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确切人数应是18位:

1、崔元翰,博陵安平人。名鹏,字以行。

2、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

3、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人,元和九年状元及第。

4、孙何,蔡州汝阳人,字汉公。宋太宗淳化三年壬辰科状元。

5、王曾,青州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

6、杨寊,庐州合肥人,字审贤。

7、冯京,鄂州江夏人,字当世。

8、王岩叟,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人。

9、王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物有哪些?

1、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2、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唐官方正史记录其人其事甚少,吾在这里为其扶位正名。

3、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年) 状元及第。生卒不详,流传诗作17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4、孙何(961-1004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英年早逝。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传世。

5、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官至宰相,为宋仁宗时名相,智除丁谓,政绩卓著,著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

扩展资料:

以清代为例:

1、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

2、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3、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历史上3元及第的有哪些人?

明代三人,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还有万历年间的杨守勤。

清代两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状元钱檠,他是江南(江苏)解元陈继昌,道光间三元及第。

另外还有一位清初的王玉不止是三元,而是独占“四元”。他本来是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浙江武乡试的解元。入清以后,又参加新王朝的武举,获顺治八年(1651武乡试解元,接着顺治九年武会试会元,殿试又得状元,是名符其实的“连捷三元”。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都有谁?

有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等。

唐宪宗元和元年,洛阳出了第二个状元武翊黄。他是偃师缑氏人,字坤舆。此人来历不简单,一生传奇经历也颇多。在中国的科举史上,如果连续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即属三级连跳,均为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的。

武翊黄能连中三元,与他的家庭出身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分不开。他的曾祖父武平一长于文学,官至考功员外郎;其祖父武就官至殿中侍御史;其父武元衡,在唐宪宗执政时期官至宰相,也是唐代著名大臣。

人物经历:

武翊黄中了状元后却犯了一个大错,和他妻子的随嫁婢女薛荔谈起了恋爱。这薛荔姿容俏丽,把武翊黄迷得颠三倒四。他越看结发妻越不顺眼,于是长期虐待妻子,受到舆论强烈谴责,朝廷为此要贬他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