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掌握先进技术薅全世界羊毛,收入自然不可能低,否则也不能称为发达,同样的情况,要比就跟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广大第三世界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掌握广泛领先世界的技术能力,就想着收入比人家多还是少,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东亚人民如此的勤奋,最终却又总是陷入低生育率的怪圈,不愿意生孩子,造成社会老龄化,老龄化又大大的抵消了勤奋工作带来的工作成果增加,年轻人的工作成果被老龄化吞噬,并没有被用于社会发展和薪资提高,形成恶性循环,人均资源不足,导致虽然大家都很勤奋,最后争抢到的资源却很少。

日本和韩国打工哪个工资高

日本型早平均工资月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万不到一点。韩国月平均工资接近2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万元)。表面看是日本高,但日本的生活费用也高了韩国不少,而且在日本工作加班受到控制卜备雀,韩国加班比交普遍,所以还是要你自己考滚尘虑结果的。

1985-2009年间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中国的平均工资和工时

一、最低工资标准与最低年收入
世界多数国家用法律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并根据经济状况定期或不定期调整。在规定最低工资的国家中,60%的国家只规定一个标准,40%的国家对不同工种规定不同最低工资标准,为了便于比较,在有不同的最低工资时,本文只采用最低的数据。
1.规定最低月工资。这样的国家最多,如:卢森堡16420元/月,冰岛14993元/月,比利时14407元/月,荷兰13820元/月,奥地利10000元/月,安道尔8979元/月,塞浦路斯7890元/月,希腊7400元/月,西班牙7280元/月,以色列6853元/月(或平均工资的47.5%),马耳他6300元/月,斯洛文尼亚5890元/月,葡萄牙5250元/月,捷克3060元/月,斯洛伐克2960元/月,土耳其2860元/月,波兰2810元/月,爱沙尼亚2780元/月,匈牙利2700元/月,拉托维亚2540元/月,立陶宛2320元/月,智利2310元/月,阿根廷2232元/月,俄罗斯1921元/月,巴西1790元/月,罗马尼亚1530元/月,伊朗1518元/月,阿尔及利亚1500元/月,秘鲁1298元/月,保加利亚1230元/月,加蓬1200元/月,科威特960元/月,刚果810元/月,巴基斯坦486元/月,利比里亚442元/月,喀麦隆424元/月,柬埔寨392元/月,越南320元/月。
2.规定最低小时工资。这样的国家有德国81.5元/小时(西部)和65.8元/小时(东部),新西兰60.80元/小时,日本60.29元/小时,加拿大54.45元/小时,美国50.75元/小时,韩国24元/小时,马绍尔14元/小时。
3.同时规定最低小时工资或日工资以及最低月工资或最低周工资。这样的国家有摩纳哥92.61元/小时或14046元/月,法国88.20元/小时或13377元/月,爱尔兰86.5元/小时或14620元/月,安道尔是71.80元/小时或8979元/月,英国64.66元/小时或10100元/月,澳大利亚87.29元/小时或3317元/周,荷兰646元/日或3228元/周或13986元/月。
4.规定最低工资的同时规定强制性奖金。有几个国家除了法律规定最低工资外,还强制支付年终奖金和生活津贴,如马耳他粗饥1424元/周+2703元年终奖+2420元年生活津贴。
5.法律不规定最低工资,由劳资双方协议规定。一些工会组织较好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经过多年的斗争,整体工资水平较绝羡高,国家无需再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最低工资,工资标准通过劳动合同的方式规定,但岩宏返有个公认的标准,如:瑞典22700元/月,瑞士20838元/月(非熟练工)和26374元/月(熟练工),奥地利11667元/月。
6.由于各国政府对领最低工资的人给予减免税和多种福利,这样,领取最低工资的人的年收入实际要搞出工资很多,因此,分析各国领取最低工资者的年收入能更准确地反映其收入情况。
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低收入平均为41535元,排在前20名的国家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美国外,都集中在欧洲。这些国家是(从高到低)挪威339132元/年,芬兰240000元/年,瑞典223200元/年,冰岛208396元/年,爱尔兰185353元/年,摩纳哥168550元/年,丹麦158991元/年,德国142128元/年,卢森堡141379元/年,荷兰134421元/年,澳大利亚133203元/年,比利时131992元/年,法国122941元/年,新西兰117117元/年,加拿大113638元/年,圣马力诺111097元/年,意大利110265元/年,瑞士108577元/年,安道尔107748元/年,美国105560元/年。
中国最低年收入为6120元,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5%,排在158位,倒数第26位,最低收入排名在中国之后的25个国家有14个在非洲,8个在亚洲,大洋洲、美国和欧洲各有一个国家。
二、衡量最低工资的三个指标
衡量最低工资的指标有3个,第一个是最低工资与人均GDP的比率,用于解释国家劳动力的价值;第二个是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率,用于解释分配公平情况;第三个是最低工资的增长率,用于解释国家对低收入群体的关注情况。
最低工资与人均GDP的比值世界平均为58%,中国比较熟悉的国家的数据是:埃塞俄比亚127%,刚果金125%,阿富汗113%,巴基斯坦110%,印度106%,芬兰66%,尼日利亚66%,摩洛哥64%,喀麦隆63%,新西兰62%,瑞典61%,丹麦61%,孟加拉61%,古巴60%,伊朗59%,菲律宾59%,蒙古56%,比利时52%,澳大利亚51%,法国51%,德国45%,希腊44%,挪威43%,葡萄牙42%,加拿大41%,意大利40%,韩国37%,瑞士36%,美国32%,日本32%,英国28%。中国是25%,世界排第158位。值得注意的是,有25个国家(多数是非洲国家)是高债务国,其最低工资超过人均GDP。
世界各国平均工资数据不全,本报告采用经合组织的数据。经合组织24国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值平均为50%,由高到低排名为:瑞士83%,瑞典76%,芬兰73%,挪威71%,爱尔兰60%,丹麦58%,德国58%,意大利54%,波兰52%,葡萄牙51%,希腊50%,法国49%,比利时46%,澳大利亚45%,荷兰45%,西班牙45%,卢森堡41%,韩国37%,澳大利亚36%,捷克36%,日本35%,英国30%,美国30%,匈牙利29%。24国平均工资占人均GDP的81%,最低工资与人均GDP的比值是41%。
中国平均工资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最低工资是平均工资的21%。
发展中国家平均工资占人均GDP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一般在110%左右。
在2001至2007年间,最低工资年增长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发达国家为3.8%,发展中国家为 6.5%,世界平均为5.7%。在1995年至2007年间,世界人均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工资增加0.75个百分点。
三、社会财富分配与贫富差距
财富分配主要考察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状况,也就是社会财富的流向,用占社会总收入的百分比来表达。本节对有数据(2005年数据)的134个国家进行分析。
世界最富的20%的群体收入平均占社会总收入的47%,这个比率越低,贫富差距越小,社会越和谐。比率最低的20个国家是(从低到高):阿塞拜疆30%,斯洛伐克35%,日本36%,丹麦36%,捷克36%,瑞典37%,白俄罗斯37%,芬兰37%,德国37%,挪威37%,乌克兰37%,韩国38%,克罗地亚38%,奥地利38%,保加利亚38%,塞尔维亚38%,匈牙利39%,荷兰39%,埃塞俄比亚39,斯洛文尼亚39%。超过47%的国家绝大多数是非洲和南美洲国家。所有工业化国家这一数值均低于世界平均值,没有列进上述20个国家的工业化国家是:加拿大40%,法国40%,澳大利亚41%,瑞士41%,比利时41%,希腊42%,爱尔兰42%,意大利42%,西班牙42%,新西兰44%,英国44%,俄罗斯44%,美国46%,葡萄牙46%。中国为48%,高于世界平均值一个百分点,在134个国家中排第81位。
