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妃,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人物之一,由张彤饰演。唐太宗四妃之一,齐王李祐之母。为了能与儿子团聚,投靠韦贵妃,一直惧怕韦贵妃的势力,协助韦贵妃祸害宫廷其他妃子,想方设法的为自己的利益步步为营。人前笨嘴拙舌,懦弱无主见,实则内敛智慧,隐藏锋芒。经常礼佛诵经,甘于平淡安稳的生活。一直反对兄长殷弘智利用其子谋反并向李世民复仇。最终齐王与殷弘智造反事败,为保儿子性命铤而走险,利用武如意送甘露粥企图行刺李世民。刺杀李世民失败后,在净初池畔投湖自尽身亡。

李世民有没有爱过殷德妃

阴氏的祖父阴寿是隋朝的开国名将,父亲阴世师官拜骠骑将军、张掖太守、左翊卫将军。隋朝灭亡前夕,协助卫文升驻守大兴城(唐朝的长安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阴世师杀死了李渊第五子李智云,令京兆郡挖开了李渊祖父李虎、父亲李昞的坟墓、毁了李渊的家庙。李渊攻克大兴城后,斩凳磨脊杀阴世师。阴氏的兄弟阴弘智等因年幼免死。少女阴氏由将军的小姐沦落为婢女,被分配进了天策上将李世民的府邸。
就在嫡妃长孙氏生下她的第二个嫡子、枣渗排行第四的李泰不久,天策上将府中的婢女阴氏为李世民生下了第五子李佑。
直到此时,阴氏的情形还可以用一般人的理解方式表达:就一般的情形来说,美丽的婢女无法回避主人的任何要求,而且往往也只是主人的玩物而已,即使生下儿女也只不过是副产品,不可能为她带来任何名份利益,更何况阴氏还是阴世师的女儿,她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恩怨情仇。李佑的诞生,甚至很可能会被认为是男方强势报复的产物。
李世民,阴氏,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家族死仇,最后却怎样成就了他们之间的游梁爱情故事?曾有过怎样的激烈碰撞?这永远都将是一个谜。后人可以有足够的遐想,却永远也无法还原全部的历史。

武媚娘传奇三妃德妃最后结局是怎么样

武媚娘传奇殷德妃结局 德妃最终结局下场
燕德妃(609年-671年7月27日),涿郡昌平县人,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越王李贞、江王李嚣之生母。武媚娘传奇殷德妃结局
燕氏为隋朝幽州总管燕荣的孙女,父燕宝寿与隋观王杨雄第三女杨氏的女儿。兄弟燕敬嗣,唐鄂郓二州刺史、昌平郡公。燕氏年甫十三香名过振,武德四年李世民聘请燕氏,命召入后庭,首封贵人。蚂搜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于贞观元年(627年)立燕氏为贤妃。同年,燕氏生下第八子李贞。其后又生下第十一子李嚣,在贞观六年(632年)李嚣夭折。贞观末后十八年(644年),再次册封德妃。燕氏与唐太宗的另三位妃嫔武则天、杨婕妤、巢王妃杨氏俱为表亲(武则天外祖父杨达为杨雄之弟)。永徽元年唐高宗即位(650年),立燕氏为越国太妃。遵照遗命,依其儿子越王贞出外迁居藩国封地。乾封元年,高宗皇帝和武皇后登泰山封禅,燕太妃一起担任终献。
武媚娘传奇殷德妃结局
在《武媚娘传奇》里面,殷德妃是一个有着悲惨命运的后宫妃子,身为前朝之女,但并不受宠,并且她的孩子被唐太宗派到偏远塞外至怒自二人终日不能相见。殷德妃为了见到自己的儿子甘愿付出一切,但她爱着李世民。在后来儿子齐王的谋反是她受到牵连李稿,闷扰历在净初湖边自杀了。

阴妃深的李世民的宠爱,为何最后结局却如此令人感叹?

阴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但她的墓葬规格仅是嫔的标准。阴妃由妃降为嫔,晚景凄凉,主要是受到她儿子李佑的牵连。

李世民的后宫嫔妃虽多,妃子却只有六名。正史记载,李世民的妃子分别为大杨妃(隋炀帝之女)、阴妃、燕妃、韦妃、小杨妃(弘农杨氏女),还有一个是死后追封的徐贤妃。

阴妃在六个妃子中排名第二,可见其受宠程度。

阴妃(剧照)

阴妃的身世较为特别,她的父亲阴世师是隋朝的长安守将,李渊起兵造反时,阴世师履行职责,将李渊留在长安的人质儿子李智云杀了。李渊打进长安后,杀了阴世师为儿子报仇。

但是,李渊并未为难阴世师的儿女,其女嫁给了秦王李世民,其子阴弘智入唐为官。

这层关系听上去有点复杂,但不影响阴妃的受宠程度。

唐太宗(剧照)

阴妃生有一子李佑,被封为齐王,要远离京城前往封地就藩。阴妃爱子心切,担心仅仅埋隐乱十几岁的儿子无人扶持,便让自己的哥哥阴弘智随李佑一起去。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儿子的地位远高于庶出的儿子,但李佑却不甘心,与舅舅阴弘智合谋,在齐国起兵造反。远在皇宫内的阴妃受到牵连,地位不保。即便她没有丝毫反心,但一个是她的儿子,一个是她哥哥,无论如何她都难逃干系。

唐太宗(剧照)

李佑造反后,李世民曾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李佑若放下武器,就可以缴枪不杀,要是执迷不悟,就派兵征讨。李佑和阴弘智孤注一掷,继续造反,最后被李世民派兵平叛。

李佑被赐死,阴妃也受到牵连彻底携宽失宠。虽然她没有因儿子而死,但她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皇帝的宠爱,境况可想而知。

史书上没有记载阴妃后来的情况,但李佑因造反赐死,被变弯档为庶人,其母墓葬规格为嫔,可见阴妃饱受牵连,余生苦不堪言。

武媚娘传奇殷德妃是哪国遗民,为何说被亡国了,是被李世民灭的么???

