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恭,唐朝宗室、名将。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孝恭是李渊的堂侄,和李世民是表兄弟的关系,虽然说关系有点远,但隶属同一个宗室。宗室有宗室的特权,皇亲国戚,历来如此,李渊当年攻克京师后,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又任其为山南道招慰大使。李孝恭虽然是武将,但是带兵手段稍显温和,经常降对附之人怀之以礼,抚慰有加,因此在民间颇有声望。
李孝恭是李世民什么人?
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孝恭(591-640)唐初大将。高祖族侄。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武德初,以赵郡王任山南道招慰大使,招降巴蜀三十余州。又任荆湘道行军总管,用长史李靖计,击降萧铣,并遗李靖等招降岭南各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镇压辅公祏,破广陵、丹阳,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贞观初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 李渊当年攻克京师后,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又任其为山南道招慰大使,带军直入巴蜀,降下三十余州。由于李孝恭对降附之人怀之以礼,抚慰有加,往往书檄到处兵不血刃,保全了许多性命,可称得上“仁德”二字。高祖武德三年,李孝恭又献计进攻萧铣的割据政权,李渊非常欣赏他的计策,进爵为王,并改信州为夔州,拜孝恭为总管,命他广造大船,教习士兵水战,准备进攻萧铣。 萧铣是后梁宣帝曾孙。当年北周趁梁国内乱入境大掠,象征性地保留了梁国。隋文帝时萧铣的爷爷萧岩叛隋入陈。陈国灭亡后,隋文帝杀掉了萧岩。萧铣自幼丧父,家里很穷,靠卖字作书挣钱养活母亲,为人十分孝顺。由于族内的萧氏成为隋炀帝皇后,萧铣沾光被授以罗川令的官职。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纷叛,岳州上下文武官员也趁势想起军叛隋,众人本来要推校尉董景珍为主,这位武人倒有自知之明,他对众人说:“我家世寒贱,起事以我为名没有号召力。罗川令萧铣是梁国王孙,宽仁大度,有梁武帝之风。我还听说帝王龙兴,都有符名吉兆,隋朝的冠带都叫‘起梁’这个称呼,冥冥之中预示着萧家梁国该中兴啊。现在请萧铣为主,不正是应天顺人吗。”大家找到萧铣一说,果然帝王贵胄,没有一般书生畏怯怕事之意,马上大悦应承,即日自称梁公,改易服色,建立梁国旗帜。不久,附近义军和起义官军纷纷来投,隋朝派军来攻都纷纷败走。萧铣于是称帝,署置百官。隋炀帝被弑江都,一时间天下无主,岭表诸州纷纷归降萧铣,九江、南郡也相继为梁国所据,当时东至三硖、南尽交趾、北据汉川,全都成了萧铣梁国的地盘,胜兵四十余万,成为南方雄国。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萧铣迁都江陵,开始与刚刚建唐的李家有了遭遇战。由于萧铣属下将领多横恣杀戮,他就以罢兵为名把诸将困笑召回,想趁机剥夺这些将帅的权力。已经当了梁国大司马的董景珍等人相继怨恨叛乱,纷纷被杀,以至于萧铣的故旧边将各自心怀疑惧,实力大减。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率大军,统水陆十二总管,大兵直逼江陵。萧铣的江州总管盖彦举是个懦夫,乖乖献上五州之地投降,门户大开。梁将文士弘等人率兵拒战,但哪里是李孝恭王爷和李靖将军的敌手,立时军溃。萧铣刚刚为了换将而遣散兵士,身边只有几千人的宿卫之士守城。唐军忽至,他急忙下诏追还遣散至各地的军队,但梁国疆土辽阔,山河纵横,众军急忙往江陵赶也赶不及。李孝恭纵兵布长围把江陵围得铁桶一般,很快就攻克了水城,俘获舟船数千艘,梁国的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等人本来是带人来拜谒萧铣的,听说梁国兵败,新主对自己又无恩宠,就都转头到李靖军门投诚。萧铣禀乘梁家一贯的“仁义道德”,自度救兵难于急至,就对属下说:“天不助梁,数次亡国。如果战至力屈而降,唐军必因军士死伤而大杀城内百姓。