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书面语,而白话文来源于口头语,因此原因就很明显。古代特别是造纸术发明以前,书写材料价格高昂,因此经济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能够用压缩率高的方式书写是很有吸引力的方式。而口头语避免使用单字则是由于重码率太高,极易引起误解。因此书面语和口头语虽然互相渗透,但是仍然按照各自的需求独立演化。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1.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有:
一、文章要求不同
文言文一般要求较为繁琐,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文即白话文在文章上一般无特别要求,语句通顺即可。
二、理解难度不同
文言文言文分离,追求行文简练,采用了许多倒装、省略等特殊用法,对于毫无文言基础的人而言,晦涩难懂。
现代文追求的是通俗易懂,较文言文而言更加口语化,容易理解。
三、发展的时间不同
文言文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前一直是官方正统的文体,几乎所有的古代典籍都是以文言文形式记载的,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现代文即白话文,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极力推崇的,后来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在“五四”白话文运动后更是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扩展资料
文言文在现代的发展
虽然现代华文社会以白话文写作为主,但是文言文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受到华人相当的重视,文言文对白话文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现在仍有许多人喜爱在写作白话文时引用文言“典故”、“诗词”,以及华人社会普遍使用的“对联”等等,中文里的许多成语和俗语亦都来自文言文。而对于有志学习中国文学的人,文言文的训练更是不可缺少的。
在中国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五、六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往后逐渐增多,到高中阶段,文言文基本成了语文课的主体。香港消缓中国语文科课程中,小五生须学习文言文,高中生会更进一步研习文言文。
中国的中考和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关考题。中国各地不时会出现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不过自2012年起,随着《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的发布,中国高考作文限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即网络语言、文言文和繁体字均不能再用于高考作文,这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白话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文言文
2.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和句式的区别是什么文言词: 文言文中大多是单音词,现代汉语一般是双音词。词义没有变化的合成现代的双音词就可以了,词义有变化的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译成相应的双音词。
句式:文言文中省略现象是很常见的,承前省略,主语或宾语在前面的文字中一定出现过,更多的是介宾短语省略“介词”或“宾语”:如“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应为“……献(于)秦王”。就是省略介词。
判断句:最典型的句式是“---者----也”句式。或单用“者”,单用“也”,“此---也。此乃----也,此则----也”等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现代汉语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多作指示代词,晋代以后才出现判断作用。
被动句:文言文中多用“见,为”表被动。如:徒见欺。译为“白白的被欺负了.‘为’常与‘所’连用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译为;你们都将被他俘虏了。
倒装句;文言文中表处所,对象的介宾短语常出现在位于后面,现代汉语是在谓语前作状语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状语后置。如;见燕使者咸阳宫。是,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
文言文中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且省略量词。如;示之者三,年十二。
3. 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什么你好,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扒穗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拿此模
“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
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
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
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
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
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
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
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当代文言文复兴的价值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
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
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
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
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
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 现代文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语句在表情达。
4.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什么区别古代汉语:都是用文言文的形式 现代汉语:是白话文,通俗易懂 (1)这区别最起码也首先在古代汉语是有很多“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而现代汉语则是和口头文化密切联系的白话文.(2)就是在文字方面,古代汉语基于象形造字方法而来,所以字形整体比较复杂,但现代汉语除港澳台一些地区外,大陆则主要是通行简化字了.还有一点与哲学相关,据说还很关键,(3)就是古代汉语缺少像英文中“is”功能那样的“是”动词,由此就不能出现西方哲学中那种本体论.但这是以西学绳中学,并且对中学的了解也不深,因为事实上恰恰唯有中国古代哲学是真正彻知万有实体的。
为什么汉语表达通常用一个词语?而不用单个字?
