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移民和人口增长。

1、印欧语系:包括日耳曼、斯拉夫、罗曼、克尔特、伊朗、印度等10个语族,分布于世界各国。

2、汉藏语系:包括汉、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等地。

3、闪含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

4、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

5、高加索语系:各族分布在高加索地区。

6、达罗毗荼语系:各族分布在印度南部。

7、乌拉尔语系:各族散居于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乌拉尔山一

世界各主要民族来源,分布等

世界上主要民族实在很多

不好详解 就给你说下你提到的这些

日耳曼:

在部分国人的印象里,一说起日耳曼民族,好象单单指德国人,实际上,这可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了!!!

A 古罗马帝国晚期,日耳曼人已形成几大分支,如东哥特、西哥特、法兰克、勃艮第、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诺曼人等(当然还有些小支派)。

B 东哥特人中的主体--伦巴底人后与罗马人融合成为现代的北部意大利人;

西哥特人则构成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要渊源;

法兰西民族、比利时的瓦隆人(讲法语)是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凯尔特人(也即高卢人)融合的结果;

另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大部萨克森人是今德国人、奥地利人、大部瑞士人、荷兰人、比利时的弗拉芒人(讲荷兰语)的祖先;

盎格鲁人、一部萨克森人(也即撒克逊人),还有朱特人到了英格兰;

诺曼人的一部自然是今丹麦、挪威、瑞典和冰岛各民族的先人啦,另一些诺曼人则汇入了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北部)、爱尔兰人、东斯拉夫人。

C 至于汪达尔人,听说过汪达尔主义吧?日耳曼人中的破坏之王!在当年的所谓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浪潮下,他们经西班牙攻入北非迦太基并建国,后又于公元五世纪二十年代一度北向渡海攻占了万城之城--罗马,将其几乎烧个精光,比中国秦末项羽一把火烧掉阿旁宫可出名多了,汪达尔主义由此得名;大约一个世纪后,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派兵再入北非,灭亡了汪达尔王国,汪达尔人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一般认为是同化于当地土著及后来的阿拉伯人了(汪达尔人他们总共才四五十万人)。所以,你能一口咬定前世界足球先生——阿尔及利亚裔的齐达内身上就没一点汪达尔人的血统吗?

总之,汪达尔人算得上是光荣的日耳曼人中历史表现最差的一支了,一点建设性都没有。

以上关于日耳曼人和现今欧洲一些民族之间的关系,当然是在很概括的层面上谈的,实际的演变过程显然要比这复杂一些,因此竖哪血统上会更混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相比较而言,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岛人、荷兰人、英格兰人、德意志人,绝对是日耳曼人最纯粹的后裔。

例如,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英格兰直到公元1066年,外敌多次入侵,但全部是日耳曼人:先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然后分别是维金人、丹麦人、诺曼人(后三者其实统称为诺曼人,属于日耳曼人的北支)。原住民凯尔特人与古不列颠人被驱逐到北部和西边,分别形成今天的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凯瑟琳·泽塔·琼斯就是威尔士人)。

日耳曼人的优秀是无庸置言了。其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意识、契约观念以及勇武冒险精神等等这些卓越的种族禀性再加上伟大的基督教信仰和古希腊、古罗马的宝贵遗产,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日后西方文明必将大行于世界。

维京人(Viking)就是散纤姿北欧海盗,他们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这一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在英语中,这个词冲绝是从18世纪的传奇故事中引入的,有一种说法认为可能是来源于古代北欧人的古北欧语语言,“vik”意思是“海湾”,“ing”意思是“从……来”,加起来“维京”意思是在海湾中从事某种事,“vikingr”是在海湾中从事这种事的人。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来源于古英语“wíc”意思是“进行贸易的城市”,因为后来部分维京人定居到不列颠岛,并和当地人进行贸易。

“vikingr”这个词曾经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古代茹尼文石碑上面,在冰岛的土语中也意味着“海上冒险”。在英语中“wicing”这个词首先出现在6世纪的古代盎格罗-撒克逊的诗歌中,意思就是海盗,但当时英国人并没有将北欧海盗称为维京。在中古英语中“维京”这个词已经消失了,但18世纪时又重新出现在传奇故事中,到了20世纪,“维京”不仅指海盗,意义扩展为指斯堪的纳维亚人,并出现许多新词如:“维京时代”,“维京文化”,“维京殖民地”等。

