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娱乐并不比文学低档。文字也好,娱乐也好,都是传递信息的外在形式,无高低之分,只有功用不同,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人类感官构建的可被观察的世界中,所有形式应是均等的,任何一个看不透这一点的艺术家,可能在视野上是有所局限的。不管是从发展历史长短还是从受众范围来看,不管用什么方式定义自己作为艺术形式的本质,在主流语境下被界定为次文化的娱乐都是没有办法在话语权上和文学这个庞然大物抗衡的。就像电子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一样,不过爱好者和从业者自己一说,图个自己开心,哪个游戏开发者也不会真的在意自己的游戏入不入艺术评论家法眼,玩家喜欢就好。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看小说就比看电影的格调高?

电影和文学本来就是两门不同的艺术,文学是更古老的艺术形式,而电影则是七大艺术当中最年轻的一个。但两者不该有高低之分,我个人喜欢电影艺术,但同时我非常尊重文字艺术。

简单说,文学是文字的艺术,电影则是镜头的艺术。比如:描述一个人遭遇爱人去世,文字就需要大量笔墨去渲染,去描绘,他是伤心,还是高兴,还是有其他的复杂情绪,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文学的表达更为直接。

而电影的镜头可能直接昌孙对准一个人的脸,然后镜头慢慢拉近,一个特写聚焦在他的眼神当中,那么,所有这个人的他的表情,他的想法,内心活动,他的挣扎,他的纠结,都需要你通过这个人的眼神去自行体会,自行脑补,这就是电影的独特魅力。

比如描绘一个场景,文字要去主观地去描绘它。而通过镜头和背景乐及人物的肢体活动给你传达信号,这就叫做“镜头语言”。我们说的这个镜头语言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它更为客观。

当然,咱们不说哪个更好,还是开头那句话,这是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以他们有不同的特点。有些人说的“小说有更多想象空间,而电影没有,所以电影是娱乐,小说是文学,最终得出小说就比电影格调高”,这个说法靠不住。搜睁

我认为,看书的人认为比看电影的人高一档的这种心态可能是产生于对电影艺耐漏链术缺乏足够认知后产生的一种优越感。因为在当代社会当中电影拥有着更好的传播性,它比其他传统艺术有着更大的受众群体,所以许多喜欢看书的人认为电影只是一个相对娱乐化的产物。实际上应该把“电影”和“电影艺术”分开来看。

总之,希望大家都能正确客观地看待不同艺术形式,求存同异吧

文学作品对比电影有什么区别?

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有本质的区别,你这个问题提的好。当意识到电影与文学有区别时,便可以打破所谓的“文学价值何在”的伪命题了。这是我比较文学的一道题,答案会涉及到你问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1911年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将电影作为独立于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之外的新的艺术形式。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在漫长的发展中像是一对恋人,分分合合,到如今已经密不可分。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曾言:“电影是一切手段中最自由的,你能用它创造奇迹,确实有朝一日电影取代了文学,不再需要哗厅档阅读,我会举手欢迎乱乱。”伏祥。但很明显,文学还未被取代,爱森斯坦曾提出理性蒙太奇认为可以把《资本论》搬上银幕,但他在《蒙太奇1938》中否认了这一点,文学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不可替代。


影视兴旺的时代,文学的价值何在?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仿佛电影的到来导致文学开始迷惑,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了,简直是杞人忧天。文学跟电影终究是不一样的,文学以语言为载体,展现文字世界里独特的想象空间,虽然无法给予读者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但文学中意向的多义性,语言的感染力,丰富的想象空间承载着其独特的美感。


即使是文学的电影改编,两者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文本,文学有电影不能改编之处,所以不论是改编成功还是失败,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更何况有些文学作品很难进行影视改编,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的唐诗宋词,阿城《棋王》中道家的文化思想,在电影中便无法感知。


相反的是,电影一直处于身份认同的危机,尤其是近几年,大量的IP电影,文学性超过了电影性。电影的本质应该是电影化的,是影像的叙事,所以影评人波米说《从你的全世界》不配称之为电影,它只是将小说机械复制。《长江图》的导演杨超在访谈中极力否认自己的电影是诗电影,《路边野餐》也是这般,两部电影是典型的电影化的作品,是靠音画来叙事的。



所以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我很奇怪文学竟然会有危机感,该担心的不该是电影吗?大量文学改编电影的出现诸如《一句顶一万句》《三少爷的剑》《我不是潘金莲》反映的其实是电影创作的倒退,电影缺乏创造力,这是很多诸如杨超这样的导演担心的事情。电影对文学作品的过度依赖,反而导致电影性的缺失,电影应该问一下自己,自身的价值在哪里?


