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以整体大气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以“中国红”为主建筑外观,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中国馆建筑结构分析
主体构思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1)“中国红”展民族形象
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呈现给世界尘肢尘的“中国红”。“我们称她为‘中国红’。”每次遇到外宾,中国馆馆长徐沪滨都会自豪地说,“这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采集而来的。
2)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
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由于外形酷似一顶古帽,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3)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于其上既突出“冠”的古朴,又可以让人们饶有兴趣地辨识这48个字。
4)屋顶花园:“新九州清晏”初露风采
九州清晏原本是圆明园中的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将其“移植”到国家馆周围,成为国家馆的景观。经过重新设计后,新“九州清宴”——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雍)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非常值得游赏。
扩展资料:
技术尺寸
中国馆,在34米以下仅存在16根劲性钢柱,即每个核心筒的四个角部设置截面为箱形(800×800)的劲性钢拄,劲性钢拄从底板起始达60米,与屋顶桁架顶高度相同。
从33.75米起,采用20根巨型钢斜撑支撑起整个大悬挑的钢屋盖。巨型钢斜撑底部与核心筒内的劲性柱派禅连接,中间通过层层楼层钢梁与核心筒连接,顶部通过钢桁架与核心筒连接,锚固于劲性钢柱上。
为提供巨型钢斜撑底部的结构水平刚度,饥渣在33.15米处设置了劲性楼层(楼板内含钢梁)。33米劲性楼层,20道巨型钢斜撑及楼层与屋顶桁架层共同构成了整个钢屋盖的主要受力体系,提供了各楼层的承载支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薄壳结构吗
不是的,主体结构由4个钢筋混旅樱凝土核心筒立柱和钢结构组成,其中钢结构与地面间的悬挑高度达35米,顶盖面积达1.96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
中国馆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造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期盼。细细品味,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中凝炼了众多的中国元素。同时,这些传统元素“古”意“新”解,透露出新鲜气息——
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拆睁丛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早枯取。
世博会馆的结构及象征意义是什么?
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构思和象征意义 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谈岁造型主体———“行侍兄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具体来讲,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则成为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从浦江对岸远眺,其气档袭势有城郭墙垣之威武;从世博轴上近观,其形态如楼台门第之高耸。若沿江而下,轻舟渐近,则可见国家馆以浦东陆家嘴现代建筑为背景,雄踞浦江之滨。
世博会的中国馆是什么样
地理位置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位于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核心区,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为主题的中国馆是整个世博园区的标志性永久建筑之一,是世博园区内最高的新建场馆建筑。其西侧为世博轴,东侧、南侧、北侧分别为规划15米宽的云台路、南环路、北环路。地铁M8号线在园区内穿过,地铁周家渡站与国家馆地下结构相连。
建筑简介
整个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 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两个展馆可以同时宽松地容纳7000名观众。
建筑技术与构造
国家馆的建筑面积为105879平方米,钢结构重2.3万吨。场地西侧、北侧和东侧为地上两层高的地区馆,其南侧为中华广场。
官州带含方描述——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行陵、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
·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中国馆钢结构尺寸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国家馆结构体系为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以四个混凝土核心筒作为主要的抗侧力及竖向承载体系,核心筒结构标高为68米。
每个核心筒截面为18.6米×18.6米,相邻核心筒外边距约70米,内边距33米;屋顶边长为138米×138米。
.
中国馆建筑重要技术尺寸
钢结构效果图
在34米以下,仅存在16根劲性钢柱,即每个核心筒的四个角部设置截面为箱形(800×800)的劲性钢拄,劲性钢拄从底板起始达60米,与屋顶桁架顶高度相同。从33.75米起,采用20根巨型钢斜撑支撑起整个大悬挑的钢屋盖。巨型钢斜撑底部与核心筒内的劲册笑性柱连接,中间通过层层楼层钢梁与核心筒连接,顶部通过钢桁架与核心筒连接,锚固于劲性钢柱上。
为提供巨型钢斜撑底部的结构水平刚度,在33.15米处设置了劲性楼层(楼板内含钢梁)。33米劲性楼层,20道巨型钢斜撑及楼层与屋顶桁架层共同构成了整个钢屋盖的主要受力体系,提供了各楼层的承载支托。
设计者是何镜堂。
中国馆总造价约20亿
世博会中国场馆建筑介绍是?
中国馆高63米,最顶部呈138*138米正方形形状,由国家馆,地区馆和香港馆铅敏·澳门馆·台湾馆三部分组成。中国馆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壮举和壮丽史诗,以及城市的变迁和发展。中国馆大致可以容纳7000人。设计灵感是将中国古代木造建筑和斗拱相结合,以“东方之冠”作为主体。国家馆的正中心是中国的精华浓缩,象征中国精神“东方的“冠”。同时,这种设计引进先进的高新技术,环保节能。东方的“冠”除了蕴含显著的中国传统建筑要素之外,还将地区设计和中国传统要素包含其中。地区馆中,使用大量“中国古代汉字”进行装饰,传达出中国的人文历史地理面貌。并在最外侧的“环廊底部”用“古代汉字”,刻入中国的34字传统王朝名称,以此作为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的象征。“环廊底部”设有供游人休息的场所,34个省·市·区的名字也被刻入,展示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和“民族团结”。在人类与城市及地球的共存和繁荣这一主题中,以“和谐”的传统理念为基点,将中国人记入历史。国家馆的建筑物是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和“地”的理念,特别是“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师法自然”等的思想。中国馆的外表是中国的象征色“红”“中国红”的外墙,体现出热情洋溢,团结奋进的民族品格。这是“中国红”的传统古典的理解。地方馆从两侧开始拓宽,引向国家馆,成为一个开放的,被人们喜爱的城市广场。
建筑外观介绍:
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中国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13米,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建筑数据: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场地西侧、北侧和东侧为地上两层高的地区馆,其南侧为中华广场。形成以南北向主轴的统领空间,构筑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可谓独一槐简枝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国家馆的建筑面积为105879平方米,其结构体系为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所用钢材达2.3万吨。中间以四个混凝土核心筒作为主要的抗侧力及竖向承载体系,核心筒结构标高为68米。每个核心筒截面为18.6米×18.6米,相邻核心筒外边距约70米,内边距33米;屋顶边长为138米×138米。
主体构思: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
国家馆的精彩(17张)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咐顷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概况: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展区:
中国馆展示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智慧。“上善若水”,中国馆设计团队用水来比喻绵延不绝的中华智慧。从第一展区“东方足迹”中《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到第二展区“寻觅之旅”中的亭台水景,再到第三展区“低碳行动”中的“感悟之泉”,一路激荡人们的思绪,启迪人们探寻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展示内容:
第一展区:探寻“东方足迹”。通过几个风格迥异的展项,重点展示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中的智慧。其中的多媒体综合展项播放的一部影片,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经验、中国人的建设热情和对于未来的期望。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被艺术地再现于展厅中,传达中国古典城市的智慧。
第二展区:展开“寻觅之旅”。采用轨道游览车,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一次充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参观体验。
第三展区:聚集“低碳行动”。聚集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P:整理所得资料,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如果还有疑问,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