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卒于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

李鸿章是谁啊?

李鸿章是晚清合肥籍为官职衔最高者,老百姓谓其“出将入相”。 李鸿章的出生地为今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群治村祠堂郢。《合肥李氏宗谱?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第五修本》中清楚地记有李鸿章生于道光癸未年正月初五日(1823年2月15日),卒于光绪辛丑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 过去一直有人以为李鸿章出身于“大地主”,是“官宦世家”。其实,考量前三代,他家还是“一介布衣”。李鸿章家书中有“前吾祖父贫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如过江之鲫。”李家世代业农,至李鸿章高祖父李士俊始“有田二顷”。李鸿章祖父李殿华不满足于这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曾两次参加乡试(省考)均未成功,遂半世纪“扎根”乡间,忙时种田,闲时设塾,把追求功名的满腔希望寄托到儿孙身上。 1834年,李殿华子李文安参加乡试中举,1838年进京会试得中进士,时年37岁。1844年李鸿章也考中举人。三年后,24岁的李鸿章又高中“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二甲第36名进士。李鸿悄滑咐章长兄李瀚章于1849年28岁时拔贡,后朝考一等,被朝廷授同进士出身。李家父子遂有“一门三进士”之称。 1853年,李鸿章随安徽团练事务大臣、工部左侍朗吕贤基回乡办团练,对抗太平军。1858年,李鸿章入湘军统帅曾国藩幕,参赞戎机,办理军书文案,颇为曾赏识,后奉曾国藩之命,回乡组建淮军。1861年底,他编练的7000淮军由张树声、吴长庆、刘铭传、周盛波等分带,浩浩荡荡,顺江而下。翌年,李鸿章署江苏巡抚。从江苏巡抚到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两广总督及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左右中国政局四十年,尤其是长期担任近乎宰相的直隶总督职,举凡清廷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李鸿章都是参与决策的核心人物。中国近代早期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前三个都是李鸿章创办,他还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率先提出并修建铁路,建立同文馆,选派学生出洋。李鸿章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建立军工基地对付太平天国亡后的捻军,但造出的枪炮弹药和水雷舰船、机器等直接改善了淮军的武器装备,使淮军成为同时期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最强的启纯军事力量,后期实际上成了大清帝国的国防军。 李鸿章还苦心孤诣编练了一支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北洋海军。这个拥有25艘各类舰船42000总吨位的北洋舰队,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犄成三角,成为拱卫首都的海上门户。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仓促派出的陆军与敌军对阵因孤立无援而失败。在被清廷议处拔去三眼花翎、脱下黄马褂之时,李鸿章仍遥控海军提督丁汝昌,与日本海军进行了著名的黄海大战。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持续5小时,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仍击伤击退了部分日舰,并迫使敌方首先退出战区。但后来,清廷“避战保船”和李鸿章保存实力的思想占了上风,所有舰船竟退回到刘公岛消极防守,终被敌从海上和陆让旅路合围而全歼,丁汝昌服毒自杀,中国失去制海权,京津告急。这是李鸿章打的最大的败仗。 在外交上,李鸿章几乎参与了晚清所有重要的对外交涉。他经手谈判签订的条约有: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中俄密约》、1901年的《辛丑条约》等。其中签《马关条约》前,李鸿章自谈判处春帆楼回行馆途中遭日本浪人袭击。李鸿章发誓永不再踏上日本的土地,那件染有斑斑血渍的黄马褂,带回国后悬挂在合肥李鸿章享堂。 上述的这些条约无疑都是不平等条约。李鸿章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1901年李鸿章在签“辛”约两个月后,急病交加,咯血而死,“死未瞑目”! 李鸿章“长身鹤立”,在出访中还是颇有大国外交家风度的,连当时的外国记者也评论他往往居高临下,俨然有一种“半人半神、自信超然的优越感”。李鸿章“办外交”也有“风光”的时候,1896年他“以七十有四之衰龄,涉三万余里之海路”远访欧美,曾得到“千岁”之礼遇。他在荷兰海牙欢迎宴会上即席赋诗:“出入承明五十年,忽来海外地行仙。盛宴高会娱丝竹,千岁灯花喜报传。”这首诗的真迹现仍悬挂在海牙旅馆中,前几年墨迹由中国驻荷兰使馆传回安徽。他为首捐银2800两重建包公祠,并撰写《重修包孝肃公祠记》,故合肥有“包家祠堂李家修”之说。

求采纳

简介下李鸿章生平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瞎圆),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汉族,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有《李文忠公全集》。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誉神唯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父命入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式;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李鸿章在赴京考试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率团练收复庐州,次年又以克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加按察使衔。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治十一年(1872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外交上: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甲午海战后,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李鸿章虽然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庆培地,并倾向变法。但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汹汹舆论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 此后,李鸿章率随员先后访问德、荷、法、比、英、美、加诸国,由于系亲身游历,他对西方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演讲中一再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回国后,面临方兴未艾的戊戌变法运动,他慨然以“维新之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为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七月三十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一个月后,李鸿章抵京收拾残局,向八国联军求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度发难,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老来失计亲豺虎”,气恼交加,李鸿章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我从各地找了与此相关的资料,整理后给你,希望可以帮助你。

李鸿章生平简介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态闷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册友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帆姿弯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扩展资料

1、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鸿章跟随他的老师曾国藩,表现出了优秀的带兵天赋,通过组建淮军抗击太平天国,在之后的一年内就剿灭了苏南的太平军。

2、捻军作乱,李鸿章通过采用自己灵活机动有掌控灵活的战略思想,又在一年内剿灭捻军。可以说幸运加上个人才能,使之在特殊时期脱颖而出,成为清朝的“中兴”大臣。

3、李鸿章的见识,他明白当时的时局,为中国百年社稷着想,知道如果不变法维新,如不培养人才,诺大一个中国,就无自强自立之时。所以他才倾力大办洋务,实可谓用心良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

李鸿章是什么时期的人

1、李鸿章是清朝末期人。

2、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3、个人影响

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空手樱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薯弯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斗丛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