由于后来斯堪的纳维亚人沿着俄罗斯的河流从事商业活动直到拜占廷帝国,并在河流沿岸设立殖民地定居,所以后来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商人也称作维京,北美洲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也被说英语的人称为维京。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斯堪的纳维亚人都是海盗,他们和其他地区的欧洲人一样也是农民、渔夫和猎人,他们为了防止海盗入侵也成立了舰队,将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人都称为维京会造成混淆。

斯拉夫人的故土处于东欧的中间地带,现为波兰的东部。其左邻,即现在的波兰直到波罗的海的南部与西部,为日耳曼民族的发源地。

自一世纪起,日耳曼人开始接触南方的罗马文化,最初是日耳曼人自己充当罗马人的雇佣兵和仆役,继而,他们又将大批被其俘获的斯拉夫人售予罗马人作为奴隶。 久而久之,“奴隶”(Slave)“斯拉夫”这个名称便反过来成为对诸斯拉夫民族的称谓。对斯拉夫民族各支系划分的通行的看法是:西斯拉夫民族包括:捷克人(被认为基本己日尔曼化),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而阿尔巴尼亚人和波斯尼亚人是在巴尔干半岛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和统治期间同土耳其人混血并且伊斯兰化的斯拉夫人。同样生活在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尼亚人虽处斯拉夫腹地,但却不是斯拉夫人种,其原先的人种属于与罗马帝国同时代的达契亚人种,后被罗马吞并而融入罗马人种血统,其后在漫长的动荡时期,血统未有大的变化,直到后来从东方草原来了佩彻涅格人,接着是波洛韦茨人,都先后入侵罗马尼亚,并实施过短暂统治,所以也给罗马尼亚注入了一些欧亚游牧民族的血液,再后来就是马扎尔人……在欧洲国家中罗马尼亚人的人种是较复杂的,但从语族上,罗马尼亚基本属拉丁语族,应属拉丁民族,不属斯拉夫民族。斯拉夫民族信仰东正教(阿尔巴尼亚人和波斯尼亚人信仰伊斯兰教,而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由於历史上长期受到奥匈帝国统治而已改信天主教),使用东正教历,文字使用特里尔字母而非拉丁字母。公元前1000年,古斯拉夫族生息在中欧和东欧的广阔平原上,最早分部在奥得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中游一带,后来逐渐向周围扩展,西抵易北河,东至顿河,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北达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他们使用一种共同的斯拉夫语。古文献把他们称作维涅德人。从6世纪起才开始使用“斯拉夫人”这个称谓,古书中说,这些人住在山林中,喜欢步行矫捷善走。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渐扩大的古斯拉夫部落逐渐分成东西两支,6、7世纪时又形成南支。共同斯拉夫语消失。形成东、西、南三种语言。东斯拉夫语又称古俄语。东斯拉夫人逐渐向现在东欧平原各部扩张。6世纪时居住地西起德聂斯特河,东低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北岸,北达维斯瓦河一带。他们曾与操突厥语的里海西北的阿瓦尔人(东胡族系,鲜卑种,发源于中国东北,即中国历史上极盛一时的柔然,后被属下锻奴突厥部打败,西迁后侵扰欧洲多年)结盟,阿瓦尔人称之为安特人,意为“忠于盟誓之友”,后来拜占庭人也把其称为安特人。另外,被我们汉民族战败后西迁的北匈奴也起着决定因素在林翰著《匈奴通史》中提到:“白里达和阿提拉共同统治的匈奴帝国…………盎格鲁和撒克逊人之脱离欧洲大陆渡海入居,都是与匈奴人的通治和压力有直接关系。随后,住在南俄草原地带的匈奴人(其人数远较匈牙利境内的匈奴人为多)在公元435-447年前后,也都先后被迫接受阿提拉的统治,甚至连居于俄罗斯大草原以北森林地带中的斯拉夫人和芬人,这时也告屈服。斯拉夫人可能就是在此时以“匈奴人的仆役”的身份第一次进入欧洲西和南部的。安特人在8-9世纪时分成30多个部落,这些部落结成3个主要的部落联盟群体。

