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S的意思是Frame per Second,即每秒播放多少张画面,120FPS的意思是一秒播放了120张画面,超过24FPS为升格的前提是画面以每秒24帧的速度进行播放。升格的基本表象是镜头要慢下来的。所以升格的意义就在于拍摄速度高于播放速度。这样回放才有慢镜头的效果,如果拍摄和播放帧率速度一致,帧率多高也不是升格。
如何看待李安拍摄《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每秒120帧的拍摄
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争议,但这不会妨碍它前行
一开始是冲着技术的噱头喟叹,120FPS×4K×3D,《霍比特人》的48帧每秒已经有身临其境之感,120帧能直接将观众放进荧幕里实地观看。全球目前有纽约(AMC林肯中心影院)、洛杉矶(好莱坞弧光影院)、北京(博纳影城朝阳门悠唐店)、上海(SFC上海影城东方巨幕厅)、台北(台北京站威秀影城)五个影院有设备播放最高规格版本,大部分杜比影院能看到60帧的版本。
期待了很久,它在北美地区上映时评价却是一边倒的差。
以下Rotten tomatoes的评分
新鲜度47%,不及格。
Metacritic53分,不及格。
IMDb6.4,勉强及格。
看国内评分
目前豆瓣是8.5的高分。
粗略看了一些低分评论
低分原因大致有二。
一剧情线薄弱,故事不够丰满,二是120帧的人眼即视感产生观影不适。
而高分理由大多提及这是一次技术革命,无论如何都应给予鼓励。
先来看大家最关心的技术部分,120帧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真实感。
我的体验是,毫发毕现。
比利军装礼服的质地你能够通过肉眼辨析,就像此刻你能切身触摸到到你身穿衣服的质地。
近景镜头你能看清人物脸上的绒毛,能感受到他呼吸的频率。
在伊拉克集市的过肩镜头,你不会觉得你置身影院,你会觉得自己就置身于这群B班大兵的身后。相比于我们习惯的24帧每秒,120帧几乎等同于人眼视物的真实感,对光源稳定性要求极高,4K的分辨率加上高亮的容光率,人眼动态模糊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得以在银幕上呈现,肉眼已经无法察觉到频闪。
这样的效果,已经消除了观众对于银幕的间离感。
再来看故事线。
林恩最主要的3条故事线。主线为与战友在伊拉克参战,在一次战役中冲出去救下中弹的Shroom,被记录仪记下成为当局宣扬的英雄,与B班一起受邀参加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支线一交待了林恩入伍因由。姐姐Kathryn出车祸被未婚夫甩,林恩砸了姐姐未婚夫的车并将其痛扁了一顿,在林恩父亲的斡旋下林恩免受法律制裁,但条件是入伍参军,为此姐姐心怀愧疚一心想让林恩退伍回家。支线二是林恩和刚认识的啦啦队队员Faison的感情线。
这三条线并非顺序叙事,一再被国外网友吐槽的割裂剧情的大量“flashback”,即闪回,穿插在三条线中,形成了绝妙的平行蒙太奇。
在中场表演中,B班的大兵在上台时被盛大的烟火激起PTSD反应,及至他们站在台上,盛大的焰火与狂欢的人群与伊拉克战争中的炮火来回切换,对于狂欢的人群这是焰火的声音,对于B班大兵而言这焰火冲天的声音就是战场中的枪林弹雨。焰火愈盛,枪弹的火力愈猛。将焰火与炮火枪击平行剪辑,歌舞升平与硝烟满地对比,人物的惶恐疑惑反而在狂欢中被衬托得无比清晰。
镜头从林恩的背后往前推,林恩仿佛是一个孤独的局外人,冷静而迷茫的看着一群人的狂欢。
B班大兵身在这场盛大的表演中,他们集体站立在台上,一动不动。
身边的演员载歌载舞,甚至对他们投以嘲讽。他们在伊拉克战争中枪林弹雨的事迹饱受赞誉,被当局宣传成美利坚英雄,在这场表演中他们一动不动的站立,成为了最鼓舞人心的装饰品。
这组平行蒙太奇,割裂时空地点,会让观众思维断层,同时也会产生更强的冲击力。
安叔在纽约点映时说“it is not just a new technology, it’s a new habit in watching movies”,对于观影不适,安叔已经料到观众的观影习惯会被120帧的真实感冲击,但为什么越发真实会让人产生不适?
