龙时却迟迟不知如何下手,甚至是不敢下手,李天然就像那个年代的中国,他积蓄力量已久,却被各种因素阻隔,只有条件成熟之时才能实施自己的复仇大计。

而影片正是以1937年为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这一年是我们全面抗日的开始,所以李天然就代表了充满热血的中华民族,他要复仇,中华民族要抗日,李天然真正的敌人是日本人根本一郎和师兄朱潜龙,这两个角色代表了两个群体,根本一郎自然是代表了曾经侵略过我们的日寇,而朱潜龙代表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吧。

想要看懂《邪不压正》,就要先弄明白这三个角色代表了什么,而姜文饰演的蓝青峰和周韵饰演的关巧红代表的是拥有先进思想的“先进团体”,这两个人“合作”让李天然觉醒并且懂得了什么是“大义”,当李天然杀了山本一郎和朱潜龙后,那李天然中的“然”字补上了最后一点,他算是彻底觉醒了,结尾大仇得报的李天然看着离去的关巧红心驰神往地看着远方。

很多观众看到这里觉得电影没有演完,导演正是用这样的结尾告诉大家,李天然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像蓝青峰对张将军所说“您还要带着我抗日呢”,关巧红之所以转身离去就是知道李天然会随之上路,因为李天然懂了什么是“大义”。

许晴饰演的唐凤仪代表了中立人士,她起初依附于朱潜龙,当她遇到李天然,她便一心为李天然付出,因为李天然有情有义,最主要的李天然代表了正义,所以唐凤仪对李天然的倾心是对那个年代“万众一心”最好的诠释,最后唐凤仪城门上的一跳也颇含深意,至少我联想到了当年那些和日寇同归于尽的热血青年。

当然,《邪不压正》还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细节,如姜文让一个影评人史航饰演的管家的那段自述颇具讽刺韵味,这样的小细节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邪不压正》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篇幅有限,不能给大家把所有的内容解析出来,只要大家弄明白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看懂这个电影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邪不压正》讲述的主题,是在表面平静的北平城里,暗藏着波涛汹涌的革命力量——这可以从几个角色开始阐述。

李天然

在电影里,李天然象征着新生的革命力量。他天赐大恨,武艺高强,一心想为师傅报仇,匡扶正义。

向左转|向右转

邪不压正电影深度解析

邪不压正》是姜文导演的一部电影,故事的主线是围绕李天然的复仇展开,其中又夹杂着蓝青峰布局了二十年的棋局,唐凤仪对所爱之人的追求以及关巧红坚定复仇心境的支线。

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可以付出一切。他们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根源于他们心中的理想,同时他们每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折射出深刻的人性。

其实这部电影在叙事上,很多地方都是姜文式的不依循传统,他总有自己的玩法。所以我们看到李天然在北京的屋顶上裸身飞檐走壁,放眼望去那一众砖瓦,大胆又浪漫。

但可惜的是浪漫动人与荒诞有趣都只是这部电影灵光乍现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它展现出来的还是平庸。总的来说,电影是一部有很多亮点,但总体比较平庸的电影。

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你认为如何?

姜文导演的电影《邪不压正》,众人对该电影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就如宁浩所评价“特别的姜文,特别是电影的电影,特别是姜文的姜文”,让人看了一头雾水,云里雾里的含糊不清。

姜文导演的电影,凡人很难参悟

要不说人家姜文是导演呢,执导的电影也是让人摸不到头脑,云里雾里顺势也就成了姜文导演的写照,这给他也深深的打上一个烙印。

就连黄渤这种举足轻重的人都评价:“姜文的电影,一向是电影人的一个小节目,我今天来可以说是过了节”。黄渤的评价中没有直说姜文电影如何,然而说是“过了节”试问过得这个节日是儿童节还是愚人节呢?看过电影的人可想而知了。

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暗藏三个故事

电影《邪不压正》逻辑并没有那么深入浅出,而是一味的潜移默化、漂浮不定,整体可以将该电影划分为三个小故事,故事一:李天然不顾生死,拼尽全力报仇;故事二:费尽全力维护的北平时期的故事;故事三:摆脱各种阶级斗争,大白于天下;

电影中的李天然本就是新时代中国年轻的代表,一个有效的心灵萌生出希望的种子,然而又缺乏一些辅助的药剂,令他能够充满能力重获新生,一个满怀憧憬与梦想,颇具虚幻感与漫画感,然而出演李天然的演员似乎不像一个正经的民国时期人,无论是言行、思想还是体型等,都写满了新时期的人设。

姜文导演电影《邪不压正》对我个人来说,仅仅是一部看了之后过瘾又滋生矛盾的结合体,就比如电影中的一些画面,完全是为了拍摄儿强加进去的,并不是电影本质需要儿排出来的,就拿彭于晏的身材来说,完全是为了凸显他的身材而强行添加的画面,然而在实际的电影故事情节中,完全可以没有必要彰显他的身材,然而彭于晏本身太具有现代气息,不太适合民国时期的的人物。

《邪不压正》评论大多都是两极化,不过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去临摹一下,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只能保持中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