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蜈蚣一起出现有两种可能,一是交配,一是蜈蚣是群居动物,两个在一起出现也是常有的事。蜈蚣生长至4龄期以上才达到性成熟,方能交配产卵。性成熟的蜈蚣有发情求偶行为,3到5月和7到8月间雨后天晴在茅草地上进行交配,多数在夜间,有时清晨、晚上也有交配。开始雄蜈蚣行动极为不安,不断摇动双触角,东爬西爬,爬爬停停,当闻到雌蜈蚣的气味后,立即向雌蜈蚣爬去,雌雄蜈蚣开始爬转周旋一小段时间,雄蜈蚣便爬到雌蜈蚣的背部一侧,一侧步足全部翘起,此时立即将生殖肢插人雌蜈蚣的生殖孔内,经微微振动后,雄性从生殖孔排出一鞭状精胞,送人雌蜈蚣的生殖孔内,慢慢注人精液,历时2~5分钟结束交配。除此之外,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家里总是出现蜈蚣怎么办?前几天出现两条,打死后就换了个房间睡,今天又出现一条,怎么办啊?

驱除蜈蚣的方法

敌百虫是一种毒性低,杀虫谱广的有机磷杀虫剂。在弱碱中可变成敌敌畏,但不稳定,很快失效。对害虫有较强的胃毒作用,兼有触杀作用,对植物具有渗透性,但无内吸传导作用。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或悔岩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靠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也前誉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衫御度

蜈蚣的天敌有老鼠、石龙子、赡蜍、蚂蚁,鸡和鸟等。蜈蚣在孵化和蜕皮时动作迟缓,易被蚁群乘虚而入,只要几小时就可被咬死吃掉,故要提早防治蚂蚁。

所以,保持干燥最重要,其他像雄黄也可以驱赶蜈蚣

可以在家中养两只鸡晚上帮你吃蜈蚣~

请问家里发现有小蜈蚣是什么情况,怎样可以杜绝赶走他们?

驱逐蜈蚣:

1、在卧室里它经常出没的地方撒硫磺。不但可以驱逐蜈蚣,很多可怕的小虫子都可清除。

2、通风,使屋子干燥。必要时可买些干燥剂放在屋内。

3、香烟也可刺激它。可以在屋里大抽一番,让后通风,把烟放干净。蜈蚣可以好久都不出没。

4、经常打扫房间。一件东西不要在一个位置上摆放太久,包括家具,可以及时换一换位置嫌搏。

5、常洗澡身上不要有任何异味。包括衣物。

扩展资料

咬伤处理:

1、清备临床表现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如果被长江流域的红头黑身黄脚蜈蚣咬到手,咬伤处会很快产生剧烈疼痛,一般2个小时内肘关节处,3个小时腋窝处开始剧烈疼痛,4~5小时胸口隐隐作痛,不过不用担心,一般不会导致致命危险。4天过后症状渐渐消失。

2、应急答者毁处理

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直速到医院治。

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