德妃和杨妃都是隋朝的遗民,杨妃是隋朝公主,德妃毁宴是隋朝大臣之女
当时杨广昏庸,隋朝各路英雄决心灭隋,最后李世民高袜的父亲李渊登基,隋朝很多人都是死在李渊手下,所以德妃和他哥哥才想杀了李纤念银世民的

武媚娘传奇中殷德妃是李建成什么人

《武媚娘传奇》中的殷德妃和李建成并无关系。
殷德妃,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人物之一,由张彤饰演,张薯枣友凯配音。唐太宗四妃之一,齐王李祐之母。为了能与儿子团聚,投靠韦贵妃,一直惧怕韦贵妃的势力,协助韦贵妃祸害宫廷其他妃子,想方设法的为自数槐己的利益步步为营。人前笨嘴拙舌,懦弱无主见,实则内敛智慧,隐藏锋芒。经常礼佛诵经,甘于平淡安稳的生活。一直反对兄长殷弘智利用其子谋反并向李世民复仇。最终齐王与殷弘智造反事败,为保儿子性命铤而走险,利用武如意送甘露粥企图行刺李世民。刺杀李世民失败后,在净初池畔投湖自尽身亡……
人物原型
阴妃,武德八年(625年),其子李祐获封宜阳王。九年(626年),政变成功后的李世民登基为帝。从“阴妃”这一称谓推测,阴氏应当在获得了正式的“妃”的封号,属于四夫人(四妃)之一。在唐朝后妃中,四夫人是仅次于皇后的等级,但她的具体封号不详,何时获得亦不可考。四夫岩困人分别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除“贵妃”外,其它都有可能是阴氏的封号。贞观十七年(643年),齐王李祐和舅舅阴弘智在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叛乱,李世勣将其平定,李祐到长安赐死。对于阴氏是否在此之前逝世、或在此之后的境遇,史书皆无记载。
阴妃被连累降格为二品嫔,去世后陪葬唐昭陵,其墓被称为阴嫔墓。

武媚娘传奇中殷德妃是第几集死的

殷德妃,历史上为阴嫔,封号原本应为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
阴德妃的父亲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信颤让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阴氏则被没入掖庭为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洞念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一向与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他。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随后唐太宗又将敢于当面数落李佑罪行并试图杀了李佑的齐州百姓罗石头追赠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状被封为榆社县令,将李佑捉拿归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滑局子被提拔为了巴州刺史,其他协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众人也一并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而反观李承乾谋反后,唐太宗千方百计想保住他一命,为李承乾说话的来济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得到过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
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她本人或是因此被降级为嫔,然后一生孤寂郁郁而死;又或是和儿子一起被废为庶人赐死,最后以嫔礼下葬,都不得而知。但即使阴妃还能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武媚娘传奇殷德妃结局怎么样 死了吗 怎么死的

因为德妃已经什么态正都没有了,粗衫也是见不到自己的儿子,并且儿子和哥哥殷大人已经准备好了要叛变杀死李世民的,所以德妃就觉得不管怎样都是走投五路就选择了帮助自己的哥哥报仇。所以岩闭腔在《武媚娘传奇》第17集中,殷德妃假装献殷勤,帮李世民熬汤药,其实里面是有毒的,但是被李世民识破,当李世民去找她的时候她已经离开自己的住处,武如意找到殷德妃的时候,镜头中殷德妃好像是要跳湖自杀!

武媚娘传奇,《武媚娘传奇》中的武媚娘爱的是李世民还是李治?

《武媚娘传奇》中的武媚娘爱的是李世民还是李治?

武则天一开始对唐太宗更多的是一种崇拜的感情,而她后期对李治的应该是爱情。她之所以接受李治的爱是因为李世民并没有给她渴望的宠爱,并且李治对她的承诺也做到了。

武则天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进入宫中,进入宫中1年后终于被李世民召见并宠幸,更是被赐名为武媚。她有美丽的容貌,也有一定的才能,但是皇帝却不能给她足够的宠爱。唐太宗四处征战,喜欢的是温婉的女子,而武媚娘有能力有才华,但是这样的性格不讨皇帝的喜欢。所以她在宫中十多年,仅仅是充当一个侍女的角色,这与她所期盼和希望的是相差非常大的,她的地位也一直无法得到提升。

李世民生病了,武媚娘在一旁伺候,这时候她遇到了李治。这个比她小四岁的男人,已经被她深深的吸引,甚至不顾病榻上的父亲,已经和她 *** 。更是在李世民死后,把她从感业寺接回来。她并不是一下子坐上了后位,她回到宫中后还是讨好王皇后的。但是后宫的战争越来越严重,她不再袭哗满足自己的地位,而是想要取代王皇后,坐上皇后之位。

她亲手闷死自己的女儿来嫁祸王皇后,最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她和李治的感情是非常的深厚的,在高宗病重的时候,她日夜在身边照顾,直至自己身死也和李治埋在一起。也许一开始选择李治是为了保全自己,但是之后是真的爱上了。

武媚娘传奇中武则天是什么时候发现徐慧变坏的

第56集。

第56集剧情介绍:

