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竹沉木典故出自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七卷·梁武帝累修归极乐,讲述梁武帝萧衍胸有大志,偏偏齐主荒淫无度,于是萧衍便伐竹沉木,制作兵器,发展武备的事情。

齐明帝萧鸾死后,他的儿子萧宝卷即位,这就是无能的东昏侯,东昏侯治国无术,昏庸残暴,做皇帝后杀掉了很多大臣,对于一些功臣也不知道爱护,妄加杀戮,被杀的大臣就有萧衍的兄长萧懿,萧衍时任雍州刺史,手中有一定兵权,萧衍深感局势险恶,预料萧宝卷会向自己发难,在东昏侯冤杀军功大臣、萧衍的兄长萧懿后,萧衍召集部下商议废掉东昏侯。众人非常赞同,萧衍于是

琅琊榜中的梁帝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琅琊榜里的历史背景应该是南朝梁,萧衍是叛变的。有个典故是伐竹沉木
齐明帝萧鸾死后,他的儿子萧宝卷即位,这就是无能的东昏侯。东昏侯治国无术,昏庸残暴,做皇帝后杀掉了很多大臣,对于一些功臣也不知道爱护,妄加杀戮,被杀的大臣就有萧衍的兄长萧懿,萧衍时任雍州刺史,手中有一定兵权,萧衍深感局势险恶,预料萧宝卷会向自己发难,在东昏侯冤杀军功大臣、萧衍的兄长萧懿后,萧衍召集部下商议废掉东昏侯。众人非常赞同,萧衍于是大力招兵,同时下令让士兵上山砍竹伐木,沉入湖底。到第二年,招募到甲士千人,马上千匹,此时萧衍命令将之前沉入湖底的竹木捞起,让提前召集的千名工匠夜以继日的将这些竹子木头制成战船三千艘,准备和东昏侯决战。最终萧衍攻占首都建康,最终称帝,改国号为梁,萧衍也就是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35集 梁武帝治国 音频(解说词)

第35集:梁武帝治国

这是位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萧梁佛寺—同泰寺,寺里生活着几千名僧人,这一天,寺里来了一个看起来身份高贵的人,他来这里,一不为游玩,二不为烧香拜佛,而是要舍身为奴,他就是统治萧梁长达48年之久的梁武帝萧衍。梁武帝一生中曾四次舍身同泰寺,而每次都是大臣用重金把他赎回去,而四次一共花了四亿万钱,那么这位动不动就舍身寺院的梁武帝是靠什么统治萧梁如此之久的呢。

公元499年春天,南齐雍州治所襄阳城外,一夜春雨润无声,无数新笋破土而出,当地农民像往年一样,在山上挖竹笋。不过,与新笋一同冒出来的,还有一群士兵,他们看起来训练有素,但不像是冲着农民的竹笋来的,这让农民提着的心安了下来,但疑问随之也在农民心中冒了出来,没听说要打仗,这些士兵是要干什么呢。其实,士兵自己的疑问也并不比他们少,他们只知道是奉命来砍伐竹子的,然而,这却是个不适合砍伐竹子的季节。主语砍伐竹子做什么用,他们一概不知,一同被砍伐的还有山上的树木。被士兵们砍伐的竹子和树木扛下山后打成捆,又被奉命扔到幽深的湖里,士兵们扔下去的是一捆一捆的木头,激起来的却是心中一波又一波的疑惑,湖水渐渐恢复了平静,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正是下命令的人所期望的,他就是当时的雍州刺史萧衍,也就是后来的梁武帝。

然而此时的南齐都城建康(南京),却并不是平静如水,前一年刚刚即位的南齐皇帝萧宝卷听信小人谗言,他诛杀了他父亲在位时的很多功臣,其中就有萧衍的哥哥,致使南齐政权人心惶惶,动荡不安。虽然雍州距离建康十分遥远,但作为前任功臣,萧衍感受到了阵阵杀气,更何况雍州的治所襄阳,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萧宝卷早想让自己的亲信来取代萧衍,重兵在握的萧衍当然束手就擒,但不想先挑起事端,他要以静制动。双方暗自较量,就像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的暗流,寻找喷发的突破口,果然没过多久,耐不住性子的萧宝卷,便派人突袭雍州,沉寂在湖底的谜团终于要付出水面,这关乎着萧炎此举的成败,萧衍发动了反攻,他命令士兵将沉入湖底的一年的木头打捞上来,召集事先安排好的几千名工匠,夜以继日的劳作,很快就把准备好的3000艘船只装备成战船,这3000艘战船,连同新招募的一万多名士兵和一千匹战马,组成了一支讨伐萧宝卷的大军,在萧衍的带领下,一路东进,直捣建康,浩浩荡荡的萧衍大军很快攻陷了建康,建康境内台城全部落入萧衍手中。

楼劲:深谋远虑,伐竹沉木那就是深谋远虑的人,他能够仔细的策划一个事情,能够在早在数年之前,很长时间以前就预料到这个事情可能会到哪一步,做出适当的谋划,这个肯定是梁武帝深谋远虑的一面。

公元502年,齐帝萧宝融禅让帝位的典礼在举行,萧衍在群臣固请,并献出天意文书后,萧衍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梁,萧衍成了梁武帝,南朝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然而,梁武帝的皇位还没有坐稳,一场危机就不期而遇,一天深夜,一群几百人组成的运柴队伍,得到允许后进入台城皇宫,谁知,运柴只是他们的幌子,想把皇宫付之一炬才是真正的目的。一片火光之中,这群人抽出携带的兵器闯入卫军府,直奔梁武帝而来,后来京城的军队赶来解围,叛乱才得以平息。

梁满仓:政权交替,新朝建立,旧朝倒台,都是一种常态,在这种变换当中,很多人就没有什么忠的观念,反而让对这个政权更替进行推波助澜。

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相继出现了数十个政权,这些政权之间的更迭,很多都是篡位实现的,一些帝王的位子,也不是合法继承的,刀光剑影中,君臣和父子兄弟之间的礼数被戳得千疮百孔,导致儒家忠孝观念支离破碎,而宋、齐时期,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展开的互相残杀,也让孝悌观念在皇族中摇摇欲坠。南朝宋、齐一共延续82年,而死于宗室互相残杀的就多达64人。

楼劲:一个人的忠义观,一个人的基本的原则,一个社会应该崇尚的一些最基本的品格都遭到了挑战,在经常的践踏过程当中,它原有的价值无法凸显。那么,梁武帝登台之初,这个社会就处在这样的一种动荡和混乱之中。

时局的动乱和儒家思想的衰落,使老百姓逐渐向佛教靠拢,到了东晋以后,社会成佛风气更加兴盛,据史料记载,东晋有僧尼两万多人,到南朝宋齐两代达到三万多人,到了梁代则一下子翻了两倍多,人数猛增到8万多人。

楼劲:北方地区当时佛教已经非常兴盛了,因为北方地区经过太武帝灭佛以后,快到梁武帝的时候,那么已经是北魏后期了,真是被北方佛教发展到顶峰的时期,那么双方是在争夺,南北双方现在在争正统,争天下,他们那儿那么崇尚佛教,那么去宣扬佛教的光明,佛教对人间的救赎,对于很多信众是有吸引力的,我这要是一打压,那不是把人口都赶到北方去了吗,所以有很多因素导致梁武帝崇尚佛教,当然作为一个皇帝,他未免也要利用佛教,这两个都是真实的,他的利用是真实的,他的崇尚也是真实的。

即位不久,深谋远虑的梁武帝修建了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座寺庙的出名,不仅是因为丰美华丽,它们是梁武帝以自己父母的名义建立的,大爱敬寺建造得非常华丽,宛若天宫一样,从中院到大门,就有七里之远,两旁是36院,里面供养着一千多名寺僧。大智若寺也是殿堂宏伟宽敞,有一座七层宝塔,房屋和走廊相接,中间不时点缀着花果,寺院有500尼姑,不时讲讼。寺院建成后,梁武帝为父母举行了盛大法式,每月初一十五,还要亲自祭拜,梁武帝这样的行动不仅感动了身边大臣,也震撼了全国百姓。

