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是一位日本历史上的伟人

历史贡献:

伊藤博文的不朽功业是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的进行政治和平演变,民众得到日益扩大的参政机会。

纵观伊藤博文一生,其东亚政策的核心放在朝鲜上。

明治维新之后,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明治三十八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于明治四十年迫使大韩帝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使

伊 滕博文是 曰本 历 史上 什么人

伊藤博文(日语:いとう ひろぶみ,1841.10.16—1909.10.26),日本长州(今山口县西北部)人。德川幕府末期长州藩士出身。幼名利助,字俊辅,号春亩,后改名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家、长州五杰之一、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他还是日本第一个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

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官至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不过从本质上上说,他在日本统治集团里还算是文治派。他的不朽功业是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他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的进行政治和平演变,在此种变化中,民众得到日益扩大的参政机会。 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在哈尔滨,遭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而身亡,死后国葬。他最大的贡献是草拟明治宪法和组织两院制议会。

纵观伊藤博文一生,其东亚政策的核心放在朝鲜上。伊藤博文为了日本的利益,坚决反对日朝合并,主张保留朝鲜王室及政府,却偏偏倒在了朝鲜独立运动者的枪口之下。

伊藤博文是什么人、是好是坏。

伊藤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家,长洲五杰,明治后三杰,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第一个枢密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四次组阁,任期长期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不过从本质上上说,他在日本统治集团里还算是文治派。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长州(今山口县西北部)人。德川幕府末期长州藩士出身。 青年时即参加“尊王攘夷”运动。1863年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与高杉晋作等积极从事倒幕运动。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任外国事务局判事,以后历任大藏少辅、民政部少辅、工部大辅、工部卿、内务卿等职。1882—1883年赴普鲁士研究宪法,归国后致力于订定日本宪法,并订定华族制度、内阁制度、皇室典范,设立枢密院等。1885年起四任日本首相。1888年起三任枢密院议长,1889年国会组成,又任贵族院议长。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战后任和谈全权代表,胁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并一度任台湾事务总裁。1898年9月曾来中国,维新派欲请其赞助新政,戊戌政变猝发离去。1900年组织立宪政友会,自任总裁。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以元老身份,指导战争。1906年任特派大使,与朝鲜签订《日韩协约》,任第一任韩国统监,积极推行朝鲜殖民地化政策。自1884年至1907年由伯爵、侯爵递升为公爵。1909年10月26日在中国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死。 从攘夷到尊王 日本天保十一年出生于长州藩熊毛郡束荷村。幼名利助,后改称利介、利辅、俊辅和舜辅。父林十藏,母名琴。其父原在村务农,后去萩城谋生。不久,入伊藤武兵卫家做工。武兵卫年老无子,收十藏为养子,博文即随父母入伊藤家。 伊藤博文自幼备尝辛苦,其父外出打工时,伊藤随母寄居外祖父秋山家,过着贫困的生活,那是他是个喜欢恶作剧的顽童,村里的孩子叫他饿鬼大将,胡说利助。 [2] 11岁时曾寄宿于寺院,后又在藩士福原等家作侍童,平时做杂役,闲时习文识字。16岁往相州服役,守卫边防。次年返回长州,他先是投奔来原良藏,后入松下村塾,受教于改革派下级武士的领导人吉田松阴门下,深受吉田器重。1858年10月,伊藤去长崎,入幕府办的炮术传习所,学习军事。1859年6月回长州,认识了桂小五郎。10月,随从桂小五郎一起去江户。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大动荡时代。幕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仅加深了封建幕府体制的固有矛盾,而且使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威胁。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幕府的妥协态度,以萨摩、长州等西南藩为中心的下级武士阶层,与豪农巨贾结成联盟,开始了尊王攘夷。伊藤博文登上政治舞台后,即投入尊王攘夷运动。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与久坂玄瑞、高杉晋作等十几名志士,潜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国公使馆周围。伊藤在前面开路,手持木锯,锯断使馆四周的木栅栏,其他人随即鱼贯而入,扔出自制的燃烧弹。随后,伊藤等人返回附近住处,彻夜痛饮,沉醉于攘夷的狂热之中 [3] 。 1863年5月,伊藤同井上馨等5人,受长州藩派遣,去英国留学。他亲眼见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文明,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到仅仅凭着一股保卫民族独立的热情去盲目攘夷,决非上策,只有开国,向西方学习,才能成就倒幕大业。 在英期间,了解到萨英战争爆发,1864年6月,伊藤同井上回国。此时正值英法等四国联合舰队攻打下关前夕,伊藤即力劝藩主毛利敬亲不可攘夷。指出,与其空费国力,不如将此力用于恢复王政,以完成国内统一。后因藩主执意攘夷,终发生四国舰队炮击下关事件。不久,幕府第一次讨伐长州,藩内保守派即向幕府表示“恭顺”。1865年初,高杉晋作等改革派下级武士起兵,夺得藩政,伊藤坚决支持。伊藤是从攘夷到“开国进取”转变的先行者和促进者。 