世界最穷的20%的群体收入平均占社会总收入的6%,这个比率越高,贫富差距越小,社会越和谐。最高的20个国家是(由高到低)阿塞拜疆13%,日本11%,捷克10%,芬兰10%,挪威10%,孟加拉9%,埃塞俄比亚9%,瑞典9%,巴基斯坦9%,乌克兰9%,埃及9%,布隆迪9%,斯洛伐克9%,白俄罗斯9%,克罗地亚9%,保加利亚9%,奥地利9%,亚美尼亚9%,德国9%,比利时9%。低于6%的国家绝大多数是非洲和南美洲国家。中国为5.7%,低于世界平均值0.3个百分点,在134个国家中排第88位。西方工业化国家除美国外都高于中国,美国为5.4%。
中国财政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世界这一数值是31.7%;最低收入10%的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1.4%,世界这一数值是2.5%。最富的10%占社会财富超过45%的国家只有4个国家,即哥伦比亚45.9%,海地47.8%,博茨瓦纳51%和纳米比亚65%;最穷的10%占社会财富低于1.4%的只有17个国家,即纳米比亚1.3%,危地马拉1.3%,南非1.3%,博茨瓦纳1.3%,阿根廷1.2%,厄瓜多尔1.2%,巴拉圭1.1%,巴西1.1%,萨尔瓦多1%,莱索托1%,海地0.9%,巴拿马0.8%,哥伦比亚0.8%,洪都拉斯0.7%,安哥拉0.6%,纳米比亚0.6%,玻利维亚0.5%。以上数字表明,如果只考察城市收入状况,中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
世界用吉尼系数来描述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吉尼系数在0.2以下叫高度平等社会,在0.2到0.4之间叫低度不平等社会,在0.4以上叫高度不平等社会。
2005年,世界134个国家吉尼系数平均为0.40,中国为0.42,在134个国家中排名第83位,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吉尼系数均低与中国,丹麦0.25,日本0.25,瑞典0.25,挪威0.26,芬兰0.27,德国0.28,奥地利0.29,荷兰0.31,韩国0.32,加拿大0.33,法国0.33,比利时0.33,瑞士0.34,爱尔兰0.34,希腊0.34,西班牙0.35,澳大利亚0.35,英国0.36,意大利0.36,美国0.41。排在中国后面的51个国家多数是非洲和南美国家。
2007年,世界平均家庭消费占人均GDP的61%,中国这一数字为34%,约是世界水平的一半。
世界通常把日生活支出1.25美元划为赤贫线,2 美元划为贫困线,2005年,中国在赤贫线及以下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0%,在贫困线及以下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9%。中国在世界属于贫穷国家。
五、世界工资研究结论
通过对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工资制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1.最低工资是人均GDP的58%
建立科学的工资制度,其基础是确定合适最低工资,最低工资的参照系是人均GDP,最低工资是人均GDP的58%。最低工资一旦确定,自然就形成了全国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平均工资一般是最低工资的2倍。
最低工资须每年调整,调整幅度参照GDP的增幅或消费者物价指数。法国最低工资从2001年8月的66.7元/小时调整到2009年7月的88.20元/小时,平均每年增长4.03%。(注:法国工时从2005年6月由每月169小时调整为151.67小时。)相比之下,法国公务员的工资增长缓慢,巴黎公务员的最低工资从2001年8月的11650元/月增长到2009年12月的13870元/月,平均每年增长2.38%。中级公务员平均总收入从1992年1月到2009年12月,平均每年增长1.52%.
2.公务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2倍
可对比性工资制度被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纳,尤其是工业化国家,任何人的工资都有可比性:与人均GDP比,与最低工资比,与平均工资比。世界各国(中国除外)都为所有吃皇粮的公职人员依市场机制制定统一标准的工资制度,实行同工同酬,白领和蓝领工资差别不可过大,公务员工资不得超过私营企业工资。美国法律规定,公务员无权自己给自己涨工资,必须经过人民的代表机构批准;公务员工资标准参照私企,且不得高于同类地区私企同等职别职工工资;公务员工资每年的微调增幅不得超过工资成本指数,公务员工资的涨幅必须小于私企;公务员的任何工资变动必须报人民的代表机构批准,并进行公示,公示在先,加薪在后;所有公务员的工资必须透明,并且所有公民随时可以查阅公务员的工资标准。
世界多数国家的工资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劳动强度大和劳动环境恶劣工种的工资明显高于空调办公室里公务员的工资,如2009年新加坡公务员工资为235475元/年,而工资水平排在第100位的筑路打桩工的工资为286848元/年,公务员工资不如修路工人高。
3.各级别公务员工资差距不超过60%
世界各国(中国除外)公务员工资的职级差别很小,一般在60%左右。如2003年法国公务员平均月工资为24600元/月,扣除各种摊派和税款,拿到手的净工资为20720元/月。高级公务员净工资24620元/月,中级公务员净工资17535元/月,普通公务员净工资15504元/月,最高阶层工资比最低阶层工资高出59%。公务员不同行业的工资也基本平衡,如挪威,工资最高是的外交官,工资最低的是军人,最高工资比最低工资仅高出20%。
4.行业之间的工资差为70%
世界各国(中国除外)各行业之间的工资差一般不超过一倍。挪威2008年各行业工资为:石油矿业60817元/月,金融证券55779元/月,电力47687元/月,房地产44421元/月,国立医院41308元/月,社会个体经营41182元/月,中央政府开支的公职人员41078元/月,国立学校职员40976元/月,交通运输40514元/月,制造业39393元/月,私营学校39294元/月,渔业38843元/月,建筑业38273/月,批发零售37096元/月,地方公务员35272元/月,保健和社会服务34098元/月,旅馆餐饮28261元/月,行业之间的工资差为115%。瑞典2008年各行业工资为:科研30400元/月,房地30400元/月,教育30300元/月(基础教育24400元/月,高等教育30500元/月),建筑工业29400元/月,政府机关和军警28900元/月,金融保险27100元/月,管理服务26300元/月,文化娱乐26100元/月,医疗保健25200元/月,行业之间的工资差仅为21%。
5.企业高管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的2.2倍
世界各国由政府注资的企业高管工资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其工资标准与高级公务员基本持平。挪威2008年全国平均工资为40047元/月,总经理和总执行官63353元/月,技术专家54847元/月,技术员46723元/月,职员33971元/月,销售等服务人员31567元/月,贸易工人35397元/月,车间工人34824元/月,徒工30054元/月,企业老总工资仅是徒工的2倍。法国国企高管的工资限制很严,每年财政部给企业一个工资总额,且亏损企业的工资总额不得增加,然后企业高管拿着财政部给的工资总额再与工会谈判工资,因为这一切都是透明的,高管克扣工资可能性是零,甚至为了妥协,还要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贴补工人。法国对公用性、垄断性公司高管的工资水平直接参考公务员体系而不考虑市场因素。国有企业是人民的,因此董事长必须是公务员,由总理任命,执行公务员工资标准。总经理由董事会招聘,工资标准由财政部确定,没有浮动部分,也不实行年薪制。财政部的公务员不能到曾管辖过的国企任职。
6.学历对工资影响有限
学历对工资高低影响有限,最高学历工资仅高出最低学历工资70%。如2008年,挪威各学历段平均月工资为:持初等文凭的职工32760元/月,持中等文凭的职工38610元/月,持大学文凭的职工45630元/月,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职工56160元/月,最高学历工资与最低学历工资比值为1.7。
7.年龄对工资影响很小
一般年龄越大,工资越高,但这种差别并不明显。如2008年瑞典领取低工资的年龄段在18—24岁间,该年龄段的工资为22000元/月,领取高工资的年龄段在60—64岁间,该年龄段的工资为32000元/月。高年龄段的工资仅高出低年龄段工资45%。