梁满仓:以父母的名义,实际上它体现了一种儒家的孝,孝的精神,他做了一个赋,专门就是讲他建这个寺院,他表示对他父母深切的思念。

为父母建寺庙,只是梁武帝为儒家思想披上佛教外衣,之后他走进当时的佛教重镇—栖霞精舍,领悟佛教真谛。并且于即位后的第三年四月初八,也就是释迦牟尼诞辰之日,在佛像前颁布了一道诏令,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炽,同共成佛,并号召,公卿百官侯王宗室信佛,就等于说定佛教为国教。但是,梁武帝心里有数,他并不是要让萧梁变为佛国,他另一项重振儒学的大业已经拉开了大幕。这一年的春天,掠过湖面的春风吹进建康城,给寒门子弟带来了一条温暖的消息,梁武帝要在建康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并且免除他们的生活的费,考试及格就给官做,这条消息吹开了寒门子弟深锁许久的眉头,不几日,每个馆就各招收到数百名学生。五经馆是梁武帝按儒家五经设置的学校,由当时最为著名的五位儒家学者分别负责,以教授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随后推广儒家教育的学校,在各州郡遍地开花。

梁满仓:因为以儒治国,光靠佛教去撬动一些概念,佛教只是起了一个撬动的作用。真正兴起、真正发扬,还是要靠儒教、儒学本身的建设。

紧接着梁武帝又把学校开到自己身边,下诏成立国子学,让皇太子、宗室、王侯,学习儒家经典,授课的老师中,时不时还会出现梁武帝的身影,而学校辅助教材中,孔子正言、五经讲疏等儒学著作,也署着梁武帝的大名。梁武帝以儒治国,绕不开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传承,但古代的礼仪制度里,偏重于对民的教化,没有把礼与国家制度完全融合起来。汉末以来礼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关系逐渐强化,原来的礼仪制度和一些国家大礼,一起被重新归类,一种新的五礼体系正在酝酿和走向成熟。

梁满仓:在以前礼是修身,比较强调修身、个人修养,到魏晋南北朝,这个治国的这个方面强调的比较重要。

梁武帝从朝代更迭和权力纷争中,深切感受到礼的重要性,他需要重新确立礼的权威。于是建国后不久,就下诏建立一个强大的制礼班子,制定一部能够以为永准的礼制,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并且梁武帝亲自过问,很快一个强有力的制礼班子就建立起来了。

陈苏镇:南朝的这个五礼之学,主要是为这五种礼做仪注,就是把各种具体的礼和这个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具体的仪式和一些规则,把它联系起来,具体化。

制礼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但再大的艰难也阻止不了梁武帝制礼的决心,在他的带领下,制礼班子从礼仪典籍中国查找,从礼学专家处询问,从百姓生活中取证,最终用时十一年,制定出一部多达1176卷8019条的五礼体系,它包括了吉、凶、军、嘉、宾等五种礼仪,基本上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至此,五礼制度终于成熟起来。

陈苏镇:简单的说呢,吉礼主要是祭祀方面的礼仪,凶礼主要是丧葬方面的礼仪,宾礼呢,是这个大家在各种场合见面的时候,所遵行的一些礼仪,这个嘉礼,就是婚姻、喜庆这方面的,军礼就是军队中的一些礼仪。

梁武帝对儒家礼仪制度规范的同时,也在对佛教的戒律进行着规范,制礼班子组建几年后,规范佛教戒律的班子也组建了起来,这个班子被研究者称为建康教团,由高僧、佛学专家和一些官员组成,他们的任务是编纂在家受菩萨戒。

楼宇烈:这个菩萨戒的核心内容,是历史上常常讲的,叫作三聚净戒,所谓三聚净戒就是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要遵守戒律,第二个就是要做善事,第三个的就是要一切都为了众生。

在梁武帝看来,编撰在家受菩萨戒和编撰五礼制度一样重要,它们都是和国家治理息息相关,只不过作为对人的规范,五礼制度规范的是人的社会行为,而在家受菩萨戒规范的是人的心灵。

楼宇烈:从佛教这个角度来讲,比较强调菩萨见这个理念,大家都去守戒律、做善事,要做利于众生的事情,那么另外的一方面,他也非常推崇儒家的、尤其是孝道,中庸思想。

梁武帝领导编撰在家受菩萨戒,他也身体力行,切切实实按照戒律行事和生活,他很勤政,无论春夏冬秋,总是五更天就起床,批改公文奏章,甚至冬天把手都冻裂了,还依然勤于政务,他很节俭,平时穿布衣,一顶帽子带了三年,盖的棉被两年才换一次,他吃素食,而且每天只吃一顿,梁武帝的这些行为,感染了身边大臣。今天在中国汉地僧人的饮食中,看不到荤腥,这个独特的现象就源自1000多年前的梁武帝所倡导的吃素理念。当年,他为了修养心性,曾撰写断酒肉文,下令所有佛教徒断绝酒肉,并召集1000名僧人宣唱此文,在他不断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汉地僧人吃素的独特传统,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演化到社会各阶层中国的素食文化。

梁武帝以身行戒,加速了在家手菩萨戒的编撰进程,历时七年之后,建康教团完成了编撰工作,而在当年的四月初八,即释迦牟尼诞辰的这一天,梁武帝又亲受菩萨戒,法名冠达,并大赦天下,全国同贺,菩萨戒弟子皇帝的诞生,自此梁武帝有了另外一个称呼—皇帝菩萨。

魏道儒:梁武帝推广菩萨戒,就是要让社会各阶层,遵守佛教的戒律,不做恶事、做善事,这当然就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当时的佛学家萧琛就评论说,梁武帝此举,妙策神机,发挥礼教,实足使净法增光,儒门敬业,物悟缘觉,民思孝道。在佛儒的不断融合中,儒家思想随着佛教的发扬光大,慢慢播撒在老百姓的心里,周礼也由此得到了传承,孔子重又被捧上高高的祭坛。帝王祭孔始于汉高祖刘邦,之后的汉代帝王一直遵循,但是随着汉末乱局的开始,忠义观念日益消漠,祭孔也不再被严格遵循。到萧梁时,梁武帝以儒治国的理念,必然把祭孔推到最前面,而站在祭孔最前面的则是梁武帝,每年国子学开学举行的祭孔典礼中,都可以看到梁武帝虔诚的身影。对于文化,梁武帝也有着同样的虔诚,在自己醉心琴棋书画的同时,也培育出一个文质彬彬的萧梁朝,诞生了像昭明文选,玉台新咏,文心雕龙,诗品等光耀千古的著作,这是自西汉之后难得的文化奇观,因此,梁朝被称颂为阴雨连绵的南北朝时期,犹如乍晴的朗朗天空。

梁满仓:这几个大名著,像文心雕龙,诗品,昭明文选,都是在梁梁朝出现,这一方面是因为文学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了,自然而然地要产生这些成果;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于梁武帝本身重视文化教育。

据史书记载,南朝陈初有户60万,而它的前代萧梁版图以及繁荣程度,都比陈朝大得多,已此估计,萧梁人口户数在一百万左右。人口的昌盛,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尤以秦淮河最为瞩目,它的光芒就像今天秦淮河的夜景那样璀璨。据记载,当时仅秦淮河北岸就有大小市场一百多个,连接两岸的浮桥在成为往来两岸通商必经之路的同时,也造就了秦淮河的盛名,而建康之外的吴郡、会稽,也发展成为繁华的大城市,整个三吴地区,皆是一片盛景。建康的盛景让很多国家都仰慕梁朝的繁华,纷纷派人前来朝贡,据史书记载,当时向梁朝进贡方物的国家多达29个,这一盛况,在梁武帝的儿子萧绎所画的《职贡图》被真实地在现出来。