媚娘有话同徐惠说,约见御花园,媚娘质问徐惠是不是她在宫中散布谣言,她在北境随军的消息,其实这件事媚娘并没有跟瑞安说起,徐惠没想到原来媚娘那么早就开始怀疑她了。

徐惠承认密函是她发给那些大人的,而也是她让文娘拦住了瑞安去找太子,还是她杀了文娘,徐惠做那一切是因为没有媚娘,她才能幸福美满。

只要媚娘离开皇宫,离开皇上,去了房府就不要再回来,她便还有机会做回原来那个善良的徐惠。媚娘知道就算她不回来,皇上也不会爱上徐惠,不要再惺惺作态,今天起她们俩不相欠。

若是徐惠胆敢再伤害媚娘,媚娘定会十倍奉还,劝徐惠还是放弃害人,因为她已经看到了徐惠的下场,还是自重,皇上已经在一旁听到了媚娘和徐惠的全部对话。

承乾原本不会反,是徐惠害了他,杀了贴身的侍女,还三番五次的陷害武媚娘,皇上不会杀徐惠,徐惠仍然是贤妃,仍然住在锦乐宫,但只是她一个人,还不许自裁,否则皇上会灭了徐惠九族。

扩展资料:

徐慧人物经历介绍:

徐慧是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的角色。徐慧饱读诗书,端庄美丽且聪颖伶俐,自入宫前就因诗而仰慕李世民,入宫后与武如意结识为好姐妹,在宫里互相扶持照应。

但是由于武如意恩宠太过,徐慧不能得到心爱的男人的青眼,因此对得宠的如意产生了怨恨和嫉妒之情,一步错步步错,她为了陷害武媚娘,杀死了亲信文娘。

与魏王青雀废除了太子李承乾,并假借媚娘之手,导致李世民和武媚娘情感陷入危机,因举报有功被册封为正三品充容,在萧蔷纵火事件后,因为心有不忍,所以以性命相救媚娘。

被李世民册封为锦乐宫正一品贤妃,自媚娘从高句丽战场回来后,眼见李世民欲赐给武媚娘协理后宫的权力,因此心有怨愤,故而借用关陇门阀之手陷害武媚娘。

终于被武媚娘发现,武媚娘伤心痛恨之下,和徐慧恩断义绝,也因此,徐慧被李世民打入冷宫,直到他驾崩也没有复宠。

李世民在贞观二三年驾崩后,徐慧因内疚与伤心希望和武媚娘和好如初,但是武媚娘言与徐慧今生不再相见,情断彻底。

所以徐慧在痛心往事与怀念李世民下,上吊自裁,遗留遗书给武媚娘,请求原谅与合葬,最后武媚娘怀抱二人相识相交的玉镯,似有所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媚娘传奇

武媚娘传奇中吴王李恪的结局是怎么死的

【85集9分47秒字幕:永徽四年,高阳公主谋反,与其同党房遗爱、薛万彻等人一同被诛杀,吴王李恪被此案牵连,于神龙元年 *** 昭雪。】被此案牵连:说明李恪已被杀。 *** 昭雪:说明是冤死的。

