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3、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是宋神宗第11子、宋哲宗之弟。在位期间,奸臣把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

人们都说项羽刚愎自用,他都做了什么事?

项羽是个悲剧,不是英雄。先说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项羽能够在宋义逡巡不进、诸侯不敢纵兵与秦接战的情况下,抱必死之心与秦军决战并取得胜利,这确实是值得称道的壮举。项羽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很大程度上亦基于此。不过从本质上讲,项羽其实是个刚愎自用、意气用事的人。他能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是因为他有雄才大略,也不是因为他精于兵法,而正是他的刚愎自用和意气用事起了作用。如果项羽有雄才大略,那他就不会葬送自己的霸业;如果他精于兵法,那史记就不会说他对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学了。项羽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和他的刚愎自用、意气用事也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一件事情的表面或许会深深地隐藏着最本质的内容而不易为人所觉察。再说项羽的心怀仁慈,在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项羽怎么就那么心软,不把刘邦这个后来自己的掘墓人杀掉呢?真的是因为他有仁慈之心吗?不是的。项羽并没有所谓的妇人之仁,他一点也不心软。会稽守殷通串通项梁造反,结果项梁、项羽爷俩把殷通杀了,自己扯起了造反大旗,你说殷通死得冤不冤!在这里,项羽在项梁以目示意之下,手起刀落,毫不含糊地就让殷通人头落地了,哪里有什么妇人之仁的影子,这与鸿门宴上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反差多大啊!

不仅如此,项羽攻下城池,往往要屠城;投降过来的士卒,往往被坑杀。更残忍的是,项羽说烹人就烹人。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去。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项王怒,烹陵母。项羽连一个已死的老母都烹,你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纪信改扮成刘邦,而让刘邦逃脱,项羽捉住纪信,烧杀纪信;周苛不肯投降,项羽烹周苛。更有甚者,项羽竟欲烹刘邦的父亲,迫使刘邦就范。也只有这一次,项羽只是做了做样子。综观项羽的烧、杀、坑、烹,都是在他得势的时候做的。项羽欲烹杀刘邦父亲的时候,正处于困境,在这个时候,他是不敢真的烹杀刘邦之父的。

鸿门宴上,项羽也得势,为什么没杀刘邦呢?先从逻辑上说明一点:项羽的烧杀都是在他得势的时候做的,并不是说只要一得势,他就得烧杀。鸿门宴上,刘邦卑辞厚礼,亲自向项羽请罪。实际上,项羽叩关西入咸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项羽的心目中,天下要裂土分治,诸侯可并立,一如先秦。自己做周王那样的霸王,而不是做秦始皇那样的帝王。既然刘邦已经服软,那就没有杀他的必要了。这是项羽不杀刘邦的基本原因。况且,刘邦先入关中,按约应王关中,此时杀了刘邦,诸侯将会离心。杀一个刘邦,天下如刘邦者又不知有几人。因此,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项羽并没有犯糊涂。再者,如果杀了刘邦,刘邦手下有的是能人,悬于几十里地之外的他那十万大军怎么收拾?项羽大概没有忘记新安坑卒的教训吧。所以,放走一个驯服的刘邦,比留下十万大军与自己为敌要强。还有,项羽也没有打心里含糊刘邦。因此,从表面上看,项羽没杀刘邦是个错误;但如果真的杀了刘邦,又会怎样呢?

有的学者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在沽名钓誉,这未免把项羽看得太简单了。在生死利益和名誉面前,项羽是不会犯傻的。他放掉刘邦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源于对刘邦的把握、对时局的认识和自己的理念。总之,史记通过鸿门宴一节所确立的项羽有仁慈之心的形象特点,是立不住脚的。大凡刚愎自用者,往往多疑。项羽不信亭长,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况且纵使渡过乌江,又能如何?渡了一次淮河,八百多人剩下了一百多人;陷入大泽中,一百多人只剩下了二十八人;及至逃到乌江,还有二十六人跟随自己。这时只有一只船,能够跟随自己逃过乌江的,又有几人?二十几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你自己去逃命,做得到吗?假使当时不是一只船,而是很多船,项羽能不过江?因为他本来欲东渡乌江嘛!项羽是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已陷入绝境,自度不得脱,此时不做自杀式的最后一拼,也别无更好的出路。

项羽把自己的爱骑送给亭长,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不忍杀之。与其让它落入敌人手中,还不如送给眼前这个不认不识的亭长。项羽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连夜突围,一路冲杀,已是人困马乏,此时项羽还能杀汉军数百人吗?

历史上的诸葛格真的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吗?

不是的,历史上每个人物他都不能完全去肯定或否定,因为毕竟我们不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无法去评价他。诸葛格,本来是诸葛亮的亲侄子,他的父亲诸葛瑾,又是一个重要的大臣,而他从小就是文武全才,胆量过人,各方面都很优秀。

而且他与孙权两个人相处非常愉悦,孙权生性调皮,喜欢惹是生非。而诸葛格又非常聪明伶俐,一次孙权在那个驴脸面写了诸葛瑾的字,意思是嘲笑他父亲的脸长,诸葛格当下就请求在上面加两个字,加了之驴,也就变成了他的驴子,然后孙权笑着让他把驴牵回了家,这算是解围尴尬局面,又没有惹孙权生气。

至于后人有一些史学家评价他,说他最终是刚愎自用,其实不然,这个词其实主要是说,他没有心机。在历史上,除了能文能武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心思周密,他父亲就是一个心思十分缜密的人,但他却没有遗传父亲的一点儿优点,生前最担忧的就是他,因为他本身是属于性格大大咧咧的,再加上又比较有才,所以难免会骄傲。

骄傲,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围的人劝他让他收敛一些,给他提建议,不但没有听,反而觉得是在说他的实力不够,这样的脑回路也实在清奇。不管怎么说,最终他确实是因为他的骄傲害了自己,但用刚愎自用形容,有些过了,毕竟他的各方面能力还是非常人能比的。

一失足成千古恨,历史上都有谁是自暴自弃的?

司马遹(278年—300年),字熙祖,小字沙门,晋武帝司马炎之孙,晋惠帝司马衷长子,母才人谢玖,西晋太子。

司马遹自幼聪慧,有其高祖父司马懿之风。但长大后,不修德业,性刚且奢侈残暴,于宫中摆摊切肉卖酒,并在西园销售杂货,以收其利。又好算卦巫术,忌讳颇多。皇后贾南风以其非己出,性情暴虐,恐即位后自己地位难保,便与贾谧等设计谋害,诬陷司马遹谋反,囚于金墉城,后徙许昌宫,派黄门孙虑将其杀害,时年二十三岁。后追谥为愍怀太子,葬于显平陵。

三国蜀国马谡的简介 历史上的马谡是怎样的人

马谡是个刚愎自用的人。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撤军后,马谡被诸葛亮处死,另说死于狱中。

挥泪斩马谡

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