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绂死于高宗乾隆十五年,年七十八岁。
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县城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康熙三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
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乾隆八年,因病告老回乡,居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担任兴鲁书院山长,并亲自讲学。
李绂一生勤政爱民,打击腐败,是清一代少有的硬汉,因弹劾田
雍正王朝为什么杀李绂?
因为李绂与雍正的新政对着干,但最终没有杀成,被四阿哥弘历劝了下来。
河南巡抚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受到来自于读书人的很大阻力,甚至抬出孔圣人的招牌,通过罢考来阻碍新政。
而李绂为了所谓的士大夫的精气神,所谓的理想,所谓的道义,与众官员联名上折子“请罢田文镜以谢天下疏”!
在李绂看来,他此举是为读书人出头,但在雍正看来,他这是阻挠新政,因为一旦罢免了田文镜,河南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推行不下去了。
所以雍正选择站在田文镜一边,将李绂定为死罪,但李绂毕竟是读书人中的领军人物,杀了他影响太大,所以在四阿哥弘历求情的事情,雍正顺水推舟赦免了他。
历史上的李绂事件:
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李绂被任为直隶总督。赴京途中,得知田文镜任河南总督时,待吏苛刻,以严厉刻深的风格治理当地。李绂斥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两人因此而结怨。
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李绂到京就任,适逢大水,民多死亡。根据州、县要求,果断下令各地开仓救灾,然后上书朝廷,为自己擅自开仓出谷请罪,雍正认纯高为他做得对,免予处分。
后在朝廷中,多次上疏弹劾田文镜横行乡里,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等,田文镜则反告李绂结党营私,后改调工部侍郎。
雍正五年(1727年),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身系狱中,日读书饱啖熟睡,同狱的甘肃巡抚称他“真铁汉也”。
两次决囚,雍正命缚至游衡西市,以刀置颈,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做磨尺?”对曰:“臣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
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将其赦免。
出狱后,奉敕主修《八旗通志》、《广西通志》、《畿辅通志》等。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历时八年。
李绂为什么被雍正杀?
因为李绂阻扰雍正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
李绂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一名官员,生于1675年,江西临川人。
李绂小时候家里贫寒,倍加勤奋好学。1709年,34岁的李绂考上进士,点了翰林,由此步入仕途,由翰林院编修累官至内阁学士,后历任吏部侍郎、广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职。
直隶总督的驻地位于直隶省城保定,负责直隶地区的军民政务,例授兵部尚书,为从一品,位高权重,是清朝八大总督之首。都说“伴君如伴虎”,李绂身为直隶总督,没有在朝廷任职,与雍正皇帝隔了一段距离,但依然差点被雍正皇帝干掉。
那是1726年的事情了。当时,直隶地区发生水灾,老百姓陷于饥荒之中,多有饿死。任职直隶总督没有多久的李绂,见到这种情况,依然下令各州县官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避免更多老百姓死于饥荒。
1727年,李绂离任直隶总督,转任工部侍郎。继任直隶总督宜兆熊见到粮仓里的粮食不见了6000多石,便弹劾知府曾逢圣、知县王游亏空钱粮。雍正皇帝认为曾逢圣、王游两人都是李绂推荐的,这种事情只能找李绂的麻烦。雍正皇帝当即免去李绂的官职,交给刑部、议政大臣会审,给他定了21条罪状,论律当斩。
好在关键时刻,雍正皇帝放了李绂一马,说:“绂既知悔过,情词恳切,且其学问尚模稿优,命免死,纂修八旗通志效力。”于是,李绂被放了出来,负责编撰《八旗通志》。
没想到,1729年,顺承郡王锡保奏报朝廷,称当初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是受到直隶总督李绂、吏部尚书蔡珽的指示。雍正皇帝勃然大怒,认为李绂、蔡珽、谢济世有结为朋党的嫌疑,立即派人将李绂捉拿,关押在刑部,等候议处。
雍正皇帝定的调子很严重,说:“田文镜公忠,而绂与珽极力陷害,使济世诬劾,必欲遂其私怨。此风何可长也?”在雍正皇帝看来,田文镜是一个公忠体国之人,可李绂、蔡珽却想方设法陷害他,还指示谢济世诬告田文镜,达到私人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风气怎么能够长久呢?