六、中国工资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中国工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工资制度,特别是国家公务员工资,每次都没经过人民的同意悄悄涨薪,而且幅度是GDP增幅的2倍,这在世界绝无仅有,因为公务员是人民的雇员,公务员工资必须经过人民批准才合法。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的工资高出最低工资几十倍上百倍,使人民财富大量流失到少数人手中,造成严重的分配不公。
1.工资统计必须覆盖所有从业人员
国家统计局每年只统计吃皇粮的工资,工资统计覆盖面还不到从业人员的15%,这绝对真是“中国特色”。每年公布全国平均工资,百姓为自己的工资“被增长”而愤怒,这样统计只能误导政策制定者制定不得人心的政策。
世界除战乱国家外,几乎都把所有从业人员纳入工资统计范围,包括保姆、发廊理发员、饭馆洗菜工、服务员、自由职业者、农业季节性工人等。道理很简单,任何劳动者都是国家财富的创造者,不把他们统计进去那就是对他们的漠视,就相当于国家把他们抛弃,抛弃了衣食父母是忘本的不道德的行为。
统计是制定政策的指针,国家统计局的工资统计必须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的所有劳动并获得报酬的人员的工资,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数据。否则,如果只统计吃皇粮的工资,中国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动荡,和谐社会只能是句口号,人民绝对不满意。
2.国家法定最低工资应提高到1177元/月
我们以2008年人均GDP排名第11位的河北省作样本(人均GDP19363元)。2008年河北省最低工资分为680元/月、620元/月、560元/月和510元/月,本报告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一致,取最低值,即510元/月或6120元/年,在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58位,甚至有32个非洲国家的最低工资高于中国。中国吃皇粮的工资2008年涨幅高达17.2%,几乎是GDP增幅的2倍,天津等省市的最低工资9年来没作调整,有的地区虽然调整了最低工资,但其增幅也大大低于公务员增薪幅度。
中国2009年的人均GDP世界排名第99位,可我们的最低工资却排在第158位,最低工资标准显然与经济发展不相称,人民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可他们却没有因此受益。
世界多数国家的工资占企业成本的50%,中国还不到10%。由于85%的从业人员的工资过低,并且多年不作调整,使中国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资本回报比重却逐年上升。最低工资过低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
世界最低工资平均是人均GDP的58%,目前中国的最低工资只是人均GDP的25%,不及世界标准的一半。所以,中国工资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把最低工资调整到世界平均水平,即人均GDP的58%。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为3566美元,即24356人民币元,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应为14126元/年或1177元/月。这是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制定本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但不得低于国家法定最低工资。
科学、合理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最低工资一旦确定,全国私营企业的平均工资就自然形成,因为企业都倾向于用最低工资雇工。研究显示,平均工资是最低工资的2倍,也就是说,中国所有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会在2354元/月左右波动。
3.建立可比性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利益回避制度
工资高低是相对的,对比出来的,也就是说,任何工资制度的建立必须首先确定参照系,那就是人均GDP、最低工资和全国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世界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大致等于人均GDP,与全国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持平,是最低工资的2倍。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公务员平均工资是33869元/年,约是最低工资的6倍,这样对比可以说中国公务员工资是世界上最高的。因为世界多数国家公务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2倍。所以,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公务员工资标准应是这样的:如果按中国现在最低工资510元/月的标准,那公务员工资应为1020元/月;如果把最低工资定在合理的1177元/月,那公务员工资应是2354元/月。如果官员们不接受前一个标准,那他们就该认真考虑考虑百姓的工资了。
国家要制定工资法,该法律必须体现公务员与私营企业以及公务员内部同工同酬的原则,公务员工资紧盯私营企业并不得高于私营企业。参照工业化国家的先进工资管理经验,工资标准用工资基数确定下来,按照总理正副职、部级正副职、司级正副职、处级正副职、科级正副职、科员、办事员12级,每级10档共120个工资级别确定工资基数,级档标准可以交叉,工资基数固定,每年根据统计局的物价指数进行微调。工资制度一定要透明,任何公民可以查验任何公务员的工资标准。
在制定工资标准时,必须遵守利益回避制度,公务员给自己加薪为非法,任何工资标准的变动,必须经过人大通过方可生效。
4.公有制企业工资标准参照公务员工资
中国政府注资企业各行业间工资差别悬殊,这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根据2009年5月5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14家上市银行中,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人均薪酬最高,各为45.62万元/年、39.82万元/年和34.61万元/年,人均薪酬最少的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分别为13.04万元/年、14.79万元/年和15.36万元/年。中国建筑、餐饮、编织等行业的工资约在1万元/年左右,中国行业之间工资差达到了3000%,是世界平均值的43倍!
国有企业职工原则上也属于公务员的范畴,因为国有资产属于全国人民所有,人民雇用一些人经营这些企业,这和政府机关公务员的性质是一样的。在国外,凡受人民之托为人民办事的人都属于公务员的范畴。所以,公有制企业工资标准必须参照公务员工资,不能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发天价工资,变相窃取人民财富。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现在央企高管年薪定得并不高,平均薪酬也就是6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就是中国的问题,官员总认为自己的工资并不高,可这60万是普通百姓一辈子也挣不来的呀。
中国最低工资是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值为58%;中国最低工资是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值为50%;中国公务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6倍,世界平均值为2倍;中国国企高管工资是最低工资的98倍,世界平均为5倍;中国行业工资差高达3000%,世界平均为70%。这些数据就是警示,政府必须采取行动了。
社会主义中国用十几年的时间拉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没有拉出的贫富差距,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火车轨道是平行的,一条是权贵,另一条是百姓;工资要与国际接轨必须将两条铁轨平行着一起接,不能把权贵的轨了上去,把百姓的轨留在原地,这样,中国列车就无法前