源源不断来到萧梁的还有很多外国僧侣,其中就有来自南天竺的菩提达摩,当年漂洋过海来到建康,和梁武帝有过一席交谈,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外国僧侣到萧梁不断交流,也促使了佛教的空前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的两句诗,让人们对南朝佛教的盛况有了真切感受。不过据资料统计,单单梁武帝统治下的萧梁就建有佛寺2846所,仅京城建康一地,佛寺就超过五百多所,其中最大的寺庙就是梁武帝与公元527年在皇宫旁边为自己建的同泰寺。据南朝寺考古记载,同泰寺有一座9层的宝塔,大殿6所,小殿及堂10余所,东西有般若台各三层,大佛阁7层,璇玑殿外,积石为山,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所铸十方金像,十方银像,都极为壮丽。同泰寺建成后,梁武帝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典礼,但的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梁武帝也就此舍身寺庙。

魏道儒:僧人是出家人,舍身并不是出家,是把自己捐献给寺庙,为寺院服务,做一些杂役。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后,住的是破屋烂床,干的是粗活累活,但他毫无怨言,为什么梁武帝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非要舍身同泰寺呢。

魏道儒:梁武帝晚年的佞佛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他的家族里面,他的兄弟,包括他的子女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令他痛心疾首地,不守伦理道德规范的事情。

治理国家梁武帝无疑是成功的,但管理家事,他屡受打击,为了江山永固,他倡导忠义,能让臣子誓死效忠,但却无法让家人团结,他重视孝行,反对宫廷杀戮,却偏偏被一次次地卷入进来,这样的反差让一向足智多谋的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束手无策,他想不出所以然来,他觉得也许是自己的修行不够。所以,便来到寺院,舍身为奴,忏悔自己的罪过。

魏道儒:梁武帝舍身寺庙是在晚年,这个时候由于他个人的原因,还有其他许多原因,他已经成了一个佞佛的皇帝了,已经迷信佛教。

65岁的梁武帝有了舍身的念头后,就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佛教上,并且,在他的余生中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到寺庙散几天心是可以的,但时间长了,国家终将乱套。于是,每次在大臣苦苦相劝无果后,都用重金把他赎回来,四次算下来,光赎他的钱就多达四亿万钱。在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期间,并没有出现大臣篡权和部下叛乱的事情,可见梁武帝以儒治国取得的成功。在寺庙里,梁武帝在干活和念经之余,有时还迫不得已的处理一些奏章,因此出现了在寺院里批阅奏章的奇特场景,而他也真正成了菩萨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魏道儒: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最主要的他是想树立一个信佛的榜样,他认为自己舍身寺庙就是虔诚信仰佛教的一个标志。

梁武帝最后一次舍身被赎回来的当天晚上,同泰寺被大火焚毁,他再也去不了他想去的地方了,后来的朝代不断在同泰寺的故址上重建寺庙,几经变迁后成了今天的南京鸡鸣寺,寺庙样貌改变,但梁武帝的故事依然在这里流传。

心法:梁武帝他是一个非常信佛的一个皇帝,喊他为菩萨皇帝,大家也知道他曾四次舍身同泰寺,这个原因也主要是说他非常信佛,所以他自己身体力行的来,学习佛法,践行佛法,弘扬佛法,传播佛法。

在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期间,他接受了落难的北方魏人侯景的投靠,却节外生枝地演变为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公元547年,魏人侯景在东西魏都不受欢饮之后,投奔敬重已久的梁武帝,想依靠梁武帝的国力,帮他夺回大权,而梁武帝一直未完成统一北方的夙愿,也被侯景重新点燃。然而,一片佛光之下的萧梁,早以今非昔比了,老百姓大量地进入佛门,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削弱,国力日渐萎缩。

楼宇烈:估计很多情况下,批评佛教主要是这个问题,佛教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造成了社会的经济发展问题。

但统一南北的激情显然模糊了他对当时形势的认识,贸然决定和东魏交战的后果,就是大败而归,并且,侄子萧渊明还落入东魏人手里,之后东魏人以归还萧渊明为条件,要求梁武帝,赶走侯景。

梁满仓:这个东魏采取这个策略想达到这个目的,或者接南梁之手去消灭侯景,或者是借侯景之手削弱南梁。

大臣们和侯景多次阻止,但是亲情泛滥的梁武帝竟然答应了东魏的要求,无奈之下,侯景起兵反叛,很快攻入建康,包围台城,这时的梁武帝和当年被自己围困的萧宝卷,何其相似,然而幸运的是,梁武帝的人头没有被部下割掉献出去,相反,之前曾反对梁武帝做错误决定的一些大臣,在面对侯景大军的时候,却举族殉忠,成为他以儒治国取得成功的最好注脚。这让深陷困境的梁武帝在痛心之余,也为此感到些许的慰藉,当侯景攻陷台城见到梁武帝时,见到的不是一个可怜的梁武帝,而是威严有加,神圣有余的梁武帝。

作为叛军的侯景,似乎意识到这是对梁武帝倡导的忠义的亵渎,于是按照梁武帝制定的礼仪,行了君臣之礼。这一拜显然是形式上,虽然如此,他要用这种形式来掩盖自己乱臣贼子的本质,侯景没有像前朝那样杀君篡位,而是将这位八十多岁的皇帝软禁在他自己的宫殿里。梁武帝失去了自己打造多年的江山,属于他自己的领地,只剩下软禁他的宫殿,然而,在他手里获得新生的儒家思想,并没有随着失去的江山远去,而是为后人所接受,并随之发扬光大。

历史是一面镜子,梁武帝曾用这面镜子汲取前朝的教训,取得治国成就,时间把梁武帝推向历史深处,他也变成了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着政权之所以兴,之所以亡,千古身后事,自有人评说,这些身后事,梁武帝无从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自己此前还是成功的,现在终于安心修行了。以前,他舍身同泰寺,为的是不受打扰地修行,但却不时被大臣打扰,现在,他想去的同泰寺没了,然而却在皇宫里,走入他向往的地方,公元549年五月初二这一天,两个月未进食的梁武帝坐化在宫殿里,终年八十六。

梁武帝萧衍怎么死的?梁武帝竟被自己的梦给害死?

梁武帝萧衍出身兰陵萧氏,是梁朝的开国皇帝。在位初期,梁武帝纠正了之前宋、齐留下的种种弊端,还把各州的控制权收回朝廷,并且重用亲信。当时他还宽待宗室,恢复了各个门阀子弟的地位,使得南朝过上了一段安稳日子。不过梁武帝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沉迷佛教,导致侯景之乱爆发,最后死于建康台城,享年86岁。梁武帝真正的死因一直是个谜,但有人说这和他做的一个梦有关。这个梦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不是因为做了一个梦,南朝梁武帝萧衍也不会死在6月12日。

在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超过40年的皇帝有十位,寿命超过80岁的有五位,梁武帝萧衍是其中之一。他在位48年,活了86岁,最后还是因为侯景虐待才非自然死亡,这在人类平均寿命不过五六十岁的年代,还真是挺罕见的。纵观历史而言,已经是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长寿皇帝了,仅次于清朝的乾隆。

梁武帝萧衍是位创业之君,38岁便建立了梁朝,是南朝第三朝。萧衍的寿命虽长,但如今谈论梁朝,无非是感叹它的短促:宋齐梁陈,最短命的只存在了23年,萧衍建立的梁朝,从502年到557年,无非也只有匆匆55年。身为一朝帝王,萧衍从零打拼,又见证了其由盛转衰。