《武媚娘传奇》剧中的李恪其实是李世民众多儿轿禅正子中文韬武略最为出众的一个,他的母亲就是前朝公主杨淑妃,亲生父亲是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杨淑妃后来才告诉李恪的),而李恪其实也算是隋炀帝的后裔。李恪本性并非看淡名利不争不抢,实则是心机深沉稳重的一个人,时刻等待着机会准备厚闭悔积薄发,在设坛祭奠李承乾与李治喝酒畅谈的时候去,我以为他要犹豫了,实则没有。李恪的心中一直就有一个非常远大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造反称帝,一直没有实施只是因为自己庶出,而且母亲又是前朝公主的。在目睹了太子李承乾逼宫造反未果,魏王李泰密谋造反失败,经历了李世民驾崩和李治登基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计划,后来联合高阳公主等人试图夺权篡位,无奈最终高阳事情败露被杀,自己也受到了牵连。 在李恪的计划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便是淑妃娘娘的长史杨青玄,淑妃娘娘逝世后,杨青玄就跟随吴王李恪,为了能更好的实施自己的计划,还一起远离了长安往安州驻守。在此期间,李恪费尽心思得到李治的信任,离开长安就是为了麻痹李治,使李治降低对自己的注意和防范,为有朝一日能够回到长安。而有勇有谋的杨青玄此时就成为了吴王的得力助手,不仅出谋划策,还武功高强,又尽心尽力的效忠杨家,也正是杨青玄在关键时刻为吴王挡箭,为吴王笼络朝野上的文臣武将。此等女子真是世间难得。 吴王李恪其实最后也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有满腹诗书经纶,文韬武略却无处发挥,英雄又怎敢居于人下,只是还未来得及造反 ,便被长孙无忌诬陷,定以谋反的罪名给陷害至死。而长孙无忌之所以陷害吴王,是因为当初李世民有意定李恪为太子,但长孙无忌强烈反对,李治继位后,长孙无忌为稳定朝纲,以防李恪造反夺位,先发制人,害死了吴王李恪。 【第84集】 李恪与高阳公主即将谋反: 长孙无忌伏案阅卷,陈大人送了一封书信给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看完书信心中不由一紧,陈大人在信中提醒长孙无忌提防吴王李恪造反。雉奴喝醉了酒苏醒过来,武媚娘坐在床边照顾雉奴,雉奴一觉睡醒猛然记起还有许多奏折没有批阅。皇后劝说萧妃一起喝下毒药自杀,只要两人愿意自杀其它亲人方能逃过一劫,皇后已经不想再活在世上只想尽快结婚自己的生命,萧妃在皇后劝说下同意喝毒酒自杀,两个女人拿出毒酒喝下肚中死在冷宫中。太监王德来到雉奴身边宣布皇后与萧妃已经自杀,雉奴听完王德的话面色平静没有露出过多的悲痛,皇后与萧妃挖苦心思想除掉武媚娘,雉奴早就对两人产生了杀念,两人识趣的喝下毒酒自杀,雉奴仅是怔了一下没有露出过多的悲痛。长孙无忌多年以来一直干涉雉奴的权力,雉奴决定与李恪联手逼长孙无忌辞官不再参政,长孙无忌猜到了雉奴的心思主动辞官,雉奴与李恪见面将长孙无忌辞官的事情说了出来。本来雉奴打算与李恪联手逼迫长孙无忌退位,结果长孙无忌主动退位省下了雉奴与李恪联手的时间。李恪秘密与高阳公主见面,高阳公主叮嘱李恪寻找机会造反,李恪在高阳公主的叮嘱下做好造反准备。武媚娘得知长孙无忌已经辞官,心中升起不安找到雉奴谈起李恪,李恪表面上对雉奴非常尊敬,其实暗中已经计划在造反,高阳公主很有可能是李恪造反的帮手,武媚娘提醒雉奴不能掉以轻心,长孙无忌多年以来一直怀疑李恪造反,武媚娘希望雉奴能找长孙无忌帮忙,长孙无忌在朝中权力盖天完全有能力帮助雉奴镇压李恪。雉奴在武媚娘的劝说下找长孙无忌秘谈,长孙无忌其实是想引诱李恪露出真实面目所以才辞官,如果李恪真的以为长孙无忌已经辞官,一定会露出真实面目举兵造反。雉奴与长孙无忌在房中秘谈之时,武媚娘站在门外倾听。 【第85集】 高阳公主被武媚娘处决 雉奴与长孙无忌在房中秘谈之时,武媚娘站在门外倾听。高阳公主来到辩机坟前做好造反准备,多年以来高阳公主为了替辩机复仇不惜杀害武媚娘的两个孩子,武媚娘已经知道高阳公主是杀子凶手,高阳公主扑到辩机的墓碑前内心非常矛盾心知自己已经成为一个狠毒之人。在辩机的坟墓面前哭述完毕,高阳公主骑马带兵造反,房遗爱跟着高阳公主一起杀向雉奴,保护雉奴的禁军与高阳公主为首的反军血战。长孙无忌找到一个老将军想说服老将军支援雉奴,武媚娘拿着老将军夫人随身携带的玉佩找到老将军,老将军见武媚娘手中有夫人的玉佩,吃了一惊拔剑对准武媚娘,武媚娘面对老将军手中的宝剑面不改色,长孙无忌脸上升起焦急提醒老将军不要胡来。武媚娘面色平静提醒老将军必须出兵支援雉奴,雉奴情况危急随时有可能被高阳公主劫持,如果老将军不出手支援雉奴,武媚娘的手下就会杀掉老将军的夫人以及所有相关之人。老将军在武媚娘的威胁下出兵支援雉奴,雉奴在老将军及时支援下擒获房遗爱。 (字幕:永徽四年,高阳公主谋反,与其同党房遗爱、薛万彻等人一同被诛杀,吴王李恪被此案牵连,于神龙元年 *** 昭雪) 一年后,雉奴决定处决房遗爱,高阳公主主动向雉奴认错,雉奴没有怪罪高阳公主只想处决房遗爱。三日过后,房遗爱被押往刑场,行刑之前房遗爱左看右看像是在等人,行刑官员提醒房遗爱有遗言赶紧写下,房遗爱无心写遗书非常希望高阳公主出现,高阳公主没有来刑场送房遗爱最后一程,房遗爱被行刑官处决。高阳公主捧着辩机的骨灰准备逃离王宫,武媚娘来到树林里面拦住高阳公主,高阳公主虽然心中已经产生惧意,但依然扮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提醒武媚娘不能杀她,雉奴的兄弟姐妹死的死走的走,高阳公主已经是雉奴唯一的妹妹,如果武媚娘杀害了高阳公主自然无法向雉奴交待。武媚娘没有被高阳公主吓倒,而是面色悲愤指责高阳公主的所作所为,高阳公主求生心切又哭又闹,武媚娘指责高阳公主为了一已私欲杀害她的两个孩子,高阳公主穷途末路掏出匕首企图偷袭武媚娘,站在旁边的几个太监合力拿出布匹勒住高阳公主的脖子,高阳公主被几个太监吊死在树上...... 【历史中的李恪】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薨于永徽四年(653年3月6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毛主席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 点评二十四史》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新唐书》。史臣曰: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武后斫丧王室,潜移龟鼎,越王贞父子痛愤,义不图全。毁室之悲,《鸱鸮》之诗,伤矣!比齐佑之妄作,岂同年而语哉!赞曰:子弟作籓,磐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冲、撰愤发,视死如生。承乾、齐佑,愚弟庸兄。《旧唐书·李恪传》 书评:历史中许多名人都称赞李恪文韬武略, *** 更称他为“英物”,并为他感到惋惜,可鉴李恪在确实是个了不起的英雄,是个正面励志的人物。 武媚娘传奇中,郑婉言是哪集死的?