为何朝鲜和韩国相聚如此近经济却差别如此大?

国家经济说的直白点,就是这个国家能生产出什么产品?这个国家的产品受欢迎程度如何?
韩国能制造在国际受欢迎的汽车和电子产品,能拍摄出风靡东亚的韩剧,但是朝鲜有什么?破烂落后的军用卡车?还是天天歌颂领袖的革命影视?
要生产出好的受人欢迎的产品。有很多要素。
一)勤劳。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族咐发达国家却很少。同样是欧洲人的后代,同样在美洲。北美和拉美的差距就十分巨大。为什么呢?就是拉美文化好吃懒做,崇尚享乐。而朝鲜和韩国呢?文化相近,一样勤劳,但是朝鲜的“计划经济体制”,做多做少都一样,谁还会勤劳工作呢?
二)比较,竞争和交流。这世界上不管什么事情,想要做好,都必须有比较,竞争和交流。有比较才有动力。有竞争才有进步,有交流才能学习。朝鲜对内是分配制度的计划经济,内部缺少比较和衫粗竞争。对外是类似闭关锁国的贸易体制,和资本主义国家拒绝来往。结果只会导致朝鲜停滞不前。就算会造汽车,造出来的汽车整体技术水平也停留在60,70年代的水平。朝鲜的这种状况,只会导致其和韩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从50年代比韩国发达,到被韩国远远超过,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科技和教育。韩国和朝鲜在50年代,科技和教育基础都很差,但是韩国向欧美,尤其是日本学习,引进,购买技术(所以韩国的优势产品和日本雷同),努力发展教育。朝鲜兆塌纯呢?引进了一些苏联技术,但是更多的是依赖。而教育,则有一大半是革命教育,和国际脱节。
因此,朝鲜和韩国地理相近,文化相近,基础相近。几十年来,经济差别却是如此巨大。就是因为这种种因素,朝鲜制造产品的能力和韩国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以此类推:
为什么韩国是经济发达国家,其饮食水平却不如我们中国?就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丰富,加工农产品的水平也比韩国强多了。
为什么美国是超级强国。就是因为美国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都能制造出风靡世界的产品。从麦当劳到微软,从通用汽车到波音客机,从耐克到F-117.日本行吗?不行。中国行吗?也不行。
为什么同样是广东省,珠三角和粤北山区差距那么大。就是因为珠三角有大量的工厂,各行各业的人才,能生产无数的产品。粤北的山区行吗?
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中西部和东南沿海的差距那么大?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东部城市像欧洲,西部农村像非洲?