古汉语多是用单字,在文言文文章中很常见.比如帽子就叫"冠",筷子叫"箸"
常用汉字有几千个,但词语却能组合成数十万种,这是由于简化知乱后的汉字需要承担更多的信息量,单个字容易出现歧宴灶义等理解困难。如"华生,冠尔冠,行矣"——林纾版本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里面冠就有两种含义,为了方便理解,也是白话文运动的成果,现在多用双字来表达了:“华生,戴上你的帽子,走晌猛扮吧”
古文小问题
所谓单音词,即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山、水、天、地、人、鼠、虎、木、目等。带樱双音词,是指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比如:老虎、老鼠,木头等。文言文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白话文中双音词占绝对优势,这是语言从古至今词汇结构的一个发展趋势。现代汉语既然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现代汉语的词汇也是由古代发展演变而来,简而言之,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基本由古代汉语的单音词而来。具体演变途径有以下几种:
1、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组合成双音词。如:成就、国家。在古代,“成”和“就”是近义词了“国”和“家” 是近义词。此外还有如“粮食、疾病”等。
2、两个意义蠢腔丛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词组合成一个今天的双音词。如:圆茄是非、开关、动静等。
3、给单音词加词缀变为今天的双音词。木——木头、鼠——老鼠、虎——老虎
4、用双音词直接取代古代的单音词。如:目——眼睛、无——没有
需要说明的另一个问题是,实词和虚词。
实词就是同时具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一类词。虚词和实词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即是指只有语法意义而缺乏词汇意义的一类词。古代和现代对实词和虚词的划分主要不同在于古代汉语将代词划归虚词,而现代汉语则将代词划归实词。
就单音词和双音词问题而言,主要针对的是实词。
白话文与文言文
1. 文言文与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一、概念不同 1、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2、白话文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
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二、特点不同 1、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2、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
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三、历史起源不同 1、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念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清末的“新文体”是夹用口语的“通俗文言文”。
“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象小脚放大的“语录体”。谨李三十年代的“大众语”提倡彻底的口语化,文体改革趋于成熟。
言文脱节、格式束缚,早在唐宋时代就有人出来反对。唐代韩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对骈体,史称“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骈体起源于汉魏,成熟于南北朝,讲究对仗和声律,四字六字相间,称“四六文”。
韩愈反对这种注重形式、束缚思想的文体,提倡接近口语、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体恢复到未受骈体束缚以前的时代,所以称为“古文运动”。“古文”其名,“革新”其实。
唐代寺庙,宣传佛教,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群众。一边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
图画称为“变相”,说唱底本称为“变文”。有散文韵文相间的,有全部散文的。
后世发展成为鼓词和弹词。这是早期的白话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话文。
2. 白话文与文言文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近代的胡适曾推广用白话文。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己有话本,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祥高迟游记、红楼梦等,不过为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白话文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和合本《圣经》则是第一部白话文翻译著作。
3. 文言文与白话文区别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而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白话文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感觉上文言文结构紧凑,与现代语言相比晦涩难懂,但字的容量较高,一个字往往包含很多内容,白话语言相对易懂,内容浅白。
4. 白话文和文言文有什么区别你好!