《武媚娘传奇》第6集,郑婉言七窍流血而死。

《武媚娘传奇》第6集(剧情简介)

郑婉言私下拜访殷德妃,希望德妃娘娘除掉武如意。郑婉言离去不久,一个宫女来到德妃娘娘面前,德妃娘娘叮嘱宫女送一个酒壶给郑婉言。郑婉言按照德妃之前的提示操控酒壶机关倒毒酒给武如意,武如意喝下平安无事,郑婉言反而死于非命。

韦贵妃对武如意刑讯逼供,武如意遭受非人折磨依然不肯屈打成招。德妃向赵公公透露真相,除掉郑婉言的人正是自己。 李世民闻讯赶来提议让大理寺介入调查,韦贵妃听出李世民话外之意,心知李世民想饶武如意性命。看到皇帝对自己生死毫不在乎,武如意十分伤心,不顾徐慧劝阻,要去承庆殿抄经书。

扩展资料

郑婉言,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人物之一,正二品中书侍郎郑仁曦之女,殷德妃与齐王府长吏殷宏智的侄女,是一位柔情似水,举止端庄的大家闺秀。因貌似李世民嫡妻文德皇后,自幼被父亲培养,模仿先皇后神情举止,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生活起居。

因而渐渐厌烦照镜子。表面是为家族前途而入宫,实则为殷德妃之兄为报家仇的棋子。入宫后,与武如意、徐惠结为好友,继而侍寝,侍寝之时却因神态举止太过于与文德皇后相似而得皇帝起疑,虽连续侍寝多日,晋封三品婕妤,但皇帝却无真正临幸于她。与才人萧蔷的争执得知皇帝夜间的踪迹,误会武如意夺己恩宠,

欲利用殷德妃给的鸳鸯鸩壶毒害武如意,但反被殷德妃设计毒害,误饮改变机关的壶内毒酒七窍流血而亡,死前忏悔自己的罪孽,并向如意道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媚娘传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婉言

武媚娘传奇与真实历史有哪些相符之处?

大事上基本靠谱~比如长孙皇后逝世后长孙无忌才上位做宰辅……供参考。

武媚娘传奇武媚娘成为皇后是在哪一集

86集。

剧情概括:

武媚娘对直接拆穿了高阳公主当初做下的种种恶行,并且说高阳公主犯下这么多错误都是为了一己之私,罪恶之极。

高阳公主眼见自己大势已去,竟然试图杀死武媚娘,但是最终还是被宫中太监给拦下,并且吊死当场。雉奴和武媚娘一起上朝,雉奴和武媚娘并肩而立,当众宣称以后武媚娘就是皇后娘娘。

扩展资料

《武媚娘传奇》内容概括

公元705年,太子李显在张柬之等人的簇拥下逼宫,面对威严依旧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懦弱的李显落荒而逃,张柬之感慨大唐气数已尽,却没料到的是,这一切都在武则天的意料之中。

这么多年,她就在等着一个人让她放心将大唐江山托付,等着一个人让她将李唐王朝归还,随着大周王朝的烟消云散,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传奇一生揭开帷幕。

贞观十一年,荆州武氏小女如意选入大唐后宫。时逢先皇后长孙氏忌日,宫廷里正在排《兰陵王入阵曲》之舞,如意以绝妙舞姿艳压群芳,并与唐太宗李世民邂逅于承庆殿上。是年,武媚娘十四岁,太宗三十九岁。

李世民最爱的妃子是谁?

最爱长孙皇后
不管那些电视剧怎么拍,我还是要说李世民最爱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活了36岁,李世民对她的恩宠不断,一共生了7个孩子,是李世民老婆中生孩子最多的,长孙皇后死后葬在昭陵,李世民在宫里修建了一个高台,好遥望昭陵。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生的七宴烂个孩子都非常的宠爱。对长孙皇后大儿子李承乾史书上有记载::“甫八岁,特敏惠,帝爱之”;“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意思是非常的爱,虽然李承乾最后因为谋反被废,但李世民还是非常的喜欢,李世民得知李承乾死后,他专门为李承乾罢朝。对长孙皇后的二儿子李泰也是非常的喜爱,史书上记载::“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其宠异如此”; “魏王泰宠冠诸王”;“时魏王为太宗所爱”。皇子成年后依例要去封地,可李泰并不“之国”。意思是李泰非常的聪明, 李世民特别的宠爱,是众多王子中最受宠的, 王子成年了,就要去自己的封地,而李世民恩准李泰不用去封地。
对长孙皇后的小儿子李治就是更加的宠爱,长孙皇后死的时候李治才9岁,李世民破天荒的自己抚养李治,当时宫中的规矩是皇子和公主都是由奶娘抚养,李世民亲爱抚养李治,说明实在是太宠爱他了,最后李世民还传位给李治,李治就是历史的唐高宗。
对长乐公主也是非常的宠爱,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比太宗之妹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长乐公主死后,长乐公主之墓没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破格使用三道石门。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
对长孙皇后的养女豫章公主也是非常的喜爱,豫章公主死后太宗穿了很长时间的素服,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父亲为子女服丧的时间。因此,群臣悚动不安。
对城阳公主:出嫁前,太宗专门为她卜卦并欲打破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马周谏止。
对晋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异常宠溺的女儿。这单从封号上就能体现,晋阳正是李唐龙兴之地。唐太宗给李明达“晋阳”的封号,足见他对这个女儿的珍视。皇后去世后,与胞兄李治同为唐太宗亲自抚养。可以说,晋阳公主是有史可考的享有答祥裂皇帝亲养殊遇的唯一一位公主。晋阳公主十二岁就死了,唐太宗一个月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几十次,身体瘦弱不堪。大臣们劝慰他时,李世民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没有意义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背后的眷眷父爱令人扼腕。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李世民下诏将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为女儿的往生祈福求祷。
对小女儿新城公主:太宗最幼女、年仅九岁的新城公主初封为衡山公主,在贞观年间首封公主的帝女中年龄偏小(其异母姊临川公主首封已十八岁),足见太宗对新城的宠爱与重视。
很多电视剧里李世民最爱的是杨妃, 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生了两个儿子李恪和李愔。史称大杨妃,李世民还有个姓杨的妃子,史称小清闭杨妃,小杨妃生的儿子叫李福, 她死后,唐高宗李治追封她为贵妃,这也是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位杨贵妃了。史书上对大杨妃的记载很少,就是记载她耳坠子李恪的时候,顺便提了一下她,“恪母,隋炀帝女也。”出自《旧唐书 李恪列传》[①],聊聊一语道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生母显赫的出身。其后《新唐书 李恪列传》[②]中证实道:“……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后面多认为指代李恪)” 杨妃是正史记载中隋朝皇帝隋炀(明、闵)帝杨广第二个女儿,就是记载了她的显赫身份, 史书上没有记载李世民对她是多么的宠爱。她有很多的谜团,她当公主的时候封号是什么,她的生母是谁,什么时候死的没有记载,葬在那里也没有记载,李世民封她为什么妃子也没有记载,她是什么时候嫁给李世民也没有记载,以什么身份嫁给李世民也没有记载,如果她真的是李世民的宠妃, 为什么史书上对她的记载这样少?