为什么韩国和日本地方比较富?

如今,亚洲已经涌现出了不少高收入的国家,比如卡塔尔、新加坡、以色列、日本、阿联酋、韩国、科威特人均GDP都在3万美元以上,文莱、巴林、沙特等人均GDP都在2万美元以上。亚洲还诞生了两个世界公认的发达国家,就是韩国和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的认可度还不够高,不过发达国家也不是什么荣誉称呼,所以人家根本不在意,反正都是富裕国家。
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富起来,各有各的原因,比如如丰富的资源、绝佳的地理位置、发达国家的援助、努力发展技术和工业等等。想必大家最佩服的就是日本了。日本虽然不是亚洲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但进入亚洲人均收入第一梯队也是没什么争议的,其人均GDP一度高达4.8万美元,如今虽有缩水,但也有3.9万美元。而且,日本既没有丰富的资源,也没有辽阔的国土,人口还不少,却成了靠技术立国的发达国家。
亚洲另一个发达国家——韩国虽然跟日本一样国土小、资源少,人口也多,人均GDP也破3万美元了,但似乎并没有像日本这样受到广泛认可。不少人甚至觉得新加坡和以色列比韩国更发达,因为韩国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国、日本的技术”。比如韩国引以为豪的半导体、汽车等产业,最开始就是在借助美国日本的技术起家的。
事实上,在这一点上,日本跟韩国是很相似的,只是情况比韩国好一点。突然这样说,很多人应该接受不了,因为在一般的印象中,日本在很多高技术行业甚至比美国做得更好,怎么可能跟激慧笑韩国一样还需要美国的技术呢?这里我们得先承认日本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但不代表日本在发展初期不需要美国的碧此技术。
比如日本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汽车。日本丰田家族1933年开始做汽车,但在此之前,丰田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丰田喜一郎就开始去欧美考察和学习汽车工业了,而在此之后,他们从德国买了一辆汽车,拆解研究了两年才终于造出了第一辆车。车是造出来了,但最开始的十几年时间,他们的发展状况比我们的国产车好不哪里去。直到引进了欧美的最先进技术,并得到美国专家的亲自指点,他们才真正开始快速竖起品牌,开始满世界赚钱了。当然,最后能做到比美国同行更赚钱,日本人自身也是够给力的。
另一个重要行业——半导体,也能看出美国技术对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性。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稻盛和夫等人从美国贝尔实验室买下了晶体三极管的专利许可,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开始上路。日本大大小小的甚至毫不相干的企业纷纷加入其中,都赚得盆满钵满。不过,虽然后来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产值超越了美国,但不可否认美国的技术是一粒种子,没有这粒种子,日本人是很难发现这么个赚钱的行业的。后来,韩国企业得到了这粒“种子”,竟然做得比日本人更赚钱了。
可见,日本和韩国能快速富起来,都在不同程度上仰仗过美国的技术。为什么后来日本半导体行业衰落了?很大程度上就因为美国在技术转让上“拉明含偏架”,让韩国半导体企业有机会优先获得最先进的技术。不过,日本也走出了一条不靠美国的道路,即在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高精尖”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如今基本实现了技术的自主甚至领先。

为什么都是发达国家?韩国、日本会比欧美的人民幸福感低!19.6.29

为什么亚洲二战后崛起的发达国家日本、韩国的人民,会比老牌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民工作压力更大、生活节奏更快、幸福感弱?

下文给了一个站得住脚的答案- - -即本国货币(韩币/日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

当今世界,各国货币在国际贸易的排位中,美元、欧元居第一档,用来结算/支付的比例在70%-80%;其次是英镑和日元,结算比例在10%内;而人民币呢,估计约3%!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韩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如果想购买更多的外国商品和服务-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比如矿资源、石油、粮食、高新科技产品(尤其是资源匮乏的韩国和日本),必须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美元/欧元)。举个例子:石油很重要,对吧?国际贸易中石油的交易货币是美元!

这也解释了二战后,韩日依靠美国的战后援助,拼命的发展制造业,拼命的提高企业的产出效率和科技创新,拼命的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让枣巧(三星、索尼、现代、丰田),然后拼命的出口给欧美国家的人民,因为韩日“坚信”经济发展唯有倚重贸易出口,内需靠不住!所以韩国人、日本人的工作比美国人更高压、更节奏快,唯有这样才能保持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长年累月的贸易顺差,韩、日积累了巨额的外汇!