接受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期待视野”,由德国接受美学的大家尧斯提出,意思是说,作为主体的接受者在艺术接受之前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并希望在欣赏中得到满足。我们已经习惯24帧下银幕与观众席安全的间隔感,我们知道银幕正在上演故事,却不会将自己替换成人物活在银幕中,但120帧在视觉效应上,已经实现了真实人物带入感。我们由安全的观众席,被带入了枪林弹雨的银幕里,在银幕里,我们是只有视角却没有躯体,全然隐形,这不是24帧培养出的观影习惯。
再者,闪回或蒙太奇,都会割裂时空与距离,视觉上我们不断被带入故事里,但剪辑又将我们从不同时空中抽离,二者形成的矛盾需要连续跳跃的思维将其维系在一个时空里,不然,感受到的就是剧情平淡散漫甚至无力。
再者,在本•方丹的原著中,这个故事就并不以冲突见长。如果按照好莱坞标准三幕式叙事结构来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的叙事并不出彩,里面的冲突矛盾都不够激烈,不论是姐姐Kathryn极力劝阻比利退伍的家庭与个人责任的冲突,资方Norm投资资金骤缩到5500后与大兵们的利益冲突,还是演出结束大兵与工作人员的肢体冲突,都没有用来直接推动剧情发展,反而成了安叔表意的途径,用来塑造比利的人物形象,传达比利的信念与困惑。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部好莱坞典型的三幕剧。可是他没有讲清楚故事吗?也不尽然,毕竟百科上一句话就能概括完这个故事。既然它不是一部以冲突节奏见长的片子,又为什么要用这个标准来欣赏它呢?你用《两杆大烟枪》的叙事标准来欣赏《聂隐娘》,那《聂隐娘》每一帧都美成一幅画也不能达标啊!
如果我们来看看安叔想表达什么,那这个故事就会明晰许多。
比利和这群B班大兵更像是一个群像化的符号。被宣传成英雄受到追捧,在尽到宣传效果鼓舞了国民士气后,迅速被打回平凡的人群里。下台慢了,还要被工作人员驱离。大兵们从一开始坐在加长悍马奔赴秀场时的洋洋得意,到最后迫不及待的逃离,想要回到安全的地方去,而这个安全的地方,是伊拉克战地。
这群人里,林恩一直保持着困惑的清醒,他自始至终都将自己视作凡人中的一个而已。在德州闯了祸不得不入伍相避,却被宣传成入伍保家卫国,被记者反复追问英勇事迹,他诚实的说明自己救下中弹的Shroom并非像大家想象的英勇,却被奉为态度谦逊而受万人追捧,大家都热烈的回答着问题,林恩一人做黑白去色处理,他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及至庄严无比的唱国歌敬礼,他的脑海里幻想的都是啦啦队的Faison,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他清醒地被捧上高台,却愈发困惑,闯入别国国土,只是因为一个男人有嫌疑就要持枪逼得一个家庭骨肉分离,战友牺牲他们却要回国配合一场感恩节的欢庆,这些原本让人悲伤的事情,却收到热烈颂扬与赞许。
这些格格不入的矛盾点,都在三条故事线中穿插着展现。安叔没有急切的告诉我们任何道理,他只是借林恩的困惑提了一些问题。什么问题,怎么回答,都在观众自己。
电影技术一直在革新,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首映,从银幕里疾驰而来的火车吓得人群四散,由此有了电影。1992年第一部IMAX HD电影《Momentum》面世,当时令观众产生眩晕,直到2009年《阿凡达》的上映,IMAX才得到大规模普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大量争议,当时不被接受的,都在后世得到普及。120帧,只是将电影技术革新的大道横向拓宽,会有更多的电影在这条大道上前行,比如,安叔的下一步电影《拳王阿里》。
如果说,Shroom在林恩还是一个新兵时和他探讨他并不知为何物的命运,到Shroom牺牲B班回国参加庆典后,他已经开始思考命运,他如何被推上英雄的高位,他将走向哪里。片末姐姐Kathryn开车来接他,从回国路上就开始考虑的问题,他给出了摇头的答案,选择了回去。Shroom打着高光出现,一如在树下与林恩交谈时,林恩重复了Shroom的”I LOVE YOU”,主观镜头切换到现实,不同的是,他得到了B班每一个人的回应,一直羞于将“I LOVE YOU”说出口的班长Dime,没能回应Shroom,却回应了林恩。
如果说林恩是被迫入伍被迫接受被当局塑造好的命运,那这次,是他自己选择了命运,他或许还没有考虑亲战争的意义,但他已经知道自己该去往哪里,以及为何要到那里去。
《比利林恩》120帧和24帧有什么区别
从传统电影默认的24帧,到清楚到头发丝的120帧,李安不敢说自己正掀起一场视觉革命,但至少会给观众带来一场奇观。
120帧,表示每秒显示的画幅的张数,36张/秒是标准电影/动画的数量,也即是说达到这个速度人眼就是看到连贯的动作。
低于24帧/秒,人眼可以识别出卡顿的情况。
大于36这个值人眼也识别不出来的。
