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犹太人有如下纪念馆:

1、柏林犹太博物馆:也称柏林犹太纪念馆,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第五大道和92街交界处,现在已经成为柏林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其目的是要记录与展示犹太人在德国前后共约两千年的历史,其展品以历史文物与生活记录为主,多达3900件,其中1600多件是原件;

2、以色列耶路撒冷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是以色列官方设立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1953年根据以色列国会通过的纪念法令成立;

3、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位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设计者是谁

全名:Daniel Libeskind (丹尼尔·里柏斯金)

不同的译名较多,例如被译为、利伯斯基、李布斯金、里伯斯金德、利伯斯肯特等等。

犹太裔波兰人。

1946年生于波兰中部的罗兹,父母是物空大屠杀的幸存者。

1957年举家迁往以色列。

1959年定居美国纽约。

从小音乐造租如诣颇高,擅长演奏手风琴。后来立志成为建筑师。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有柏林犹太博物馆、奥斯纳布吕克的努斯鲍姆美术馆、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丹佛美术馆、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进行中的博物馆兴建方案有旧金山当代犹太博物馆等;在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都有文化及商业设计项目。

1990年创立李博斯金工作室(Studio Daniel Libeskind),并担任首席设计师。

2003年2月罩型瞎获选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项目的总体规划建筑师。

有意思的玛黑区,在文艺气息中寻找犹太文化

玛黑区是巴黎著名的犹太人聚居区,至今仍保留着17世纪的历史遗迹。窄巷的鹅卵石路面高低不平,静幽神秘。相信玛黑区是很多小伙伴都很喜欢的巴黎一角。古老、文化、文艺、神秘、同志、雅痞……可以赋予她太多的词汇。当时身为法国人妻的张曼玉最喜欢的地方也是玛黑区, 它不会惊天动地,却总会会带来不期而遇的惊喜。

被她吸引,就是因为这里集中的犹太文化。

说之前,先让享法妹简单介绍一下玛黑区的历史吧。

玛黑(Le Marais)以前是一篇沼泽荒芜之地(Marais这个词在法语中就有“沼泽”的含义呦)。直到12世纪圣僧兵团将沼泽的水抽干,玛黑开始有了生机,隔了两百年后犹太人在此落脚。16世纪亨利四世仔孚日广场一带兴建皇宫,此后豪门贵族才燃咐跟随皇室移入玛黑区,纷纷在此建造豪门宅邸。但随着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迁宫以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玛黑一下子从如日中天跌倒了谷底,一度成为废墟之地。直到19世纪因为工匠与犹太人的搬迁进驻,才起死回生渐入佳境。可以看出,玛黑区的历史与犹太人息息相关,毫不夸张的说正是犹太人创造了今天的玛黑区。

而现如今的玛黑区,因过去历史渊源以及各种迥异的人文交汇,形成了一个独特魅力,很有意思的区域。她跟左岸一样拥有艺术人文气息,但却没有左岸文诌诌的优雅作态,反而多了一点艺术家放浪形骸的狂野;她跟右岸一样拥有领导时尚潮流的特质,但却没有像右岸处处精品的同质性,反而因为小设计师不断出现,又了更丰富的设计感。因此,在玛黑区逛街绝对是一种享受,因为你永远想象不到下一个小店会充满怎样的惊喜。

如果你看过《巴黎,我爱你》这部电影,或许你也曾对玛黑区留下一些印象,片中年轻男子对在画室里工作的另销闷一名男子一见钟情……而这样的戏码或许天天都在玛黑区上演,同志文化正是玛黑区的另一大特色。你会发现,你爱上玛黑区的理由正是因为他多元而又充满包容,你在这里不会觉得格格不入,而离开的时候,你会遗憾没能多待一会。

关于玛黑区,要说的有太多,这一次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这里的犹太文化,也许有的会沉重,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但更多的是多元文化本身独有的魅力,她会生生不息。而巴黎,玛黑区,则是感受文化多样性的不二之选。

犹太艺术与历史博物馆Musée d'Art et d'Histoire du Judaïsme

这是一个以犹太艺术与历史为展览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986年,在1998年正式开馆。博物馆不仅仅叙述了犹太人在法国的历史,还包含了在欧洲其它亏段弯国家和北非犹太人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大量12世纪以来保留下来的藏品,还有很多仪式性的器物,比如安息日套装,光明节用具等等。