我们的祖国也是这样的,改革和开放,走着韩国和日本的老路,依靠物美价廉的商品出口,我们企业辛苦赚取的美元,最后经过政府储备起来,要么是美元现钞的形式、要么换成了美国国债,总数字高达3万多亿美元。但是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的矿被挖的差不多了,我们的河流被污染了,我们时常都是雾霾天.....更值得警示的是,我们的巨额外汇储备更多时候只是数字,沙特的美元外汇可以买到美国的战斗机,我们的呢?从49年建国到现在,美国连一架战斗机都不卖给我们,我们只有买苏联次一点战斗机来自主研发和缓慢追赶。而今天呢?为了封锁华为,美国连芯片都不让我们买啦!我们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要打折扣的。
美国,靠美元的国际化地位,依靠年年巨大的贸易逆差,撸着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羊毛。比如:进口韩、日、中的商品总值一直高于出口的,而缺口就依靠印刷美元和发行国债来补齐;自己悠闲的喝着咖啡,享受着别人的汗水。这个游戏是美国制定的规则,只要保持美元的国际地位,全世界认可美元,这个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
这听起来挺打击人的:我们在准备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开始努岩兄力奋斗的时候,其实是在别人设计的规则里努力奋斗!

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努力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我们要摆脱控制,希望世界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总额占比15%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2019.7.7

今天再次读自己写的东西,愿景是提高本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推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进而走向金融强国的道路。

补充一点,我们国内货币市场的人民币是如何一点一点多起来的?目前我能总结有3个渠坦键道:

一是、贸易顺差,前面有讲3万亿外汇储备,直接等同于累计向国内增发3万亿美元的人民币。

二是、政府投资,中央通过国债/地方通过政府债向人民银行筹集资金,投资我们常见的高速公路/高铁/桥梁等基建项目和其他,拉动相关的水泥、钢铁、建材等众多行业。例子有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4万亿。

三是、货币政策,人民银行降准,释放银行们更多的资金,用于借贷给企业,进而在市场中流通。

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多了,多余的人民币势必追逐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上涨,甚至产生泡沫。在中国,一般多余的人民币,流向证券市场和楼市,以及投资某些行业!这可以说明为什么楼市的上涨是必然的!

2020.12.19

又回来读自己胡写东西,想起前段时间看了些讲1985年美国日本的广场协议。当时背景是“当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日元在国际贸易中占尽了便宜,美日贸易中日本一直是巨大的贸易顺差,所以美国觉得不公平不开心,意图逼迫日元升值”,最后1985年双方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兑美元有序逐步升值。随后5年,因为美日的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未来升值是高概率即将发生的必然事件,所以后续一直到1989年日本经济又有一波热潮,国外资本又不断融入日本,进入房市股市,又推长一波。随后这种无实体支撑的狂热,资产价格(房价/股价)已远远远高于其真正价值,最后泡沫破灭。

回看日本,又想起美国总是说中国操作汇率,人民币严重被低估。果然,记得应该是在18年人民币兑美元最高已破6块,当时人民币升值迅速且预期强烈,不过好在后面又回到了7时代。最后路漫漫,一面是增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的比重,一面是稳定人民币的升值贬值波浪,两个方面稳步协同像前推进。希望明天会更好!

日本和韩国哪个国家综合实力更强一些?

日本在综合国力上强于韩国。


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几个指标是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
一、面积:韩10万平方碰羡猜公里
日37.7万平方公里
人口:韩5100万
日1.26亿
经济:韩1.531万亿美元 人均29743美元
日4.872万亿美元 人均38428美元
二、2015年数据:
1、国际竞争力排名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
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第6位;韩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26位。
2、日比韩要国际化一些,商品全球化更高。日本社会比较有积淀,各方面都有一套成熟的机制。韩国人有点用力过猛,注重外在,流于形式和外表,导致他们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相对匮乏。
三、经济。根据数据统计,日本GDP的总量为接近六万亿美元,人均GDP四万余美元。而韩国的话,GDP总量仅为1万多亿美元,人均GDP为两万美元。所以,从日本与韩国的比较得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日本都远远大于韩国。在经济层面,日本是强于韩国的。
四、军事方面。
1、空军:日本没有远程导弹,韩国不仅拥有远程导弹,而且军演相当频繁,在空军方面,韩国强于日本。
2、海军:日本拥有准航母,能够搭载垂直起降的F-35B隐身战机,而韩国在海军发展上一直比较缓慢,所以海军,日本强于韩国。
3、“全球火力指数排名”韩国排在日本前面,目前韩国的现役总兵力62.5万人,日本为24.7万人;后备役韩国520万人,日本则是6.33万人;韩国的国防开支为392亿美金,日本461亿美金;这样粗略对比一下,韩国的优势是大于日本的。日本唯一占优势的应该就是海自,日本海自的实力明显强于韩国海军,日本的潜艇实力明显高于韩国。此外派袜,还有军工企业发展,军费支出等,所以两国在军事方面的综合实力,日本稍强于韩国。
五、在科技发展上,从诺贝尔将得主数量还是科研经费中或是技术专利数量上,都能看到日本高于韩国。
六、文化:
1、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七、综合以上,日本在综合笑型国力上强于韩国。

说下中国,美国,英国,韩国,日本这几个国家,各个优点和缺点。

美国:
优点: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政策灵活,可以很方信激便的吸收各国人才,经济极为强大,随之其他的军事科技教育方面也很罚单
缺点:移民同时带来很多问题,社会治安状况不好,而且存在其他发达国家不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
英国:
有点:传统稳定的老牌发达国家,社会稳定,民众普遍素质水平较高
缺点樱姿:缺少生气与活力,政治上越来越依赖美国
韩国:
优点:非常城市化,90%人口在城市,有美国的大力支援,新型行业实力雄厚,民众极端的支持民族产业
缺点:地理位置敏感,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可能战争的最前线。政治经济都依靠美国,无法有独立自主的政治。民众看似嚣张实际极度自卑。
日本:
优点:经济极为强势,各种工业十分发达,并且在全世界有良好口碑,民滑颂袜众普遍工作积极,注重礼仪,很受西方国家欢迎
缺点:与邻国关系一直不好,政治上极弱,甚至无法有正式的军队,军事及政治上完全依赖于美国。国土面积过小,使得发展局限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国:
优点: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民族自豪感强,物产丰富,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容易获得全世界的关注,发展潜力大,政权高度集中且稳定,使得政治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头地位。军事实力很强,民众普遍聪明而且能吃苦,有很顽强的奋斗精神。
缺点:经济底子太薄,为了快速完成原始积累,牺牲了很多长期发展的利益,人口压力太大,9亿农民带来很多农业过剩人口,使得贫富差距短期内难以解决。意识形态还没有得到全世界的认同,属于外有人盯着随时往里面钻,内部又有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韩国和日本,哪个科技比较好?

