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相会在公元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而在这个时间杜甫还在漫游天下。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两人结伴在河南、山东一带漫游,为期不到两年。当时李白声名显赫,而杜甫的名声还不大。因此,从当时直到后来,杜甫都很仰慕李白,留下大量关于李白的诗句。高适也曾和两人一起漫游今开封一带。杜甫在自己的《遣怀》诗中记载的是:“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李白关于杜甫的诗可以确认的只有两首,一是《沙丘城下寄杜甫》,另一个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公元745

李白认识杜甫吗?

认识。

天宝三载(744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兄铅基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激销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扩展资料: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排律。此诗先写作者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一同寻访范十隐居,后写在范居处即席朗诵屈原的《橘颂》,席上三个人因此在各自的心里产生羡谨了强烈的共鸣,表达了朋友之间心神相连的感情。

全诗有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鸣的融洽,有生命志向茫茫无归的惆怅,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

全文: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翻译:

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诗文,写得像南朝人阴铿那样好。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晚上大醉后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则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又想到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范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李白与杜甫是如何相识的?

李白和杜甫的相识其实用拜码头来形容比较准确,拜码头的是无名才子杜甫,被拜码头的是御前红人李白。时间是在公元744年,贺知章在此前将帆老茄才子李白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爱李白的才华,于是将他留在身边,封为自己的御用文人,李白因此在长安城中炙手可热,成为了当时李唐王朝的诗坛大哥大。既然是大哥大,那新来的小弟想要发展或者是往上爬,那必须得先拜见大哥才行。

而在这个时候,杜甫钦慕于李白的才华,于是跑到长安来打算见见偶像,顺便发展一下自己的仕途。来到长安的杜甫,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诗文像拜山贴一样投给了李白家中,因此两个人得以相见。杜甫一朝见了偶像,激动的不得了,但没想到科举落第,只好落魄的在长安讨生活,打算先谋生再说。

这边的李白,因为受到玄宗的重用,急切想要参与政事,改变政局的黑暗之风,玄宗无法给予他想要的,只好赠以千金送他回老家。公元745年,失意的李白离开长安,来到了山含冲东,在路上遇见了回乡探亲的杜甫,杜甫对偶像很热情,他的热情以待给了自尊心受挫的李白一个安慰,于是两个人同游了一年,中途还加上了高适。

在同游的时间里,李白逐渐对杜甫有了更多的了解,杜甫在他的心里已经从写诗好的人升级为朋友,而在杜甫这里,他与偶像同态察醉同眠,同唱同和,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说真的,谁跟自己偶像在一起结伴旅游会不开心呢?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并非是双箭头的,至始至终都是杜甫的单箭头,这一点,从他给李白写了十几首诗但李白却只回了他两三首就可以看出来。

李白和杜甫是怎样认识的

天宝三年夏天,李白去东都洛阳,在这里遇到杜甫,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很好的朋友。

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被后世并称为“李杜”。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在当时的大唐,山稿宴李白名扬全国时,杜甫还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小诗人。在天宝三年夏天,李白去洛阳游玩,在这里遇到了杜甫。

李白好交友,爱喝酒,与“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非常投缘,两人在洛阳喝酒谈天,求仙访道。秋天的时候又一起到了梁宋游赏,还遇到了诗人高适。三个人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文,过得非常逍遥。

在天宝四载,李白与杜甫见了三次面,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人的交情不断加深。李白还写了《戏赠杜甫》调侃杜甫太瘦:“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逗银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在这年敬弯冬天,李杜两人分离,在此之后两个人就再也没有机会见过。

杜甫在此之后写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等诗来思念这位好友。

李白见过杜甫吗

李白见过杜甫,共见过三次面!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会合,是中国诗歌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与佳话。过去学界长期认为,李白(701-762)与杜甫(712-770)一生总共见过三次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正蹭蹬不遇的杜甫。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见面了。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人人赞誉;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一见改薯握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兄弟。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和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李白与杜甫在东鲁(齐州或兖州)第三次会见。此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核庆加深。他们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微博)江东,而杜甫则返回京城长安。

此后十余年,他俩就似乎再也没见过面了。但杜甫一直非常想念李白,曾多次写诗回忆他们在一起交往时的情景。李白死后手老,杜甫又写诗悼念他,并给予他崇高的评价。(可奇怪的是,李白在其诗文中似乎从未提及过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