展馆二楼有相当大的区域是关于德雷福斯事件的文献,一共有2700份之多!除了文字和图片展览之外,还有当事人的音频,对游客关于此事件采访的纪录片等等,资料超级翔实。享法妹在这里足足待了一下午,回顾了整个事件的历史。

犹太大屠杀纪念馆 Mémorial de la Shoah

2005年1月27号是波兰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巴黎“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也在那一天正式开放。巴黎纳粹大屠杀纪念馆是为纪念二战期间遭德国纳粹迫害的法国犹太人而修建的。享法妹在南京待了五年都没下定决心去大屠杀纪念馆看一看,这一次在巴黎去大屠杀纪念馆,也是心情极其低落。

展馆外面是一个不大的纪念广场,旁边则是几面刻有76000名遇难者的姓名的墙,按照年份将每一名遇难者的姓名刻在墙上。展馆的内部有祭奠遇难者的地下室,还有图片、视频以及很多音频资料。享法妹当时去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影像资料的展览,是二战期间,苏军摄影师在东线战场拍摄的关于纳粹大屠杀的影像资料。

这里要提醒大家,可能是出于安全原因,在这两个博物馆门前常年都有警察驻扎,进馆的安检也是尤其严格。无形中就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

———————————————————————————————————

好了,这两个博物馆应该说比较沉重。御寒也是一直很关心大家吃的好不好,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与犹太人和犹太文化相关的美食。首先给大家带推荐Rue des Rosiers(蔷薇街)这条街,简直就是小吃一条街。

Mi-Va-Mi

这家小店的名字是希伯来文,类似于法语Qui est qui 的意思,他家是以传统中东以色列菜为主打。像法拉费犹太口袋饼(Fallafels),皮塔饼(Pitas)以及沙威玛阿拉伯烤肉(Shawarma)是绝对不可错过的。Fallafel是用中东盛产的“鹰嘴豆”泡水之后磨碎炸成小丸子,再加上洋葱、蔬菜等配料,最后淋上老板以12种调味料特制的酱汁,用饼皮(pita)裹食。

除了这家店,同一条街还有另外三家店Falafel也相当出名。

Chez Marianne

有没有被他家的装饰惊艳到?这满墙的爬山虎真让人欢喜。

他家1970年就开始在这里扎根了,主要以来自东欧、北非和中东的犹太人美食为主,还有地中海菜系等等,可谓是历史悠久。他的装饰也是传统的中东欧特色,有时间不妨去体验一下吧。

Miznon

这家店是2013年在巴黎玛莱区(Marais)开的一家风味小店,店内提供茶点还有特色的碎肉肠,可选勃艮第牛肉、烤肉排和鸡肉生菜,且可以小块试吃。

他家最出名的就是皮塔饼,勃艮第牛肉Pizza和火烤花椰菜,都是一顶一的精品,他家最出名的就是勃艮第牛肉pizza了,勃艮第牛肉的肉量简直恐怖,一个口袋大的肉夹馍里,被一块整的牛肉撑得满满当当。这个牛肉是红酒炖的,红酒有一股特别的甜味附着在牛肉上,但是更奇妙的是一种似酱又不是酱的咸味,长时间的炖煮把红酒的味道都浓缩成了肉汁,去除了酒精的苦涩只留下了葡萄的香醇,巨好吃。

咖啡馆

喝咖啡则要去那些门脸看起来陈旧落魄的老咖啡馆,和圣日尔曼大街上的花神、双猴相比,它们算不上有名气,但是花神之流已经被热闹鼓噪的观光客填满,再寻不回昔日文化人云集的盛景。而在玛黑那些幽幽的小咖啡馆里,常常有神色忧郁,面容清癯的文艺青年握着一杯喝冷了的咖啡在发呆,或者趴在咖啡桌上不停手地写字,他们或许就是明日的海明威、萨特。