说从零打拼可能不太准确,因为萧衍并非出身草莽,他的家族“兰陵萧氏”是南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其父萧顺之,是高帝萧道成的族弟,在萧道成建立齐朝时立下不少功劳。这段路径萧衍和他的父亲相似,同样曾得到帝王的眷顾:齐明帝萧鸾夺位时,萧衍便搅进了政治漩涡中,为其出谋划策,成了皇帝跟前的红人。

但在之后,萧衍从父亲身上汲取了教训,没有走他的老路。

萧顺之在萧道成之子继位之后,君臣之间很难避免的有了嫌隙,至此便被疏远,不久便死了。看惯了兔死狗烹的萧衍,在避免君主猜忌这点上就做得尤好,他遣散自己的私人军队,轻车出行,齐明帝看了相当高兴,赞其清俭。

能力摆在那儿,加之齐明帝又信任,不过三十多岁的年纪,萧衍已经被任为了雍州刺史,驻守襄阳,手握着一方重镇的地方大权,拥有了相当的政治资本。在齐明帝去世后,直接跟小皇帝萧宝卷(东昏侯)走向了对立。他先是在襄阳边镇招聚骁勇、伐竹沉木,韬光养晦,然后抓住哥哥萧懿被萧宝卷诛杀的由头,去湖中打捞起去年砍伐好的竹木,在最短时间内建造战船,顺江而下,一举就建立了萧梁。

在萧衍谋动之时,据说有这样一个插曲。他在襄阳招兵买马、屯粮积草的举措,引得了萧宝卷的注意,但萧宝卷的反制手段实在称不上高明,他用的是自以为简洁有效的政治暗杀,派郑植到雍州刺杀萧衍。

接下来这一段或许有些神神鬼鬼了。刺杀一事惊动了光化寺空谷法师,于是法师托梦给萧衍:法师拿着一卷天书,书里夹着一把利刃,递予萧衍。萧衍醒来,自行解梦,说一个僧人拿这夹刀的书卷给自己,难道是说“图穷匕见”?这两天定要提防着有人刺杀我。

次日来报,朝廷使郑植奉诏书要加爵。萧衍心底猛然一惊,就觉来者不善。于是他先叫人在宁蛮长史郑绍寂家里安排了酒席,席上萧衍对刺客说,朝廷派你来杀我,今天的酒席不正是机会?这一席话把郑植搞得尴尬,只得否认,但随即便被萧衍命人从身上搜出了快刀与杀萧衍的密诏,萧衍大声哭冤,说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筹集军备之事子虚乌有。说罢还陪着这位刺客参观了空空的府库和军备,看得郑植心灰意冷,真以为是冤枉萧衍了。

这段故事听听则罢,但不可否认的是,梁武帝萧衍确实极为喜爱占星术之类的玄学。在历代官史的帝王传记中,《梁书?武帝纪》几乎是星占学色彩最为浓厚的一篇。其中结合史事,记载天象多达14种57次。别说南朝诸帝了,即使上至两汉,下迄隋唐,也没有这么爱记载天象的帝王。

在《武帝纪》中记载的最多的天象当属“老人星见”,这是中国传统星占学体系中吉象。《开元占经》卷六十八中“石氏外官?老人星占二十九”便描述,这个星占的寓意大概是:“王政和平,则老人星临其国,万民寿。”

后世对萧衍评价的标签中,很重要一条是说他笃信佛教。而萧衍对印度佛教天学的痴迷,跟他对佛教的向往,是纠缠在一起的,已经分不清孰为由头了。

他第四次出家当和尚,所去到的同泰寺,其实就是他为印度宇宙在尘世建造一个模型。《建康实录》卷十七“高祖武皇帝”就说同泰寺“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日本学者山田庆儿直接指出,同泰寺之建构,实为摹拟佛教宇宙。

当然,在萧衍出家同泰寺被赎回后不久,同泰寺便被莫名烧毁,后又重建改名,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普通一座。

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并没有得到现世的福报。公元547年,萧衍85岁,侯景之乱爆发,次年侯景攻陷当时的帝都金陵。

也是这一年,在《梁书?武帝纪》的天象记录中,“老人星见”这一吉象已经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白虹贯日”;此后更是只有“太白昼见”和“荧惑守心”,皆大凶之象。映射的便是梁朝的战乱破亡。兴是天意,败也天象,实则是萧衍甩锅的表现。

侯景之乱的肇事者侯景,是萧衍自己一手接纳扶持起来的,这也算是萧衍这一生最大的错误。侯景本是鲜卑化羯人,先属于北魏尔朱荣,继归东魏高欢,镇守河南。547年高欢死后,侯景先是投降于西魏,别人没要他,转而求助于南方的萧氏梁朝。2月投诚,次年就叛变。

而萧衍接纳侯景的原因,要说嘛,就是因为一个梦。

他当时梦见了“中原牧守皆以其地来降”,现实中又真有侯景带河南十三州来附梁,群臣跟着阿谀说这是“宇宙混一之兆”。解梦在古代本也是星占之学的一部分,即所谓“占梦”,所以梁武帝的决策常用占星学作依据。萧衍一听上了头,真觉得这是自己恢复中原的好梦了,不料自己的政权就此被颠覆。

梁武帝当年改朝换代,雄姿英发,谋略惊人,晚年不靠自己了,偏信宇宙天命,梦境所托,最终被侯景囚禁,“索蜜不得,再曰:‘荷,荷’”后一命呜呼。

不过如他自己所言,“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呢。

六祖伐竹图与禅

现藏东京博物馆的《六祖伐竹》是绘画中的稀世珍宝,到日本一定要去看的。画作背景是这样的, 六祖惠能大师(638—713),是举世公认的精神文化高峰,唐代著名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南宗的鼻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亦即行住坐卧皆是禅。此画画家是南宋梁楷,他是一位习禅的画家,他通过描绘六祖惠能大师日常生活中一个砍竹的情景,把惠能大师的理念给予了充分体现。“六祖伐竹”表现的就是惠能在劈竹的过程中“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六祖伐竹》是其中年以后的作品,笔墨极为粗率。笔笔见形,笔路起倒,峰回路转;欲树即树,欲石即石, “心之溢荡,恍惚仿佛,出入无间”。梁楷参禅入画,到达视画非画的境界。此画很简单,很概括,也很生动。这三者都能体现在他的用笔上。画中险笔很多,起粗落细,急缓轻重,变化多端;金错刀作墨竹,山石大笔扫出,线条简捷、痛快,顿挫明显,将人物的性格与绘画线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毫无废笔多墨,黑白笔墨之间把禅境尽情表现。

此画的下端,一老者身穿粗布短衣,蹲在那里;他左手扶着一根竹子,右手挥刀,正在专心致志地伐竹。看他那凝神静气的样子,似在劈竹的瞬间感悟禅机,揭示着六祖惠能强调的从行住坐卧等日常生活中也能自然顿悟的道理。其头脸部的毛发及手臂上的毛,以细笔绘出;粗简的笔法画就衣衫蓝缕,暗示六祖惠能以不识字的樵夫出身得悟佛性,禅机岂是文字所能道尽。挥刀砍竹即是一种修行,这自自然然的生活状态,形象的表现了禅的深意。表现禅的画作非常多,世界各地博物馆都能看到,这副画无疑是禅意画的一座山峰。

阴沉木鉴定,怎么鉴别阴沉木的方法

1、阴沉木为炭化木之属,所以多为全身乌黑,呈现碳化状,其碳化外观类似被烧烤过的焦炭,碳化开裂;用阴沉木在白纸上描画并不会产生黑划痕;有经验的师傅一般都从外观碳化程度、打磨后的横切面状况、手感等综合评估其大体形成年限及可能的形成树种,

判断是否属于阴沉木;完全进入阴沉木级别的树木,起码需经历上千年的时间氧化碳化;碳化不足的有时只算是水沉木,水沉木只是沉泡在水下多年形成,并未具备缺氧、高压状态下的一些形成条件。

