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年出版了密茨凯维支的《歌谣和传奇》第一卷,1823年出版了这部书的第二卷。这部诗集,包括他的诗剧《先人祭》第二、四部和长诗《格拉席娜》。密茨凯维支在《先人祭》第二部中,通过对一个恶霸地主亡灵的描写,揭示了当时波兰社会的矛盾和贵族地主对于贫苦农奴的欺压,并隐晦地揭露了沙皇的民族压迫。剧中写道到处是沉默,到处是黑暗,怎么办,怎么办?”后来发表的《先人祭》第三部更是一篇直接揭露沙皇政府、控诉沙皇罪恶的檄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密茨凯维支敢于捍卫波兰民族的利益,发出争独立、求解放的呼声,确属难能可贵。

〔波兰〕密茨凯维支《致聂门河》爱情诗赏析

〔波兰〕密茨凯维支《致聂门河》爱情诗鉴赏

〔波兰〕 密茨凯维支

那黄金时代的水流到哪里去了?

我常常在河里玩水,我们很想滑过水面,

一直到寂寞的荒野,就在那里,

青春可以掩藏心头的怯弱和不安。

那里,洛拉解散了柔软的发辫,

惊奇而得意地向水中的影子凝视。

我的热烈的恋爱的眼泪却模糊了

她的映在这银色的水波中的影子。

聂门河啊,那水源哪里去了?

它很愿意给我这样的希望的梦和幸福。

哪里是我的前途无量的童年?

哪里是我的友人? 我只徒然地关注!

哪里是我的曾在水中照影的洛拉?

一切都去了,我的眼泪又怎样留住?

(孙用 景行 译)

“恋爱过,生活过,写作过”,法国大作家司汤达曾在他的墓碑上对自己那并不漫长的一生作过如此简短的总结。里面虽然充满了对不虚此生的自豪,但同时也隐约流露出一丝惆怅和失落的情感。人生在世,好象总是在匆匆忙忙地赶路,似乎一直在毫无间歇地寻觅。转瞬间,那五彩的年华,那迷人的时光,都不知不觉地从身旁滑过了。而当他一旦放慢或停住了脚步,再回首自己的生活足迹的时候,方才忽觉犹如一场梦,两手空空。失落,人生中最苦涩的情感,便油然而生。此时,最先映入其脑海的,自然就是那一件件令人难忘的往事。于是,人们又往往要调转“脚步”,要向回寻觅,寻觅那逝去的童年、逝去的青春、逝去的爱和那逝去的梦。读了密茨凯维支的这首诗,我们也情不自禁地为诗人的情感所打动。

也许是长期漂泊,思念故里。也许是树高万丈,叶落归根。总之,我们的男主人公已经在人生的旅途上走过了一段相当的路程。当他“返航”的时候,当他重游那旧日的场景——聂门河的时候,顿觉时过境迁,万事皆变,不禁感慨万分。“那黄金时代的水流到哪里去了?”诗人通过向聂门河的大声发问,以抒发自己失落的情感。“聂门河”,故乡的河,是他童年之梦的目睹者,也是他们初恋时光的见证人。望着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流水,往事历历在目,童年的梦和青春的情便愈见清晰起来:“我常常在河里玩水”,诗人仅用一句话,就把一幅天真、无邪、好动的儿童画勾勒出来。“我们很想滑过水面”,诗人通过从“我”到“我们”这一人称的变化,巧妙地描写了主人公的成长和初恋。因为他们不再是简单地“玩水”,而是“很想滑过水面”,“一直到寂寞的荒野”,因为“就在那里,青春可以掩藏心头的怯弱和不安。”写到这里,我们的女主人公方才露面,”那里,洛拉解散了柔软的发辫”,一展她迷人的风采和初熟的青春。而“我的热烈的恋爱的眼泪却模糊了/她的映在这银色的水波中的影子。”这真是一个炽烈、纯朴的初恋景,一幅自然、美丽的山水画! 也许这是我们的男主人公怎么也无法忘掉的一幕。

所以,当他旧地重游的时候,首先要询问的便是“聂门河”,“聂门河啊,那水源哪里去了?”很明显,诗人并不是在感叹河水的枯竭,而是这不尽的流水、这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我的前途无量的童年”,“我的友人”,“我的曾在水中照影的洛拉。”而所能留下的则只是眼泪。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游子归乡的“凄凉场景”。而此情此景,又不禁使我们想起了那首歌曲:

……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

〔波兰〕密茨凯微支《青春颂》赏析

《〔波兰〕密茨凯微支·青春颂》经典诗文赏析

到处是没有心、没有灵魂,

只有骸骨的人们,

青春!把你的翼翅给我吧!