怎能因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现在城池还未被攻拨,我先出降,可能会保全民众。众人失我,何患无君!”于是他亲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军士都号哭不已。萧铣祭拜太庙后,率官宽肢吏赴李孝军门请降:“当死者惟有我萧铣,百姓无罪,请勿杀掠。”李孝恭把萧铣用囚车送至京师。李渊见了萧铣,当面大骂这位玉面王孙的“罪过”,萧铣一脸凛然,对答说:“隋失其鹿,英雄竟逐。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若以为罪,甘从鼎镬。”李渊竟下慎尺世令斩萧铣于都市,时年三十九,称帝五年。萧铣言语不卑不亢,字字有理,与李家唐朝又没有深仇大恨,竟不免身死,可见李渊此人小气得很。此外,另一个仁德的大英雄窦建德,也是在兵锋正盛之时忽然被擒,也被李渊下令杀于都市,似乎不得不让人相信“天命”这两个字。 李孝恭平灭萧铣后,被拜为荆州大总管,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武德七年,他又率兵击败江东辅公袥的反叛,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江淮及岭南诸州都归他所统摄。隋灭乱起,李氏家族除李世民带兵横行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并立有击破梁国的大功。然而,李孝恭本性宽恕退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渊、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待。功成名就之后,这位王爷不喜反悲,对左右说:“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丽了些,应该卖掉再买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我死之后,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这么好的大宅子便宜了别人。”贞观十四年,李孝恭暴毙,得急病一下死掉,时年才五十岁,正当壮年。李世民亲自举哀,哭之甚恸。
初唐三大宗室名将,却只有李孝恭一人位居凌烟阁功臣之列,这是为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令阎立本在凌烟阁制作二十四位元勋的画像!李唐列侯中入选的只有河间王李孝恭一人!但是,按官衔排位赛,其排第二位(第一位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不难看出,李孝恭在李世民的心中,在李唐王朝的权臣们心中影响力之高!
河间王孝恭,唐高祖从父兄子也。祖蔚,周朔州主管。父安,隋拔尖将军。唐高祖克京师,拜左光禄大夫,寻为山南道招慰使者。——《旧唐书·李孝恭传》
这一段史事有一些关键点没有交代清晰,即:唐高祖李渊在攻破长安的情况下,李孝恭在哪儿呢?如果是像李神通一样跑了的话,又如何能回家的?最合理的表述应是,攻击长安时,李孝恭也是有参与!否则,也不会被官拜左光禄大夫!之后,更被官拜山南道招慰使者。这表明,在没有攻破长安之前,李孝恭就早已在隋就职,并且其岗位工作职责也是在山南道这一范畴(四川、两湖一代)!
按辈分论,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好家伙!这一李孝恭在被任职为山南道招抚使者之后,立见之功:自普兰店出自于巴渝,招携以礼,降附者三十余州。孝恭进击吧朱粲,破之,诸将曰:“此食人贼也,危害实深,请坑之。”孝恭曰:“不能。此后已东,皆为寇境,若闻这事,岂有来降者乎?”尽赦而不杀,此其书檄所至,陆续降款。——《旧唐书·
这一反贼头头朱粲的确是一个“食人贼”,军内乏粮的情况下,他居然“教将兵烹妇女、宝宝啖之”,而且说:“肉之求美者无外乎人,但使他国有人,何忧于馁!”史籍的叙述,尽管一笑了之,但也足由此可见士兵对这个人的憎恨多深。这李孝恭还真能忍,出自于发展战略考虑放了歼渣他!武德四年,李世民攻占洛阳市,终究会朱粲“斩之”。洛阳市老百姓拿石头砸其尸,不一会儿,“竟成冢”。
武德三年(621年),唐高祖李渊信心占领洛阳市,因此“诏秦王世民督诸位击世充”!洛阳市一战关联重特大,取得成功则大唐官府尽入中华的地方,能够北抗河北省夏王窦建德,南抗江陵萧铣,针对大唐帝国的统一大业来讲实际意义重特大!