2、阴沉木本质坚硬,多呈褐黑色,黑红色,黄金色,黄褐色。阴沉木切面光滑,木纹细腻,打磨得当可以达到镜面光亮,有的乌木本质甚至已近似紫檀木,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虫,是制作艺术品、仿古家具的理想之材。

阴沉木中以铁力阴沉木最硬,红椿阴沉木较软;其形成的阴沉木自然阴干后能沉能浮的均有,这主要取决于它的形成树种;特别是一些成品小件一般都浮于水面,因此不能以能否沉水来鉴别是否为阴沉木。

3、沉木与普通木头相比显得比较奇特,一般木头烧出的是白灰,而阴沉木烧出的是黄灰,而且遇水颜色会加深,水干后又恢复本色;涂上少许菜油阴沉木则变得乌黑锃亮,不会褪色。

大部分阴沉木出土时树心已经腐朽,只剩下树头及树干中层;已严重碳化的表面无法当做一般材料使用,通常需要刨去外层,而留下木心使用。

4、形成阴沉木的树木种类繁多,有麻柳树、青冈树、香樟树、楠木、红椿木、红豆杉、马桑、黄柳木、黄柏、槐木、檀木等,至今发现的阴沉木常见有青杠、麻柳、香樟、红椿、楠木五种。

一般带有香味和杀菌特征的树种才能形成阴沉木,但也并不是所有已形成的阴沉木都有香味,这要根据形成树种的不同而决定它是否有香味,通常楠木所形成的阴沉木有香味。

扩展资料:

生长环境:

阴沉木除按树种分类外,还按阴沉木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沉于河流泥沙之中,一般是由上游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而将树木冲入河流深埋于河床;

2. 地震所造成树木掩埋;

3. 埋于地下数年之棺木。由于以上原因,阴沉木颜色一般趋深且色差明显。因长期深埋,含水丰富,木材加工时极易开裂、变形、翘曲,但干燥后加工表面十分润泽光亮,手感极佳。历史上阴沉木一般用于棺材或小器物的制作。

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皆把阴沉木家具及阴古沉木雕刻的艺术品视为传家、镇宅之宝,辟邪之物。历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阴沉木尤其成为各代帝王建筑宫殿和制作棺木的首选之材。清代帝王更将其列为皇室专用之材,民间不可私自采用。

在远古时代,由于地壳运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因素,使树木顷刻间掩埋在山涧河床深处,在水平面以下隔氧重压密封,历经三千八百年至八千年以上才能够形成阴沉木。

而且并非所有树木都能演化成阴沉木,至今发现的阴沉木只有青冈、麻柳、香樟、红椿、楠木五种。经C14同位素测定,楠木形成时间最长,需八千年以上,其他几种约在三千八百年至六千年之间才能形成。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才有少量阴沉木从路桥、沙场或电厂工地得以重见天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沉木

小石潭知识点

1.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1.“伐竹取道”说明小石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前没有人来过,还没有道路,所以作者发现后才会“心乐之”。

2.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描写的?

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文中在描写水中的鱼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突出了鱼的活跃。这样写鱼的目的是什么?

是侧面写水清。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同时,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4.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整体面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了“悄怆幽邃”?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政治改革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 小石潭记常识
《小石潭记》,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w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字词注释[1]小丘:小山。

在小石潭东面。[2]篁竹:竹林。

[3]如鸣[2]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澈凉爽。

尤,格外。清冽,清凉。

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

当做。[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以:相当于“而”,不译[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岩,崖岸。[8]翠蔓:翠绿的藤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1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13]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或隐或现。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着。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差互,交相错杂。[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凄、凉:使动用法,使……凄凉 ,使……。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19]以其境过清:因为那里环境太冷清了。

以,因为。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隶:随从。而:表修饰。

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西:向西。[25]行:走。

[26]乐:以。为乐,感到快乐。

[27]伐:砍。[28]尤:格外。

[29]冽:清凉,冷,凉。[30]近:靠近。

[40]青树翠蔓:青树:青青的树木,翠蔓:翠绿的藤蔓。[41]披拂:随风飘拂。

[42]澈:投射。[43]佁然:呆呆的样子。

[44]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45]乐:取乐、逗乐,嬉戏。

[46]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47]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48]明灭:时隐时现。[49]差互:交相错杂。

[50]环合:环抱。[51]凄:凄清。

[52]以:因为。[53]以其境过清:认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以,因为。清,凄清。

[54]居:停留。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

[55]去:离开。[56]者:……的人。

[57]隶:附属,随从。而:表修饰。

从:跟随,动词。[58]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3]文章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到了水流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有的翻译为出现 见:通“现”出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在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石头(各种不同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好像在同游人逗乐。小石潭记书稿及相关资料(7张)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若隐若现。

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冷落没有旁人,(那幽深悲凉的气氛。
3. 《小石潭记》的考点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

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写鱼动静皆宜,看到了其行踪,鱼像在空中游动一样。则体现出水的透明,再进一步用太阳的照射,一起突出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

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

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闻水声,如鸣佩环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 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左右,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
4. 小石潭记整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 ①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 卷石底以出(衔接,“而”不译) ③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 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 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一词多义: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5. 小石潭记复习资料
1. 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 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悄怆(qiǎo chuàng) 俶尔(chù) 佁然(yǐ) 嵁(kān) 3. 朗读课文: 4. 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5.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而又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的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没有别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就题字离去。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6. 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水声悦耳,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

“水尤清洌”,循声而来,直写潭水,极其自然。“尤”字,是拿它与前篇的钴鉧潭相比。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为底”,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又暗含了一个“小”字。

“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无比,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

也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

“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

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环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

短短的几十个字,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

“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抬头远望,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

“斗折蛇行”,北斗横陈,静态,蛇行蜿蜒,动态。“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

“其岸势犬牙差互”,用几个字扩展一笔,写出了溪流的“岸势”。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

文句虽短,但韵味隽永。 以上两幅图画,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远景,写得都极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
6. 小石潭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意义
满意回答 古今异义 1.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 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 古义:听到、听闻。

(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 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 古义:映,显现。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 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上下”、“光景”、“左右”。

今义:允许、准许。 8.佁(yǐ)然: 古义:呆呆的样子,愣住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9.清: 古义:凄清;冷清。

今义:清晰,清净等。 一词多义 1.可: (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 (1)介词,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 3.清: (1)形容词,清澈。

(水尤清冽) (2)形容词,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 (1)形容词,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 (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 (1)通“现”出现。

(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 (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 (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介词,因为。

(以其境过清) (2)连词,而。(卷石底以出) (3)介词,用。

(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

(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 (1)玉环。

(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 (1)动词,作为。

(全石以为底) (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直射。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名作动,作响。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通假字 下见小潭(“见”通“现”,显现,出现。)【现语文课本未标明】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7. 小石潭记中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词语:

水尤清冽:格外。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路;出现。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隶而从者:跟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下见小潭:在下面。日光下澈:往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记之而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①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②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③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④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⑤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Ⅱ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冬季伐竹有利于竹林的旺盛生长,该如何进行伐竹呢?