为何《霍比特人》用高帧数结果不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核心在于,《霍比特人》的48帧,在电影放映领域算是一次尝试,仅此而已。48这个数字并不具有“技术革新”的属性。因为有很多摄影机或者手机,很早就掌握了高帧数,甚至很多游戏的画面已经达到了60帧。《霍比特人》作为一部电影,勉强算是试图追上视频技术的前沿。然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120帧,可以说不仅是在电影领域,在整个视频技术领域都是绝对的先锋,不敢说没人做过,但是如此系统的、标准的制作流程,它绝对是革命性的第一次。
而且此次革新并非只体现在帧数上,它是“4K/3D/120帧/六元色”的。还有其他很多细节技术方面的革新。如此综合性质的“全面提高”,在整个电影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了什么呢比利所在的B班士兵,在伊拉克赢得了一场3分43秒的短暂胜利。一夜间,他们成了美国的英雄,还被邀请参加超级碗的中场秀。但在中场秀的烟花、灯光和舞蹈中,比利脑中不断闪回的却是在伊拉克的战争记忆。
林恩和他的战友们是轰动全美的“B班”,也是二货青年眼里的军中基佬,啦啦队甜心心目中的美国英雄,“真命天女”歌词里强硬,不羁,还要“带点街头风格”的solider;橄榄球星平时在录影带和军事杂志上看到的杀戮机器……就连似乎最了解和体谅林恩的姐姐说走嘴时也声称,弟弟是政客和大财团们送到前线的炮灰。
没人真正关心这帮乳臭未干的孩子们在战场上到底遭遇了什么,大家孜孜以求的只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消费他们,并从不同的角度给他们打上一个个标签——正如他们也在用是否藏有印着萨达姆头像的印刷品来标签化伊拉克人一样。
这个十九岁的技术兵在记者招待会上五味杂陈地告诉世界:“大家都在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这感觉其实挺奇怪的。”但世界却透过一张球队老板的嘴微笑着告诉他:“你的故事已经不再属于你,而是属于全美国每个人……”
人人皆孤岛,而林恩和他的战友们,则是开在孤岛上的迪士尼乐园。这场吞噬了他们的战争,对他们想要保卫的祖国民众而言,不过和橄榄球赛一样,是一场规模盛大的秀。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是什么意思 中国哪里能看
120帧,表示每秒显示的画幅的张数,36张/秒是标准电影/动画的数量,也即是说达到这个速度人眼就是看到连贯的动作。低于24帧/秒,人眼可以识别出卡顿的情况。大于36这个值人眼也识别不出来的。
1080P是分辨率,而且是逐行扫描的。目前高清的最大标准。当然现在还有2K,4K的分辨率,那就更高了。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于11月11日在国内同步北美上映。
120帧又来了,你期待吗?
120fps技术并没有让《比利·肖恩》有一个圆满的结果,但他希望他的下一次“120帧”之旅要比之前好得多。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可能是一个票房炸弹,一次以每秒120帧的速度进行实验拍摄的昂贵的失败,但这并不能阻止派拉蒙给李安第二次冒险使用此格式的机会。正如IndieWire在2018年4月所报道的那样,Lee即将推出的科幻惊悚片“Gemini Man”将以每秒120帧和4k的分辨率拍摄3D 版本。继“彼得·杰克逊”在“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中的40fps实验之后,“比利林恩”是第一部以120帧/秒拍摄的电影。当前电影制作的标准任然为24fps。
根据The Playlist的报道,派拉蒙已经在CinemaCon参展的放映商们发出一封信件,要求他们测试设备,看看他们是否能够以预定的120fps/4k/3d格式播放“双子煞星”。这封信提供了有关如何进行高帧率测试的具体说明,并将120fps / 4k / 3D称为“最原始的、最具沉浸感的格式”。 这部电影也将提供60fps的版本。
派拉蒙在信中写道:“我们希望尽一切可能将双子煞星'的高帧率版本投放给您,为观众提供最新的电影技术进步。”
“双子煞星” 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美国国家安全局特工要退休,却被冷血杀手追杀,这个杀手竟是25岁的自己的克隆体,双方将展开激烈的较量的故事 。配角包括Clive Owen,Mary Elizabeth Winstead和Benedict Wong。 在剧中,史密斯扮演刺客和年轻的克隆人。 影片的视觉特效总监Bill Westenhofer 此前说,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来被扮演年时的克隆体。
Westenhofer说:“在超过一半的电影中,克隆人出现在400多个场景中,并在“脸上”进行完整的 情感 表演。”“在这些场景中,威尔穿上合适的服装,并使用一个动作捕捉头装置。”