因而,李渊大概采用了下列的分兵对策:北部,为避免匈奴侵略,除开再次“卑躬屈膝”之外,也是分配太子李建成亲去北境的幽州一线驻守;东面,李世民拔尖出战;答肆南面呢?正好李孝恭明确提出了“平铣之策”!因此,唐高祖李渊任职其为夔州主管,“令大造舟楫,教习水战,以象萧铣。”,而且指令将军李天王相互配合战斗!
从战略上讲,李渊父子俩想的只是是使他制约江南地区,想不到,李孝恭居然龙腾虎跃灭了萧铣政党!此一战,江南地区的地方如数归唐!仅凭这一项贡献,就足够促使李孝恭入驻凌烟阁了吧?其功与李世民攻破洛阳市确实差不上过多!
武德六年(624年),在李孝恭的抚慰下,“广东岭南四十九州皆来款付”。
武德七年(625年),李孝恭带兵平定辅公佑谋反!
所以说,李孝清改轿恭入凌烟阁第二是当之无愧的吧?
李孝恭玄武门之变时装疯自保,晚年生活过得如何?
李孝恭在晚年的时候生活奢侈,喜欢歌舞和美人,常常举办宴会,但是他一直都谨慎小心,所以李世民对他还是颇为敬重,后来暴病身亡。自古皇权的更替都会引起一场血雨腥风,有的人抓住机会获得了一步卖圆登天的机会,有的人一败涂地最后失去性命,而唐朝武将李孝恭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中,不仅保住性命,还安度了晚年。
李孝恭是李世民的表兄,从小喜欢武强弄棒,长大之后更是文武双全,在李渊举兵造反之后,加入了李渊的团橡队伍,跟随李渊父子一直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李渊登基之后,李孝恭被封为郡王塌配旁,非常受到李渊的器重。当时李渊虽然早早立下了太子李建成,但是李世民却非常不服气,一直在暗中进行筹码,并且多次拉拢李孝恭。
聪明的李孝恭深深知道皇权之争的危险,他不敢轻易的卷进去,但是面对李世民的拉拢也不能得罪,思来想去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好办法。一日在起床上朝的时候,李孝恭突然滑了一下摔倒在地,仆人立刻召来大夫医治,醒过来之后的李孝恭眼光发直,胡言乱语,连家里人都不认得,李渊知道后便命他在家好好休养。
而李孝恭的这场病直到李世民登基之后才渐渐痊愈,既没有得罪李世民,也保住了全家人的性命。晚年的李孝恭喜欢观看歌舞,在家中养了一百多位舞姬,经常彻夜举办宴会,即便如此张扬浪费,李世民依然非常尊敬他,就是因为李孝恭懂得见好就收,知道君王的底线在哪里并且从不触碰。
唐朝宗室李孝恭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
唐朝建立后封赵郡王。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总管,次年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升任荆州大总管,后因治理荆州有方迁任襄州道行台左仆射,武德六年(623年),又率军攻打辅公u,用御纯一年时间将江南平定,因功拜扬州大都督,之后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
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岁。诏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元,配享高祖庙庭。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史如何评价李孝恭
《旧唐书》: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厚自崇重,欲以威名镇远,筑宅于石头,陈庐徼以自卫。
孝恭性奢豪,重游宴,歌姬 *** 百有余人,然而宽恕退让,无骄矜自伐之色。太宗甚加亲待,诸宗室中莫与为比。
疏属尽封,启搜册乱害公。河间孝恭,独称军功。
河间节贯神明,志匡宗社,故妖不胜德明矣。道宗军谋武勇,好学下贤,于群从之中,称一时之杰。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镇漏咐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新唐书》:景、元子孙,当草昧之初,乘运而奋,方高祖攘除四方,所以宣力,皆显显为世豪英。至河间之功,江夏之略,可谓宗室标的者也。
陈元靓:唐室之隆,时推英宗。佐佑王业,缉熙帝功。擒萧定乱,戮辅英凶。锡祀河间,茂哉厥庸。
黄道周:孝恭唐族,智勇无双。行循巴蜀,降者相望。众请坑戮,孝恭酌量。获降则杀,谁肯复降。进围萧铣,铣镇破亡。获其战舰,尽放满江。救谓已破,不敢直当。既知再进,铣已降唐。辅公u反,兵寇丹阳。孝恭往讨,酒浮血光。众惊恭喜,授首之祥。既而擒斩,河间封王。人虽暴戾,功实难忘。
李世民哥哥功高震主,并且遭人诬陷,为什么能躲过李世民的屠刀?