一般来说竹子的竹笋长出来以后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就可以长成成竹。如果不用老竹子的话,一般当年长出来的竹子就可以砍伐使用了农谚有“砍冬不砍春”之说。根据各地的经验,用来制作竹制品的竹材,务必在冬季进行砍伐,时间以立冬后至次年立春前为宜。竹子在9月份左右来砍伐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个时间气候适宜,竹子的蒸腾作用小,砍伐后营养成分流失比较小,对来年新生竹笋没有太大的影响。

竹林只要经营得当,毛竹不仅发笋多,而且个体较大,大小年不明显,基本能够实现稳产、丰产。其中竹林的科学经营不仅仅指冬季施肥,还包括清灌、“去三头”、垦复、勾稍等施肥前将竹丛内的石块、杂物捡尽,注意不要伤及竹笋,再将竹丛周围40至50厘米内的杂草除尽,在竹丛上方,离竹篼30至40厘米处,用锄头挖一条深10至15厘米的半圆形沟槽。

秋季气候转凉,开始进行笋芽分化,为增加笋芽分化的数量、提高笋芽分化的质量,使笋芽饱满,应及时施好催芽肥,肥料以速效肥为主,亩撒施尿素50公斤竹林平均眉围(胸径)要大;竹林中竹子的大小要整齐;竹林叶面积指数要高, (叶面积指数是指竹林中的竹叶总面积与其林地面积的比值)。

一般出笋大年在5~6月份施有利于行鞭;小年在5~6月施有利于换叶,使新枝新叶茂密浓绿,增强整个林分同化效率,积累大量干物质;小年在8~9月份施有利于笋芽分化钩梢宜入冬时进行,用长柄刀把竹竿15盘枝以上尾梢钩断拉下,竹梢可制扫帚等另行加工利用。冬季毛竹进入休眠,此时,其桩不会引起伤流,所采竹材性能好,不易遭虫蛀。

“放爆竹,换桃符”是我国历史什么节日的习俗?

楼主你好,是除夕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 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毛竹资料

毛竹 -
毛竹

歧义词。
一指生物界的植物。

又名“楠竹”、“孟宗竹”“江南竹”、“茅竹”。

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

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秆大型,高可达20米以上,粗达18厘米。

毛竹秆高,叶翠,四季常青,秀丽挺拔,经霜不凋,雅俗共赏。

自古以来常置于庭园曲径、池畔、溪涧、山坡、石迹、天井、景门,以及室内盆栽观赏。

常与松、梅共植,被誉为“岁寒三友”。

又无毛无花粉,在精密仪器厂、钟表厂也极适宜。

毛竹林面积大、分布广、经济价值较高,生产潜力很大,发展毛竹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自然习性

毛竹林的林下植被有油茶Camelliadeoleifera)、拎本(Enryajaponica)、姜子(Neolitseasp.)、鹅掌楸(Seheffleroctophylle)、山矾、悬钩子、紫金牛(Ardisiajaponica)、柔毛绣球(Hydrangeavillosp.),还有木荷,丝栗拷等,草本植物主要为禾本科、莎草科和蕨类植物如里白(Hicriopterisglauca)、铁芒箕(Diranopterisdichotoma)等。

有时,毛竹亦与杉木、马尾松、长柄水青冈、头状四照花等组成各种类型的混交林。

在这些混交林中,毛竹一般居于第二层,L层为形体较高大的马尾松等。

根据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生产上把毛竹林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竹林为集约经营的竹林,主要措施有松土、施肥等,每亩立竹度200株以上;第二类为一般经营的竹林,主要措施有劈山抚育等,立竹度100~200株;第三类为粗放经营的竹林,一般不采取任何经营措施,有的砍伐量过度而立竹仅在100株以下,在竹林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要求加以经营,逐步扩大第一类竹林的比例。

生长习

毛竹的生长过程可谓自然界一大奇观。

该竹在种植期前5年丝毫不长,到了第6年雨季到来的时候,它竟以每天6英尺的速度向上急窜15天左右,最后大约可以长到90英尺高,并成为中国最高的竹子。

而且更为奇特的是在它生长的那段日子里,处在它周围方圆10多米内的其它植物便停止了生长,等到它的生长期结束后,这些植物才又获得了生长的权力。

在好事者“寻根问缘”的过程中这一奇观的谜底被揭开。

原来它前5年不是没有长,甚至没有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发觉的方式在生长------向地下生根。

经过5年的地下工作,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雏竹的根系竟然向周围发展了十多米,向地下深扎了近5米,真可谓“博大精深”。

这样的生长方式不仅为它5年后长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悄悄地“侵占”了周围其它植物的根系发展空间,使它们无法获得生长所必需的水份及养料,所以在第6年雨季到来的时候它能够几乎以资源垄断的方式独自急长。

影响毛竹林产量的结构因子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一个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不仅有其本身的直接影响,还有其因子间的相互配合产生综合影响。

研究证明,立竹株数(N)、胸径、叶面积指数、整齐度等对毛竹林产量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以前两项为主导因子

适生环境

毛竹是多年生常绿树种。

根系集中稠密,竹秆生长快,生长量大。

因此,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15--20℃,年降水量为1200--1800毫米。

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一般树种,既需要充裕的水湿条件,又不耐积水淹浸。

板岩、页岩、花岗岩、砂岩等母岩发育的中、厚层肥沃酸性的红壤、黄红壤、黄壤上分布多,生长良好。

在土质粘重而干燥的网纹红壤及林地积水、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则生长不良。

在造林地选择上应选择背风向南的山谷、山麓、山腰地带;土壤深度在50厘米以上;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良好的酸性砂质土或砂质壤土的地方。

地理分布

中国是毛竹的故乡,长江以南,生长着世界上85%的毛竹。

它广泛分布于400~800米的丘陵、低山山麓地带,以长宁、江安、兴文等县最为集中,著名的蜀南竹海楠竹面积达6万余亩。

种植技术

12月至2月下旬

(1)选地和整地。

山区、丘陵、平地都可以造林。

要选土壤深厚、肥沃、湿润、排水和通气良好,呈酸性壤土为造林地。

全面整地,然后挖穴,穴长1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

穴底施放基肥。

(2)移竹造林。

选择生长健壮,节密,叶深绿,分枝低,无病虫害,胸径2-4厘米,2-3年生的母竹。

竹鞭应选绿黄色,扁平粗壮,根多,芽肥根健。

挖掘母竹。

一般竹竿基部弯曲的内侧是竹鞭所在,分枝方向与竹鞭走向大致平行。

根据竹鞭的位置和走向,离母竹30厘米左右找鞭,按来鞭20-30厘米,去鞭40-50厘米的长度截断。

母竹挖起后,留枝3-5盘,削去竹梢。

在挖好穴的林地上栽植母竹,栽竹要做到:深挖穴、浅栽竹、下紧围(土)、上松盖(土)。

每亩栽植20-35株。

栽后设立支柱。

(3)移兜造林。

栽植方法和选择母竹都与移造造林相同,只是截去竹竿,用兜栽植。

(4)实生分蘖苗(小母竹)造林。

从圃地将分蘖苗整丛挖起,带土,留根3-4盘,剪去梢部,适当疏叶。

在已整好的造林地上,按每亩40-60丛的造林密度开穴,穴长、宽、深各30厘米。

将竹苗分为3-4株一丛栽植,壅土踏实,浇足定根水,栽植深度比苗根际约低3厘米,并壅土成馒头形,以防积水。

(5)冬季采伐。

一般用材竹林要留三度竹(6年生),砍四度竹。

大小年分明的竹林,每两年采伐一次,换叶当年冬季不能伐竹。

年年出笋换叶的花年竹林,每年冬季伐竹,砍去竹叶发黄的小年竹,保留竹叶茂密的大年竹。

砍伐后每亩应150-200株。

(6)钩梢整枝防止雪害。

3月 

播种育苗。

毛竹苗怕涝、怕旱、怕冻,容易发生病虫害。

要选择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作圃地和细致整地做床。

播前,用0.3%的高锰酸钾浸种消毒2-4小时后即可播种。

条播、撒播、穴播均可。

穴播的株行距为30厘米左右,每穴均匀点播8-10粒,用细焦泥灰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再盖草淋水。

