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灯笼的结构分4部分。灯笼由灯架、光源、提手、灯穗组成。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2、灯笼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3、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灯笼由什么组成

正月十五的灯,古时又称“镫”,一般在正月十五晚间在屋内点燃,置于窒外。配制防风设备,加上竹骨纱罩做成笼,人们就称它为“灯笼”。用不同的制灯工艺,综合绘画、剪纸、编织、刺绣等制成的灯笼称为彩灯。在古蔽斗中代最为著称的要数宫灯和纱灯。通常所见的盘折形、斗形、心形、钟形、葫芦形销尘的彩灯是由宫灯演变而来的。花瓣形、方形、伞形、亭形的彩灯,宏山则是由纱灯演变而来的。灯笼大多是用绢、绸、纱丝、纸进行裱糊。在上面绘上山水花鸟或历史和神话人物故事等,就成为花灯了。写上谜语叫猜花灯。“正月十五闹花灯”,就应该是点花灯的时间了

灯笼的结构是什么

灯笼共包括三部分,骨架、灯身和光源。

灯笼的骨架可以是立方体或圆柱体,最好选用可以弯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衔接的地方用细线绑紧。

灯身就是外面的一层的,可以在文房四宝店买几张白色、红色的普通宣纸或者洒金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的长宽,然后自行设计图案。书法、绘画、剪纸,都可以在小小的灯笼上一展风采。

光源部分如果实在室内,可以点一根蜡烛,如果实在室外,一般就是用灯泡和电池做一个简单电路了。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仔态、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扩展资料: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灯笼与中国人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念洞源礼喜庆;竹篾灯则颤配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

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纸灯笼比较简单的形状是立方体或圆柱体,最好选用可以弯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衔接的地方用细线绑紧。如果不好找,细长条状的硬纸板和烧烤用的竹签也可以,结实程度和柔韧性会有所欠缺,但摆在室内也是很不错的装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灯笼

课文灯笼分为哪几个部分

《灯笼》分为三笑嫌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引出“灯笼”的主题,第二部分写关于灯困歼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灯笼》主旨

课文由点及面,由小孩子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碰尺手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自然段:挑着灯笼迎接祖父回家。

4、5自然段:上下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

6自然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7自然段:元宵节看灯、猜灯谜。 

8自然段: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

9自然段:纱灯上描红。 

10自然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11自然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灯笼结构是什么?

灯笼的结构包括告袜举骨架和灯身。制作灯好山笼时,结构方面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纸灯笼比较简单的形状是立方体或圆柱体,应选用可以弯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衔接的地方用细线绑紧。细长条状的硬纸板和烧烤用的竹签也可以,结实程度和柔韧性会有所欠缺,但摆在室内也是很不错的装潢。

灯身可以根据喜好自行设计。在文房四宝店买几张白色、红色的普通宣纸或者洒金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的长宽,就可以自行设计图案了。

灯笼的由来: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袜碧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西汉纸发明之后。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灯笼

《灯笼》一文可以分为哪三部分?

灯笼分段冲悔咐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自己喜爱灯笼,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灯笼》主要内容:

《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散纯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作品介绍:

《灯笼》是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灯笼”和“情感变化”为线索,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亲人故乡的怀念,最后,表明自己要做“抗日马前卒”的誓言。

文章怎么把这些“事”和“情”组织在一起写,首先要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文章共十二段,概括每段内容,教参划分层次:第一段做为开篇谈“火”,为下前扰文说“灯笼”做铺垫;第二段至第十一段谈的是“灯笼”,全文主体;第十二段是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其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其情,卒章显志。

花灯的组成部分

花灯由外皮、骨架、蜡烛或灯泡三部分组成。

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亚洲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携链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在亚洲的庙宇中,灯笼是相当常见梁空的物品。

花灯

又名灯笼。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  ,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汉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

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橡隐瞎

2012年,广东省兴宁市获评为“中国花灯之乡”。

灯笼的结构是怎样的?

