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之道有博大精深的一面。老庄之学,又称玄学、新道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继黄老之学道家衍生出的一个新门派,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老庄之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一词出自《老子》,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道家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庄子的思想含有许多消极的因素,但却在中国古代流传很广,这是为什么呢?
人家看起来消极,实际上一点也不消极好吧,就拿《逍遥游》来说,庄子梦想中的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竟然被“燕雀”鄙视了,你以为他燕雀说的是那一类人?人家的志向是为了追求更广更的天地,鹏鸟从南往北飞翔即使到了地方也不定会有什么回报啊,但是“人家”愿意出去闯一闯,可能有些人认为“燕雀”秋天储存粮食,冬天安稳生活,如此祥祥并过一辈子也挺好的,这就如同陈胜在田间地头对他的伙伴们说的一样“燕雀安知鸿鹄宴举之志哉!”。之所以有些人看着挺消极我认为主要是庄子在那个年代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只能用天马行空的思想来描述自己的理想。人家的“无为”可不是啥谨迹都不做就在家里坐着,而是如同“水流”一样没有机会就蛰伏,一旦有了机会将一往无前无人能挡,汉武帝以前汉朝皇帝都是以“老庄”治理国家,也没有说治理的不好啊,一般“老庄”说“无为而动”,一旦动了就说明大局已定你反抗都做不到。
庄子学说究竟有何意义,是消极还是积极?
庄子的思想有争议主流立场是:庄子思想是避世的、消极的,不愿直面现实的。这样的解释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历史明证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之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环境非常糟糕,许多人都是在皇权文化的压迫下郁郁不得志,杜甫就是一个明证,所以古代文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后花园,用以缓解现实的压迫。这就给庄子的学说创造了机遇,因为庄子不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对于古文人而言,与其说庄子是他们的精神后花园,倒不如说是精神鸦片。非主流立场是:庄子是很强悍的思想,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态度而非方法,庄子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那《逍遥游》来说,从字面上是看不出它的内涵的,消极论其实只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解读,“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并非单纯讲鲲的大小;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也不单纯是他们二者飞行高度的对比。它内在的含义是,把人的思维调整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来审视宇宙万物和世界上的各种纷争,这种境界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一般人根本达不到。所以,大多数后人把它看成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罩激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世闷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为而治”的实质 是避免反自然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治国安邦方针政策。“无为”本意是什么呢?人们历来就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大概是因为“无为”这个词表面上太容易给人一种消极、无所作为的错觉,从20世纪开始,它就常常受到误解和批评。 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无为”是一个涵盖着深刻意义和博大智慧的哲学词汇。无为,既不是中国某些哲学史专家认为的“什么也不做”,也不是西方学者理解的“没有行动”。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意应该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应该说,李约瑟的理解比较科学,基本逼近老子的本意。 其实,老子讲得很清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意思是说:道,常常是不去刻意做什么,但事情却因为顺应自然去做而无不成功。王侯若能遵守这个原则,万物就会自然成长。自然成长而至欲望萌发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教育它。道的真朴能使它不会起贪欲。 老子还明确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即用光明正大的方法治理国家,用诡奇的方法用兵打仗,用顺应自然不搅扰人民的方法安邦。他认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人民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人民思想越乱,邪恶的事情就越容易滋生;法令越多越森严,盗贼就会越多。 综合《老子》“无为”的思想阐述来看,作为政治哲学上的“无为”名词,老子完全把它作为治国安邦的方针政策而提出来的。”无为”,主要是针对并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动辄随意颁布这个法令、那个制度;或朝令夕改,不讲政策的连续性。老子提倡,一切法令、政策的颁布都要“以百姓心为心”、 “任百姓的自化(即自然)”。 《老子·二十九章》中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说,德才优秀的领导者要去除极端、奢搜闷弯侈、过度的行为做法。很明显,这就是老子“ 无为而治”的本意和实质。所以,司马迁评价道家学术时说,道家宣传无为,实际乃无不为,道家的文辞使人难理解,但其主张是容易施行的,其方法是以顺应自然为原则,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领,能做到它,其思想和事业就可以不可磨灭。 这种充分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无为”的政治智慧产生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国,老子的思想的确是伟大的,超前的。
求采纳
在儒家思想中,庄子不是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吗?为什么还有人要向天道挑战呢?
呵呵,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升耐人超脱了所谓真理,理解了“真总理”也就是你们说的“天道”,向天道挑战是一些不理解“天道”的人在小说中将天道视为一种约束世间一切的力量,其实你们不知道,“天道”,便卖清是一切最终极的“理”,与挑战不挑战无关,只能理解
不懂?举个例子:你可以说挑战霸权,推翻政权、也可以说挑战生死,超脱中笑前轮回;但是,你在学数学,你可以理解数学,但是你能说挑战数学吗?
老庄之“道”与孔孟之“道”不同?为什么说儒道互补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逻辑必然?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其主要思想体现的是道是天地万物运行之根本,是悠然于物外,不受世俗或者说不受人的感情所左右的。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并不完全一致,主要体现是加了“独激坦善已身”的概念,但总体而言,两人的哲学思想本体上是差不多的,都讲究奉从天“道”,不以人力而改变之。
孔孟之道与老庄之道最主要的不同是,他讲究用道来统治世界,用一种规范性的型余东西来约束万物的运行,其体现的是人力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学习,对修养的提高,来体会道,并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所以中国古人一直讲,进则齐身治国平天下,而退则独善已身,这固然本来就是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境况时的必然选择,其实也是古代社会,知识分子只是帝王统治的工具而已,他们实际上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于是只能通过儒家卜铅滚的学说“货卖帝王家”,而卖不成的时候,则退隐山林,看起所谓出家的生活。其实这在古人是很正常的,像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即如此。也因此,有了所谓终南捷径的说法,就是假借出家之名,沽名钓誉,使皇帝知其名而请之,顺利走上仕途。
生存条件如此,在哲学上自然也是如此体现,几乎没有什么人是真正只信儒或道的,因为二者的信条早就融合在一起的。就像历代帝王外儒内法一样。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其实也决定了哲学的发展方向。
呵呵,乱说啦,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