我来给大家推荐一家比较典型的。

这家咖啡馆是由一个叫OSE(L’œuvre de secours des enfants)de 犹太组织成员经营的,这个组织是一个儿童救助组织。

咖啡馆保留了犹太文化的氛围,也是大家平常聚集聊天的地方。它提供一元咖啡哦,有时间下午过来晒个太阳喝杯咖啡享受一下慢生活吧。他家的开放时间也是比较傲娇的,每周一到周四14h-18h,周五14h-16h,周六关门,周日11h-19h。

面包店

还有让大家流连忘返的面包店,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家面包店有着温馨的历史,自从1930年代店主Sacha Finkelsztajn的爷爷从波兰移民过来之后,在这条街上开了这家面包店,后来1970年初传给了店主的爸妈,至今已经有将近九十年的历史。

连面包店的装潢,都很有家庭式的风格。外墙是很亮眼的黄色,这就是大家都亲切的称它为“小黄店”的原因啦。马上还有一家小蓝店。

店里除了面包和甜品之外,还有犹太人特有的风味小吃,种类之多足以让你瞠目结舌。

Hale(或者Halle、Challah)

辫子面包是犹太人在安息日及其他庆典节日要吃的面包,大家先祷告后一起分食面包。一般情况下辫子面包是三股辫编成的,这三股面团分别象征着真理、和平和正义。除了原味的辫子面包,通常还会在面包表面放上罂粟籽或者芝麻,象征当年摩西和族人离开埃及后天赐的食物。在制作面团时要在里面加入适量的鸡蛋和蜂蜜,,使得做好的面包由里到外都有淡淡的黄色,吃起来有浓浓的蛋奶香。

Bagel贝果

在Ruedes Rosiers街上的所有犹太面包坊里一定能找到辫子面包的身影,除此以外还有现在深受大家喜爱的贝果Bagel面包,以及连麦当劳都有的Bagel三明治都是犹太人的美食。它最初是在奥地利出现的,制作这种捏成中空圆环、充满嚼劲的面包,当时是为了方便携带,由于这种形状很像马镫,而奥地利德语中马镫是“beugel”经过简化后名字就变成了如今的贝果“bagel”。玛黑区的bagel除了有原味的,还有芝麻籽和罂粟籽的等等,口感极佳、香气迷人。

Borek

想要尝尝鲜的,也可以试试Borek,因为它是由面皮裹着馅料做成三角形,像是中国饺子的放大版,并且是下锅油炸而成的,所以就叫它油炸饺子吧。一般这种犹太的油炸饺子中的馅料是菠菜和羊奶酪,所以如果是喜欢羊奶酪的人就不要错过这个特色美食啦。

Boutique Bleue de Florence Kahn 小蓝店

Rue des Rosiers上犹太人的蛋糕房琳琅满目,而以Florence Kahn的蓝房子最具有文艺气息。这家面包店位于Rosiers和Écouffes两条街的拐角处,要知道他家的外墙作为1932年的古董,已经被列为历史遗迹保护起来了。小伙伴们去的时候要小心观看啊,人家可是文物。

一进店就会被他家琳琅满目的食物迷住的,他家主要提供中东欧甜咸犹太食品,像罂粟泥卷,芝士蛋糕,油渍鲱鱼,熏牛肉,香料茄子泥等等。

———————————————————————————————————

既然玛黑区以犹太文化为主,那肯定不仅仅是博物馆和餐馆,作为犹太群体,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信仰。当然,在这里长期定居的犹太人,还形成了与自己宗教文化有关的犹太教堂,小礼拜堂等朝拜场所。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去教堂里感受一下犹太文化,享法妹觉得确实与其它教堂是有所不同的。玛黑区应该是犹太教堂最集中的地方了。

Synagogue Agoudas Hakehilos

Synagogue这个词专门指的是犹太教堂。

这个教堂在Pavée这条路上,因此也被称为Synagogue de la rue Pavée,教堂建于1913年,由俄罗斯哈西德犹太教社群兴建的,建筑师是著名的新艺术风格领导者吉马赫(Hector Guimard)。

这个犹太教堂在1941年的反犹太主义运动中曾经被破坏,二战之后重新修复。

Oratoire Roger Fleischman

Oratoire这个词指的是小礼拜堂。

Armand Fleischman是法国犹太民族基金会第一任主席,这个小礼拜堂是1931年Armand Fleischman为了纪念他19岁便去世的儿子Roger Fleischman而修建的,是一个用于祈祷和教育的地方。