我要翱翔于这死灭的世界之上,

向幻想的天堂的境界飞行,

那里:神圣的热情产生了奇迹,

洒下了新奇的花朵,

以希望掩复着它的黄金的光明。

衰老已经将他遮蔽了——

那低垂着打皱的额头的人,

他只模糊地望着这世界,

用了他的疲倦的眼睛。

青春!从低低的地平线上,

飞吧, 象太阳一样地照临,

炽热地穿过了

这人类的大群!

向下面望着!那里,

永远的雾遮掩着

这没落于懒惰和混乱中的国境:

正是大地本身!

望着! 在那不动的死水上,

有一种爬虫负着甲壳爬行:

它正是船哪,又张帆,又掌舵,

追逐着更小的爬虫,

忽而浮起,忽而向深深的水里下沉,

它不管波浪,波浪也不管它,

忽而在礁石上碰碎了,水泡似地,

谁也不知道它的死和生:

这自私的人们的命运!

青春! 生命的美酒使你甜蜜了,

只要你把它与别的人均分,

我们的心都感到天堂的欢乐,

只要有金线连系着它们!

年轻的朋友们,联合起来!

大众的幸福是我们的方针;

以团结而坚强, 以热情而智慧,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前进!

幸运的是那些在斗争中倒下,

作为向着光荣之城去的阶梯,

奋不顾身的人们。

联合起来,朋友们!联合起来!

不管这路的崎岖和溜滑,

不管暴力和软弱阻挡着前进:

我们要以暴力抵抗暴力,

软弱呢, 幼小时就要知道怎样战胜。

谁如果在孩子的时候敢斩断多头蛇,

他也就能扼死人马怪, 到了成人,

他也能争取天堂中的月桂,

他也能拉出地狱里的牺牲。

粉碎理智所不能毁坏的一切,

达到目光所不及的远景:

青春!你的手臂恰象是电闪,

你的飞翔恰象是老鹰。

嘿! 肩并着肩吧!在这地球上,

我们要用链子连系着我们,

我们的思想集中于唯一的焦点,

在这焦点上,也集中我们的灵魂!

你这古老的地球! 去吧!

离开你的地盘!

我们要推着你走向新的路程,

一直到你脱下霉烂的皮壳,

记起了你的鲜绿的时辰!

象是在黑夜的混沌的国里,

一切喧哗的分子正在纷争,

上帝一发出大力的“指挥”,

物的世界就在坚固的轴上站定,

大风呜呜,波浪汹涌,

闪耀着天上的星星——

空洞的黑夜也这样统治着世界,

一切情感的分子正在纷争,

那时,爱却升起了火焰,

灵的世界就从混沌里诞生,

它将在青春的怀中孕育,

与它永远结合了的是友情!

大地上的无情的冰雪,

和遮掩着光明的成见一齐消隐;

敬礼! “自由”的晨曦!

“拯救的太阳正跟着你上升! ”

(孙用 景行 译)

这是作者大学毕业后于一八二○年写成的最早的抒情诗。全诗一开始,作者便用忧伤而悲愤的笔调描绘了一个“黑夜的混沌的国”,到处是没有心、没有灵魂而只有骸骨的人们。那麻木的、低垂着打皱的额头的人, 用他的疲倦的眼睛模糊地望着这个混乱而懒惰的世界。古老的地球已经“死灭”, 开始“霉烂”。然而,作为波兰“在异族压迫下的时代的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 所希求的是解放” (鲁迅语)的密茨凯微支,并没有因此消沉、绝望、无可奈何, 而是赞美青春,呼唤那“新与力”的象征的青春。 “青春,把你的翼翅给我吧!/我要翱翔于这死灭的世界之上。”诗人进而号召众多的朋友们, “联合起来! ”不要做那种“谁也不知道它的死和生”的自私的人们。只要奋不顾身,为了祖国的独立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自由,即使在前进的途中倒下, 也是幸运而值得自豪的。敌人的暴力和自己的软弱都阻挡着民族解放事业的前进。诗人深深知道,对瓜分自己祖国的那些凶残的强盗来说,一切顺从、乞讨和温和敦厚的劝说,都不会给人民的幸福带来丝毫好处。诗人终于怒不可遏地发出了“我们要以暴力抵抗暴力”的吼声。至于软弱,在幼小的时候就知道怎样战胜!诗人满怀信心地展望: 我们要推着这古老而霉烂的地球,走向新的路程,恢复地球那曾经有过的鲜绿。对祖国的爱燃起了光明,灵的世界经过青春的怀中孕育之后,就会从“混沌” “空洞的黑夜”里诞生。到那时, 人们不再没有心、没有灵魂,眼睛不再疲倦,大地上无情的“冰雪”和一切阻拦光明的东西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自由的晨晖将永远照耀着这个鲜绿的灵的世界!

