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喜欢生活在潮湿、多水、杂草。寻找配偶时,雄虫发现闪光后会马上飞来交配。现在城市热岛效应增加,气温过热过闷,湖泊少,没有适合萤火虫生活的生存环境,而且城市晚上灯光越来越亮,光污染日趋严重,影响萤火虫繁殖后代,所以萤火虫在城市越来越少见。同时农村过度开荒,加上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使得萤火虫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恶劣,萤火虫在农村也越来越少见。

为何儿时常见的萤火虫,如今却非常少见了呢?

萤火虫曾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昆虫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除了南极洲外,其他大陆上均有它们的身影,正是因为这样,萤火虫的种类才多达2000种。作为一种承载了许多人童年回忆的昆虫,萤火虫正在逐渐地消失,以至于现在除了一些极好的环境内,它们已经比较少见了。那么,为何儿时常见的萤火虫,如今却非常少见了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简单地来了解一下萤火虫

萤火虫是鞘翅目萤科下所有具有发光能力的昆虫的统称(萤科下也有不会发光的昆虫哈),萤火虫的发光是生物发光的一种,这是因为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内有两种被单独隔离开的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等到萤火虫需要发光时,只需要将这两种物质融合在一起,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荧光素就会释放出能量,其中有95%的能量是以光的形态发出的,因此只剩5%的热能是不会烫伤萤火虫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清楚,萤火虫是如何控制这两种物质的结合与分离的。

萤火虫是一种昼伏夜出的昆虫,但是在黑夜发光,无疑就等于亮起了一盏灯告诉天敌们“我在这呢”,这看起来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发光的萤火虫吸引异性靠的就是荧光,所以为了繁殖和生存,萤火虫具有了一定的毒性。早在1999年。国外的学者奈特就通过观察发现,误食了繁殖期萤火虫的蜥蜴会产生死亡现象,而且之前就已经有学者发现,老鼠在选择进食萤火虫时,会避开发光的萤火虫。可见,萤火虫的荧光有两个作用:告诉异性,可以繁殖了以及警告天敌们“我有毒,别吃我”。

成虫的萤火虫大都主要以花蜜和花粉为食,因此它们也能起到一定的传播花粉的能力。虽然萤火虫成虫素食,人畜无害,但是,幼虫期的萤火虫可是十足的“食肉动物”。无论是陆栖还是水栖的萤火虫,它们的幼虫都吃肉,不同的是陆栖的萤火虫幼虫主要以蜗牛为食,水栖的萤火虫幼虫主要以水生的螺类为食。它们的幼虫都会分泌麻醉液,将这些软体动物麻醉后再分析消化液将其肉分解成流质,最后吸食。(下图为陆栖萤火虫幼虫钻入蜗牛壳内,进食蜗牛)

萤火虫为何越来越少了?

萤火虫是一种昼伏夜出的昆虫,这就避开了大多数的食虫类动物,其次萤火虫的成虫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有一定的毒性,这一点它已经通过张扬的荧光告诉了对方,最后所有动物的天敌,人类也不吃萤火虫。既然这样,为什么现在的萤火虫相比以前少了很多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环境变化。萤火虫根据栖息环境可以分为陆栖和水栖两大类,水栖的萤火虫要栖息在缓慢流动的水域中,比如小河。但是,不知道小伙伴们注意到没有,小时候我们经常去摸鱼的小河,现在早已经干涸了,里面的水栖萤火虫(它们以前常在小河边能看到成群的)也就消失了。其实,不仅仅是水栖萤火虫,与它们相近习性的蜻蜓(蜻蜓的幼虫水虿chai,也是生活在小河中)也越来越少了。因此,许多野外流动的水域的减少,是水栖萤火虫减少的主要原因。(下图为蜻蜓的幼虫水虿)

而陆栖的萤火虫虽然不靠水活,但是它们适宜的栖息地要三个要素:湿度较高、地面上的草茂盛以及上面的植被遮盖度很高。那么,哪里符合这个条件呢?在以前,只要是温带和热带的地区,都符合,因为以前的村庄周围基本上都是密林,这里符合植被遮盖度高的要求,而且温度和热带本身的降雨量就比较大,湿润也不成问题,至于地面上杂草丛生更是常态。但是,如今也不同了,大片的森林被砍伐,野生环境被大量地改为耕地,这使得我们附近的环境已经不适合陆栖萤火虫生存了。