Synagogue de la rue des Tournelles

这座教堂建于1876年,位于玛黑区中心位置,是法国第二大犹太教堂(第一大犹太教堂是位于九区的大教堂)。教堂的外墙有一个超大的蔷薇花窗,还有代表法表的雕塑。1963年,在阿尔及利亚犹太人到达法国之后,巴黎长老会(Consistoires)决定将这座教堂用于阿尔及利亚犹太人的宗教仪式,取代了当时由一小部分德系犹太群体参加的阿尔萨斯式的宗教仪式,这部分德系犹太人在大屠杀中被大量杀害。后来德系犹太人的仪式改在下面这个Synagogue Charles Liché教堂举行了。

Synagogue Charles Liché

这个教堂在孚日广场上,原先只是上述Tournelles教堂用于唱诗和学习的地方,后来1963年之后改成了德系犹太人宗教仪式的地方。

说到孚日广场,享法妹不禁要多说几句了,孚日广场可谓是玛黑区的地标性建筑了,可以称得上是巴黎市内最古老的广场,这里的每一幢房子几乎都和一个显赫的名字相连,2号是著名的文学沙龙夫人苏维妮侯爵夫人出生地,莫里哀的成名剧本就是在这里被首次朗诵,由此揭开了法国喜剧的新篇;11号是一代名妓Marion Delorme的居所,21号住过黎胥留红衣大主教;6号雨果故居,如今成为雨果博物馆,一楼常常举办一些主题展,我们遇到的是“罗丹面对雨果”的雕塑展,二楼则保留了雨果的书房、中式起居室、中世纪风格的餐厅和卧室,风格朴素坚韧,一如他文字中的悲天悯人。艺术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广场骑楼下的那些画廊,其实不光是画廊,就骑楼本身就已经足够美了。

Synagogue Nazareth

这座教堂建于1822年,是巴黎最古老的犹太教堂,1852年部分重新建造,它采用了长方形廊柱式的布局,外墙采用了新摩尔式建筑风格,在19世纪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是最主要的教堂,可以容乃1200多人。只是后来随着其它教堂的兴起,它的重要性才慢慢降低。

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到玛黑区转一转吧。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今起全新亮相!预约参观有什么方式?

1933年至1941年,上海接纳了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曾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他宏老们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

为纪念20世纪三四十年乎销代上海接纳和保护犹太难民的这段历史,2007年,虹口区以摩西会堂旧址为核心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重新开馆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主要展示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展览内容由“逃亡上海”“避难生活”“患难真情”“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共六个部分组成。

走入序厅的“时间长廊”中,多媒体影像装置将参观者带入上世纪30年代。

通过场景再现和现代科技的展示手段,以及大量珍贵的史料文物原件,生动诠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表达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愿景。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自12月8日蔽顷升起向公众开放。地址虹口区长阳路62号。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售票),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开放情况另行通知)馆方提醒广大市民游客,目前因疫情防控需要,纪念馆实行预约参观制。开放时间为9:00—17:00,16:00停止入场。成人票 20元,学生票 10元 ,23周岁(含)以下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凭身份证件和学生证,老年票 15元 70周岁(含)以上,凭身份证件。免费政策:1.3米(含)以下的儿童(须由成人陪同)残疾人,凭残疾人证,现役军人、退役干部及烈属,凭相关证件。由于疫情防控原因,线下购票数量受到限制,参观者可通过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后购票进入。