条播时,条距30厘米左右。

亩用种2千克左右。

播后要注意鼠、雀、虫和蚯蚓为害。

4月至5月 

1)竹圃管理。

竹苗出土后要分批适量揭草。

在向阳地方的春播苗,揭草后要搭棚遮荫。

透光度为50%-60%。

要经常除草松土,适当培土壅根。

利用阴雨天,把过密的竹苗带土间苗,移植在缺苗穴中,每穴1-2株。

(2)护笋养竹。

冬笋是春笋的前身,都能成竹,要做到冬笋不挖,保护春笋。

6月至7月 

(1)竹圃管理。

除草松土,培土壅根,分次施肥。

高温干旱期,要适量浇水灌溉。

(2)幼林扶育。

除草松土,竹农间作扶育、施肥盖土,灌溉排涝和间伐扶育。

(3)成林扶育。

主要是松土施肥和护笋养竹。

这期间是竹鞭生长旺期,不能挖鞭笋,以免影响竹鞭蔓延和成竹量。

8月至9月 

(1)采种。

毛竹种实8-9月成熟脱落,要及时连枝采下,经过干燥、脱粒、扬净,即可装运或贮藏,宜用干藏。

也可随采随播。

每千克带壳种子为3.6-6.6千粒。

(2)秋季播种苗。

霜冻前即全部成苗,入冬后搭暖棚防寒。

(3)苗圃管理。

松土除草、浇水施肥。

进入9月停止施肥,并除去荫棚。

(4)幼林扶育。

除草松土,浇孕笋水,促进笋芽膨大生长。

防治病虫害。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70%可湿性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连喷二三次防治枯梢病,发现新竹枝叶枯黄,及时钩去病梢,加以烧毁。

用敌百虫或马拉松1000倍液喷杀竹螟、竹蝗等害虫。

10月至11月 

(1)统计产苗量。

到了秋末冬初,每穴有分蘖苗数株至十数株,一般高度30-40厘米,形成小竹丛,根据穴数及每丛苗数,进行调查统计。

(2)开始钩梢修枝。

钩梢强度应不超过竹冠总长的1/3。

每株留枝不少于15-20盘。

毛竹主要害虫有竹螟、竹蝗、竹斑蛾、笋夜蛾、笋蝇、竹象虫等。

前三种虫吃竹叶,以致植株的光合作用效能降低,营养不良,竹笋产量减少。

后三种虫为害竹笋,幼虫蛀入笋内,轻则抑制竹笋生长,重则造成腐烂。

防治竹螟、竹蝗、竹斑蛾和笋蝇,可喷敌百虫杀灭,或敌敌畏烟剂熏杀。

对竹夜蛾和竹象虫要及时挖除受害的竹笋,杀死幼虫。

冬季松土除草可消灭躲在草中和土中的害虫。

毛竹的主要病害有枯梢病和水枯病等。

防治枯梢病要对种竹进行严格检疫,杜绝病源。

发现新竹竹梢发病,立即在病部以下1~2节处截除竹梢,不让病菌向下蔓延。

在发病严重的地区,从新竹发枝展叶期开始,喷浓度为1%的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对竹水枯病要挖掉病株连根带鞭烧毁。

并在病竹或病区四周开沟隔离,防止蔓延。

施肥要点

我国竹林面积约为世界竹林的1/3,其中约47%是毛竹。

根据经营目的,毛竹林可分为材用竹、笋用竹、笋材两用竹、纸浆竹等多种类型,在施肥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各有不同要求。

施肥还与林地土壤条件有关,其中以60~80厘米土层的施肥量最高,大于80厘米的因土壤肥力较高,施肥量可少一些,土层浅薄的因增产潜力有限,施肥量更少一些。

笋用竹林施肥新建笋用林以中耕除草、重施氮肥为主,亩施50公斤复合肥作基肥,每年5~6月埋青50担,施尿素50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9月施腐熟人畜粪1000公斤。

对高产型笋用林,可在6月客土埋青200担,亩施尿素40公斤,过磷酸钙100公斤,氯化钾20公斤;9月亩施人畜粪1000公斤;11月亩施圈粪80担;12月浇水100担后覆盖30厘米厚的竹叶、草糠等物,再泼施3%的尿素水700公斤。

笋材两用竹林施肥氮磷钾肥养分配比为5∶1∶2,强调“以有机肥为主,冬肥足,春肥早,夏秋肥巧”。

亩施饼肥、猪牛粪、圈粪等腐熟有机肥1500公斤,尿素35~40公斤(一次不少于12公斤),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50公斤,氯化钾30公斤,在笋前、笋后、孕笋、越冬期分4次施用。

另外客土埋青约2000公斤,铺盖垃圾3000公斤以上。

材用竹林施肥每年7~8月深翻垦复后结合除草松土,在3月、7月与11月分3~4次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尿素、饼肥、过磷酸钙、氯化钾、硅肥各50公斤。

有条件的还可客土埋青50担,铺盖垃圾5000公斤以上,或30厘米厚度竹叶、杂草等。

纸浆毛竹林施肥施肥对竹材化学成分影响不大,但每亩客土埋青50~100担,笋前亩施30公斤化肥能显著增产。

施肥仅仅是毛竹丰产措施之一,还必需与护笋养竹、疏笋育竹、合理采伐、保持合理立竹结构等综合管理措施相结合。

病虫防治

黄脊竹蝗

黄脊竹蝗是我国产竹区的主要害虫,分布于安徽、江苏以南各地,喜爱取食毛竹叶。

成虫取食叶片,将叶片食成缺刻,大发生时,将竹叶吃尽,如同火烧一般,新竹被害即枯死,老竹被害后2-3年内不发新笋,被害竹的竹秆内往往积水,不能利用。

跳蝻有较强的喜阳性,上竹跳蝻多集中在竹梢上部取食,竹梢被吃成一片枯黄。

黄脊竹蝗天敌颇多,捕食蝗蝻及成虫的鸟类有小噪鸟、画眉、燕子、竹鸡、红嘴蓝雀、喜鹊等;另外,红头芫菁幼虫捕食蝗卵,步甲、食虫蝽、食虫虻、蚂蚁捕食跳蝻,螳螂、胡蜂捕食成虫及跳蝻;还有,黑卵蜂寄生蝗卵,小寄蝇寄生跳蝻,追寄蝇寄生成虫。

还有一种抱草瘟的寄生菌,寄生竹蝗抱竹而死。

防治方法 (1)保护与利用天敌。

黄脊竹蝗天地种类众多,要合理加以利用,并注意保护。

(2)农业防治。

科学肥水,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合理砍伐,保持适当密度,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中耕翻卵,挖出卵块置于纱笼中,以便卵寄生蜂飞出;还可在大多数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手持竹扫把,在小竹、杂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

(3)药剂防治。

加强监测,防治初孵若虫,可用2.5%溴氰菊酯乳剂8000倍液,或50%甲胺磷乳油、50%敌敌畏乳油3000倍液,或90%敌百虫2000倍液,喷雾,效果均好;如果成虫多已上大竹,只能烟雾剂熏杀。

安阳林药厂生产竹蝗等用烟剂,效果尚好。

毛竹故乡

毛竹故乡之一邵武市

历史沿革

邵武是福建八府之一,是一座千年府城。

如其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昭武县,属建安郡。

晋元康元年(291)改名邵武县,曾名昭阳、武阳、邵阳、昭武。

隋开是九年(589)废县,归泉州(州治今福州);

隋开是十二年(592)复置邵武县,属抚州。

唐武德四年(621)属建州。

五代晋天福元年(936)改名昭武县,

五代汉乾祐元年(948)复名邵武。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邵武军。

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邵武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邵武府。

清亦同。

民国初属建安道。

1932年曾建苏维埃 *** ,

1949年5月19日解放,属建瓯专区、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建阳地区、南平地区。

1983年8月撤县设省辖县级邵武市,现由南平市代管。

建置沿革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吴主孙休罢都尉,置建安郡,立昭武镇,后升为昭武县。

西晋元康元年(291),惠帝司马衷为避其祖司马昭讳,改名邵武县。

其时建安郡属江州管辖。

东晋太宁元提(323),又改邵武县为昭阳县(一作武阳)。

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又改邵武县,仍属建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