波兰民族可谓多灾多难。 自从一五六九年同立陶宛联合组成由波兰贵族统治的国家, 到密茨凯微支生活的时代,波兰于一七七二年、一七九三年、一七九五年三次先后被普鲁士、奥地利和帝俄瓜分,波兰人民生活在血与火之中。 而诗人一生的经历更是坎坷不平: 逮捕、监禁、放逐、流亡,最后客死异乡。正是祖国人民的悲惨遭遇使得诗人振臂疾呼,敌人的暴力使诗人怒火中烧,而自私者的软弱、畏缩与麻木又使诗人痛心疾首。于是,诗人唱出对青春的颂歌,号召青年们起来推翻旧世界, 建立新的生活。

在全诗的结构上,很明显有两条主要的线索, 其一是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赞颂青春,反复咏叹青春的新美与力量, 描绘了一个美丽灿烂的理想前景。其二,诗人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刻画了这个“一切情感的分子正在纷争”的空洞的黑夜统治着的现实世界。这实际上是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通过这种对比, 那古老、懒惰、混乱、自私的旧世界与光明、幸福、自由的新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理想是那样迷人,现实是这样令人触目惊心。于是自然而然,诗人呼吁: 用链子连系着我们, 以团结而坚强,年轻的朋友们,向着理想, 我们前进!

诗人的呐喊,立即从波兰青年们的胸膛内传出了回音,尤其是在十年后的一八三○年得到了最洪亮的响应:一八三○年华沙起义时,年轻的战士们传唱着《青春颂》,投身于弹雨枪林之中, 置身于血与火的考验,其影响之巨,不言而喻,可以这样说, 华沙起义不仅仅考验了波兰的爱国志士, 也同时考验了诗人的这首《青春颂》,而战士们的众口传唱,无疑是对《青春颂》最公正、最权威的评价!

(王毅)

〔波兰〕密茨凯维支《写在卡罗林娜·雅尼什的纪念册上》诗词原文及赏析

写在卡罗林娜·雅尼什的纪念册上

〔波兰〕密茨凯维支

当一群一群的候鸟在空中哀鸣,

躲避着冬天的风雪,飞向远方,

不要谴责它们,朋友,沿着熟悉的道路,

鸟儿们还要回来,到了春天的时光。

但是,倾听着它们的声音,请你记起我!

只要希望重新对我的命运放出光芒,

我就立刻驾着欢乐的翅膀离开那里,

迅速地飞回北国,回到你的身旁!

(孙玮译,选自《世界名诗鉴赏辞典》)

【赏析】

密茨凯维支一生从事革命事业,写下许多革命诗篇。

卡罗林娜·雅尼什是诗人在俄国的密友,她终生深爱着密茨凯维支,但革命斗争使两人分开了。诗人在1829年离开俄国时给她写下了这首情深意切的诗。

诗人在1829年5月,离开彼得堡到德国。两人依依惜别:“当一群一群的候鸟在空中哀鸣,/躲避着冬天的风雪,飞向远方,”这远方可能是指德国,也可能是一种泛指。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他后来到过罗马、巴黎、土耳其,就是没有再回到俄国去。但那条“熟悉的道路”,还深深铭记着,它唤起诗人许多回忆。“请你记起我”,是诗人深情的呼喊。她的确记着诗人,并曾将诗人的许多诗译成德文和法文。

诗人期望波兰革命胜利,在“我的命运放出光芒”的时候,“回到你的身旁!”但不幸的是,1854年俄土战争爆发,诗人在土耳其组织犹太人和哥萨克人的军队时,不料染上流行病霍乱,死在异乡!两人终未能再次相会。

全诗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人所表现的真诚友谊更是感人至深。密茨凯维支的诗品和人品如此和谐地统一,给后人的启迪是深远的。

(陈绍伟)

《青春颂 [波兰]密茨凯维奇》读后感

没有心,没有灵魂,只有人民的骸骨,

青春,请你赐给我一双翅膀!