北部群体:其中斯洛文人分布在现今的落夫哥德市一带,克里维其人分部在现今的斯摩楞斯克市和坡落茨克市一带。东部群体:其中维亚吉奇人居住在如今的梁赞市一带,拉季米奇人居住在现今的哥梅利市,克里挈夫一带,谢维利安人居住在现今的契尔尼哥夫市一带

西南群体:其中波利安人居住在第聂伯河眼沿岸及其支流(从普里皮亚季河口到罗西河)下游一带。他们在到东斯拉夫人当中经济文化中最发达,后来建立古罗斯国家中起主要作用,其部落联盟中心地带发展成基辅城。德列弗利安人在波利按人西部,乌里齐人在拨里安人西南部,此外还有德列哥维其人、杜列伯人等。

9世纪上半叶在第列伯河中游和伊而门湖地区出现早期国家组织,后来成为基辅罗斯的基础

,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古罗斯部族。13-15世纪,古罗斯部族分化成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民族。居住在奥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以及伏尔加河以北的东北罗斯部族,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民族。住在普里皮亚特河与西德维那河之间的西部罗斯部族,形成白俄罗斯民族(因喜穿白衣得名)住在南部的罗斯部族形成乌克兰民族(17世纪中期开始沙皇俄国把他们称为小俄罗斯人)这三个民族各自有了独立的民族语言

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来自哪里?简析人种起源

走出非洲

人类种族的起源,是一个很难弄清的问题。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距今5000~6000年前,在此之前的事情,我们几乎无从得知。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猜想,但当时并无任何实际证据。直到将近五十年后,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古人类化石,基本证实这一猜想。然而,考古发掘所能获得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神话传说更是不足为凭。直到近几十年来,分子人类学兴起,利用基因遗传信息来分析人类起源、民族演化等问题,并与考古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有很多争议和谜团。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人类大约在700万~500万年前从非洲的猿类进化而来。早期的人类曾有不止一个物种,也不止一次走出非洲,而是多次上演“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故事。最早走出非洲的原始人类是与今日我们不同的物种,并且在数十万年前就从非洲扩张到亚欧大陆——例如直立人(旧称猿人,北京人、元谋人等都属于这个人种)在200万~20万年前生活于亚洲和非洲,尼安德特人在40万~3.5万年前生活于欧洲——但这些人种后来都灭绝了,我们今天的人类并不是他们的后裔,而是智人。

智人在大约40万~25万年前出现于非洲,25万年~15万年前演化成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称为晚期智人)。智人于12万年~6万年前之间分批走出非洲,扩张到世界各地:约6万年前经东南亚沿海到达澳大利亚,约5万年前进入中国南部,约4万年前进入欧洲,约3万年前到达日本,约1.4万年前跨过白令陆桥进入美洲,约1万年前到达大陆最远的角落——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在此扩张过程中,智人把遇到的其它种群都消灭了,所以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所有人类都是智人。(在中国,距今10万年~4万年之间没有发现任何人类化石,很可能是直立人在智人到来之前就已灭绝。而在欧洲,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共存了一段时间,有可能是智人消灭了尼安德特人。)

分子人类学对基因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途径:线粒体mtDNA和Y染色体DNA,前者通过母亲传给女儿,后者通过父亲传给儿子。对线粒体mtDNA的研究表明,今日所有女性的基因都可以上溯到15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女性(“线粒体夏娃”),而对Y染色体DNA的研究表明,所有男性的基因都可以上溯到6万年前的一个非洲男性(“Y染色体亚当”)。同时,根据mtDNA和Y染色体DNA中的突变信息,还可以把人类分成不同的类型。然而引人注意的是,在很多地方,线粒体类型(母系遗传)的分布状况与Y染色体(父系遗传)的并不完全一致。可以推测,这是由于早期人类扩张过程中,当强大族群打败弱小族群之时,他们把失败方的男性全部杀掉,而女性保留下来,从而造成这种现象。因此,Y染色体DNA的分布更能体现原始族群的扩张过程。