此前,蔡珽已被判处斩刑,监侯处决;现在,雍正皇帝也是有将李绂斩杀的意思。
好在后来刑部请求给李绂定罪时,雍正皇帝伍差再次网开一面,没有杀掉李绂。
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朝,李绂几乎是一个“另类”。因为他从不吃拿卡要,也不贪污腐败,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当李绂被抓到刑部时,刑部派人去查抄他的家产,发现他家房间简陋,别无长物,就连夫人旦橘孝佩戴的首饰,都是铜制品,而非金银首饰。李绂好歹也是一名从一品的朝廷大员,清廉到如此地步,实属罕见。
雍正皇帝明知道李绂是一个清官,依然两次想杀掉他,表面上的原因,是因为李绂与田文镜作对。
田文镜担任河南总督时,李绂任职直隶总督。李绂走马上任时,经过田文镜辖区,见田文镜对属下过于严苛,便指责他“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于是,两人结下了冤家,相互攻击。李绂指责田文镜横行乡里,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田文镜反过来攻击李绂结党营私。
李绂还是很傻很天真,他不知道田文镜是雍正皇帝身边的红人,如日中天。你去指责田文镜,不久是打雍正皇帝的脸?
田文镜比李绂13岁,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他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所推行的“摊丁入地”措施,与雍正皇帝的改革策略不谋而合,因而官运亨通,被提拔为山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南总督。为了奖励田文镜,雍正皇帝甚至设置了一个“河南山东总督”职务,由田文镜任职。当田文镜病逝后,“河南山东总督”立即被撤销。
相关信息:
李绂(fú)(1675—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江西抚州市临川区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诗文家。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雍正帝继位,历任吏兵二部侍郎、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受到弹劾,下狱免官。乾隆帝继位后,授户部侍郎、补太子詹事,历任光禄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十五年(1750),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治理陆王(陆九渊、王守仁),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雍正王朝》里,雍正特赦杀李绂的时间明明已不够,为何最终能救下来呢?
在《雍正王朝》中,这件事的背景是:当时李绂从湖北调任直隶总督,雍正本想本想让他在直隶整顿旗务,推行新政。但路经河南时,恰逢河南生员因反对“士绅闭李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而罢考,田文镜正气急败坏地要革去闹事生员的功名。李绂对田文镜好言相劝,田文镜却一心为维护新政而固守成见,双方结下了矛盾。到北京后,又赶上谢济世、陆生楠以死相谏,要雍正罢免田文镜,取消新政,李绂遂参与进来,结果被雍正打成朋党,与谢、陆二人一起被判了死刑。
在这件事情中,雍正的对手不仅仅是清流,而是整个读书人群体,因为新政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连考生都觉得十年寒窗就是为了最后一朝得中,获得不当差、不纳粮的特权,所以他们才会罢考。但在这之中,李绂的政治站位与其他清流还是有所区别的。
李绂是清官,也有清流的那份固执和迂腐,但本质上他还是支持新政的,否则雍正也不会大老远把他从湖北调到直隶来任总督。从剧情中看,李绂与田文镜其实私下关系不错,在河南的首次见面二人的寒暄还是很友好的。当李绂得知田文镜要革了生员们的功名时,最开始也是好言相劝,无奈田文镜态度坚决,而李绂也无法忍受读书人的斯文和高贵惨遭羞辱,二人才由此分道扬镳。
可见,李绂与田文镜的矛盾本质上其实不是敌我矛盾,而是雍正阵营中关于施政策略和方法的内部矛盾。再加上李绂是读书人的领袖,骤然杀之必然会引发震荡,但如若不敲打,雍正轿冲迟作为皇帝的权威就被清流党架空了。这才是雍正最终能够赦免李绂的根本原因。
但赦免归赦免,由谁去赦免,怎么个赦免,在这一点上体现了雍正作为一个老练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第一个问题,由谁去赦免,显然是弘历。这个在剧中体现得比较明确。当时,李绂等人押赴菜市口,即将开刀问斩。李绂的恩主三爷胤祉匆忙赶来,又是辞亲王,又是舍掉御前免跪的恩典,死求活求,雍正都不予理会。而弘历一求,雍正便从袖中掏出早已准备好的上谕,叫弘历赶去菜市口赦免李绂。
所以我们发现,在后面李绂告老还乡时,刘墨林赶去送别,带去弘历的问候,李绂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这证明李绂感了弘历的恩,领了弘历的情。联系到之前雍正对弘历说,今后你得罪谁都不能得罪天下的读书人。可见,雍正是想在他任上把得罪人的事做完,然后让弘历去做收买人心的事。待弘历继位后,再度启用李绂,李绂自然会感恩戴德,施政阻力也会小很多。这是雍正作为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
第二个问题,怎么个赦免。这个在剧中体现得就比较隐晦了。首先我们能看出,赦免的过程可谓千钧一发,如果很容易很轻松就让李绂得到赦免,一方面对清流起不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也无法最大程度地凸现弘历的贡献。所判搜以三爷胤祉怎么求都不管用,而弘历也是求了好几次,时间上很紧张了,雍正才勉强掏出赦免的命令。
最重要的是,明明午时三刻已到,按理已经行刑了,三爷胤祉都跌足长叹,以为肯定赶不上的时候,行刑却始终没有完成。因为大太监李德全给胤祉透露了一个信息,只要炮一响,就是杀了,但直到午时三刻已过,炮都没响,这是为什么呢?