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纪念

1月27日,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日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攻入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们看见7650个像鬼一样的人——大屠杀幸存者。 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苏联红军是100步兵师和107师504步兵团。在解放集中营的途中,苏联红军沿路和逃跑的德军发生交火。有231名苏联红军战士长眠在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战斗中。1月中旬,纳粹已经意识到不可能抵抗苏联红军的强大攻势了,他们一再向集中营方面下达“紧急特殊处理”的命令(参见电影《辛德勒名单》),可余下的“囚犯”中他们只来得及“紧急处理”200多人,苏联红军就攻至附近,于是苏联红军也得以解放了那7650个“像鬼一样的人”。 当年苏联红军107师504步兵团的维尼钦科回忆说,当时部队抵达奥斯威辛市时战士们还不知道这里有集中营,他们先看到了两道铁丝网,又看到了一群一群的囚犯。这些囚犯极度瘦弱,相互搀扶站立着。囚犯们知道是来解放他们的,都十分激动,纷纷上前和苏联红军士兵拥抱、亲吻。随后美军方面也赶到参与“善后”。除了那7650个“像鬼一样的人”外,红军战士们还看见了什么呢?下面有一组数字:1.4万条人发毛毯,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5000双女鞋,7.7吨头发,几十箱的戒指金牙……还有许多未被销毁的焚尸炉。奥斯维辛集中营“生产”世界上最可怕的“产品”——死亡。 幸存者虽获救了,但后遗症是长久的:在解放后的几个星期里,护士们还经常从他们的被子里发现病人们藏起来留给第二天食用的面包,他们不相信很快又能吃上下一顿饭。一些人担心送死而拒绝去洗澡和打针。 每年的1月27日被许多国家作为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日。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40多座集中营组成,是纳粹党陪答陆卫军头子希姆莱直接下令修建的。纳粹德国将犹太人像牲口一样用火车从欧洲各地运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并实施大规模屠杀。而且它还像日本侵华日军的“731部队”那样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德国法西斯挑芦顷选了许多被关押者进行医学试验,如试验便捷的绝育方法,对孪生子女进行活体或尸体解剖等。 奥斯威辛总共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同时操作一次可杀死12000人。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纳粹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还有“人体肥皂”…… 全球纪念二战大屠杀死难者还有一组数字,据英国《卫报》1月26日报道,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公布数字显示,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奥斯维辛集中营杀害了120万~150万人。能统计到的数字为:96万犹太人,7.5万波兰人,2.1万吉卜赛人,1.5万苏军俘虏,1.5万其他民族的人。其它数字只能“模糊化”,希特勒知道:“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成千上万的人只是一个数字。” 集中营内也有工业生产,纳粹党卫军负责建筑和生产人造橡胶、汽油的大型企业,同时还负责在几座较小的集中营从事挖煤和生产水泥等。如果你进去时健康,你兴许能暂时活命。在奥斯威辛只有身强力壮的人才有资格活下去,一旦进了21号楼的“医院”,那就等于被判处了死刑。幸存者之一的阿尔宾有一次发烧被送进21号楼,深知内情的医生囚友给他紧急处理了一下便将他“赶”了出去,从而使其逃过一劫。1940年6月至1945年1月期间,有700多人试图逃亡,但仅有300多人成功,其中只有5名犹太人。鲁道夫·弗尔巴就是这5个中的一个。 1942年,年仅18岁的弗尔巴与难友维兹勒躲在一堆用来搭建棚屋的厚木板下面,当时同在集中营内的苏军战俘发现这一情况后,悄悄在他们身上洒了些烟草叶子和液态苯,以便迷惑可能追踪而至的纳粹大狼犬。当弗尔巴和维兹勒被运出集中营大门的时候,纳粹看守曾经用手拖动木板进行检查,当时弗尔巴以为自己死定了,可是看守最终未进一步搜查便予以放行。 逃出集中营后,弗尔巴和同伴忍饥挨饿东躲西藏地度过3天,直到穿越纳粹占领区,他们最终投奔了捷克游击队。 作为当时逃离奥斯威辛仅有的5名犹太人之一,弗尔巴与其同伴维兹勒于1944年首次向盟军领导人披露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真相,让毒气室和焚尸炉等骇人听闻的纳粹杀人机器第一次为外界举悉所知晓。 迈阿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一名女子凝神参观记录大屠杀惨状的铜像。虽然盟军方面对纳粹屠杀犹太人已经有所耳闻,但在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前他们还不知道这部杀人机器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有一个数据说二战期间纳粹屠杀的犹太人有586万人,其中战场上杀害的占不到二百万。总之,如果不是采取隔离区+集中营+毒气室这种有组织的杀人策略,被杀害的犹太人数量不会这么多。

波兰已故著名诗人勃罗涅夫斯基的诗句萦绕耳际:  我的故乡,  有百万坟墓。  我的故乡,  让战火烧尽。  我的故乡,  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乡,  有奥斯威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