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和赵高对权利渴望致极。

胡亥昏庸无才,从小跟随赵高,一言一行听从于他,而赵高想让胡亥成为他夺权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三人有共同的利益。

李斯的目的是想保全自己的宰相地位,因为扶苏贤能有主见,又和蒙恬关系很好,扶苏成为皇帝自然会重用蒙恬为相,而胡亥愚笨,没有处理好政务的能力,更加需要他这个老牌宰相的扶持。

胡亥简介:

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

丞相李斯为何愿意与赵高合谋拥立秦二世胡亥?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准根究底是权力二字。

李斯在辅佐秦始皇称帝,吞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方面有着不可抹灭的功劳,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秦始皇的成就。

但是秦始皇死后,整个秦朝就是开始变了味道,尤其是赵高更是小人一个,秦始皇一死,赵高就开始游走于整个秦庭,但是想要胡作非为,赵高一个人是不敢的,他的目光注意到了李斯。

这个不可一世的权臣丞相,赵高篡改遗照,也是得到了李斯的支持,如其说是李斯支持赵高,不如说赵高拉紧了李斯的心弦。

当时最有能力称帝也最该称帝的人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而扶苏最器重的人是蒙恬,假如扶苏称帝,蒙恬就会取代李斯为相,看透这层关系的李斯,说破这层利害的是赵高。

几乎所有的秦国丞相在换届之后都没有好下场,李斯也害怕自己也会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所以他为了能够稳定自己的权力,他选择了与赵高狼狈为奸。

在李斯的眼里,秦二世胡亥要远远比扶苏好控制,不,应该说,李斯根本控制不住扶苏,就这样在反复权衡之后,李斯走向了一条身败名裂的深渊。

李斯没有想到,赵高既然敢对长子扶苏下手,更搏带不会给自己留情面,当胡亥继位秦二世之后,赵高的目光就转移到了李斯的脖子上,因为丞相的位置,赵高早已垂涎三尺。

不可一世的赵高,找了一个理由,就把李斯全家灭门,可谓是因果报应,李斯以为核渣会在权力的路上越走越高,没想到最终还是死于了这两字。

不过历基氏芦史上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不能因为李斯和赵高密谋葬送了秦朝,就否定李斯在历史上的地位,自古圣贤,孰能无错,只是李斯的过错,是以整个秦朝覆灭为代价的。

李斯为什么要拥立胡亥,与赵高为伍?原因是什么?

李斯会做出这个决定完全是出于对自己未来的考量,因为相比起他扶苏更倚重蒙恬,所以他如果遵从秦始皇之旨意将扶苏拥立为帝,将来他一定不如蒙恬受重用。李斯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得到秦始皇的重用,甚至还被任命为丞相。李斯的老师是荀子,他从荀子那里掌握帝王之术后便来到秦国并凭借自身能力顺利得到吕不韦的青睐。

当时嬴政尚且还只是秦王而非秦始皇,李斯在知晓嬴政一统天下的野心之后也是为他提供了诸多建议。其中在灭亡六国这一事情上李斯提议嬴政率先将韩国灭掉,在借此震慑他国之后便将它们逐一吞灭。因为这些建议,嬴政对李斯的青睐日渐加重,李斯也因为成为秦国客卿渣棚。后来其余诸侯国因察觉到秦国的威胁而纷纷向秦国派遣间谍,由于这些间谍大都伪装成宾客,所以一时间秦国朝堂之上对客卿的排斥快速加深。

因为这个原因,身为客卿的李斯差点被赶出秦国,后来他凭借一封名为《谏逐客书》的信成功化解此次危机。经由此事之后嬴政对李斯越发器重,待秦国完成统一之后李斯的地位也是如码则只升不降,后来他更是被授模中予丞相之位。待秦始皇病逝之后,赵高因不愿看到扶苏登基而劝说胡亥夺位。为了使夺位一事更加有备无患,赵高又找到了李斯。

一开始李斯在得知赵高的计划之后并不想加入其中,但是赵高却说扶苏登基,蒙恬的功劳肯定要大于李斯,如此一来蒙恬的地位便会高于李斯。李斯自是十分清楚其中利弊,所以他也知道赵高所言不虚。在经过一番抉择之后李斯最终答应加入赵高与胡亥的夺位阵营,借此来确保自己日后的地位与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