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观影时感觉在颜色上有种年代感,比方早期007系列,希区柯克系列风格是比较一致的,色彩大都比较浓郁,还有库布里克的《发条橙》也是布景设计脱离真实世界,这都和导演的爱好和表达的思想及意境有关,而大多数电影,色彩还是比较自然。

求老版黑白电影有时是彩色的原因

这个是经过修复后的彩色版本,基本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填的颜色。

除了《魂断蓝桥》之外,还有《卡撒布兰卡》、《北非谍影》一批影片,大多都是70年代的产物,当时可谓是一股风。可是因为效果也不好,后来停了。

记得中国引进过几部。

反正我是接受不了后期上色的黑白电影,总给人感觉不真实。

为什么香港90年代左右的电影色调都比较偏黄?

有几种可能,两个方向,一是胶片的种类,二是导演摄影的艺术追求。

胶片可能是那种高感光质感强烈的胶片,具体种类我也不知道,老师讲过一种西欧的老胶片品牌。

至于艺术追求,可能是为了营造历史感,和“大漠孤烟落日圆”的地平线效果,色温调的比较低,也可能使用了滤镜。

最后一种色调偏暗黄的考虑,可能是胶转磁的过程,胶片没有保护很好,或者转磁时的设置。

我个人感觉上世纪甚至更早数码高清到来前拍摄的电影,发现色彩偏差的问题大多和摄影摄像师选择的胶片种类有关,所以看起来和实际色调有偏差,这也是区别部分类型片风格的方法了:)当然选用何种胶片,也是导演为艺术效果表达的考虑。

为什么电影里的颜色很鲜艳?

欧美大片调色亮色好看:

调整画面对比度景物曝光或者人物曝光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调色来纠正。画面缺少饱和度可用后期软件中的曲线工具调整,让画面暗的地方更暗,亮的地方更亮,让画面感更有层次。白平衡色温设置不正确画面偏蓝或者偏红。

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的问题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代的设计师比上一代的设计师,所能运用的色彩工具多了许多。如今,我们能运用好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丰富色彩,看来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我个人而言,在我从事设计师工作以来,往往也会迷失在色彩的世界。

配色所要注意的要素实际设计时,我们经常会按照设计的目的来考虑与形态、肌理有关联的配色及色彩面积的处理方案,这个方案就是我的配色计划。在做配色计划时,我们应该考虑下述几点以突出视觉效果。

底色和图形色在设计时我们会经常遇到用几个色做各种形的构成,作为底的色我们往往会将它推远,而作为图形或文字的色我们要将它拉近。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受配色关系的影响是什么样的。一般明亮和鲜艳的色比暗浊的色更容易有图形效果。

因此,配色时为了取得明了的图形效果必须首先考虑图形色和底色的关系。图形色要和底色有一定的对比度。这样才可以很明确的传达我们要表现的东西。我们要突出的图形色必须让它能够吸引观者的主要注意力。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喧宾夺主。

科幻电影的背景颜色为什么那么贫乏

早期的科幻片,由于那时候人们普遍相信科学的力量,觉得未来是美好的,所以电影中一切都是很干净,很明亮,银光闪闪的样子。

代表作 2001太空奥德赛 1968年

自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的另一面,为了表达对科学这把双刃剑不好的一面,同时也由于当时的冷战氛围让人们觉得未来可能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以就有大量的影片中未来的基调是灰黑色的了。太空船往往都是那种灰黑色的金属色。城市也不像以前那么光鲜,而是很破败的样子。

代表作有 银翼杀手 1982年,异形 1986年等

以上内容为手敲,非网上复制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