研究者把Y染色体DNA的不同类型用字母表示:最先到达亚洲东部的一批人是C型(棕色人种,澳洲土著人、蒙古人和日本阿依努人的祖先,甚至有少量到达北美洲西部)和D型(矮黑人种,印尼安达曼人,以及部分日本人、藏族人祖先)。他们曾经占领了广阔天地,但如今只在边远蛮荒地区留下少许残余,原因是更晚出现、肤色较浅、身材较高的另一批人打败了他们。这些浅色人种起源于大约4.5万年出辩御衡现在中东的F型,逐渐扩张到非洲之外的几乎所有大洲,并进一步分化成更多类型,其中的主要类型有:J型是中东闪族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的祖先;O型是绝大部分东亚、东南亚民族、以及太平洋上南岛民族的祖先(其中汉族和苗族、瑶族等都是以O3支型为主、而日、韩民族的O2支型比例较高);Q型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主流,并少量留存于西伯利亚;R型是原始印欧人,其后裔包括今天的绝大部分欧美白人、伊朗人和部分印度人。而在非洲,后来兴起的E型(身体素质极佳的黑色人种)取代了更携做早的类型成为主流,这意味着今日各大洲的其它人种和E型非洲人有相同的祖先,但并不是由E型非洲人演化来的。

通过这样的反复分化、扩张和替代,原始的人类民族在公元前10000年便已基本成形。——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民族主要是C型,加上少量其它类型的混血,因此过去把汉族定义成蒙古人种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汉人与蒙古人的差距大于与欧洲人的差距。

印欧扩张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距今约6000年),东欧大草原上的原始印欧人(R型)驯化了马。这一事件拆竖深远地改变了人类世界,因为直到枪炮、 汽车 和坦克发明之前,马都是人类最强大的生物武器,也是最快速的陆上交通工具。有了马,印欧人虽然文明并不发达(远远逊于同期出现的苏美尔人),但扩张能力极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就迅速扩张到几乎所有适宜生存并且能够进入的地区。同时,由于种族之间的交流变频繁了,文明的传播也大大加快了,印欧人后裔在此过程中发展成为世界上整体实力最强的种族群体,直到今天。

大约前3000年,印欧人的一部分(R1b型)分三路向欧洲扩张:一路向西南到达了希腊半岛并演化成古希腊人(其中一支迈锡尼人后来征服了克里特);一路向西到达多瑙河中游后分为两支,一支从阿尔卑斯山南麓进入意大利成为拉丁人,另一支从北侧绕过阿尔卑斯山进入高卢和不列颠,成为凯尔特人;还有一路北上到了波罗的海沿岸并分成两部,西边的称为日耳曼人、东边的称为斯拉夫人。这就是欧洲诸民族的起源。

约前2500~2000年,印欧人进一步发明了马拉战车(但最早的车轮似乎起源于苏美尔人),然后向亚洲方向扩张。约前1900年,印欧人的一支进入安纳托利亚,变成了赫梯人。大约同一时期,另一部分东迁的印欧人(R1a型)从里海北部出发深入亚洲。在战车的威力下,他们在亚洲中部所向披靡,一路(雅利安人)征服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又分出一支征服了伊朗高原。但另外一路(吐火罗人)从阿尔泰地区进入中国后,大约是遭遇华夏民族(O型)的抵抗,在河西走廊一带停下脚步,成为月氏人的前身。马和战车技术也由此传入中国。

总之,到前500年时,人类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印度文明几乎全部被印欧人征服,唯有华夏文明成功抵抗了印欧人的入侵,独立生存下来。在被征服的古文明地区,定居的印欧民族向古文明学习,发展出更璀璨的新一代文明。而留在老家东欧草原一带的印欧人反而落后了,演变成斯基泰人(Scythian,又称为西徐亚人或塞种人),在此后的 历史 上常常以野蛮游牧民族的形象出现。

56个民族的来源是什么?