红灯笼是每家每户过年过节并不可缺少的悬挂物品,红灯笼象征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大部分都会以家庭为单位购买一对,因为好事成双,挂起来也会更好看。

灯笼的安装步骤

    1.首先把买来的灯笼包装拆开,然后把灯笼放在平坦、干净整洁的地方。


    2.把拆开包装后的东西分类放好,以便我们在安装的时候更加方便拿,不混乱。


    3.接下来开始安装,安装的顺序先从主体渗前开始,取出一只,用力往下压,形成一个圆形后压住,在灯笼主体内部有个钩子,把它挂在灯笼内部的钩子就可以了,因为灯笼的弹性非常好,所以不用太担心会把灯笼压坏,接下来就是把另外一个也安装好。


灯笼主体按照好后外观样子,就像这样,一定要把两个灯笼都要压园。宏喊咐


没有底部是不好看的,下面是底座按照部位的形状。


    4.找到需要安装在底座下边的东西,它是一个有很多黄色的穗穗,也很容易分辨出来。


    5.将下底座的凹对准灯笼上面的卡,就是有个缺口的地方,放进去之后进行旋转,旋转到位了,下底座就安装好了。这里要记住下底座的字迹要朝上,不要装倒了。


安装完之后下底蔽纯座的模样如下图所示。


    6.在接下来安装上底座。灯笼的上底座字体要装正,安装的方法也是和下底座一样的。安装完就如下面一样。如图。


 7.最后就是灯笼的悬挂了。我们可以找一条小绳子,把绳子的两头串联好,记住要在一个较为宽敞的地方,由于灯笼较大,宽敞的地方也方便悬挂。举例,如图。


最后灯悬挂好的模样,如图。


就这样我们就安装好这样的灯笼。

一般的灯笼有几个?

灯杆灯笼由单灯和双灯之分,主干道常规都会选直径1米以上的,次干道常规都会选直径0.8米到0.9米的,小区和酒店都会选0.5米到0.8米的。灯笼串常规规格有0.3米3个一串,0.4米3个一串,0.5米3个一串,0.6米3个一串,0.8米3个一串。

双灯笼串规格有:0.5米2个一串,0.6米2个一串,0.8米2个一串,0.9米2个一串,1米2个一串。单灯笼常规尺寸有:0.5米单个,0.6米单个,0.65米单个,0.8米单个,0.9米单个,1米单个,所以根据不同灯杆高度匹配不同规格的灯笼。这样既节约成本氏和,有能体现出来效果。

扩展资料

灯笼的造型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灯笼的形状

灯笼有很多形状的,球形、方的、圆的、三角形、菱角形、四方形以及圆柱形。

灯笼的寓义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歼御盯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拆圆,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灯笼底座怎么做

灯笼底座做法如下:

准备材料:黄色卡纸、铝箔纸、铅笔、刻刀、剪刀、白胶、透明胶带。

1、选择黄色卡纸作为灯笼底座,将黄色纸沿着宽边对折,展开后分别将折线两边部分再次对折。

2、沿着黄色纸宽边向内折叠出1.5厘米的顶部和底部边缘。

3、用铅笔在黄色卡纸上随机画出半蝶形轮廓。然后用刻刀刻出来,并向外折叠半蝶形轮廓。

4、将此纸张的末端粘贴在一起,形成一个灯笼底座。剪出底座大小的嫌吵扮铝箔纸,将方形铝箔片粘贴到纸灯笼顶部,就完成了。

灯笼:

灯笼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灯笼框架,灯笼底座,彩色纸板,灯泡,电线,剪刀,胶水等。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灯笼与芹灶中国人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碰亩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宋朝灯笼的构造?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缓派派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但是一般的灯具,像油灯、火把依然不能和蜡烛同日而语。 宋朝灯笼富贵人家用的还是蜡烛 但是扰贺穷苦人家一般用的就是小油灯 那种油灯不羡老是想象中那种小碟子放个油芯的 做工还是比较细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