对于李安在《比利·林恩》中使用120fps,几乎没有什么夸耀声,许多评论家批评这种超高清视频的“视频 游戏 ”。IndieWire的Eric Kohn说,这部电影并不是作为120fps的成功案例,反而是“虚拟图像与主流银幕的常规格式” 格格不入的典型案例。尽管许多人对120fps持保留态度,但派拉蒙正在全力推进“双子煞星”。
该部影片将于10月4日在美国上映。
(艾维电影编译自boxoffice pro)
4K/3D/120帧下的英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评。 -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世界上第一部使4K/3D/120帧格式拍摄、制作和放映的商业电影,也是目前院线所能见到的最高技术规格的影片,全球仅有五家影厅可按此格式播放。除了4K/3D/120帧电影中的技术层面,本部电影的文化内涵,对现实的剖析也相当一流,这也是李安不愧作为世界级导演的魅力所在。
有人说,李安天生就是做导演的。观看李安的电影之前了解李安便会发现李安与其他导演的不同之处。李安祖籍江西德昌,生于中国台湾,念大学去了美国,两种不同文明的冲击造就了李安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兼具东方传统的温文尔雅和西式的洒脱不羁。独特的经历让他能以世界舞台的高度,在东西方文化里游刃有余。其导演的华语片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开拓了国人视野,传达出人性普世的价值,李安执导英语片亦同样能结合东西方艺术与商业元素,准确地把握欧美文化心理,带来进取的精神与价值;所以李安可以成为在国际影坛具有很高声望的华人导演。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是李安以第三方视角审视美国现实的一部影片,全片剧情靠两条时间线交叉叙述的方式进行,讲述了伊拉克战争时期,来自美国德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因为一段偶然拍摄的视频而家喻户晓。那是一次规模不大却激烈非常的遭遇战,战斗中林恩所在的 B 班班长遭到当地武装分子的伏击和劫持,而林恩为了营救班长不惜铤而走险冲锋陷阵。视频公布于世让他成为全美民众所崇拜的英雄,然而却鲜有人理解他和战友们所经历的一切。为了安葬班长, B 班得到了短暂的休假,因此他们得以受邀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林恩的姐姐因某事件深感愧疚,她希望弟弟能借此机缘回归普通生活。而周围的经纪人、球迷、大老板、普通民众则对战争、卫国、士兵有着各种各样想当然的理解。球场上的庆典盛大开幕,林恩和战友们的心却愈加沉重与焦躁。
在庆典活动场,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讲,不过是一场虚伪荒诞的观看消费。当比利林恩从战场回到纽约,他所触及到的不过是一群具有狭隘爱国、满怀911的仇恨去找恐怖分子复仇的,如比利·林恩的父母和排长;有爱国情怀、爱慕英雄、缺乏自我判断常常盲从于媒体宣传的普通人,如啦啦队长菲姗;有别有用心怀着发财的目的利用战争的,如球队老板诺姆和聊天中提到的驻伊合同工;还有想借英雄发财的;还有对军人持种种偏见的,如场地工作人员和“英雄们”的互殴;还有反对伊拉克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完全是无谓的,不需要牺牲的,参杂利益的,如比利林恩的姐姐和发布会上一直提问一些敏感问题的记者……
比利林恩从没想过荣获和敌人交战的体验,而人们都想把战场上的遭遇当做故事来听,丝毫不顾及比利林恩的感受,而当被夸耀自己为国家带来了胜利时,浮现在比利林恩眼前的是那些敌人的孩子充满无辜,愤恨的眼神。
这部影片所呈现的,有家人的不舍,商人的利益,战友的离别,社会的脱节,以及普通民众对战争,对英雄的不同看法。就连喜爱的女人,也只是喜欢他那英雄的身份,如果没有这个光环,我想,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的交集。给这位士兵带来了什么?只有伤痛。唯一能陪他走完这条路的,只有这帮战友,以及家人的祝福。别的,一无所有。 比利林恩一直在挣扎和痛苦,看着周围的各色人群,到底值不值得为了他们和这个国家去牺牲性命。在回国待的这段时间,让他感觉就像梦一样,虚幻而不真实。当女友的离开,当别人掐着他的脖子,自己在哪里挣扎的时候,才让他醒来。这里不再是他的世界,战场,才是他的归宿。
电影的结局是比利林恩重返战场,他的姐姐没有挽留住比利林恩。在男主开玩笑的说带菲珊远走高飞时,女主的一句话让男主角清醒了。她们只是需要军人,并不是爱他们。女主只是喜欢英雄的形象,并不是比利林恩。
所以,这部影片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归来的荣耀士兵,其中隐喻的情感是多元的。在4K/3D/120帧呈现出下的英雄,呈现了更为逼真的人性,以及被放大的现实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