56个民族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燃正,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皮衡悔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lǐ)僳(sù)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拦孝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世界上各国都有哪些民族

全世界共有70.57亿居民,分属200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 文化分别处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中,有人口一亿以上的民族,也有不足棚码千人的民族。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塔萨代族是人数最少的民族,人口仅24人。据1978年统计,全世界一亿以上人口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一千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60个,包括比哈尔人、旁遮普人、爪哇人、朝鲜人、泰米尔人、埃及阿拉伯人、豪萨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墨西哥人、哥伦比亚人等等;一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200多个。以上这些民族人口的总数超过了全球人口的96%,而在其余不到4%的人口中,却包括着1800多个民族。在世界5大洲,民族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亚洲约占全球人口的58%,非洲占10.5%,美洲占14%,欧洲占17%,大洋洲占0.5%。

从世界民族统计资料来看,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民族的总体数目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民族、文化融合愈益加快的形势下,小民族的数目逐渐减少;若干个小民族聚合为一些大民族,而大民族的数目则在日渐增多。

民族分类

关于世界民族,存在着多种分类法:有的按分布地区,有的按种族特征,有的则按经济文化或语言系属。国际上多以语言谱系分类为基础来划分。

据国内外多数语言学家研究,全世界的语言分属17个语系。其中:①属一洲独有的语系有10个:美洲一个,即印第安诸语;大洋洲有两个,即澳大利亚诸语和巴布亚诸语;非洲3个,即尼罗—撒哈拉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和科伊桑语系;亚洲4个,即汉藏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和古亚语系。②属两洲跨界的语系有7个:亚、美一个,即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亚、大一个,即南岛语系;亚非一个,即闪含语系,亚欧4个,即印欧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这是“地理大发现”以前的情况。随着近代移民的扩散,语言分布也发生较大变化。

印欧语系

包括日耳曼、斯拉夫、罗曼、克尔特、伊朗、印度等10个语族,分布于世界各国,约有150个民族使用,使用人数最多,占全世界人口的45.5%。

汉藏语系

使用人数居第二位,包括汉、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等地。

闪含语系

各族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

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

各族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

高加索语系

各族分布在高加索地区。

达罗毗荼语系

各族分布在印度南部。

乌拉尔语系

各族散居于从斯堪袜源的纳维亚半岛到乌拉尔山一带。

阿尔泰语系

各族分布于从东北亚到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

南亚语系

各族分布在中南半岛。

南岛语系

各族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各岛国。

尼罗—撒哈拉语系

各族分布在苏丹地区。

科伊桑语系

各族分布在西南非。

古亚语系

各族分布在东北亚。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各族分布在东北亚和北美北极圈内。印第安诸语各族分布在美洲大陆。澳大利亚诸语各族分布在澳大利亚。

巴布亚诸语

各族分布在伊里安岛。

亚洲民族

亚洲地区居住有1000多个民族。他们在种族、语言、宗教、经济和文化生活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就种族而言,亚洲民族多属蒙古人种,占亚洲人口59%,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其次属欧罗巴人种的民族,占亚洲人口29%,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印巴次大陆。属尼格罗人种与欧罗巴人种混合类型的民族,占亚洲人口的9%,分布于印度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岛沿海地区。在东南亚居民中还可以见到维达、美拉尼西亚和尼格利陀等种族类型,以及蒙古人种与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约占亚洲人口3%。亚洲民族的语言非常复杂。汉藏语系各族全部在亚洲,占亚洲人口的一半以上。汉藏语系下分4个语族,其中 使用汉语的有汉族和回族等,绝大多数居住在中国境内,另有2000多万散居在东南亚各地。使用藏缅语的民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和南亚东北部,主要有藏、彝、缅、克伦、尼瓦尔和雷布查等民族。使用壮侗语的民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主要有壮、侗、泰、掸、寮和告和态侬等民族。使用苗瑶语的有苗和瑶等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东部。南亚语系包括孟高棉和蒙达等语族,南亚语系各族约占亚洲人口2.8%。使用孟高棉语的民族,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地区。使用孟达语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印度中部山区。达罗毗荼语系各族,分布于印度中部、南部及斯里兰卡北部。人口达1.6亿多。主要有泰卢固、泰米尔、坎纳拉和马拉雅兰等民族。巴基斯坦西部的布拉灰人也使用达罗毗荼语。印欧语系在亚洲有两个语族:印度语族和伊朗语族。属于这两个语族的民族,约占亚洲人口29%。使用印度语的民族几乎都分布在南亚地区,人口约6.5亿。其中主要有印度斯坦、孟加拉、马拉地、旁遮普、比哈尔、古吉拉特和僧伽罗等民族。使用伊朗语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伊朗和阿富汗,有普什图人和波斯、库尔德、塔吉克、俾路支等民族。在亚洲,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还有塞浦路斯的希腊人,以及居住在西亚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在西亚,属于闪含语系的主要是阿拉伯各族,有5000多万人,占亚洲人口2%。阿尔泰语系各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在亚洲有6000多万人,占亚洲人口2.6%。使用突厥语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以及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其中主要有维吾尔、乌孜别克、阿塞拜疆、土耳其等民族。使用蒙古语的民族有蒙古人,使用满—通古斯语的民族有满人、鄂温克人等。日本语和朝鲜语,至今系属未定,部分学者认为与阿尔泰语系关系较密切。高加索语系的民族在亚洲仅有4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土耳其、伊朗和苏联境内。其中主要有格鲁吉亚和切尔克斯等民族。南岛语系在亚洲主要是印度厄西亚语族各族,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其中主要有马来、爪哇、巽他、都拉、他加禄和比萨扬等民族。