我要飞翔在这死灭的世界之上,

我要飞向幻想的天堂,

在那里,热情创造了奇迹,

撒下了新奇的花朵,

以金色的画像显示着它的希望。

当一个人走向垂暮的时候,

他不得不低下他那打皱的额头,

用他的迟钝的目光,

只看见他身边的世界。

青春,飞吧!

从地平线上高高地飞起,

以太阳的光照,

穿透这密集的人群。

你往下看!那里,永不消失的云雾

遮盖了泛滥着怠惰旋涡的土地,

这就是我们的大地。

你看!在那一动也不动的死水之上,

冒出了一只负着甲壳的爬虫,

它就是一只船,既张帆,又掌舵,

在本能地追赶着一只更小的爬虫,

它跳起来了,一忽儿又深深地钻入水中。

它不去触碰水浪,水浪也不来犯它,

可这时候,它像水泡似地,在礁石上碰得粉碎。

谁都不知它是活着,还是已经死去,

这就是自私者的命运。

青春!生命的美酒会给你带来甜蜜,

只要你和别的人一起品尝。

每当你将全线连接着天堂,

你的心就会陶醉于天堂的欢乐。

年轻的朋友,让我们走在一起,

大众的幸福乃是我们的目的,

团结就是力量,热情才有智慧。

年轻的朋友,让我们走在一起,

幸福属于那些在痛苦中倒下,

奋不顾身地给别人

提供了通向光荣之城的阶梯的人们。

年轻的朋友,让我们走在一起,

尽管道路崎岖和艰险,

暴力和软弱使我们不能前进,

要以暴力反抗暴力,

对软弱,从小就要学会去克服它。

如果摇篮里的孩子敢于斩断多头蛇的头,

他长大后就会掐死马怪,

就会从地狱里拿来牺牲,

就会去天堂里争取月桂。

去吧!去那目光莫及的远方,

摧毁理智所不能毁坏的一切,

青春!你的手臂就像雷电似的威风,

你的飞翔宛如雄鹰般的矫健。

嘿!肩并着肩,用我们共有的链带

把这个地球缠住,

把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都射在一个焦点上,

然后,在这个地球上占住一块地盘。

我们要把你推上新的道路,

一直到你脱下发霉的皮壳,

记起你的绿色的年代。

在一些黑夜和混沌的国度里,

爱争吵的分子正在大声喧闹,

上帝大叫一声:“站起来!”

物的世界就牢固地立于定位上。

大风呼啸,洪水泛滥,

天上的星星在闪灼。

在人间还是一片沉寂的黑夜,

情欲的因素还在不断地争吵,

可那里升起了爱的火焰,

混沌中出现了灵的世界,

青春将它拥抱在自己的怀中,

友谊和它永远结合在一起。

大地上无情的冰雪

和遮掩着光明的成见一齐消匿,

欢迎你,自由的晨曦,

拯救的太阳在跟着你升起。

(张振辉译)

【赏析】

《青春颂》是诗人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抒情诗。该诗写于1820年12月,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学生爱国民主活动高涨的年代。刚刚参加工作的密茨凯维奇,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 *** 洋溢地写下了这首充满鼓舞力和感染力的诗篇。虽然“颂”是古典主义文学惯用的诗体形式,诗人却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抛弃了那种墨守成规、平稳克制的风格,以长短不齐的诗行、抑扬顿挫的音节和瑰丽热情的语词表现出异常活跃的浪漫主义情怀。除此之外,诗人还广泛运用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把昏暗的现实与可能的未来并置,让读者在感受巨大的反差的同时,做出准确的判断。

诗歌一开始,诗人就立场鲜明地批判了“死灭的世界”,歌颂了“幻想的天堂”。在诗人看来,“死灭的世界”里居住着“没有心,没有灵魂”,只有骸骨的人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失去了青春朝气,额头布满皱纹,目光已然迟钝,苟安于世;另一部分人即使还年轻,却在“死水”般污浊的社会里争名夺利,虽生犹死。这样一幅懒惰的、混乱的、没落的、腐朽的生活画卷,既是泛指,也是对波兰现实状况的深刻揭露。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们”要凭借“青春”赐予的双翼,飞出云雾弥漫的“死灭的世界”,飞向充满热情、新奇和希望的“幻想的天堂”。

