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斯,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2、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

历史上对李斯的评价如何?

秦朝丞相李斯的身份背景十分复杂,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我就简单地介绍一下李斯这个人。

事实上,其实李斯也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位名相,曾经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在李斯的协助下,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废除了前朝的分封制。与此同时,李斯还协助秦始皇建立了郡县制,可以说是秦国最厉害的开国功臣之一。这样一个能臣最后却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就是这件事情,直接葬送了整个秦王朝。

那么,李斯是一个怎样的人?铅哗后世对他的评价怎么样?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斯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他协助秦皇统一天下,为秦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李斯最后又与贪官谋逆,使得秦朝毁于一旦。因此,后世对李斯的评价褒贬不一。

李斯从小就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后来当上了一个小吏。任上,李斯曾经领悟了一个所谓的“老鼠哲学”,即人和老鼠一样,环境和平台都是非常重要的,想要成功的话,就一定不能安于现状,苟延残喘。在这之后,李斯直接辞官,并且向荀子学习了“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决定为秦国效力,不久之后便来到了秦国。当时槐野行秦王对李斯还是十分欣赏的,后来李斯又上书了《谏逐客书》,在秦国也有了立足之地。脊段秦国统一天下后,李斯被封为了宰相,他为始皇出谋划策,提供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不过,后来秦始皇死后,赵高联合胡亥打算修改遗嘱密谋篡位,当时李斯所处的位置非常关键,如果他出手帮助扶苏的话,可能就是赴苏继位了。但是,李斯却加入了赵高,篡改了遗诏,逼死了扶苏,并拥立胡亥继位。胡亥登基之后,赵高就利用胡亥杀掉了李斯。根据历史记载,李斯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08年,所以他是在72岁死的。

你如何评价李斯呢?

李斯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成功的知识分子,是一个获得极大成功的政治家。他身上具备一般常人所缺少了许多优点。

他有知耻后勇的精神,具有冒险精神,能看准时机抓住机会,并能将认准的事情坚持到底;他刻苦勤奋,著文颇有文采,是秦王朝文学史上唯一的作家。

这些方面铸就了他极大的成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李斯自身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和弱点,

不能知足常乐,只晓得进不知道退,贪心不足,缺乏原则性等等。

所以李斯也是一个收获了极大失败痛苦的政治家,最终导致自己和家族的悲剧命段陵运。

李斯因为对功名利禄和自我享受的追求导致了其人生悲剧,同时也加快了一个伟大王朝的倾覆,李斯与胡亥、赵高一同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

公务员我不干了,先深造后就业,我不要做厕鼠,我要做仓鼠!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经在郡里担任小吏,看到自己办公室旁边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遇到人和狗走动的时候,就吓的跑开食不果腹;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粮仓里的老鼠则饱食终日、不用担心人或狗的骚扰。李斯不仅感慨道:“一个人有出息没出息,就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于是李斯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他辞去了郡里小吏的职务,跟随荀子大师学习辅佐帝王治理天下的本事。学业雀燃芹完成之后,李斯认为除了秦国之外的六国都已经没有前途,于是便准备西行入秦。

临行之前他和自己的师傅荀子说:“我听说遇到机会,千万不可以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顷毕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控实权。现在秦国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家和游说之士游走四方、施展抱负的最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直立行走。

所以人生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穷的环境之中,却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人的本愿,所以我要西行入秦去游说秦王。

李斯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评价毁誉参半是为什么呢?

李斯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他的老师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荀子,而他也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他一步步做到了秦朝的宰相,辅佐嬴政,在嬴政一统六国的过程中,他是立下了大功的。按照这样的功绩,他理应被历史所铭记。可是他也有被人诟病的地方,比如他妒忌韩非,害怕他受到重用,说他的坏话,还毒杀了韩非。另一点就是在沙丘之变中竟然与宦官赵高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因此,对于李斯的评价只能一分为二的看。

李斯跟着荀子学完之后,到了秦国投奔了当时权倾朝野的秦相吕不韦,很快他就受到了重用,当上了小官。也是在吕不韦手下,他有了见秦王的机会。

他也利用各种机会向秦王阐述自己的理念和策略。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官职也一步步提升。他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总的来说,在秦国判衫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李斯的功劳是很大的。

后来李斯做了秦朝的丞相,而李斯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他还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这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如果仅仅到这里的话掘码腔,那么李斯的评价自然是正面的。可是还是那句话,他并非完美的人,尤其是他妒忌韩非,这实在是令人不解,关键是他采取的手段简直太小人了。如果光明正大的竞争,不管输赢好歹是阳谋,可他净搞一些阴谋诡计,令人不齿。

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突然去世。身为丞相的李斯没有发挥任何正面的作用,反而和宦官赵高一起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

如果说李斯不了解扶苏和胡亥那完全是胡说八道,他自然也知道胡亥这个人典型的烂泥扶不上墙,支持这么一个人,对于秦朝没有任何的好处。

可他偏偏就这么做了,他之所以这么做是自己的私心在作祟,他已经是丞相了,就算支持胡亥,又能如何?关键在于他与扶苏理念所不同,扶苏上台的话,模纯李斯自然不会受到重用。