欧洲民族

欧洲各国的民族成分比较单一。大多数民族都是在各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形成的,民族分布区域国界大体一致或接近。只是在民族分布交界的地区,民族成分比较混杂。欧洲共有大小民族160多个,其中,苏联境内有100多个。在欧洲的各民族中,人口上千万的有18个,约占欧洲人口84.5%。印欧语系的日耳曼、罗曼和斯拉夫3大语族占欧洲民族90%以上;其余多属这一语系的克尔特语族、希腊语族、列托—立陶宛语族、阿尔巴尼亚语族和亚美尼亚语族。此外,还有一些民族语言,属于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和高加索语系各语族。日耳曼语各族占欧洲人口25%,主要分布在中欧、西欧和北欧。包括德意志人、奥地利人、荷兰人、佛拉芒人、英格兰人、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岛人等。罗曼语各族占欧洲人口24%,主要分布于西南欧地区。包括意大利人、雷托罗曼人、法兰西人、瓦隆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等。此外,分布于东南欧的罗马尼亚人和阿罗蒙人,也使用罗曼语。斯拉夫语族分为东、西、南3支。东斯拉夫语支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苏联,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语支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东欧,包括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等;属于南斯拉夫语支的民族有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和马其顿人,主要分布在东南欧地区。克尔特语各族,主要分布于西欧地区。其中,大多居住在不列颠群岛。包括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和盖尔人。大部分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已讲英语。居住在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人现已兼用法语。此外,巴尔干半岛阿尔巴尼亚人和希腊人的语言也属于印欧语系。使用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的民族,在东欧有匈牙利人,在北欧有芬兰人和拉普人,地中海上的马耳他人,使用的是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的一种方言。在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地区,居住着比利牛斯半岛上最古老的民族——巴斯克人。他们的语言很特殊,至今系属未定。此外,欧洲各地还散居着一定数量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现多使用所在国的语言。苏联境内的民族主要分属4大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和乌拉尔语系。除斯拉夫语族外,苏联还有8%的居民属于印欧语系其他语族(列托—立陶宛语族、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伊朗语族、亚美尼亚语族)。苏联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地区是高加索一带。这里居住着50多个民族,主要属于高加索语系各语族。其中,人数较多的有格鲁吉亚人、卡巴尔达人、切尔克斯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和达格斯坦各族等。在中亚地区,分布着属于突厥语族的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土库曼人、卡拉卡尔帕克人;属于伊朗语族的塔吉克人。在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已占绝大多数。当地土著民族有哈卡斯人、雅库特人、布里亚特人,以及北方少数民族。

