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葬,即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曾分布于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已知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内蒙古阿尔山市也被传出存在悬棺,此外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
因其年代久远,又是在壁立千仞的悬崖上放置棺木,可参考的文献基本没有,所以至今很多悬棺的放置方法还是一个千古之谜。其中著名的悬棺地点有江西龙虎山悬棺、重庆小三峡、三峡兵书宝剑峡等。
建造悬棺的办法:悬棺需要在人还没有去世之前,就派遣工匠到预定的的位置凿石,搭台。用一片片
古代什么时期开始流行石葬
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指出,早期石棺由一种特殊的岩石造成,它们能侵蚀棺,内,尸,体的肉。尤其是采用自特,洛,亚,特,阿,苏,斯的石灰岩“lapis assius”造的棺,木,他们能够侵蚀放在里面的尸,体,因此也被称为“sarkophagos lithos”(食肉石)。所有用石灰岩做的棺,木都有这个特性,但是侵蚀的程度则有不同。
石,棺通常会有华丽的纹饰,制作工艺精湛。有些更会独立地建在地面上,作为墓,碑的一部分。有些会被埋,葬,或放置在地,下,墓,室。在古,埃,及,石,棺通常被用作皇,家,木,乃,伊的外部保护层,此外,还有数层的棺,木会保著木,乃,伊。
悬,棺,葬此一名词最早是1948年扒敏芮逸夫在《僚为仡佬试证》一文中首次提出,以后被沿用。悬,棺,葬一般被归类为崖,洞,葬,有专家认为悬,棺属于风,葬,目前尚未取得共识。
东,黑,沟,遗,址
,石人子沟遗址,位于中国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石,仁,子,乡石人子村南的东,天,山,北,麓。该,遗,址,是,集,墓,葬、居址和岩画于一体的超,大,型,聚,落。新,疆文,管,会,筹,备,处,文,物,调,查,组、中,科,院,考,古,所,新,疆,队先后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出土有陶器、石器、骨木器等遗,物,因此推断其发现为“新,石,器,时,代”遗,存。
2006年6~9月,清理高台1座、居址4座、墓,葬12座。此外又在东黑沟遗,址东约7公里,红山农场的山前冲积扇上发现了规模宏伟的红山口遗,址。
公元前二世纪以前,东天山地区曾是月氏、乌孙部,族,活,动的区域。公元前二世纪中期,匈,奴西征,将该地区囊括于治下,统属于“匈,奴,西,域”。西汉中期至晚期,东天山开始成为汉匈在西,域的必争之地。元狩二年夏,霍去病西征“祁连天山”,西汉势力首次进入东天山地区,匈奴在西,域的统,治第一次瓦解。天汉二年,李广利西征“祁连天山”的匈,奴右贤王部。说明东天山地区已成为匈,奴,上,层,贵,族的驻牧地之一。本始二年、三年,西汉联合乌孙部,夹击“蒲类泽”地区的匈,奴右部。“蒲类泽”即今巴里坤湖。西汉时期在东天山地区还分布有臣服于匈,奴的蒲类国、蒲类后国、西且弥国、东且弥国、劫国等部,族。其中所谓的“山北六国”为塔里木河下游的姑师余部。被西汉击破后,流亡于东天山地区。到了东汉时期,汉匈对东天山地区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并得到出土文献印证。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骑都尉耿忠率军攻打北匈,奴至东天山。永元五年,中郎将任尚、长史王辅率军攻打北匈,奴单于於除鞬至东天山。永和二年,敦煌太守裴岑率军攻打北匈,奴呼衍王至东天山,以《裴岑纪功碑》为证。东汉时期东天山地区依然分布着的一些臣服与北匈,奴的小国:蒲类国、移支国、东且弥国等,其中一些部,族擅长农业生产。
东黑沟遗,址共发现刻有岩画的岩石2485块,集中分布于东黑沟北部,直沟中部、北部以及东黑沟河滩。其中东黑沟河滩发现2437块,为岩画最主要的分布地。
岩画石材多为表面形成黑色、黑褐色沙漠漆的花岗岩和片麻岩。有岩画的岩面一般较光滑平衫缓坦,常在岩石南面,东面、西面也有岩画分布,但北面较少见,许多岩石还不止一个岩面有岩画。岩石风化而造成的岩面剥落、地衣生长都会对岩画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时也存在人为破坏。
岩画的颜色有深有浅,一般来说,岩画存在的时间越长,受到自然风化、氧化的时间越长,颜色就越深,反之颜色较浅。故同一岩面上的岩画,可以根据颜色深浅判断其相或此模对早晚。但岩画所在的位置、朝向等也与风化程度有关,所以不同岩石之间岩画颜色的差别,则需要具体分析。 岩画制作方法以密点敲凿、密点敲凿加磨刻为主,还有疏点敲凿、平磨、划刻等。
岩画的内容以动物、人物为主,亦有个别自然现象。 动物中以山羊最多,常见的又有鹿、马、盘羊、牛等,此外骆驼、虎、豹、犬、狼、鸟等动物也偶有发现。人物中以描绘游,牧,民,族生活的场景为最多,如骑者、射,猎、放牧、车辆、毡房等,也有可能是祭,祀或舞,蹈的场景,此外,描绘战争、争斗的场景也有相当的数量。
主要集中在两层使用面,基本包含的遗迹中,其它地层和遗迹出土遗物极少。遗物种类包括较多的陶器、石器、骨器,下层使用面还有少量铜器。
