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他的世纪新修版序文中的一段原文:在刘再复先生与他千金刘剑梅合写的《父女两地书》中,剑梅小姐提到她曾和李陀先生的一次谈话,李先生说,写小说也跟弹钢琴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是一级一级往上提高的,要经过每日的苦练和积累,读书不够多就不行,我很同意这个观点,我每日读书至少四五小时,从不间断,在报社退休后连续在中外大学中努力进修,这些年来,学问,知识,见解虽有长进,才气却长不了,因此,这些小说虽然改了三次,相信很多人看了还是要叹气,正如一个钢琴家每天练琴二十小时,如果天份不够,永远做不了萧邦,李斯特,拉赫曼尼诺夫,巴德鲁斯基,连鲁宾斯坦,霍洛维兹,阿胥肯那吉,刘诗昆,傅聪也做不成。金庸的成功来源于每日的苦练和积累。

你觉得金庸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优秀的武侠小说呢?

‍‍因为金庸先生的阅历,作为一个从战争年代走过的人,看到的生死很多,看过的事情也很伍手稿多,有些经历,是我们现在人无法想象的,并且金庸先生处于新旧文化并存的时代,大家都知道乱世出作家,金庸先生其实很多部作品都映射社会,只不过写的比较含蓄,就像笑傲江湖中的君子剑岳不群,就是金薯碧庸先生批评当时社会腔孝的一些表面君子,内心龌龊的人。‍‍

金庸本来是一个记者,为啥后来写文章那么成功?

金庸做为一名作家,而且是武侠小说方面的大师,他写的作品,可以说部部皆为经典,也有许多部被搬上了荧屏,并且是一部比一部火爆,这是为什么呢?

自然是情节设置好,人物设置优秀,写的每一个人可以说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可以看到他们的优点与缺点,厌恶他们或是喜欢他们,每一个都到了极点,甚至现在都已成为了风尚,这个人代表了一个什么人物,风清扬还是岳不群还是东方不败呢?这些通通代表着一种性格,人们的茶余饭后,人们的一种时尚行为,就是这样。

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更是优秀的不可救药,一反常态里面的大侠,主角反而是一个不会什么功夫,但却油腔滑调的韦小宝,而且各种阴差阳错使得他都是在最后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可以说金庸的笔实在是厉害,不再写武功高强而是写了一个混混,但是却又不是那种臆想的什么都唤慎得到,而是各种有其理由,各种有其方法,一切合情合理,更像是一部武侠喜剧,简直是看的人心花怒放 自然也佩服金庸先生的妙笔生花。

金庸原来的确是大公报的一个记者,但是记者却也是靠文笔讨生活的,而且他的生活经历更加的丰富,据他说他是看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有了想写武侠小说这个念头,而本来那个时候的武侠人士和州敬也挺多的,豪侠仗义,足以打破这尘世的滴滴点点。

作家当然是一件非常辛苦迹轿的工作,耗费脑力,但是金庸自然是有基础的,他读书很多学问也很高,事半功倍,慢慢的写,也就写出来一部接着一部,慢慢的也就文如涌泉了,下笔如有神,也就成为了大作家了。

金庸是如何把小说写的这么好的?在金庸先生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

金庸是书香门第,有学习的传统。

金庸本身爱学习,爱思考,多读书,从人物生平就能分析出来。

金庸首先是个新闻工作者,其次才是大家熟知的武侠著作家。

你如果是想写小说,首先要读中外文学名著,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外国人在想什么。其次读一些哲学著作,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再者洞歼次,通读下历史书,史书不感兴颤梁趣,传说演义也凑合,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一番读下来,小说不知道写的怎么样,个人气质是拿捏的死死的。

首先是好好学习,掌握阅读世界的方法,再去创作。否则如稚子伐木,劳百倍难成一事,历千辛易伤一身。

人物经历(摘自百度百科-金庸)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镇 [1]  [12-13]  ,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 [2]  家世系浙江海宁查氏,其家为书香门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孙查揆的后裔 [3]  。

1929年5月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1937年(另一说1936年),金庸从袁花龙山学堂(现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同年考入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离开家乡海宁。 [2]

1938年,日军攻到浙江,嘉兴中学千里南迁至丽水,金庸首冲进入省立联合中学初中部。 [2]

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金庸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2]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其开除,校长张印通介绍他转学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 [2]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大量书籍。 [2]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曾在杭州《东南日报》暂任外勤记者。

1946年,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同年秋天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 [14-15]  。

1948年,毕业后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 [16]  。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 [2]

1955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2]

为什么金庸太会写小说了?他是怎么做到的?我太佩服他写的小说,好想和他一样会写那么多好看的小说

写作之事,有些靠天赋。金庸的文字能力很好,基本功扎实,这种半文半白的文字简直是最好的中文。其小说的内容涵盖面极广,金庸熟通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了解历史,金庸武侠磨派习惯假托于历史,这是其他小说诸家所不能够的。金庸小说的布局之宏大,结构之严谨,在中文小说中亦是相当罕见。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语言,故事,结构,金庸都做得相当好,这非常不容易,何况金庸小说又有相当的创见,如武侠中极其吸引人的内力等,虽自古有气功含游念之言,但金庸是首个将这一概念系统化,层度深化的人。以上的能力,除了大量阅读思考之外,我人为天赋是一个很关键的点,梁羽生的古文功底比金庸更好——他简直是词人——文字能力直追白羽,但很可惜,他的小说就像一团缺少木柴火,刚开始燃谈困的很旺,但终于慢慢熄灭,这大概就是才气不及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