我选取了一些重要的句子,为了节省您的时间,可以看看粗体部分。
“文言 和 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者都是书面语,不同是“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可见,同 口语的亲 疏远 近是文言和白话最大的区别。
但事实上,文言同口语 的关系也是相当密 切的,只不过是所谓的口语标准不同而已。因为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 口语的基础上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口语则是以唐宋以来的北方话为基础的,今天大家使用的白话文, 即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当 然现实生活中, 也不乏一些符合人们口语交际习惯的口语作品,从《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开始,应该说每朝每代都曾产生过数量不少的白话作品,但它终究未能撼动文言文的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只能散落在民间。
于是到 了 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被推到极至。
说白了,白话文(又称语体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言,。而文言文则是纯粹的古代书面语言。就好像荔枝的名字,我们老百姓把它叫“荔枝”,可是书上却写着“妃子笑,俗称荔枝”一样。
2。白话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 这是现代文的介绍
应该说现代文就是白话文和文言文通过延续和发展的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书本上的语言,它既容易理解又具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的味道。现代文阅读是语文的重点考察项目,自然是很重要的了。
3,白话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个问题应该很简单,大部分白话文和现代文没有什么区别,难在有些白话文是在当代的人民群众的语言加工而成的,有些字难以理解,需要查阅资料才可以翻译。这就靠你的阅读水平了。
以上内容是我查阅资料后编辑而成,也是现代文哦
有什么问题,请追问。
5. 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白话文是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普遍使用的文体。这种白话文是五四运动前后才有的。此前,课本,包括已经出现的洋学堂中使用的课本,都是文言文,学生是不会用白话文写作的。
当初,“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们提倡写新文学的时候,首先要发起国语运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方言太多,白话文是语体文,到底要按哪种“语”来“文”呢?方言成了大障碍,非推广一种大家公认的语音不可。语体文要上阵,先得讲国语,大家按标准音说话,再按标准语行文。
文言文则不是如此,它不是按说话的规律来行文,不管发什么音,按什么地方的方言去朗诵,反正不识字的一律听不懂。
什么是文言文呢?目前很难拿出一个理想的尺度,只能举出一些作品作为例子来说明。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梁启超的“新文体”只能算“半文言”,不是标准的文言。可以从先秦两汉的散文以及后来的“古文”中来看文言文。从语法方面看,文言文中有大量诘屈聱牙的句子,有各种以“之乎者也”构成的语法句式,有多种省略、宾语前置现象;从词语方面看,有很多生僻的词语和典故,涉及很多古代陌生的名物典章制度。中学生可以阅读浅易文言文著作,如《孟子》、《史记》(纪传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等。
文言文与白话文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文言文中往往是用单字来表示白话文中一个词语的意思;而有些字即使现在还用,其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6. 文言文与白话文一、文言是以先秦时期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词汇特点是单音节词为主,因此文句显得简短精炼。译成双音节词为主的现代汉语(白话文)时,自然白话文的字数要多出许多。
二、语言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但文言成为书面语后就逐步与口语脱离。形成口语与书面语相背离的状况,时代越晚,与口语的距离越大。人们用当时口语思维,而要用古代书面语表达,自己在大脑里就需要一个翻译转写的过程,这个过程还需要长期的学习训练才能较好掌握。你现在学习文言就是这样的过程。而人们在表达时还是希望书面语和口语接近一些,因此,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我们就可以见到一些作品加入了大量的口语成分,形成了和文言文不同面貌的书面语——古白话。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就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书面语体系。
三、清朝中晚期,中国积贫积弱,受尽西方列强欺凌。人们在反思和寻求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人们最直接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语言。张中行《白话和文言》里说:“五四”文学革命,攻击文言是死文字,主张改用白话写。白话和口语究竟是什么关系,没有明确说。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里有这样的话:“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迨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现在看来,有些意思,当时大概没有想清楚,或至少是没有说清楚。例如反对文言,问题的核心是,用笔写,应该不应该脱离通用的口语。如果不应该,那就大至写国史,小至写便条,都应该用白话;张口闭口总是“文学”,是把问题缩小了,或者看偏了。其次,即使照口语写是好作品的条件,也只能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足条件;只要是白话作品必优越的看法分明是偏见。这里还是只谈言文一致问题,他们一再推崇“言文合一”,可见他们心目中的一致是“道理上”应该一致。
言文一致,不让书面语脱离口语,有可以加快学习文化进度,可以更好的表达思维,有利于开发民智等好处,这对当时文盲遍地的社会状况的确有针对性。