陶器:下层使用面数量很多,多为夹砂的灰、褐陶,器形有双耳高领罐、双耳大口罐、双耳彩陶罐、双耳罐、单耳罐、单耳杯、椭圆形盆、钵、坩埚等。上部使用面均为夹砂红、褐陶,绝大部分为素面、手制。器形有四耳罐、双耳罐、双耳高领罐、釜、鍑、钵、网坠等。
石器:下层使用面数量很多,主要有磨盘、磨具、杵、锛、石饼、石拍、纺轮和穿孔器等。上层使用面有磨盘、磨具、杵、锄等,均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骨器:下层使用面出土数量较多,主要是有加工或使用痕迹的羊或马、牛的距骨,多成群出土。上层使用面出土较少,主要有管、叉、锥等。
铜器:仅见于下层使用面,出土数量较少,有刀、锥等。
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均为实用器。器形有罐、盆、碗、钵及釜等。
石器:种类较多,主要有杵、石饼、石球、陀螺、磨盘等。
骨器:主要有牛肩胛骨和羊距骨。
共发掘12座,均为中心凹陷的圆形石封堆,墓,圹为长方形或椭圆形竖穴,位于封堆下的中部。其中10座墓的方向为东南——西北向;另2座为东北——西南向。根据规模和出土遗,物可分为小型和中型墓。其中小型墓8座,均使用石葬具;中型墓4座,均使用木葬,具,且多人牲和殉牲。
铁刀、白陶珠串。
封堆外西侧有殉,葬,坑3座,分别殉有骆驼一峰、马二匹。墓内出土有陶器:陶壶、陶碗;骨器:骨锥;金器:长方形动物纹牌饰、涡形金箔、条形金箔、金花、金泡;银器:几何纹圆形扣饰、动物纹圆形扣饰、长方形牌饰。
陶器:腹耳壶、单耳壶、钵;铜器:镜、锥、带饰、环首刀;骨器:骨饰、骨镞、骨串饰;石器:砾石、石磨盘、磨具。
东黑沟,遗,址是一处兼有农业文化因素的大型,游,牧,文,化,聚,落,遗,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疆,文,物与考,古,研,究,所曾在遗,址西边,发掘过类似的兰州湾子石筑高台遗,址。但总体而言,以往学者对古代游,牧,文,化的关注不够,工作较少。
已发,掘,出,土的部分随,葬,陶器与高台、居址出土的一致,因此,三者可能同属一种考,古,学,文,化。
东黑沟遗,址,墓,葬中人牲与墓主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来源:前者继,承了公元前一千纪,哈,密,地,区以焉不拉克墓,地、寒气沟墓,地、艾斯克霞尔墓,地为代表的本,地,文,化;后者则与黑沟梁墓,地的文化一致,属于外来的新因素。
2006~2007年度发掘的墓,葬,其形制特征与随,葬,品组合与已,发,掘的巴,里,坤,县黑,沟,梁,墓,地基本相同,属同期同种文化。由于黑沟梁墓,地,出,土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的中原式羽状底纹铜镜残片,因此,推断本期发,掘的墓,葬,时,代约在西汉前期。
虽然目前尚未在东黑沟遗,址,中,发,掘,出,青,铜,时,代的遗,存,但,遗,址,内的岩画和北部与蒙,古接壤外侧的发,掘,工,作证明,东黑沟遗,址存在青,铜,时,代的遗,存。
蒙,俄,联,合,考,古,队近年在中,蒙,边,境,巴,里,坤,外侧进行过系统发,掘,发现了公元前1100~前900年的北塔文化。根据出,土,遗,物判断,该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晚期。发掘地点距中,蒙,边,境最近处仅5公里,因此,有理由推测巴里坤境内亦有类似文化的分布。
发,掘,者认为东黑沟遗,址的文化主体主要受中国北,方,地,区和蒙,古,高,原的匈,奴,文,化影响。同时,作为东西、南北的交通孔道,东黑沟遗,址的文,化,中,由具有南,西,伯,利,亚,地,区,考,古,学,文,化、苏,贝,希,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以及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因素。
石头合葬墓哪个朝代
石棺葬,是古代西南夷民族中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主要分布在藏彝羌走廊与西南地区,但段磨其影响却比较宽泛,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也有发盯滑现。
其时间跨度很长,上起新石器时代握则斗,下至秦汉时期乃至更晚。
常见的生态葬方式有哪些
常见的生态葬有海葬、树葬、花葬等。
生态葬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水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或纯骨灰,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生态葬是属于一种节约环保的葬礼。
生态葬专业的机构有永福园陵,永福园陵采用现代化管理网络查询系统,为客户饥卖带来方便与快捷。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让每一位客户在感受清新幽雅环境的同时,享受更加贴心优质的服务。由亲情化的服务导购为客户提供详尽周到的服务,专业的艺术雕塑设计团队帮客户实现个性化设计,完善的售后服务人员将每天对园区进行清洁、维护。以亲情待人、用心服务为宗旨,让逝者灵安,生者心慰。永福园陵——用心守护每一份嘱托。
更多问题请咨询永福园陵客衫肢咐服!