最有可能的解释应该是:宫里的钟表被人为调快了。
因为对于开刀问斩这样的大事,监斩官是不敢私自拖延时间的。那么雍正会不会提前告诉监斩官拖延一点时间,等待弘历到来?有这个可能,但这样就多一个人参透了帝王心术,对雍正不利,对突出弘历的作用也不利。调宫里的钟表,可操作性最强。
因为大家都是通过宫里的钟表去了解时间,胤祉一直念叨时间来不及了,是根据宫里的钟表说的。最后乔引娣紧张地等待结果,是看的宫里的钟表,最后兴奋地说,午时三刻了,炮没响,也是看的宫里的钟表。所以,当胤祉、乔引娣等人误以为午时三刻已到而炮却没响时,实际上当时真实的时间应该还没有到达午时三刻,而调快的那段时间足以让弘历赶到菜市口救下李绂。
雍正为何要杀张廷璐和李绂呢?
雍正帝在继位之初,伴随着得位不正这样的流言蜚语,顶着莫大的压力。在雍正初年。便举行了一场浩大的恩科考试。而本次考试的主考官,便是当时实权人物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本来雍正让张廷璐做主考官的目的,就想借助张家的清廉。但谁也没有想到,雍正初年便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科考舞弊案。
雍正爷亲手封装起来的三道考题竟然,在伯伦楼被公然叫卖。雍正一怒之下要求彻查此事。于是便引发了震惊天下的科场舞弊案。
作为主考官的张庭路,肯定逃脱不了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收了别人的银子来泄露考题,他神旁还没这个胆子。他能做的无非是在试卷上做好印记,以便将来在取进士的时候,以权谋私。
那考题到底是谁泄露的呢?最终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当时的皇子——弘时(就是和后李含来的乾隆争皇帝位的那个)。但张廷路不敢指认弘时,因为这毕竟是皇帝的亲儿子。就把所有的责任揽到了自己头上,最后被雍正腰斩而死。所以张廷璐该杀,死的一点都不冤。不过就是给人背了黑锅。
雍正爷在当了皇帝后拿出了一个改革措施叫雍正新政。这其中有一条叫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封建社会家里有当官的,家里是读书人的话是不用当差,也不用上交税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平民将自己的土地挂靠到这些人家里,以求避税,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土地兼并的盛行)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哪瞎笑雍正爷在登基后便颁布了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这个新政当时在河南作为试点,由河南总督田文镜全力实施。但这个新政得罪了士绅阶层,官僚阶层以及读书人阶层。
大家便群起而攻击田文静说他是酷吏,不遵循圣人之道。李绂作为当时的清流领袖。也便参加了这场攻击田文镜的运动中,与很多读书人,很多官员一起写奏章,弹劾田文镜。但在雍正爷眼里:这就是结党营私,反对田文静,就是反对新政,反对新政,就是反对雍正。为他一怒之下要把李绂,以达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当然最后在宝亲王红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的求情之下,李绂也没死,这就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