还是张中行《白话和文言》里说:“挑起白话的大旗,扬言不再用文言,是从民国初年开始。这样做,是旧的一团糟,因为君主专制的结束,西方文化所谓德、赛二位先生的输入,而成为更加明显。糟,要挽救,办法当然是除旧布新。旧的包括许多方面,有些知识分子看到文言,当时称为“文学”,觉得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很坏,于是主张改用白话。这样,白话起兵反对文言,动力其实有内外两种;如果分为远近,内因是远的,外因是近的。这近因,直截了当地说,是觉得西方言文不分家的办法好,我们应该照办。如胡适在《逼上梁山》(见《四十自述》)一文里说:“若没有各国的活语言作新工具,若近代欧洲文人都还须用那已死的拉丁文作工具,欧洲近代文学的勃兴是可能的吗?”此后不久,他就提出九点意见,其中第一条是“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第二条是“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他说这些话是在美国,时为1916年。差不多二十年之后,他写《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的《导言》,说到白话文学运动的三种最重要的原因,第三种是:“我们的海禁开了,和世界文化接触了,有了参考比较的资料,尤其是欧洲近代国家的国语文学次第产生的历史,使我们明瞭我们自己的国语文学的历史,使我们放胆主张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学革命。”“和世界文化接触了”这句话说明了革新的动力是外来的。其实,当时的起兵以及其后的胜利,专就参与的人说,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因为那绝大多数是喝过洋墨水的。这外来的动力有厌恶一切传统文化的色彩,而突出地表现为反对文言,如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八不主义”,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不做“无病 *** ”的文字,不用典,不用套语烂调,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不摹仿古人,不避俗话俗字,就是对文言说的。”
要全面把握这个问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建议先读一读上面两次提到的张中行先生的著作《白话和文言》。
?from=like&retcode=0
古代汉语与古白话文的区别是什么
1、定搭肢者义不同
古代汉语: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知薯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白话文:古白话是汉魏以来,随不同时代实际语言发展而变化的较切近口语的语言。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2、特点不同
古代汉语:言简意赅。字少但表达的意思明确,准确,不罗嗦、不赘述。单音词占优势,向双音词发展,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
古白话文:比白话小说精炼。
3、起源不同
古代汉语: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饥睁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古白话文: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文言文在现代汉语
1. 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区别
原发布者:是艳汤夏厅瑞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好神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
2.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和句式的区别是什么】文言词: 文言文中大多是单音词,现代汉语一般是双音友让亏词.词义没有变化的合成现代的双音词就可以了,词义有变化的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译成相应的双音词. 句式:文言文中省略现象是很常见的,承前省略,主语或宾语在前面的文字中一定出现过,更多的是介宾短语省略“介词”或“宾语”:如“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应为“……献(于)秦王”.就是省略介词. 判断句:最典型的句式是“---者----也”句式.或单用“者”,单用“也”,“此---也.此乃----也,此则----也”等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现代汉语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多作指示代词,晋代以后才出现判断作用. 被动句:文言文中多用“见,为”表被动.如:徒见欺.译为“白白的被欺负了.‘为’常与‘所’连用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译为;你们都将被他俘虏了. 倒装句;文言文中表处所,对象的介宾短语常出现在位于后面,现代汉语是在谓语前作状语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状语后置.如;见燕使者咸阳宫.是,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 文言文中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且省略量词.如;示之者三,年十二.。
3. 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滑穗?”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按郑在秦东,可随时供应秦使节的所缺,故称东道主。后泛指主人。إ
2、不用太子说,我也要来同您讲了,现在如果我们言而无信,那么秦国也是不可能和我们亲近的。
回
3、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行,行为,作为。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是鱼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何……为,何……哉,何也(何……也)都是固定句式,解释为:为什么……,为是虚词,和何一起翻译
5. 文言文怎么演变成现代汉语的汉语历史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汉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非表音文字,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样直接知道同一个字历史上的发音。幸运的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上古汉语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朝重新统一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汉语
这种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
白话与文言文
1. 白话文与文言文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近代的胡适曾推广用白话文。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己有话本,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过为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白话文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和合本《圣经》则是第一部白话文翻译著作。
2. 白话文和文言文有什么区别你好!