至于人们目前对优秀文学的排斥,这真的是由影视导致的吗?人们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隔绝,其实是商业化下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人们对艺术电影的隔绝与对优秀文学的隔绝并无二异。相反,电影在不自觉间以牺牲电影性的方式推得动了文学的发展。

电影与文学

电影和文学的区别是什么?有什么是电影能做到但文学做不到的事?

我曾经对影像有偏见,觉得相比文学,电影把文字描述的场景和感受具体化,限制了观者的想象与理解。现在来看这当然是不全面的。

首先,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都可以在叙事上完成它的任务。当然在叙事的方法上,它俩有区别,但这不是根本的分歧,而且叙事本身也不是这两门艺术的终极追渗启余求。

而根本的分歧,正如老塔所说:「文学借助语言描绘世界,而电影不需要。电影直接呈现自己。」

文学的载体是语言,语言有其魔力,也有其局限。

当我们读一篇小说时,作者的文字会映射到我们脑中,加以我们旁竖的想象,来构建场景,或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语言的多义性又会掺杂在其中,把事情搞复杂。总觉得作者的表达和我们的理解,中间隔着一层。相比之下,影像更加具体、更加真实丛滚,给人的冲击是相当直接的。影像所蕴含的情绪、感受,很容易被我们捕捉到。这种真实的呈现,让我们很容易想到所见的生活,触动我们的情感。

语言流带着我们的思绪和注意力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可能要读完一定的篇幅我们才能看到更全面的景观(当然,这也是文学独有的魅力)。而影像是一种时间流,它的呈现本质在于每一个镜头都有足够的信息量,导演会选用不同的景别、灯光来突出重点,但每一帧都有其整体性。

再者,文字本身高度的抽象性会带有更多的加工痕迹,主观性也更强,它与其所描绘的世界的距离是要大于电影与其所描绘世界的距离的。

这些特点其实就决定了文学与电影探索的道路。文学的优势在于对复杂思想与想象的表达。想想博尔赫斯的那些小说,那种想象,很难用其他形式的艺术完全表现;而电影,则是要利用时间与空间这两种基本元素的变化,来创造一个复刻真实世界的奇观。时空,在影像中是真正的魔术。

为什么看电影比看小说好

第一,电影有画面,有音乐,还有演员出色的表演,所以电影比小说的感染力强。现代人读小说,大多用浏览的方法看主咐银悔要的情节,有的人一目十行,读得比较快、比较粗,所以读完以后,印象不深,很快就容易忘掉书的内容,至于书中的细节描写,就更记不住了.

第二,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没有搏携时间坐下来细细地读小说了。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要读一本小说,至少要用几天的时间,有的小说甚至要花几个星期才能看完,这对于都市繁忙的人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特别是忙于学习的学生们,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学院之间,还有大量衡正的作业要做,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读小说。但看电影就不同了,电影能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表现大量的内容。电影这种高浓缩的表现手法,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还能起到消除压力、放松自我的作用。

第三,看电影时能看到自己的偶像。现在看电影的人数增多了,很多人就是为了看自己的偶像才看电影的。有了自己的偶像,去追追星,可以减轻压力。如果在首映式上看到自己的偶像或者得到了偶像的签名,就会让人感到幸福。

电影与文学的本质差异在于什么?

电影与文学的本质差异是媒介不同。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兆核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

简介

传统上,电影通过光化学过程记录在赛璐珞胶片上,然后通过电影放映机放映到大屏幕上。当代电影在 制作、发行和展览的整个过程中通常是完全数字化的,而以光化学形式录族轿掘制的电影传统上包括类似的光学配乐(口语、音乐和其他声音的图形记录,这些声音伴随图像运行沿着电影的一部分专门为它保留,而不是投影)。

电影是文物的具体创建文化。它们反映了这些文化,反过帆知来又影响了它们。电影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大众娱乐的来源,也是教育——或灌输——公民的有力媒介。电影的视觉基础赋予了它一种普遍的交流能力。有些电影已经成为通过采用风靡全球的景点配音或字幕来翻译对话成其他语言。

文学作品(原著)与电影的区别

文学作品能很深入的叙述人物的心理,细腻刻画人物动作、神态。电笑睁影能用视觉、听觉的效果明确显示出当时的人物形象、场景、氛围,但电影是直接将人物形象固定的碰绝岁展示出来,限制了观众对心目中人物形象的宏游想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就是这个道理,剧本是固定的,人物形象却无法固定,人们可以按照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刻画人物形象,也可以想象出合适的场景与之匹配。
文学作品与电影的区别我只能想到就这些,具体的东西还要自己体会,有经验了,就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了。