唐太宗一生中最爱的四个女人是谁?

韦贵妃,根据出土墓志的记载,韦氏于武德年间以良家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墓志铭上虽然称韦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氏并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末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属,按律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李渊登基后虽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与释放掖庭宫人是两回事,韦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间被放出宫回到家中,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粉饰之语。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秦王李世民在路边对韦氏一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更有一些不靠谱的网文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的后宫是由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授意同样没有权利掌管后宫。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万贵妃能够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若没有唐高祖的特许,万氏即使身为贵妃也没有权利掌管后宫。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氏侍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虽然只封了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的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史书不可能不记载,陈后主的张贵妃执掌后宫,隋文帝宣华夫人、容华夫人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刘浚的列传也特意花了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潘淑妃(刘宋时淑妃仅为正二品九嫔,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宫一事。不仅史书上会记上一笔,就连墓志世慧铭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东西上,也绝对会大书特书一番,如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只不过是辅佐马皇后治理后宫,此事不仅见载于《明太祖实录》,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中亦有记载,宋濂在撰写孙贵妃的墓志时更没有放过这一莫大荣耀:“成穆贵妃孙氏……佐皇后以理,内治宫壼肃雍,上下咸无怨者。”

甚至哪怕韦贵妃并没有代管后宫这么大的权限,只是有些参与权,她的墓志上也不可能只字不提。比如唐德宗的韦贤妃,史书中只说了她受到皇帝的敬重,并未提及她能管理后宫,但她的墓志就贴金成了“长秋虚位,凡六十九御之政,多听於妃”。而韦贵妃的墓志早已出土,志文中对她多有浮夸溢美之词,但对所谓的代管后宫一事却绝口不提,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一事,实属现代人的想当然耳。

至于韦贵妃的三个儿女,其中长女定襄县主是韦贵妃与前夫李珉的女儿,墓志上称其是因为“椒庭藉宠”得封定襄县主的,然而这个“县主”却是好巧不巧的封在贞观四年突厥归降后,正好来了一批王孙贵族需要安抚和亲,于是李氏便被嫁给了阿史那忠。结果阿史那忠的墓志中是明明白白地写道:“夫人,渤海李氏。隋户部尚书雄之孙,齐王友珉之女。”可见人家很清楚定襄所谓的“宗室女”,不过是贴金而已。

还有人因此认定李氏得封定襄县主是唐太宗将她认作继女的标志——然而唐太歼返吵宗若真的认定襄为继女,那么定襄就应该和文成公主一样,封的不是县主而是公主。

而且算来定襄县主出嫁的时候至少18岁了——其父李珉死于大业九年,所以定襄就算是遗腹子,最迟大业九年也出生了,贞观四年的时候最少18岁。凭借其母韦贵妃的“椒庭藉宠”,居然还能拖成大龄剩女,嫁的还是当时贵族婚配末等的胡人,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唐太宗对定襄这个“继女”究竟是怎样一个“相当的疼爱”的法子。

定襄嫁给阿史那忠后,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远比中原艰苦,别说定襄一个中原人受不了,就连阿史那忠本人享受过了中原生活都不愿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见到使者时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请求让他回到长安——唐太宗如果真的宠爱韦贵妃,又何至于让她的女儿去遭这份罪?

韦贵妃的次女临川公主即唐太宗的第十二女。临川公主的人生完全可以说是慢半拍,因为临川所应得的荣誉总要比其他公主慢上良久。比如与临川同龄的公主早早就得到了册封,唯独临川直到18岁才被册封为公主,足足晚了13年;又比如唐高宗永徽元年,别的公主都顺利进封为了长公主,唯独临川的长公主封号比其他姐妹整整迟了19年才得到册封;再比如进封长公主后不少公主都有相应的加实封,多则三百户,少则五十户,临川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加封。

那么临川公主这些应得的荣誉为什么总要比别人慢上半拍才能得到呢?这就要从她本人的生平说起了。

根据临川公主的墓志记载,贞观初年的时候唐太宗避暑九成宫,身在长安的临川曾上表请安,唐太宗看了后颇为赞赏,并为其取字“孟姜”,还“寻封临川郡公主”,然而临川真正受封公主却是在贞观十五年。“寻”是不久的意思,但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五年,整整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如果唐太宗对这个女儿比较看重与关心的话,又为何会事隔十几年,直到女儿已经18岁了,这才想到要给她一个封号?