从体量来看,日本高出韩国不少,日本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机床技术,核技术开发,医疗科技,机器人技术,光学仪器技术,环保科技,新能源技术,化学技术等都处于世界最高水平那一梯队里。韩国作为新星科技强国自然而然要强占别人的“地盘”目前韩国在汽车,造船,芯片,通讯设备,建筑,半导体等行业后来居上,处于世界领先,对美日等企业冲击较大,尤其是对日的汽车信洞业,船舶业,半导体,建筑业,电子电器等行业带来不小影响,对美国的通讯,存储设备,芯片等行业也带来很大冲击,在我刚来,韩国已经成为了第二个日本,只不过由于韩国国家体量跟日本都慎坦薯差距很远,所以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说,不像上一次危机(日宽者本崛起)那样,破坏那么大。总体而言,日本科技肯定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韩国还是要强不少。

朝鲜与韩国的差距为啥这么大,历史与现代

我认为就朝鲜与韩国相比较,两者根本上的差别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别,而表现出来的最大的差别在于灵活性的差别,韩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给我们的感觉要更加活跃和自信。这与很多的因素有关,比如大国的作用、两国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国内政治环境、领导人等等。因为朝鲜没有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内部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是落后的。但是朝鲜也不想这样啊!这和朝鲜的历史和现实环境是分不开的。冷战时代朝鲜有前苏联的支援,经济上没有什么困难,前苏联解体后,外部经济援助断绝,朝鲜的经济就发生了危机。可是此时的外部形势对朝鲜是不利的:苏联不复存在,俄罗斯国力虚弱、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但是一方面实行无敌国外绝纤启交,同美韩交好,一方面由于由于自身实力,不足以担当苏联的角色,也顾不上朝鲜;与此同时,美国一家独大,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加紧对非苏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中国是其最大目标,要包围中国,朝鲜自然是首当其冲,对朝鲜发出恐吓,加强韩国军事实力,在国际上孤立丑化朝鲜,此时的朝鲜可谓内外交困(就是在那时,朝鲜方面提并如出了“先军政治”和自己制造核武器)。这种不利形势一直延续下来,没有根本上的变化。朝鲜实在是没有条件搞对外开放。 不仅如此,就内部看,朝鲜的领导人似乎不够大胆,对改竖族革的步伐比较…迈不开,我对朝鲜内部体制不甚了解,所以不好说了。
满意请采纳