我选取了一些重要的句子,为了节省您的时间,可以看看粗体部分。
“文言 和 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者都是书面语,不同是“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可见,同 口语的亲 疏远 近是文言和白话者基最大的区别。
但事实上,文言同口语 的关系也是相当密 切的,只不过是所谓的口语标准不同而已。因为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 口语的基础上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口语则是以唐宋以来的北方话为基础的,今天大家使用的白话文, 即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当 然现实生活中, 也不乏一些符合人首和谨们口语交际习惯的口语作品,从《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开始,应该说每朝每代都曾产生过数量不少的白话作品,但它终究未能撼动文言文的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只能散落在民间。
于是到 了 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被推到极至。
说白了,白话文(又称语体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言,。而文言文则是纯粹的古代书面语言。就好像荔枝的名字,我们老百姓把它叫“荔枝”,可是书上却写着“妃子笑,俗称荔枝”一样。
2。白话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 这是现代文的介绍
应该说现代文就是白话文和文言文通过延续和发展的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书本上的语言,它既容易理解又具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的味道。现代文阅读是语文的重点考察项目,自然是很重要的了。
3,白话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个问题应该很简单,大部分白话文和现代文没有什么区别,难在有些白话文是在当代的人民群众的语言加工而成的,有些字难以理解,需要查阅资料才可以翻译。这就靠你的阅读水平了。
以上内容是我查阅资料后编辑而成,也是现代文哦
有什么问题,请追问。
3. 文言文与白话文有什么区别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而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白话文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感觉上文言文结构紧凑,与现代语言相比晦涩难懂,但字的容量较高,一个字往往包含很多内容,白话语言相对易懂,内容浅白。
4. 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白话文是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普遍使用的文体。这种白话文是五棚陪四运动前后才有的。此前,课本,包括已经出现的洋学堂中使用的课本,都是文言文,学生是不会用白话文写作的。
当初,“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们提倡写新文学的时候,首先要发起国语运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方言太多,白话文是语体文,到底要按哪种“语”来“文”呢?方言成了大障碍,非推广一种大家公认的语音不可。语体文要上阵,先得讲国语,大家按标准音说话,再按标准语行文。
文言文则不是如此,它不是按说话的规律来行文,不管发什么音,按什么地方的方言去朗诵,反正不识字的一律听不懂。
什么是文言文呢?目前很难拿出一个理想的尺度,只能举出一些作品作为例子来说明。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梁启超的“新文体”只能算“半文言”,不是标准的文言。可以从先秦两汉的散文以及后来的“古文”中来看文言文。从语法方面看,文言文中有大量诘屈聱牙的句子,有各种以“之乎者也”构成的语法句式,有多种省略、宾语前置现象;从词语方面看,有很多生僻的词语和典故,涉及很多古代陌生的名物典章制度。中学生可以阅读浅易文言文著作,如《孟子》、《史记》(纪传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等。
文言文与白话文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文言文中往往是用单字来表示白话文中一个词语的意思;而有些字即使现在还用,其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古今言殊之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语言文字运用导学案:古今言殊之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课题:古今言殊之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一)
语言文字运用导学学案 主备:李文增 复备: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
2、能够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解读文言实词。
一、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例谈
(一)、语境分析法
根据实词在文中的特定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
(1)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玩味 (2007广东卷)
(2)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 (2007广东卷)
(3)(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B “将兵”:将领和士兵 (2002全国题)
2、利用对称结构推断法
古人喜欢讲究对称美,古诗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非常多。这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或词组)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同时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手银”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行旅:旅行,游览 (蔽薯喊04山东、河北)
“行旅”解释为“旅行、游览”是否正确?
(3)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05北京卷)
(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紧扣人物进行分析推断
(1)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理解为“以……为王”还是“让……为王”?
(2)谭谢不纳,母大困(06年广东卷)谢:道歉
“谢”理解为“道歉”是否正确?