全国郡、县俱废,邵武改属泉州(即今福州)。

开皇十二年(592),恢复邵武县,并将绥城县(今泰宁县)并入邵武。

其时,建安郡属抚州。

大业元年(605),抚州改为临川郡,邵武属临川。

唐武德四年(621),绥城从邵武分出,复立为县,邵武属建州。

贞观元年(627)。

建州归江西道管辖。

后晋天福元年(936)。

改邵武县为昭武县。

后汉乾祐元年(948),改昭武县为邵武县。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邵武设军,县为军治,军属福建路辖。

同年划邵武财演镇为光泽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县为路治,路属福建道管辖。

明洪武元年(1368),改邵武路为邵武府,县为府治,府属福建布政使司管辖。

清隶属关系不变。

民国2年(1913),废府存县,属福建省建安道。

民国16年废道后直属福建省。

民国23年,邵武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9月,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邵武县属福建省建阳专区。

1956年建阳专区改南平专区,属之。

1970年复名建阳地区,属之。

1983年10月,改县为市。

1988年建阳专区又改南平专区,属之。

乡镇地理分布

2000年,撤销大竹乡,设立大竹镇;吴家塘农场改制设立吴家塘镇,吴家塘镇辖吴家塘居委会和坊上、行岭、杨家圩、铁罗、庄坛5个村;吴家塘镇人民 *** 驻吴家塘。

2000年底,邵武市辖4街道12镇3乡:昭阳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晒口街道、拿口镇、和平镇、水北镇、大埠岗镇、沿山镇、洪墩镇、城郊镇、下沙镇、卫闽镇、肖家坊镇、大竹镇、吴家塘镇、张厝乡、桂林乡、金坑乡。

人口分布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288401人。

昭阳街道35198人、通泰街道39861人、水北街道35127人、晒口街道8055人、城郊镇12899人、

水北镇19045人、下沙镇8421人、卫闽镇7433人、沿山镇15322人、拿口镇21853人、

洪墩镇13790人、大埠岗镇11312人、和平镇14443人、肖家坊镇9845人、大竹镇7467人、

吴家塘镇7075人、桂林乡9666人、张厝乡5699人、金坑乡5890人。

2003年,邵武市辖4个街道、12个镇、3个乡:昭阳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晒口街道、拿口镇、和平镇、水北镇、大埠岗镇、沿山镇、洪墩镇、城郊镇、下沙镇、卫闽镇、肖家坊镇、大竹镇、吴家塘镇、张厝乡、桂林乡、金坑乡。

基本概况

邮编:354000 代码:350781 区号:0599 拼音:ShaowuShi

地理位置

邵武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位于武夷山南麓,史称“铁城”。

北纬26°55′-27°36′,东经117°02′-117°50′。

总面积2851.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8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32.13万人(2007年末),其中市区人口17万人。

通行闽赣方言邵武话。

1983年10月撤县建市,现辖12镇3乡4个街道,134个行政村,43个居委会。

邵武是历史文化古城。

自三国吴王孙权置昭武县,因晋朝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2个宰相、7个兵部尚书,宋代民族英雄李纲,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出生于邵武。

邵武是闽北革命根据地。

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邵武解放,这里先后设立过 *** 闽赣省委、福建省委等党的领导机关,创建了112个老区基点村。

熙春山公园还树立着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

交通

邵武市是入闽重要通道。

兵家必争之地,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故名“铁城”。

是闽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水陆空交通俱全,距武夷山机场76公里,对外交通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鹰厦铁路纵贯全境,邵武站是铁路入闽第一大站;境内316国道全长83.7公里,南北穿越县境,沿途经过10个乡(镇)、街道;京福高速公路入闽第一个互通口设在我市肖家坊镇;省道301线和204线纵贯东北--西南向,三条交通干线在县城交汇,与一些交通支线交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游客进得来,散得去,对外旅游交通方便

自然资源

邵武是闽北“林海粮仓”。

是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森林面积319万亩,林木蓄积量1402万立方米,是福建重点林区和四大林产加工中心之一。

同时,境内水利资源理论蕴藏总量30.4万千瓦,地下矿藏20余种,莹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娱乐文化

邵武是武夷旅游胜地。

地处闽西北“绿三角之旅”的中心,北距离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仅71公里,南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泰宁金湖仅74公里,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将乐玉华洞141公里。

是沟通闽西北“绿三角”武夷山、金湖、玉华洞三个“角”的必经交通枢纽。

境内有天成岩、和平古镇、千岭度假区、千年银杏树、音乐喷泉、黄氏峭公祠、民俗馆、李纲祠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吃住、娱、购等基础设施齐全。

使邵武市处在闽西北旅游线路的中心位置,因而旅游区位尤为突出。

文明城市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邵武市先后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计生协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省双拥模范城、全省“八闽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竞赛活动优胜城市、全省环境最优美县(市)、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一级达标”城市、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2002年,邵武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邵武作为全省武夷游、金湖游两大重点线路的中间点,发展旅游产业,填补了两大旅游区间的空白,有效拉近旅游区间的距离,整合闽西北旅游资源,从而有助于促进闽西北绿三角旅游经济走廊的形成。

已建成通车的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

即将开通建设的邵(武)—光(泽)和邵(武)—南(平)高速公路吉武高速铁路和浦建龙梅高速铁路

交通十分便利

毛竹故乡之一建瓯市

建瓯 毛竹林面积123.5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毛竹采伐量1678万根,鲜笋产量23.3万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称。

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粮食、蔬菜、食用菌、锥栗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

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40.52亿元。

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45万亩,粮食总产量21.99万吨;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现有林地面积529.06万亩,林分总蓄积量2208.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其中用材林面积185万亩,商品材采伐量49.32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123.5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毛竹采伐量1678万根,鲜笋产量23.3万吨;为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和闽北乌龙茶发源地,茶叶面积9.2万亩,产量7685吨;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水果面积22.8万亩,产量24.38万吨,其中柑桔面积17万亩,产量20.36万吨;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锥栗面积41万亩,产量2.09万吨,居全国首位,建瓯锥栗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此外,还盛产食用菌、莲子、泽泻、仙草、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

笋制品、茶叶、莲子、芦柑、葡萄、大米等13个农产品获绿色或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

全年肉类总产量2.33万吨。

奶牛存栏4003头,生猪存栏17.16万头,肉羊存栏2.44万头,肉兔存栏6.11万只,各类家禽存栏166.73万羽。

为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市),淡水养殖面积2.8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8万吨。

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22家,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明良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成茂农产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茗苑茶叶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被确认为南平市农业龙头企业。

水资源总量44.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7.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30万千瓦。

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22种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北纬26°38′-27°21′,东经117°58′-118°57′。

总面积4214平方千米。

人口52万人(2006年)。

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

全市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建安街道、通济街道、瓯宁街道、芝山街道、徐墩镇、吉阳镇、房道镇、南雅镇、迪口镇、小桥镇、玉山镇、东游镇、东峰镇、小松镇、顺阳乡、水源乡、川石乡、龙村乡。

地理位置

建瓯市简称芝城,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

地处东经117°58'-118°57'、北纬26°38'-27°20'之间。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日照1612小时,无霜期286天。

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635万亩),乃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其中山地519万亩,耕地49.2万亩;建瓯市地处南平旅游生态经济区的"一线",距南平60公里,距武夷山机场110公里。

横南(江西横峰至福建南平)铁路贯穿境内100公里,设五个车站,已开通货、客运输。

205国道、两条省道贯通全境,是江浙入闽的咽喉要地和闽北主要交通枢纽。

随着交通格局的改变,建瓯南与福州市的经济互补的空间距离缩短,成为福州城市经济三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城镇;北与上海、浙江等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交流空间也大大拓展,成为福建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陆地交通的连结点。

2008年12月24日浦南高速公路的通车使建瓯到福州的行车时间进一步缩短,还有在建的京台高速建瓯至闽侯段也将加速建瓯的交通环境的改进。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