同样在朝鲜半岛为什么朝鲜和韩国的经济状况相差很大?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数碰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薯罩谈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闷扰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朝鲜从2000年以来已把强国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由于半岛目前的不战不和的态势,朝鲜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沉重的军费负担仍将继续拖累朝鲜国民经济的发展,朝鲜只能继续采取“建设与军事并举”的方针。朝鲜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对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的高投入,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军工生产却发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不仅直接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也排挤了民用生产资料的生产。目前,朝鲜人口总数为2300多万,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据外电报道,近年来朝鲜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军费支出为56.6亿美元,占GNP的26.7%。这种巨额的军费不能不严重阻碍并延缓朝鲜现代化的正常进程。
东欧剧变和苏联崩溃,使朝鲜失去了原来与这些国家协作保有的战略物资来源和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停止与朝鲜进行易货贸易后,朝鲜又没有足够的外汇继续进口石油、棉花、焦炭等战略物资;而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开放市场,又使许多朝鲜商品失去了竞争力。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封锁和制裁,进一步缩小了朝鲜的国际经济空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东欧剧变后,在美国要求停止与朝鲜进行贸易,否则西方国家不提供贷款的压力下,东欧等国家都停止了与朝鲜的正常贸易,导致出现了朝鲜有竞争力的商品也无处输出的局面。1995~1997年连年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朝鲜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能源、原材料的短缺和工业生产的瘫痪,使朝鲜不仅难以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而且不得不砍伐森林作为工业和民用能源,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恶性循环。与美国进行的核对峙,使安全问题陡升为最紧迫的课题,致使朝鲜无法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结果更加恶化了经济困境,逐渐降低了国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解决方法和越南一样:加快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国家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裁军放权,改变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模式,逐步将经济管理权下放,采取按劳分配制度,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积极性,鼓励发展个体和私人经济,扩大市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增至10.68亿美元。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
进入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五五”计划(1982年~1986年)和“六五”计划(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1984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1%,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57美元
(三)调整改革发展阶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开始实施第七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可是,1992年12月当选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选总统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后提出了“新经济五年计划(1993年~1998年)”。在此计划中提出行政改革、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1992年与中国建交。由于韩国具有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199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1995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势头,增长甚至超过1994年,达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10037美元)。1996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韩国出口下降和设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回落为7.1%,可是,在这一年韩国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这标志着韩国基本上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1997年10月开始韩货价值暴跌,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之中。97年11月末,韩国可用外汇储备降至73亿美元,陷入无法支付外债之困境。韩国政府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并于12月1日与IMF签订了金融救济协议。55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救助计划实施后,不稳定的外汇状况随着1998年1月韩国政府同国外债券组织签订短期外债向中长期转换的协定后开始趋于稳定。以IMF的金融救济为契机,韩国摆脱了全国范围的危机。而受到金融危机洗礼的韩国经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改革中的韩国经济,于2000年显示出有力的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增长3.8%。2002年新当选的卢武玄总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经济施政纲领。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7.0%。而2003年仅增长3.1%,国内生产总值为6012亿美元,人均为12646美元。
纵观韩国经济的发展,“根据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的研究,韩国经济的主要转换增长时期(transitional growth)为1963年~1983年。1963年随着第一次经济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业化正式启动。1970年韩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韩国经历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1980年负增长后经济得以恢复,并在经济稳定基础上促进自律化、开放化。”而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挫折之后,韩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韩国不同历史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评价
通过韩国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促成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宏观角度来讲,韩国处于后发展国家可以利用更发达国家技术革新成果,“浓缩”工业化进程之优势地位;以及超越传统贸易理论所指出的一个出口国需先在本国国内市场上充分收集消费者偏好使其成熟后再向国外市场扩张的漫长过程;还有对像韩国这样资源匮乏国家,战后节约资源型技术得到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发展中资源匮乏束缚得到大大缓解;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即“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贸易将使双方受益,而后者比前者受益更多”又一次得到部分验证。而从韩国本身来讲,政府实施的以下几种经济增长战略不能不为其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的“定向”和“导向”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作用。对韩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政府规划、指导、管理和调控经济。其主要手段是:首先,运用经济开发战略,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方向。韩国政府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经济活动重点由国内市场转向国外。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出“重化工业化”经济开发战略,80年代以后,又提出“技术立国”等。其次,根据经济发展远景目标,制定五年经济开发计划,以自由与计划相结合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政府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开发计划。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各项经济政策、法规及措施并加以执行。第四,韩国政府首脑亲自干预经济。由于政府将干预经济活动视为其重点职能之一,所以,政府最高层直接干预经济、直接处理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初期是比较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韩国当时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是旨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由政府充当其经济活动的总指挥。政府主导经济的主要手段为宏观经济决策、计划指导、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干预,经济立法和行政手段等。然而,这种依靠政府主导,30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自有其弊端。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制度演进存在路径依赖。由于政府主导的企业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的安排,造成了企业对政府的强力依赖。韩国大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优惠,竞相不计后果地扩张,沿着规模扩张的路径走下去。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大企业集团没有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创新;企业的高负债、财务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集团的制度缺陷,终使企业管理失控。到1997年金融危机时,大企业集团纷纷倒闭也就不难理解了。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另一弊端在金融体制上表现显著。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是一个金融市场,根据市场信号运用市场运行规律,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相关部门中去,推动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可是在韩国,其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使然,金融业的职能仅是行使政府指令、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政府决定利率、存贷、投资等,使金融机构丧失了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动因,大量的呆账成为其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扭曲与滞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将其所有弊端都展现给国人,使其始于90年代初但又未能痛下决心的改革调整不得不真正使上轨道。政府由此转向旨在减少干预、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场秩序、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上。政府这种由主导经济向重点规划经济的角色转变,使如三星电子这样的大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韩国现任总统卢武玄当政之初提出的四大经济施政纲领,并非言之无物。首先提出确立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具体包括建造易于创业的环境、构筑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构筑先进的金融基础系统和进行财政税收改革。在建设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中,提出要用东北亚时代的视野,构筑以物流中心基地与国际化金融为两翼、围绕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务中心。而建设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和面向广阔未来的农渔村社会都有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基本完成其使命,成为其历史的一部分。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六十年代初韩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继续发展以进口替代产业为主的内向型经济,建立独立的、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和人民所需要的产品尽量不进口或少进口;其二,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通过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选择后者,使韩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韩国当时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资本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势,为韩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来讲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源于其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措施。概括起来韩国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其一,以比较优势为其出发点。针对缺乏原材料、资金不足但劳动力丰富的现状,韩国决定了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其二,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保持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能够适时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三,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出口。尽管这些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随着外部压力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在出口企业的发展初期,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不平衡增长战略。韩国在增长方式的选择上,理论上受经济学家哈士曼(A.D.Hirschmann)的“不平衡发展论”的影响,认为在短时间内可以牺牲部分产业和工业部门而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业,通过发展重点产业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⑰]。在财力、物力和技术积累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同时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因此,选择“倾斜式”的重点投资,“不平衡中求平衡”发展,采取“先工后农”,“先出口后内需”,“先轻后重”,“先大后小”,“先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后一般产业”,“先增长后稳定”,“先速度效益后技术效益”,“先内涵后外延”,“先效率后公平”以及“先增长后发展”等一系列经济不平衡增长战略。
对于韩国所推行的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62年至1971年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韩国重点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的轻纺工业,增加出口创汇,以此增加对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资金的积蓄,取得显著成效。而70年代初期起,由于重点转向重化工业过程的过急过猛,出现了对重化工业的重复、过剩投资,降低了经济效益。再则,效率与公平上的不平衡,出现经济增长之同时工潮迭起等并非完美之现象。但从本质上看,应该说不平衡增长实际上是一种交错的平衡增长。
(四)与国际经济变动协调的产业政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韩国在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及时捕捉和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以其协调的产业政策来调整其产业结构。80年代开始,韩国开始推行国际化,力图把其企业全面推向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冷战结束后,随着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发展经济,韩国更加强调其经济的国际化、世界化发展,同样,这符合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潮流。
(五)高科技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及其人力资源要素的支撑。韩国历来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而此战略得到产业界的普遍赞同,认识到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素质。韩国的大企业大都创办了职工业余学校、职工训练所、人力开发院等职工培训机构。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现任总统卢武玄提出的“构筑技术中心的社会”经济施政纲领,体现了韩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中,以高尖端科学技术立国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