李斯这么做根本没有把大义放在前头,而是只顾自己的小算盘。结果不仅他自己走向了深渊,秦朝也成为了短命王朝。

历史上李斯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李斯(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的处世哲学是“老鼠哲学”。为这一目标,李斯奋斗了一生。临死的时候长叹一声“仓鼠上越高,摔越远。

李斯出生于中下层官吏家庭,对底层社会的生态非常熟悉。同时他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对解决猝发的社会冲突有着明确果断的手段。 但是由于他从出身环境中所养成的个性,所以他既缺乏基层民众的纯朴憨厚,又缺乏士大夫的清高自持,所以他夸权、奢靡、贪生、寡情、无义。 这种性格也导致他害死韩非、掩盖始皇帝驾崩的事实到最后被弃市。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判凳,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岩冲厅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和商鞅一样对儒家都没什么好感于是他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他的这一举措使得中国的文化典籍丧失了不少,另外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能设计害死了他。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在沙丘和赵高密谋篡改了遗昭使得胡亥做了皇帝,当然他的死也和这件事情有着巨大的关系。李斯可以说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当然古代官场谁也说不准,如果当年他支持扶苏为帝的话他的结局可能会是另一种可能。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因此,李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粗隐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李斯因为太自私,所以导致了自己被杀和间接性的秦朝灭亡。所谓一念之差,万劫不复,李斯就是这样的典型,因为自己的过于自私,导致了最终的悲剧,导致他谋害了扶苏,也最终谋害了自己。

你如何评价李斯?

一、良禽择木而栖一李斯学成入秦

李斯,楚国上蔡人。老亩起自闾巷,观厕鼠与仓鼠之别,立志干一番大事业。荀子门下学成后,先入楚宫,见楚王耽于安乐,转西赴秦。恰逢庄襄王死,赢政继位,丞相吕不韦柄国。先为吕不韦门下舍人,渐宽烂得吕赏识,升为郎。见赢政,分析天下形势,乘六国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之机,鼓励赢政利用秦国兵强马壮的优势,奋六世之余烈,东出函谷统一天下。赢政十分高兴,拜为长史。并听从李斯建议,派使者携重金游六国,厚结各国贪财者高官;对不肯受礼者,派刺客刺杀,离间和消耗六国干臣,随后加之刀兵,收效很大,加封李斯为客卿。

李斯入秦,给赢政指出统一六国战略,高六国谋士一筹,这是李斯实现志向与选择明主的完美结合。在六国谋僚中,李斯是一个特别人物。

二、谏逐客卿,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用人制度。

秦国人才多武将,谋略之才多出六国。当韩人郑国以修渠疲秦后,秦宗室激起排外情绪,呼吁一切逐客,李斯也被免职,列入逐客之列。李斯上书《谏逐客书》,列举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5人助秦并20国霸西戎;商鞅变法强秦,张仪破六国之纵,扩疆千里等经验;说服赢政废逐客令,复客卿制度。这篇文章,彻底消除老秦人偏见,不仅是李斯个人复官,升廷尉,拜丞相,重要的是坚定了秦国收天下英才于秦用的人才战略,为统一六国打下人才基础。这是为秦统一作出的重大贡献。

三、反对分封,首倡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

秦始皇用李斯谋,很快统一六国后,丞相王倌建议分封诸王而治,而李斯则吸取分封制度的教训,提出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这不仅在中国,即是世界范围内也是空前之举。为2000多年帝制开了先河,不论分合聚散,最终都是走向统一。这也是李斯重大的历史贡献,也是非常人能及的贡献,创立一个历两千多年不变制度,应该得到后人纪念。

四、统一中央集权制思想也是功不可磨

为统一中央集权,反对分封,李斯提出了对危害统一制度的文学《诗》、《书》和百家语者进行清理。杜绝以古非今。焚书一事,从学术角度看,令人痛心,但与当时政治形态相比,不焚《诗》《书》和百家语,会危害新生政治制度。应该根据利害轻重作出判断。当史书危及政治时,只能牺牲一部分。所以老人家说焚书之事待商量。今天拿这点批秦始皇和李斯,应该历史分析,合情合理判断。

李斯临刑前所言自己七罪,恰是李斯对秦的七项贡献,兹不赘述。

关于李斯的悲剧原因,主要有几点:

一是太看重名禄地位。起自平民,历事诸侯,官至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荣耀极尊。过分看重个人地位得失,不早一点劝谏和弥补皇帝的政治过失,阿谀苟合二世和赵高,不惜牺牲重大原则以自保,是李斯被杀的主要原因。苟合赵高杀长立幼,注定自己被清理。

二是未及时进谏二世,当横征暴敛激起民变时才去进言,已经晚了。那么聪明的人,却被赵高"炀蔽",极富雄辨之才的丞相,连皇帝也见不上,还上赵高当,不在侍巧森朝堂言政,而在二世燕乐之时进谏,岂有不被杀之理?

李斯是秦朝大功臣,落得五刑死,诛三族,固然是赵高作恶,但李斯计较名位,不讲原则,实在是自取灭亡。论治国,多少赵高可及?论权术李斯可谓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