而且从史书记载和出土的册封诏书来看,贞观15年正月20日临川公主正式进行册封,唐太宗却并没有留在长安参加仪式,而是早在18日的时候就已经离京驾幸850里之外的洛阳宫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临川册封的前几天,即15日,文成公主进藏。也许正是为了避免和亲的可能,贞观15年时,宗室里诸位大龄公主、县主们纷纷册封的册封,嫁人的嫁人。比如年已20的文安县主就是在正月5日受到册封的,14日便匆匆出嫁了;比如18岁左右的和静县主也是在这一年出嫁的。所以被父亲遗忘良久的临川在文成公主入藏后便得到了册封,也极有可能与之有关。

同样根据墓志的记载,贞观17年临川的实封加至350户,有人因此认为临川的350户实封是和太平公主的待遇一样,但太平公主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一早就有了实封350户,与临川这样册封后过了整整2年,直到出嫁后实封才加到350户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何况贞观17年正是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之际,唐太宗欣喜之下又是大赦天下,又是赐酺三日,各级官员均得到进爵,临川的实封极有可能便是因此而加封的。作为佐证,贞观16年册封为衡山公主的新城长公主墓志上,同样记载之后有次“汤沐增赋”,可见临川的350户实封不过是当时唐太宗的女儿们都有的集体待遇罢了。

临川出嫁后,便跟随驸马离开了京城远赴任上,直到贞观23年唐太宗驾崩,临川才有机会一路旅途跋涉,匆忙赶回长安。但丧礼结束后,临川再次随着驸马远离京城远赴边地。也正因为这样长久且遥远地离开自幼成长的长安京城,临川跟着驸马周道务再次风尘仆仆地离开时,留在长安的是不舍,是思念,是无奈。

说到临川的驸马周道务,则不得不令人心生另一番感慨:临川贵为贵妃之女,所下嫁的驸马周道务,论家世,却堪称是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驸马中垫底的。

且看与临川同样庶出的公主们:襄城下嫁萧瑀之子萧锐,南平下嫁王珪之子王敬直,遂安下嫁窦逵,豫章下嫁唐俭之子唐义识,巴陵降平阳公主之子柴令武,普安降史大奈之子史仁表,东阳降高士廉之子高履行,清河降程知节之子程怀亮,兰陵降窦怀悊,晋安降韦思安,安康降独孤谋,新兴降长孙曦,高阳降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同样是庶出,而且生母身份更加卑微,但这些公主们嫁的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子,便是太穆窦皇后、长孙皇后的族人,又或是京兆韦氏、独孤信的后人。

而周道务的父亲周孝范在《旧唐书》中鲜有提及,《新唐书》中也不过寥寥数语,连独立的传记也没有。虽然他的儿子周道务是以功臣之子的身份在皇宫中长大,但周道务能够住进皇宫是因为“功臣子”的身份,而不是因为周孝范个人的原因。再加上贞观年间比周孝范功劳更大的功臣大有人在,所以可知周道务能够住进皇宫中,不过是各位功臣之子都有的待遇罢了。

同时,周孝范的墓志上虽然一再强调自己是功臣,并且深得皇帝的看重,然而唐人墓志一向爱好贴金已不是新闻,如果周孝范真的如此居功甚伟,史官为何不在史书上将他单独列传,周孝范又为何凭借如此显赫的功劳竟然连凌烟阁功臣都没能封上?

通观临川的墓志,特别是“驸马以克清边难,驿诏入京,公主随行,途中大渐,恩敕便令于幽州安置……薨于幽州公馆”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临川的一生虽然看似平稳,然而背后却是看不见的凄凉。

临川出嫁后就随丈夫到地方上任,直到贞观23年唐太宗驾崩才有机会回京,甚至年近60的时候,还跟着驸马在远离长安3589里的边关营州辛劳,且不能享有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等到临川好不容易等来驸马奉诏返京随行的机会时,又病困在幽州半路,而周道务以公务为重,无法一直陪伴在公主的身边,只有庶出的长子(陇州司功)与临川嫡出的四子周季童(左千牛)能够偶尔前来看望,以慰临川病中相思之苦。3年后,临川最终客死在距离长安东北2520里的异乡。

也正因为长年累月地过着远离京城,苦守边疆的生活,随着年岁渐长,对长安亲人的思念,对繁华京城的渴望,这些心情渐渐吞噬着临川,再加上早在永徽元年便该得到的长公主的封号迟迟没有得到进封,唐高宗年间,临川不得不再次提笔仿效当年向唐太宗上表请安的举动,向唐高宗奉上了一篇《孝德颂》——此举虽然得到了唐高宗与武后的嘉许,但最终并未能让她从遥远的大唐边疆回到故土长安。不过至少在苦苦期盼了19年后,总章2年的时候,临川公主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受封长公主的诏书,至于实封,诏书上则明确写道“封并如故”,也就是说临川并没有因为进封长公主而被加实封。

事实上也正因为临川公主迟迟未被册封为长公主,所以墓志上在提及这件事时,也只是以“进封长公主,从朝例也”这样的话草草一笔带过,丝毫没有以此为荣耀。

综合墓志上的记载以及史书上简略之至的事迹,临川公主最终给人留下的是这样一个印象:她历经唐太宗与唐高宗两朝,她的人生并不顺遂得意,但她面对每一个皇帝都能充分利用自己能文工书的特点,抓住有利的时机撰表上颂。

而临川公主之所以会有这些看似圆滑实则无奈的举动,也完全是被现实所迫。毕竟临川公主的生母韦贵妃不得宠于唐太宗,而古代流行的便是子以母贵,如果生母不得宠,其儿女也很难得到父亲的宠爱。作为一位备受冷遇的公主,作为一位人生中处处要比其他姐妹慢半拍的公主,临川公主自然不得不善于这些经营逢迎之道。

韦贵妃的独子纪王李慎可以说是唐太宗诸子中比较有才干的一个,而且与某些空有溢美之词的皇子不同,李慎的才干可是有实打实的史料做证明的。因为在封地上干出了一番政绩,唐高宗曾特意表扬过他,当地的百姓也为这位父母官立碑纪念。

