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的冬天非常寒冷,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最寒冷的时期,也对明朝造成很大的伤害。

1、气温骤然下降,粮食产量下降。

2、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3、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萨尔浒之战以火器军械为主要战力的明军被迫在粮草和装备都匮乏,且训练并不足备的情况下和后金军开战,更为不幸的是此战中的三个分战场上,明朝军队的数量都不如后金军。小冰河期对历史的影响有多大!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吗?

一、明末小冰河期有多冷?广东下暴雪,钱塘江封冻,北方地区最低气温低至零下四十度

我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四次小冰河期,第一次发生在殷商末年,直接导致了周朝代商。第二次发生在东汉末年,导致了三国乱世。第三次发生在唐朝末年,导致了五代乱世。而第四次则发生在明末。

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期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严峻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清初著名历史学家谈迁的《北游录》记载,从顺治十年到顺治十三年,北京北运河年年封冻长达110天。而这个时期还是小冰河期即将结束的尾声,明末小冰河期的巅峰在崇祯时期。

据现代科技推断,崇祯在位期间,连南方的广东地区都下了一尺多厚的暴雪。北方各地更是封冻千里,大小江河全部结冰,漕运几近废黜。牲畜、庄稼包括人都被冻死、冻伤无数。其摄氏温度达到了惊人的零下40度。

二、极度的严寒让明朝的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促使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起

但是,除了极寒的天气以外,因天灾而造成的农业减产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明末农民起义并不是起始于崇祯时期,事实上整个明朝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在爆发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但真正受小冰河期影响而产生的农民起义应该从王二起义算起。

三、小冰河期还引发了旱灾、蝗灾、鼠疫等连锁灾害,让整个大明王朝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此外小冰河期的主要特征虽然是寒冷,但并不意味着这是它唯一的特征。除了寒冷以外,干旱、滋生蝗灾、鼠灾都是小冰河期的特点。

由此可见,小冰河期虽然不是明朝灭亡的唯一原因,但它绝对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小冰河期的到来,北方草原草场大量衰败,身为游牧民族的满清政权不得不尽力南下。而小冰河期造成的农业减产也让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从里到外将整个大明王朝拉下了深渊。

明清时期也有小冰期,当时的危害有多大呢?

大家听到小冰期这个词可能不太了解什么意思,但大家一定听说过冰川时代,就是历史长河中地球环境发生的几次重大转变,而小冰期与冰河时代很类似,只是影响范围和程度相对较小一些,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仍然让人们无法接受。而在我国明清时期,就发生了一次小冰期,明朝的灭亡与这一次小冰期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小冰期发生以后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天气方面的温度下降,还包括其他的方方面面,甚至引起了很多连锁反应的发生。引起各种灾难接连不断发生,农作物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人们流离失所。因为这一次小冰期的影响,当时我国的人口数量骤然下降。

当时小冰期的发生长达300多年,跨越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时期,虽然它比历史上的大型冰川时代要弱很多,但是对于人民的生活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在小冰期的时代,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冬天的时候温度特别低,周围环境异常寒冷。而且寒冷的时间也会持续得很长。夏天虽然会好一点,但温度也会下降不少。而这就直接导致全国的庄稼受到影响。人民的地里的收成不好,在当时,一旦人们的农作物收成不好,就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是会使社会变得极其不稳定,有可能会引发各种恐慌与混乱。

明朝的稳定受这一次小冰期的影响比较大,而在清朝时期,因为小冰期已经发生一段时间,再加上当时清朝比较开明,赈灾也比明朝做得更好,所以清朝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时发生的冰期带来了很多的影响,不仅仅是温度上的骤降,还造成了当时土地的干旱。因为在我国很多的情况下,天气的寒冷,同时发生的便是干旱,直接影响全国的农作物,在当时明清两朝的冰期时,天气状况以干旱为主。经过我查阅资料发现,在当时全国上下很多地方都有干旱发生,这几乎是全国的一个普遍情况,有的地方干旱两三年不下雨,而有的地方可能会持续干旱,10年连着不下雨,试想一下,这样谁能受得了。 这便是明清时期小冰期所带来的影响。

明朝小冰河时期,间接导致中国人口锐减一半,专家怎么解释的?

公元1627年,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内,在一场隆重的登基仪式上,即将即位的朱由检将年号改为“崇祯”,意为吉祥如意。然而,等待崇祯皇帝的并不是什么天下太平的盛世,而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噩梦。《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十四年旱。

不错,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赢来了中国历史上第4次小冰河期。大致在公元1420年到1900年期间,持续了近500年的寒冷气候,不但深深地折磨着朱由检,也令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小冰河期会导致全球气温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便是灾民、灾害的不断增多,大量人口锐减。

中国在历史上遵循的一直都是“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便是来源于此。此外,中国的经济基础也在农业,而农业收成的好坏却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热量条件,一个是水分条件。水分条件不足导致干旱,热量条件不足导致寒冷,二者同时不足,则会导致减产、歉收,甚至是绝收。

小冰河时期的中国,广东下暴雪,钱塘江封冻,北方地区最低气温低至零下四十度,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上文提到,从崇祯皇帝即位开始,大旱几乎连年不断。到了后来,中国西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也惨遭波及,大旱过后,蝗灾也随之而来,地面上的草木和树叶几乎全被蝗虫吃光。

在饥饿的折磨下,百姓不但将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塞进肚子里,甚至还出现了“炊人骨以为薪,食人肉以为食”的惨状。可以想象,千年难遇的小冰期给这个农业帝国带来了何种沉重的打击。根据中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研究表明,在明朝小冰河期爆发之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3次小冰河期。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东汉末年到西晋是第二次;唐末到宋初是第三次。

以上3次小冰河期,造成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而明末第四次小冰河期却只锐减一半。人口之所以会只锐减一半,多亏了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怪不得专家说,明朝小冰河期造成的人口锐减,已经算少的了。然而,霍金曾预测过第5次小冰河期的到来:气温从2020年开始降低,在2030至2040年左右到达高峰期,气温会降到数百年来历史最低,冬季也会提前3个月到来。

明朝小冰河时期的社会影响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桢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爱国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叫《北游录》的书,书中的一段记载,可以还原小冰期时中国江南的寒冷程度。1653年(顺治十年)阳历7月底,谈迁从家乡杭州出发,由运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达天津,到18日运河就封冻了。谈迁在北京住了三年,(顺治十三年)阳历3月,等到3月7日,运河开冻,他坐船南返。由谈迁的记载可以推算出,顺治年间,北运河每年封冻的时间长达110天,比上世纪50年代,华北最冷冬天时北运河封冻的时间还要长。

明朝小冰河时期,极度寒冷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崇祯即位以后灾情更严重。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

小冰期时代,不仅中国北方受到影响,就连江南,也因为气温的异常,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谈迁提到,1654(顺治十一年)阳历11月,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可见顺治年间,江南天气的寒冷。另外,当时,也出现了长江结冰的记载。

明清小冰期时,由于温度的下降和干冷天气的持续,中国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从清朝初年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中可见,书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来是贡品,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子常常被冻死,受到打击的橘农都不敢再种橘子。

明清小冰期时,在中国,就连气候一向温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异常天气,广州等地频繁遭遇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

有人认为清政权建立后,随着远道而来的马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普及,农业经济才逐渐恢复。 然而学者研究指出,清朝的马铃薯、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的产量事实上仅占全中国粮食产量的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