蒙古族的丧葬文化是历史悠久的吗?
历史悠久的蒙古族丧葬文化
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人死后都要举行葬礼,但是因为各个地方的习俗的不同,所以每个地方葬礼的方式也不一样。其中蒙古族的葬礼却有很多种类。
丧葬
旧时蒙古民族的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的贫苦人民,其葬礼是比较简单的。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但是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活佛)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
《蒙古秘史》中说:诃额仑知道成吉思汗背着她夺了胞弟哈撒儿的百姓是,很不高兴,在忧闷中“老了”,也就是说“死了”。可见蒙古人使用“老了”这个字眼的历史是很长了。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等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石葬
马长寿着《北狄与匈奴》一书根据出土文物认定:“蒙古草原牧民早期埋葬死尸的方式就是墓葬。到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约公元前七至二世纪之际,蒙古各地广泛地采用了石墓的形式。
所谓石墓,就是把石板侧埋于地上,成一四方形的围垣,然后把死者和殉葬物安置其中,最后再掩埋起来成为坟墓。并且书中还提及从出土文物看,“蒙古各地石墓里发掘出来的殉葬品,并未发现数值上有很大差异”,它说明当时社会内部还未发生显着的财产分配不平衡的现象。这种葬法是匈奴和其他北方民族在公元前的丧葬方式。
在喀喇沁发现的古墓,也曾见过十六至十八世纪的石墓。清末乃至解放前,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一带仍保留着少数的石墓葬俗
风葬
《魏书·失韦传》说:“父母死……尸则置树林之上。”这种“风葬”或称“树葬”大概就是《蒙古秘史》里记述的“林中百姓”所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也延续时间较久,鄂伦春、鄂温克族中,还有流行,但在蒙古民族从九世纪以后,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石墓葬法
墓葬 骨灰安葬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墓葬,即将骨灰埋于地下。下葬时骨灰盒安放在用石材雕凿的穴位中,放上干燥粉,上面用石板盖住,四周用水泥封口。墓穴正后方立石碑,上面刻有碑文。
1、选择公墓
旧时有地位的人很重视墓地的选择,认为风水好的墓地能使后人家业兴旺。现在公墓都利用荒山瘠地修建,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但经过规划建设,植树种绿,也是景色秀美,鸟语花香,成为故人安息的好去处。虽然现在的公墓在各个方面发展较快,但因各种原因,丧家在选择公墓时还是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根据有关的规定,经营性公墓必须有《公墓经营许可证》。该证确定了公墓的合法地位。同时,购买墓穴必须使用全市统一的墓穴证书和购墓合同书。有些公墓不经管理部门允许而擅自经营,一旦发生纠纷会给购墓人带来麻烦,造成损失。
(2)地理位置便利。民间有清明扫墓的习俗,举家外出踏青扫墓、祭先人,首先要考虑出行方便。路途太远、交通不便会使扫墓费时又劳累。一般可选在居住地的郊区。以上海为例,自八十年代起,市政府为解决骨灰安葬难的问题,批准在市郊利用瘠地建了一些公墓,现在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象滨海古园、徐泾西园、卫家角息园、淀山湖归园、颛桥寝园等都是上海知名的公墓。这些公墓在市区都有代办点,买墓有专车免费接送。简州耐平时祭扫交通也十分便利:双休日有专车接送,清明冬至时期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专车进出公墓。上海市民不用再象以前受车马劳顿之苦去外地安葬亲人,在本市便可得到便利周到的服务。
(3)根据公墓的建造风格选择。现在公墓很多,风景地貌有差异,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边。有的是中国园林式,如滨海古园、淀山湖归园,园内景色自然流畅,幽静典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是道路整洁、树木参天、湖水假山、亭台楼阁,成为上海市花园单位;有的是欧陆风情式,如徐径西园,高大的法国城堡式门楼,气势不凡的大型喷水池,宏伟的罗马建筑长廊,典雅的希腊神话人物雕像等等。 一座好的公墓环境优美,绿树环绕,管理严格,服务齐全。丧家不妨实地察看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