然而李慎虽然有才华,却并不得唐太宗的偏爱。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慎贞观11年去封地的时候尚不足9岁,是唐太宗诸子中之藩年纪最小的一个。而且就在李慎远赴封地上任的时候,与他差不多同龄的哥哥晋王李治不仅没去自己的封地,还得到了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比李慎大了近10岁的魏王李泰,也同样没去自己的封地上任,而是一直留在了父亲的身边。

所以韦氏纵然身为贵妃,但在唐太宗的后宫中究竟能算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究竟得宠与否,从她的三个子女所得到的待遇便可见一斑了。
阴嫔,据推测其封号原本应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

阴妃的生父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阴氏则按律被没入掖庭为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一向与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他。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说到阴妃的独子李祐,生性就喜欢和一群小人厮混,还经常狩猎无度,又受到舅舅阴弘智(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的挑拨,私下招募壮士意欲谋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听他的命令,结果李祐反被这些士兵抓住,他的党羽包括阴弘智等人全部被杀,本人也被送回京城赐死,后来又追废为了庶人,齐国国除。阴妃也因此遭到连坐,虽然具体的惩罚并没有记载,但最好的结果也是从四妃降为了嫔位,最差的结果更是直接赐死后追封为嫔进行安葬。

而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追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太子李承乾却只被废为了庶人,保全了一条性命。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真的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李祐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也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即使还能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据其墓志记载,于武德四年选入秦王府,贞观元年拜册贤妃,贞观十八年迁封德妃。考虑到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生母阴氏遭到连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应该是因此晋的位。同样的,这位燕氏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才进的宫,“武德四年礼聘入秦王后庭”这一句说得很清楚,不过是唐高祖李渊为自己的儿子选的小妾。

燕妃武德四年成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后才生下第一个儿子李贞,而且在生下次子李嚣后就再没生育过一个孩子。李嚣早夭,而李贞可以说是唐太宗比较有才干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并没有因此对这个儿子有任何的偏爱之处,既没有到了年纪不让他之藩,也没有因为李贞才华出众而给予特别的关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氏的母亲与武则天的母亲为堂姐妹,所以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后,燕氏为了讨好武则天,坚持抱病为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奔丧,结果不幸死在了半路上,武后为此不得不好好封赏了一番。而李贞在武则天时的待遇也很一般,不过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贞作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师级别要低。

而武则天在唐高宗驾崩五年后开始对付李唐宗室时,第一个下手的就是这位表姐的儿子。武则天杀了越王李贞和他的长子李冲后,又下令“传首东都,枭于阙下”,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是“坐与父兄连谋伏诛”,要么是“减死流岭南,寻卒”,无一幸免于难。唐玄宗登基后,也只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了个沈国公,李温的儿孙更是爵位降为了郡公,继承嗣越王封号的却是夔国公李琳(许王李素节之子)这样几乎毫不相干的远房旁支。结果李琳也是个不争气的,刚过继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国干脆国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灵,会对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讨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郑贤妃,虽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为无子,只见载于《唐会要》的昭陵陪葬名单中:“昭陵陪葬名氏……贤妃郑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对于这位贤妃也无法有更多的了解。不过燕氏自贞观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处贤妃之位,所以这位郑氏应该是十八年燕氏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
杨妃,吴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旧唐书》仅有一句“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甚或是不值得记载。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14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9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热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热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没入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杨妃生前很有可能并无妃位,不过是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八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

至杨妃的次子李愔,虽然贞观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徐惠,相对于其他嫔妃在太宗一朝最多只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记载了一笔,徐惠能够凭借其出众的文采在《旧唐书》中留下更多的事迹,可见徐惠的才华即便是与同时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而徐惠也因为自幼才华出众,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声远扬,甚至为皇帝所知,于是被诏进了后宫中。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惠进宫后因“挥翰立成,词华绮赡”,由正五品的才人晋升为正三品的婕妤,最后位列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可见文学造诣极高的徐惠还是很得唐太宗赏识的。其父徐孝德也因为女儿的才华横溢,由从六品下的作监丞被擢为了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

就史书中所记录的事迹而言,徐惠知书善文纵论古今的才华颇得唐太宗的欣赏,《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更是直谏朝政——这也是继晋武帝的左贵嫔献诔赋颂、宋孝武帝时韩兰英献《中兴赋》、陈后主的沈皇后“数上书谏争”后,有唐以来的后宫第一人,但如果说徐惠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影响很大,那就言过其实了。毕竟徐惠的这篇上疏虽然甚得唐太宗的赞赏,并因此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但无论是上疏中所谏止的征辽之举,还是营造玉华宫之事,唐太宗都没有因为徐惠的进谏而在政策上做出任何的调整或改变。

唐太宗逝世后徐惠作为无子无女的嫔妃,被按例送进崇圣宫清修,后又一心殉葬,临终前留下了一生中最为谦卑的愿望:“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陛下待我十分优厚,如果能够早一点死去,在祭祀所用的狗马之前侍奉于陛下的陵庙,这是我唯一的心愿。唐高宗对徐惠此举十分赞赏,下诏追赠其为贤妃,并陪葬于昭陵石室。徐氏一族也因此飞黄腾达起来,其父徐孝德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级提拔,一下子便由从五品上的水部郎中被唐高宗擢为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连越6级,卒于任上时,唐高宗还“优敕令官造灵举,别加赙物,具给傅乘,资送还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齐聃也被任命为沛王李贤的侍读,徐惠的妹妹徐氏也因为“亦有文藻”“世以拟汉班氏”,遂被唐高宗召进宫中册为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