第二:污染。虽然近些年我国提倡退耕还林,但是这些地从根本上还是耕地,只不过是种上了有经济价值的树木而已,所以这些林地依然有人管理,在灭草剂等农药的污染下,它们根本无法存活,这是陆栖萤火虫。水栖的萤火虫也在饱受各种污染的摧残。当然这只是污染的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个严重的污染:光污染。

虽然萤火虫自己会发光,但是它们本身属于负趋光性的昆虫,也就是说除了同类的荧光外,它们对其他的光有着高度的回避性。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即使是农村的大路两旁都有了路灯,城市里更是灯火通明。虽然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的便利,但是对于萤火虫来说是致命的,一方面会让它们无法确认同伴的位置,从而影响繁殖,一方面会导致它们搬离这样的区域。

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现在的萤火虫越来越少了,是因为环境变化和污染导致了原本生活在我们居住地附近的许多萤火虫消失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因为环境和污染的关系迁徙到了更适合生存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仅有不受人打扰和污染的大山深处了。

萤火虫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萤火虫喜欢生活在潮湿、多水、杂草。寻找配偶时,雄虫发现闪光后会马上飞来交配。现在城市热岛效应增加,气温过热过闷,湖泊少,没有适合萤火虫生活的生存环境,而且城市晚上灯光越来越亮,光污染日趋严重,影响萤火虫繁殖后代,所以萤火虫在城市越来越少见。

同时农村过度开荒,加上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使得萤火虫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恶劣,萤火虫在农村也越来越少见。

萤火虫的特点

需要注意萤火虫的特点是头比较狭小,呈半圆球形,而且还会发光。萤火虫属肉食性,常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获得猎物后,用上颚将分泌液注入猎物体内,进行体外消化,再吸入体内。

萤火虫依其生活环境区分为陆栖和水栖两个大类,前者占大多数。陆栖萤火虫幼虫多栖于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地方,水栖萤火虫每一虫态都有不同的生态栖位;蛹期在水旁边度过。

为什么如今越来越难看到萤火虫了?

“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每次听到这首歌,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老家,房后面有一大片水洼和树林。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和许多的小伙伴拿着手电筒去看萤火虫。夏日傍晚吹着凉风,看着树林里星星点点,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忽明忽暗,那景象好像童话书的封面太美了。现在回老家在树林里已经看不到萤火虫的身影了。

萤火虫“消失”的原因

萤火虫并没有绝种,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萤火虫的身影,萤火虫不仅种群数量减少,甚至在某些地区萤火虫成了“珍稀” 昆虫,萤火虫四处飞舞的景象也仅成了回忆。这是有许多原因所导致:

1,自然环境过度开发,造成萤火虫的栖息场所完全消失。环境的稳定是萤火虫赖以生存的根本。人类大量开发土地,改变或破坏原本萤火虫所栖息的环境,使得萤火虫的族群大大的减少。萤火虫通常在夜间活动,最常出没在水边或湿润的环境,但由于人类过度的开发,萤火虫栖息地遭到破坏,特别是一些种类只有在特定环境才能生存的种群。人们常常随意倾倒家庭废水,使得水质变差,而让水生萤火虫无法生存。

2,人类使用化学东西,比如农药、杀虫剂等对萤火虫种群也是极大威胁,杀虫剂会直接伤害萤火虫,也会破坏萤火虫的栖息环境,更会影响它们的食物链等,还有近年来兴起的萤火虫观光也给萤火虫带来威胁。

3,利益驱动,疯狂的捕获,也是萤火虫大量减少的原因。打开购物平台,可以很容易看到售卖萤火虫的店铺。有利可图,让有些人大量的捕获。

4,人类的光源污染也是萤火虫消失的主要因素。人类使用自然的资源,随之而来所建立的城镇或是社区不免需要照明,这对于用发光来求偶的夜行性萤火虫,形成严重的干扰;光不但影响了幼虫活动,也干扰成虫的求偶行为。所以只要有亮光的地方,萤火虫会逐渐杳然无踪。

萤火虫解决方法

1,合理开放自然资源,注意生态的平衡,不可破坏生态,让萤火虫没有栖息地。

2,建立完成的体系和法规,减少买卖萤火虫的行为。

3,让更多的人关注萤火虫大量减少的事情,树立人们对于萤火虫保护的观念,让更多人意识到、也参与到萤火虫保育的事情中来。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个人的责任,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为了家园生态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还原萤火虫飞舞的田野,杜绝茧火虫的商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