进入第四诗节后,诗人直接以激昂的笔锋高歌青春的伟力。青春不但能够像太阳那样“穿透”蝇营狗苟的人群,还具有“雷电似的威风”、“雄鹰般的矫健”,帮助“年轻的朋友”团结一致,勇于拼搏,顽强奋斗,排除万难,“摧毁理智所不能毁坏的一切”,“去那目光莫及的远方”。更为可贵的是,青春的伟力堪与上帝的神力相媲美。太初之时,我们的世界只有“黑夜和混沌”,上帝让“爱争吵的分子”趋向平衡,使“物的世界”“牢固地立于定位上”。现实社会里,“情欲的因素”纷争不断,“人间还是一片沉寂的黑夜”,青春孕育出“爱”,哺养着“灵”,将“友谊”种进年轻人的心里。最后,青春使“无情的冰雪”和“遮掩着光明的成见”消散,诗人热情地伸开双臂,欢迎“自由的晨曦”和“拯救的太阳”。

我们看到,诗人一方面强烈地感受到古老的封建贵族社会行将灭亡,另一方面也坚信崭新的社会正踏着青春的步伐走来。他将自己的这种改变现状、追逐光明、呼唤自由的愿望融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号召广大年轻人团结在青春的旗帜下,为“大众的幸福”奋不顾身,其豪迈的气概、分明的爱憎、博大的心胸、不懈的追求,令读者振奋不已。无怪乎此诗一出,便迅速在进步青年中广泛流传,成为1830年华沙起义时鼓舞士气的战歌。而今,距离诗人写下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已经近两百年了,时代前进了很多,社会发生了变化,可是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无限渴求,同样激荡着我们年轻的心灵,带领着我们勇往直前。

(蔡海燕)

兰波的诗歌

夏日蓝色的夜晚,我将踏上小径, 拨开尖尖麦芒,穿越青青草地: 梦想者,我从脚底感受到阵阵清新。 我的头顶凉风习习。 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 无尽的爱却永入我的灵魂, 我将远去,到很远的地方, 就像波西米亚人, 顺从自然——快乐得如同身边有位女郎。 ——兰波 《兰波作品全集》

5、唯一无法忍受即事事可忍受。 ——兰波 《心之全蚀》

6、我走到户外,如果一束光将我刺伤,我将死于苍苔。 ——兰波 《兰波作品全集》

7、生活在别处。 ——兰波

8、整个太阳是残酷的,整个月亮是苦的,辛辣的爱情使我满身麻醉,龙骨崩散,沉入海底。 ——兰波 《醉舟》

9、以往,如果我没有记错,我的生命曾是一场盛宴。在那里,所有的心灵全都敞开,所有的美酒纷纷溢出来。 ——兰波 《兰波作品全集》

10、我是那圣徒,在空地上祈祷——就像温顺的动物埋头吃草,直到巴勒斯坦海滨。 我是那智者,坐在阴暗的椅子上。树枝和雨点,投在书房的窗上。 我是那行旅者,走在密林间的大路上;水闸的喧哗,覆盖了我的脚步。我长久地凝望着落日倾泻的忧郁金流。 我会是一个弃儿,被抛在茫茫沧海的'堤岸;或是一位赶车的小马夫,额头碰到苍天。 小路崎岖,山岗覆盖着灌木。空气凝固。飞鸟与清泉远在天边!再往前走,想必就到了世界尽头。 ——兰波 《彩图》

11、我拥抱过夏日黎明 ——兰波

12、噢,我受了那么多苦,作为奖赏,你肯将儿童书本里的未来赐予我吗? ——兰波 《兰波作品全集》

13、啊!愿时光倒流,淋浴春心。 ——兰波 《兰波作品全集》

14、找到了! 什么?永恒。 那是太阳与海 交相辉映 我永恒的灵魂 注视着你的心 纵然黑夜孤寂 白昼如焚 ——兰波 《地狱一季·永恒》

15、我不再说话,不再思索,但无尽的爱从灵魂中升起,我将远行,走得很远,如同一个吉普塞人,穿过大自然——幸福得如有一位女子同行。 ——兰波 《兰波作品全集》

16、我们有时做过动人的大梦 单纯而热烈地生活,不去谈论邪恶 怀着崇高的爱情去爱一个女人 在她微笑的注视下辛勤劳动 人们每天充满自豪地工作 听从责任,如同听从嘹亮的号角 人们深深地感受到幸福,没有人 噢,再没有人会压迫你们 人们把长枪挂在壁炉之上 ——兰波 《兰波作品全集》

17、噢,士兵们,死亡这高贵的情人 将你们播撒在旧日的犁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