29、电影跟文学的根本性差别是

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根本的差异,是使用的媒介材料不同。电影的媒材是机器纪录下来流动的视觉和听觉的形象,电影传情达意就是创作者配置视听形象的过程,视听形象直接具体,在配置时,创作者考虑的是:机位、角度、景深、色彩、化妆、运动、布光、剪辑等手段,而使用这些手段的依据,则是人生活里积累的看和听的经验,也称为视听感知经验。说白了,电影就是利用光侍铅波和声波调用人的视听感知经验从而构建意义织体的媒介。从信息接受上来说,电影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看到银幕上的视物码听形象及其配置,从而得出某种结论,比如:男主人公帅,人类真残忍等。文学则是另一回事了,它的媒材不是可见可听的形象,而是抽象概括随意性的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特征就决定了文学表达的特征,在配置文字符号时,创作者考虑的是:将看不到听不到的形象通过描写、解释、说明从而让读者在大脑中想象出某种场景出来,文学创作的艺术体现在遣词造句上、体现在借喻隐讽的手法上。比如:狗,这个符号映入我们眼帘时,就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形象的出现,是在我们脑子里自己构想出来的,而且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从而形象也就不同。为了让这个形象清晰明确,创作者需要不断老蚂好对这个词进行界定,也即描写。比如:狗,一只狗,一只黑白花的狗,一只黑白花的小狗。。。通过不断的描写解释说明,读者在脑子里慢慢构建出一个清晰的形象出来。所以,从接受上来说,文学是从抽象到具象,而这个具象还是想象出来的具象。所以,从性质上来讲,电影和文学恰恰是相反的。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或媒介。

电影与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各是什么?

电影与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如下:

1、联系-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

文学与电影有密切的联系,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

2、联系-文学是电影的根基,是优秀电影的创作源泉

电影已经成为了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在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文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量或桥的影视作品都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电影导演最初接触到的文学剧本是由编剧用文学语言创作的。

3、联系-电影是对文学衫前猛的借鉴与延续,反过来又能推动文学自身的发展

电影以科技为基础,从戏剧脱胎。集成音乐美术,更加符合现代人直观、轻松的审美需求,电影轰动之后再来带动文学产业的发展。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样式年轻的电影与古老的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着亲密的姻缘关系,这种关系在电影发展的最初阶段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更多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

电影对文学的借鉴通常呈现为这样两个层面:一方面,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比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包括了经典作品,也包括了当代的畅销作品,而被改编的主体则更多是叙事性的小说和戏剧。

4、区别-电影语言可以通过多媒体传达信息而文学语言只能通过文字表达

电影语言是一种和文学语言完全不同的语言。电影语言可以借助蒙太奇镜头组接来充分的调动时间空间,而不会破坏它的真实性。

5、区别-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更具直观性

在文学作品中能够感染读者的语句,如果放在银幕上就可能会很难表现。但是文学语言不具备电影语言的直观和感性。

6、区别-与影视的直观相比,文学原作具有独特的内蕴和魅力

虽然电影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地传达信息,但却无法表达文学原作那种独特的内蕴和魅力。

7、区别-电影是空间艺术,文学是时间艺术

电影是空间艺术而文学悔蠢是时间艺术,文学的隐喻需要修饰语可是电影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取消了形容词。

8、区别-表达形式不同

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电影语言是通过感知直觉到达观众,而文学则是一种概括性的语气来传达。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文学作品:从版权的角度,通常指各种书面的原著。不论其价值或目的如何,性质属纯文学的、科学的、技术的或完全是实用性的,均为文学作品。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美与感情效果衡量都具有巨大价值的著作。

影视作品是一种通过摄影机拍摄记录在胶片上,通过播放器放映出来一种已完成艺术作品的统称。影视作品也是一种艺术作品,它由摄影艺术以及声音结合,融合了视觉与听觉艺术。

2、特点不同

文学作品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始终离不开想像(族拦幻想、联想)和虚;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影视作品是时空融合、视听融合、逼真与虚拟融合。电影与电视的合流趋势越来越明禅仔显,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电视机、监视器来观看电影。

扩展资料:

文学和历史是最为邻近、最为亲密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史一家”之说,表明了原本存在着血缘相通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性文体作品,如历史小说、历史剧、史诗、历史故事、历史散文(包括回忆录和传记)等。

这些边缘文体作品是归入历史还是归入文学, 其划分标准是:以是否忠于史实或虚构为界,史实的贺穗汪记载入历史,艺术的虚构入文学。

文学作品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