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美影厂对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是异常雄厚,除了特伟、钱家骏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国画名家李可染、程十发也曾参与艺术指导。正是因为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同中国人的耐心竞争,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可是也正因为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也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水墨动画不再被人使用,也是符合商业规律的,一是效率上耗费时间,即使有那样艺术的效果,观众的口味又不一定能接受,就算是日本这样的动画大国,也没几部动画电影能如宫崎骏一样既赚很多钱,又能表达出一些深刻的东西。大多数人还是会迎合整个市场,添加一些喜闻乐见的福利。近几年最著名的例子大概是在新作里添加了诸多娱乐元素的新海诚、细田守的。

我国的动漫产业为什么迟迟发展不起来?有哪些对策啊?

中国动漫落后原因

⒈起步较早,开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当年的水墨动画是当时一绝,以及后来的布塑动画。但遗憾的是国内未能对这一行业领域给于足够的重视,自然也就无法使这一新兴的艺术门类一直保持优势并不断创新,最终导致技术停滞不前以致于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制作水平 (图为漫画家白松绘制的卡通系列形象“兔公爵”) 动漫

⒉受现今环境影响,人才的能力严重受制约,创新意识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多抄袭、复制,无任何自己动漫特色,吸引力极差。 ⒊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在中国,受传统思想的限制,国内很多家长认为漫画创作是不务正业,动漫影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对动漫往往持反对态度。这种观念占据着社会主体思维,使得中国动漫创作缺乏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书店、学校等文化场所对动漫创作并不重视,甚至将其视为非正统的东西,以致中国很多动漫作家的作品在中国没有市场,只得卖给国外动漫创作公司。 ⒋因管理方对动漫产品观众的错误定位,导致动漫观众顾客群年龄层次单一且不具消费水平,不是时尚主流,许多动漫只针对幼年儿童,极少数针对青少年、成年人。 ⒌资金难以落实到位,导致国内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制作动漫。 ⒍没有形成完整的动漫产业链,中国的动漫产业环节基本上集中在“动画制作”及“电视播出”两个环节上,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衍生产品尚未完全开发。再加上盗版的影响,使得很多动漫企业因此难以回收成本,赚取利润。同时动漫行业缺乏专业运营和管理团队,这也大大制约了动漫产业化的发展速度。怎样进行成功的产业运营,形成良性的产业链条,已成为动漫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⒎动漫人才缺乏,国内动漫产业较难补充新鲜血液,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从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形成了顺从、统一的传统文化心理。然而动漫的创作离不开丰富超凡的想象能力,有时甚者需要的是极富夸张的想象,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原创动漫人才的匮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据了解,国内动漫产业急需创意研发人才、兼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动漫人才和经营开发人才。目前,全国动漫从业者不到1万人,只及韩国的1/3,因此中国动漫人才的需求正处于严重紧缺状态。 ⒏中国动漫作品,在制作理念上始终显得过于保守。一位动漫迷认为,中国的一些动漫作品有时过于强调教育意义,就像一个古板的老学究一样,全然没有漫画作品本身应有的娱乐元素。现在我国许多动漫作品都是翻版,故事情节平淡无味,缺乏创作性作品,许多作品都是换人头不换情节。国产动漫形象不可爱、缺乏幽默夸张之感;动漫故事老套、幼稚说教、缺乏自主创新;动漫人物刻画草率,造型平庸甚至令人反感,无美感。这些困扰中国动漫界多年的老问题依旧没有多少改观。因此,在人们心中,动漫世界尚没有“中国制造”的概念。 ⒐利润问题,国外动漫作品中人物设计和后期制作,有百分之六七十是由中国作家完成,这在动漫禅陪销行业也就形成为大家所接受的外包服务。一个好的动漫原创作家接外单,通常一分贺游钟可以获得1000多元的加工费,而给国内公司创作,只有三四百元的收入。收益差距也造成国内优秀作品流向国外。 ⒑先进中国的动漫产业链中,重视开发和扶持原创漫画的力度还很不够。漫画可以延伸出动画,且隐藏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但国内目前几乎“无漫可动”。原创漫画是动画和游戏的基础和本源,没有欣欣向荣的漫画难以改变当前后劲乏力的状态。 11.动漫作品题材不够多元化。在中国国内的动漫题材基本全是少女向作品,而其它类型,却因为政策等原因,无法尝试和创作,以至于作品单一化,无法推动动漫的发展。从这可以看出,要想等到中国动漫发展高潮恐怕得在等近10年。

中国动漫发展制约因素

思想观念和产业政策的制约———动漫产业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娱乐业,主要消费群体还仅仅是青少年,大部分动漫制作和播出企业并没有抓住国际上动乱慧漫产业成人化的趋势带来的产业机遇,没有将成人作为目标消费者,创作适合成人的动漫产品,极大地制约了购买力的提升,体现到播出环节就是广告不足。 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