2.选择墓式
公墓选好后,还要挑选墓穴的式样。墓穴有单穴、双穴、三穴。单穴是死者单独埋葬,占地不超过1.5平方米。双穴一般为夫妻合葬,占地不超过3平方拦春米。三穴一般为家庭合葬,占地不超过4.5平方米。做墓用的石材种类繁多,质地、花纹各不相同。不同的石材质地、雕刻工艺以及占地大小、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销售价格。普通的单穴墓价格在1500-4000元左右。双穴在4000-8000元左右。艺术墓的价格要高些,一般是由消费者同公墓的经营者协商定价。有的公墓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备、道路通畅,价位自然较高些;而一些较简陋的公墓墓穴价格就便宜。同一个公墓中,道路两旁的墓穴因地方相对较宽畅,祭扫方便,也比其他墓穴的价格高些。
墓的型式多种多样,风格迥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普通墓
普通墓最为常见,即地面用石板迹模铺就,墓穴在中间,墓穴后树石碑,后方和两边用石板围起,成为一块半封闭的墓地。人们看到的一排排兵营式墓即是。
(2)草坪墓
草坪墓是不树墓碑,不围墓地,直接将套骨灰盒的石椁埋入地下,石椁上方盖上石碑,石碑稍高出地面平铺,上刻碑文,周围种上绿草。整个墓地看上去是绿草一片。
(3)艺术墓
艺术墓很多是根据死者的生平而专门设计的墓型,是艺术化与个性化的高度结合,文化品味很高,充分体现了家属的一片深情和设计者的匠心。如滨海古园中艺术家白杨、蒋君超夫妇的合葬墓是用矩形平台象征舞台,以一大块汉白玉为背景,寓意银幕;音乐教育家范继森、范大雷父子的墓碑是树起的一架钢琴;用"一本被打开的书"来概括知识分子的一生等等。艺术墓特色鲜明,耐人寻味,深受丧家的欢迎。因此,只要丧家提出要求,公墓就有专业的设计师代为设计。
3.购墓程序
选好了墓穴以后,购墓者持殡仪馆签署的《火化证明》和本人身份证,去公墓在市区的代办处办理,也可直接去公墓办理,签订墓穴购销合同,付清墓款,领取由殡葬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墓穴证书》。
4.碑文拟写
碑文就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碑多是长方形,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功德行事或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等,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
旧式墓碑有两种。一是名碑。墓的正面标明墓中人姓名、立碑人姓名、立碑时间,碑的背面不刻写碑文。二是背面刻写碑文的墓碑。墓碑文一般包括姓名、机关、家世、经历、著作、逝世年月、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多为韵文,大多数是死者后代请托别人撰写的。墓碑文书写的格式:一般行文从右向左,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逝者的生殁年月日;第二段是碑题,写逝者的姓名;第三段写立碑人;第四段写立碑时间。
5.落葬
把骨灰盒埋入地下,表明死者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称为落葬。
墓穴买好后,骨灰盒可以当场安葬,也可以暂时寄存在公墓。由于落葬是件大事,一般都较为重视,选好日期,要待亲友、子女都到齐后进行。民间有在清明、冬至时节落葬的风俗。落葬时,墓穴内放入干燥粉,骨灰盒用红布包裹,由死者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缓缓放入墓穴,然后由公墓的落葬工封穴盖顶,用水泥封牢。
骨灰置于黄土中,亡故亲人将长眠于地下,人们感到由衷的悲伤,所以封穴后可举行简短的仪式:在墓碑前献上花篮、花圈,放上鲜果、糕点、菜肴等;由亲属讲一些告慰死者的话,愿死者长眠安息;有条件的还可以读祭文。祭文是悼念性的文字,写法很像书信,但它的称呼对象却是死者本人。其实祭文是念给活人听的,为的是让生者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踏着死者未走完的路继续前进。最后大家肃立默哀三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