非洲民族

非洲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但人口只有8亿多,约占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尼格罗人约占非洲人口的三分之二,大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属于欧罗巴人种和黑白混血人种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北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和索马里半岛。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居民则具有蒙古人种的血统。非洲民族的语言分属4个语系:闪含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科伊桑语系。闪含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北非和东北非,分属4个语族:闪语族、柏柏尔语族、库希特语族和乍得语族。属于闪语族的民族主要是阿拉伯人,广泛分布于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境内。使用柏柏尔语的民族是散居在北非各国山区和沙漠地带的柏柏尔人。使用库希特语的有加拉人、锡达莫人和索马里人等,分布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境内。使用乍得语的有豪萨人等,分布在尼日利亚、尼日尔等地。在撒哈拉以南,广泛分布着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的各族居民,约占全非人口的一半。按其语言的特点,又可分:①西大西洋各族,包括富拉尼人、沃洛夫人和基西人等,他们是几内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和冈比亚的主要居民;②曼德各族,包括曼丁戈人和索宁克人,主要居住在冈比亚、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等国境内;③沃尔特各族,包括莫西—格鲁西人和塞努福人,分布于西苏丹内地;④克瓦各族,包括阿肯人、埃维人、伊博人、约鲁巴人,居住在加纳、贝宁、尼日利亚、多哥等国;⑤贝努埃—刚果各族,主要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班图各族,广泛分布于东非、中非、西非和南部非洲;⑥东阿达马瓦各族,主要是班达人和阿赞德人,居住在中非地区。尼罗—撒哈拉语系,包括桑海语族、撒哈拉语族和沙里—尼罗语族。这一语系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闪含语系各族的东南地区,人口较少。使用科伊桑语系诸语言的是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生活在西南非洲的半沙漠地带。而马达加斯加人的语言,则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欧洲移民人口明显下降,已不足非洲人口的百分之二。

美洲民族

美洲的民族除印第安各族外,多是近代才形成的。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移民陆续迁入,使美洲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属于蒙古人种的印第安人,还有属于欧罗巴人种的欧洲移民,属于尼格罗人种的非洲“黑奴”后裔,以及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的混合人种类型。从16世纪开始,经过近500年的重新组合,在美洲已形成了一系列使用印欧语的新兴民族。他们全是混血民族,只是在不同地区混入的种族成分有所不同:如阿根廷人和乌拉圭人以白人血统为主;海地人和牙买加人以黑人血统为主;巴拉圭人和秘鲁人以印第安人血统为主。美洲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百万以上的民族有40个,占美洲人口的90%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是美利坚人、巴西人、墨西哥人、哥伦比亚人、阿根廷人、克丘亚人、委内瑞拉人、古巴人等。现代美洲民族的语言主要属于印欧语系的两个语族:罗曼语族(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和日耳曼语族(英语)。使用这些语言的居民占美洲人口的90%。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现有3500多万人。北美印第安各族,主要是阿塔帕斯克人、阿尔衮琴人、易洛魁人和纳瓦霍人;在拉丁美洲,主要是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基切人、奇布查人、克丘亚人、艾马拉人、瓜拉尼人、巴塔哥尼亚人和火地人等。印第安人的语言比较复杂,尚无统一的分类法。美洲的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的语言构成一个特殊语系。

大洋洲民族

当今住在大洋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美洲和亚洲的移民及其后裔,约占该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二强。大洋洲各土著民族,多属澳大利亚人种以及各种混合类型。其语言多属南岛语系的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3大语族,少数属澳大利亚诸语和巴布亚诸语。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主要居住在西澳大利亚州、昆土兰州和澳北区,部分居民被驱入荒漠和各保留地内。他们的语言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没有明显的亲属关系。巴布亚各族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及附近岛屿。波利尼西亚各族分布于太平洋东部,主要有夏威夷人、汤加人、塔希提人和萨摩亚人,以及新西兰的毛利人等。美拉尼西亚各族主要分布于西自新几内亚东南至斐济的广大地区,主要有斐济人、所罗门人、瓦努阿图人和新喀里多尼亚人等。密克罗尼西亚各族分布于大洋洲北部,包括瑙鲁人、查英罗人、加罗林人、马绍尔人和吉尔伯特人等。现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绝大多数居民,是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及其后裔。夏威夷群岛的居民以美国和日本的移民及其后裔居多。斐济岛上几乎一半是印度移民的后裔。在新喀里多尼亚则有许多法兰西人以及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混血的后代。此外,在大洋洲还居住着一些华人、菲律宾人、爪哇人亚洲移民及其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