创意和营销人才严重不足———尽管近两年来国内开设动漫专业的各高校院系有近百个,在校人数近万人,还是远远供不应求。当前中国动漫界最缺的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有创意的编剧、导演、策划以及营销人才。这也是国内很多动漫产品无法吸引观众的根本原因。经营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产业的提升。一些较好的原创产品比较零散,没有衔接成链,使得销售平台缺乏,产业升级后劲明显不足。 “动漫”与舶来语“卡通”相比,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文词汇,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本土色彩。在此之前,它所指的内容人们往往称之为:漫画、连环画、美术片、动画以及卡通等等。在词汇更迭的背后,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的变化,而是因为以上这些词语都难以概括这个逐渐浮出水面的新兴产业。世纪之交,动漫产业在我国悄然发芽。 在这里有个误区:那就是动漫与动画、卡通、漫画之间的区别与关系。动漫是一项产业,是有许许多多个产业链组成的,它不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一项由庞大群体组成,面向全体消费者的产业,绝对不能与动画、卡通、漫画相齐并论,它不只涵盖了这些,国内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

2004年,中国动漫终于迎来了产业的春天,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对这个行业投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4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政府以行政手段加大发展动漫产业的力度,这在我国动漫发展史上是第一次。7月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落户上海。年底又相继批准了北京动画频道、上海炫动卡通卫视、湖南金鹰卡通卫视三个动漫上星频道,正式命名首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9 个,动画教育教学研究基地4个。截至目前为止又新增北京、成都、广州三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6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并且从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主办单位由国家广电总局以招标方式确定,目前已在杭州举办了两届。 同时专家学者纷纷撰文,畅谈产业发展对于中国动漫的重要意义,如中国动画学会秘书长张松林先生的《落实政策措施,推进动画产业全面繁荣》、《动员起来,为振兴中国动画产业创建新功》,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的《创造中国自己的动画产业》,上海社科动画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郭虹的《中国动画的出路在于产业化》等等。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各界的关注、业界的努力下,一时间,动漫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各个城市纷纷建立动漫产业基地,举办动漫展,制作动漫作品。据中国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统计,2003年全年国产动漫作品总产量不到3万分钟,而进入2005年第一批共收到全国68家制作单位报送申请剧目173部、25659集,长度为258314分钟,经审查批准立项164部、24244集、长度为226585分钟;第二批共收到全国93家制作单位报送的申请剧目251部,25097集,长度为358794分钟,经审查批准立项239部,24534集,长度为349133分。如此规模在前些年是不可想象的。在对产业的一片叫好声中,我们却可以发现不少问题。动漫展中亮相的多以国外动漫产品为主打,引起受众追捧的也还是国外动漫明星。笔者于2005年11月26日参观成都2005年金熊猫国际动漫展,就发现展厅中售卖的动漫衍生产品原创极少,多为国外动漫形象。而且在大量面市的动漫作品中,到底有几部是真正为受众认可,到底又有几部真正形成了动漫产业链的发展。尽管广电总局三令五申规定各动画频道和少儿频道国产动漫节目的播出比例不得低于60%,遗憾的是,全国各个地区动漫受众的最爱还是日本、欧美的动漫作品。在笔者参与的对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四个城市的动漫受众消费状况抽样调查中可以发现,消费者最喜欢的还是日本、欧美的动漫作品,其中最喜欢日本动漫的占73.6%,最喜欢欧美动漫的占16.0%,最喜欢国产动漫的仅为7.3% 。

中国水墨画为什么不能成为商业动画?

水墨写意画最独到的地方就是有一些神来笔墨是不可控制的,而动画则要求画面有很好的连续性,也就是降低画面的不可控制性。这两者是有一定矛盾的。所以水墨画动画制作起来特别难。不过中国画中的工笔、重彩等分支就相对容易控制得多,另外其装饰性和平面化的特点也与动画的艺术要求暗合。所以其实在早期的中国动画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中国画中的许多表现技法。比如我们熟悉的《大闹天宫》、《哪吒脑海》等都有浓重的中国画特色。然而自《葫芦娃》之后,日本漫画大量涌入中国,整整一代人在日本漫画的影响下长大。中国国产动画的市场相对萎缩。正逢中国老一代的动画工作者逐渐退休,从此中国国产动画就一蹶不振了。今天,深受日本漫画影响的新一代动画工作者已经在动漫御神档界挑起了大梁,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从小看日本漫画长大,在学校学习的绘画知识基本属于西方的绘画体系,对中国画的知识一知半解,极少数在这方面有所研究的画家又孤掌难鸣难以形成创作团体,加上国产动漫脚本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偶有佳作也要送去镇乱和谐得面目全非,即使真有佳作又侥幸没有和谐掉故事主干,却又难于做好后期的商业运作。由此,复兴中国水墨动画的愿望,甚至复兴中国风动画的愿望基本可以说是空想。由此,类似《喜洋洋》这样的平瞎首心而论水平泛泛,但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动画,成为国产动画的领军和希望。

另外说句,电脑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我也是追求电脑艺术效果的发烧友,我用电脑山寨过油画,(当然水平实在很菜呵呵)但所谓软件画的水墨画实在不能登堂入室,这是没悬念的。让所有的笔墨造型都变得可控本身就失去了水墨画求意不求形的精髓。

国产动画为何放弃水墨动画?

你觉得《雷峰的故事》和《小蝌蚪找妈妈》哪个制作成本比较高?典型的重量不重质呗,深层原因一个是外国设计的动画制作用具给予了方便,一个是动画的目标群桥唤体是青少年,他们普遍喜欢时尚,活力,潮流。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水墨动画的,希望中国动漫业不要岩运完全把它给忽略了,在发展日本粗消梁倾向的动画同时也继续升华水墨画技术吧,毕竟它是真正完全属于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