李世民不仅是李唐的宗室,更是李唐夺取天下的最大功臣,江山几乎是他打下来的,这也导致他与太子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最终他杀死了自己的兄弟,登上了皇位。
李世民与建成元吉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除了一个早死的弟弟李玄霸,他们三人应该关系比较好才是,可惜权力让亲情也没那么重要了。
但除了李建成之外,李世民其实还有一些兄弟,那就是其他亲戚,比如李孝恭,也是李世民的哥哥之一。
按照辈分的话,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哥,李孝恭第一次出现在唐统一战争中,是在夺取长安之后,李孝恭的主要战场是在南方,他最初负责镇抚汉链仿亩中,巴蜀地区,保住了李唐的大后方.
随后李孝恭与李靖一起攻打萧铣这些南方的割据势力,李孝恭也有鲁莽的时候,幸好他身边有李靖这样的名将,萧铣的军队没办法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威胁,而李孝恭还用计,利用漂流的空船麻痹对手,从而顺利拿下了江陵城,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李孝恭平定萧铣,平定辅公祏叛乱,镇抚岭南各地,他与李靖携手平定了整个南方。
李孝恭绝对是李唐宗室里面,仅次于李世民的二号名将,他后来在凌烟阁榜上,也是排名第二的功臣,然而李孝恭出色的成绩,也为他惹来了一些麻烦。
李世民与太子之间的争斗,也肯定大雹会影响到其他的宗室,李世民政变之后,像李孝常这些宗室就发动叛乱,李神通这种更是公开表示李世民的封赏不公。
李孝恭最为宗室里面的军事大佬,他也必然会被堂弟李世民猜忌。
李孝恭确实没有造反的意思,可他也不想就这样被李世民给杀掉,在镇守江南的时候,李孝恭还被人告发谋反,差点要了他的命,不过没有真正的证据,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可这也给李孝恭敲响了警钟,他为了避祸,就选择要放弃带兵,自己购买了豪宅田地,还养了数百名歌姬,李孝恭再也不问政务,就这样混吃等死,这也导致贞观时棚森期,一直没有李孝恭表现的机会,他昔日的部下李靖,倒是成了国家的军神,南征北战又立下了无数功劳,而李孝恭就只是做一位享乐王爷。
幸好李孝恭为人谨慎,自己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也没有让李世民抓住他的把柄,他顺利逃过了李世民的屠刀。
当初在玄武门政变的过程中,李孝恭是选择了中立,可他这种功勋卓著的宗室,必然会威胁到皇位。李世民虽然有着巨大的功劳,但自己毕竟是靠政变夺位的,武德朝需要平定天下,给这些宗室的权力也是比较多的,李世民就需要重点削弱宗室的权力,李孝恭作为宗室的代表,受到打击也很正常,他也非常识趣,没给李世民惹什么麻烦。
李孝恭的早早淡出,确实是可惜的事情,他死的时候也才五十岁,以李孝恭的能力,要是他能在贞观朝继续带兵,绝对可以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帮助,可惜他功高震主,像李靖这样的名将,也是由于立下军功之后威望太高,渐渐就退居二线。
李世民对待功臣还是比较宽厚的,可他也需要考虑自己的皇位,真要有功臣威望太高,他是会果断打压的,只要这些人合作,交出自己的权力,李世民是不会为难他们的,老实养老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像侯君集这类的,就是不识趣的,自己选择了谋反,也就没有什么好下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