谢:拒绝。人物比较,谭敬先是允恭的朋友,不接纳允恭的母亲,而杜环只是允恭的朋友的儿子,却收留,可见其善良厚道。
(二)、课文迁移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07年广东卷)
“善”理解为“友好”是否正确?
再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年山东卷)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
B.(阮)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D.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1年11题)
A.城之不宏野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三)、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成分是基本固定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也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1“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2000年)这个选项中,“樵”解释为“打柴”对吗?
【推断】“樵”前面有动词“取”,可见“樵”是它的宾语,名词。词义应该是“木柴”。“打柴”显然不当。
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 城:构筑城墙
(07年海南、宁夏卷)这个选项中,“城”解释为“构筑城墙”对不对?
【推断】“城”后面是名词“州”, “城”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作动词用。词义“筑城墙”显然是正确的。
例2:怎样理解下列句中的三个“意”呢?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例3:2001年全国题第14题。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四)、字形推断法
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
解释下列句中“籴”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004全国I)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荆轲刺秦王》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句: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钅(古代主要指金属)、木、氵、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五)、通假代入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如:1、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5年全国II卷)
A.(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刺 辩:辩驳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啖:给……吃
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 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
(六)、联想推断词义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见忽”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七)、辨析词性推断法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如“据肴(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八)、利用排除法(语境检验法)
由易到难,逐步确定。还可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关系
1.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
两者都是书面语,不同是“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
(张中行《文言与白话》)可见,同口语的亲疏远近是文言和白话最大的区别。 但事实上,文言同口语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只不过是所谓的口语标准不同而已。
因为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口语则是以唐宋以来的北方话为基础的,今天大家使者伍搏用的白话文,即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在汉语发展的最初阶段,言文是合一的,我们现在觉得那些深奥莫测的古文典籍其实就是当时的白话著作。
比如让人感到“佶屈聱牙”的《尚书》,其中的“诰体”大多便是当时记录下来的口语,《汉书·艺文志》说:“《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
“号令”就是“告示”,“其言立具”则说明是没有经过润色文饰、立刻写成的告示。再比如《诗经》,我们知道其中的“风”多为民歌,这也可以肯定有不少是口头直接创作的。
而另一部《论语》,则更是孔子的一部语录,与口语的关系自不待言。 由于历史的变迁,书面文字原地不动,而人们日常交际的口语却必然要发生变化,所以大约从六朝起文言文便与口语有了明显的脱离迹象。
可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语音的差异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上的理解,所以言文不一致不是什么迫在眉捷的事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同时也因为先秦两汉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这部分作品又是汉文化的源头,所以后世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就自觉地坚持了一种仿古文创作,这等于是人为地加剧了言文不一致的局面,并最终形成了汉语长期的言文不一致。
而恰恰是这种貌似背离了语言发展规律橘谈的创作行为,却造就了汉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断绝的奇迹,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表达了汉文人在文化态度上的绝对自信。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符合人们口语交际习惯的口语作品,从《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开始,到敦煌变文、唐宋语录、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一路下来,应该说每朝每代都曾产生过数量不少的白话作品,但它终究未能撼动文言文的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只能散落在民间。
这一切,直至晚清才发生了逆转。其时外强 *** ,国运多舛,国人首先在文化自信心上产生了动摇,这是一个前提的条件,也是汉文化日后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正是这种心态,使得国人破首祥天荒地把传统推上了被告席,历数其罪过,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必然要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于是黄遵宪要“我手写我口”,裘廷梁则声称“崇白话而废文言”,可以说是开了白话文运动的先河。
对于这样的情形,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本来每个时代对历史的反思都是一种正常反应,也是传统文化发展进步所必需要走的一步。
但把国家衰败的责任推卸在传统身上,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历史态度,然后再把这一罪过连坐到文言文,就更是荒唐之举了。可是由于面临着可能出现的亡国险境,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让国人最难接受的行为,任何冷静的思考都会被斥为反动思想不得彰显,而代表爱国的激进主义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于是到了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被推到极至。当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虽然是从改良文学的角度入物,其主旨却是倡导白话文,并认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他后来还专门写了一部《白话文学史》,就是来论证这个观点的。
陈独秀也于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用"三大主义"来呼应胡适的"八条主张"。这一前一后,可以说是真正拉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文体革命的帷幕,中国大地从此便没有了一个安静的时刻。
1918年《新青年》内所有文章改用白话文,《新潮》、《星期评论》等各类白话杂志也紧随其后,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版,白话文蔚然成风。1920年9月,教育部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的国文,从本年秋季起,一律改用国语。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官方认可的合法地位。 可是当我们回首再重温这段历史时,却不难发现正是那些在白话文运动中的挥拳呐喊的领军人物们,其实恰恰是文言文的最大受益者。
他们对文言应用的熟稔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熟识程度,都不是普通人可比的。他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出点瑕疵显然不是件难事,同时他们身上的文言文功底也并未因为自己否定文言文的行为而消失贻尽,这反而使他们应用起白话文来更易如反掌。
可是在白话文运动中,文言文的受益者们对文言文的种种好处非但只字不提,反而贬之为“桐城妖孽,文选谬种”,文言文就像瘟疫一般,让人唯恐避之不及。而这些人却把自己装扮成尝百草的神农氏,在体验过文言的苦楚后,便告诫世人文言的毒负作用如何之大,完全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精神,如鲁迅便有“青年人不要读古书”之说。
可是血气方刚世事未谙的年轻人又有多大的辨别能力,千万句苦口婆心的归劝怎么也抵不过一声“振臂高呼”的爱国口号,于是这种批判文言文的运动便有了“天下景从”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恰。
2. 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白话文是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普遍使用的文体。这种白话文是五四运动前后才有的。此前,课本,包括已经出现的洋学堂中使用的课本,都是文言文,学生是不会用白话文写作的。
当初,“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们提倡写新文学的时候,首先要发起国语运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方言太多,白话文是语体文,到底要按哪种“语”来“文”呢?方言成了大障碍,非推广一种大家公认的语音不可。语体文要上阵,先得讲国语,大家按标准音说话,再按标准语行文。
文言文则不是如此,它不是按说话的规律来行文,不管发什么音,按什么地方的方言去朗诵,反正不识字的一律听不懂。
什么是文言文呢?目前很难拿出一个理想的尺度,只能举出一些作品作为例子来说明。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梁启超的“新文体”只能算“半文言”,不是标准的文言。可以从先秦两汉的散文以及后来的“古文”中来看文言文。从语法方面看,文言文中有大量诘屈聱牙的句子,有各种以“之乎者也”构成的语法句式,有多种省略、宾语前置现象;从词语方面看,有很多生僻的词语和典故,涉及很多古代陌生的名物典章制度。中学生可以阅读浅易文言文著作,如《孟子》、《史记》(纪传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等。
文言文与白话文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文言文中往往是用单字来表示白话文中一个词语的意思;而有些字即使现在还用,其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3. 文言文和白话文当时是什么关系简单的来讲 文言文就是官腔 白话文就是口头语白话文不是几个人一提倡就出现的 可以说有文言的时候就有白话文了 而相对文言文来讲 白话文是一种进步,早期文字因为使用时间不长所以词汇量很少才产生我们现在读到的这类很言简意赅精辟的文言文,随着劳动人民在生产 文化上的进步 词汇越来越多 然后平民口头语开始逐渐的丰富直至我们现在所讲的白话文而在古代由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推崇上层社会还是流行使用文言文,其实像古代那些大官文学家平时说话也是用的白话文 只是在著书立说 舞文弄墨的或者其他一些比较高层次或者官方场合使用文言文。
4. 文言文与白话文区别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而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
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白话文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感觉上文言文结构紧凑,与现代语言相比晦涩难懂,但字的容量较高,一个字往往包含很多内容,白话语言相对易懂,内容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