1866年1月,萨、长两藩下级武士结成倒幕联盟。6月,幕府第二次讨伐长州。伊藤前往石州,准备参战,抗击幕府。后受长州藩之命,去长崎向外商购买轮船,以对付幕府的海军,但未成功,又转往上海。8月底买回两艘轮船。此时,征长战事以幕府失败告终。 在同幕府斗争中,倒幕派势力不断壮大。1867年10月14日,朝廷向倒幕派发出讨幕密诏。同一天,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提出“大政奉还”。12月9日(阴历),天皇发表“王政复古”大诏令,宣布废除幕府制,建立新政府。伊藤得知讨幕消息后,即从长崎来兵库,欲与长州藩诸队一起战斗,后因故回长州。1868年1月初又来兵库,1月13日,被明治新政府任命为外国事务交涉员。在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细田道一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后又任外国事务局判事、大阪府判事兼外国官判事、兵库县知事。维新后的财长维新后,伊藤博文积极主张把“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习尚、教育、生产”的“开明风气”移入日本,使日本进入“开明诸国之行列”。新政府成立之初,伊藤就向木户孝允提出废封建诸藩,立府县之制。1869年2月,又草拟“国是纲要”,详细阐述设郡县,统一兵力、财力及发展教育的好处。 1869年5月,伊藤博文任会计官权判事。 7月,又任大藏少辅。8月,兼任民部少辅。任职中,大力推进改革,其中尤以修建铁路和改革货币制度的成绩最为显著。 9月,英国公使提出帮助日本修建第一条铁路(东京——横滨),伊藤表示同意。经政府批准,伊藤全权与英国交涉借款事宜。当时反对者甚多。伊藤不顾反对,坚持己见,经英国东洋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合488万日元),并从1870年4月起动工修建铁路。于1872年9月完工,正式通车。以此为开端,其他铁路干线陆续修建,加速了日本交通运输的近代化。 1870年10月,伊藤提出建立新的统一的货币制度,并于同年12月赴美考察,向大藏省提出有关金银货币的铸造法、新纸币发行法等建议。日本政府根据这些建议,于1871年5月,发布新的货币条例和造币章程。不久,伊藤回国,又负责监督新货币的铸造及新货币制度的实施,推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1871年11月,伊藤博文以副使身份,参加由右大臣岩仓具视率领的使节团。历时近两年,访问欧美10多个国家,参观考察了金融、商业机构、军事工业、重工业和轻纺工业部门以及文化教育设施等。访问中,伊藤更加深切感到,必须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进日本资本主义的工业。1873年9月,伊藤回国。10月,任工部卿。他领导工部省,大力“劝奖百工”。大力修建铁路,创办国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改造和扩建了佐渡金矿、生野银矿和三池、高岛等煤矿以及赤羽机器制造厂、深川水泥厂、品川玻璃制造厂、兵库和长崎造船厂等,70年代中期起,扶持三菱会社等航运企业与英、美等国轮船公司开展国际航运竞争,又采取多种示范与保护措施,把出口工业转向民间,使“殖产兴业”达到了新阶段。为日本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1877年,以西乡隆盛为代表的封建武士,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伊藤坚决主张平定叛乱。他曾派人去山口县,征募壮兵1,300多人,军夫7,600余人,送往前线,支援政府军。 1878年5月,伊藤博文成为内务卿。在政府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高,成为由萨摩、长州藩出身的下级武士组成的藩阀官僚政府的核心成员。政府第一元老1881年,由于明治三杰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先后死去,政界最有实力的人物当属伊藤和大隈重信两人。就在这一年,伊藤秘密联合政府中的萨摩,长洲系官僚及皇室公卿,发动明治14年政变,排斥了政治上的强硬对手大隈,从此他便成为政界的头号人物。 当时的日本,虽已进行了种种改革,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对外关系上,以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依然存在,成为压制日本独立,束缚其发展的的严重威胁和障碍。欧美列强以日本法律不完备为由,拒绝修改不平等条约。在国内,板垣退助、大隈重信等先后组织自由党和改进党,发起声势浩大的自由民权运动,提出的口号就是 开设国会和制定宪法。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加强天皇统治,并在法制健全的名义上与欧美列强展开修约谈判,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宪政就成为刻不容缓的急务。具体负责立宪准备的就是伊藤博文。他向政府提出建议书,指出立宪思想已成为世界潮流,要顺应潮流,先发制人,循序渐进,按政府意图制定宪法。1881年2月,明治政府派伊藤赴欧洲考察宪政。 通过考察,他对英、法、德三国宪法加以比较,认为英国宪法中“国王虽有王位而无统治权”,“与我国国体不相符”而“德国政府虽采众议,却有独立权”,“君主亲掌立法行政大权,不经君主许可,一切法律不得实行”,“可见,邦国即君主,君主即是邦国”。对德国宪法推崇备至,认为适合日本国情。 1883年8月,伊藤回国。1884年3月,任制度调查局长,进行体制改革,为立宪做准备。同年7月,根据“华族令”,伊藤被授予伯爵爵位。1885年12月,按伊藤建议,废除太政官制,实行西方资产阶级的内阁制。伊藤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执掌大权。同月,制定“保安条例”,镇压民众运动,以便按政府意图制定宪法。 从1886年6月起,伊藤博文组织人员起草宪法。9月,草成“日本宪法修正案”。经反复修改,于1888年4月呈奏天皇。并提出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顾问府,网罗天下元勋及贤达,在天皇监督下,审议宪法。日本政府按此提议,于同年4月28日,设枢密院。30日伊藤辞去首相职务,改任枢密院议长。1889年2月11日,枢密院正式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也称“明治宪法”)。同一天,天皇授予伊藤旭日大桐花勋章。1890年宪法开始实施,7月进行第一次大选,选举众议员。10月,伊藤任贵族院议长。11月,帝国议会正式成立。 伊藤博文主持制定的明治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它保留了天皇的统治,规定了天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拥有的绝对无限的权力。明治宪法的制定,标志着天皇绝对主义统治体制的确立。 1892年8月、1898年1月和1900年10月,伊藤博文三次任内阁总理大臣,于1891年6月、1902年7月和1909年6月,三次任枢密院议长,并于1907年8月,被授予公爵爵位。地位显赫,在政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政党活动有所增长。伊藤博文为大势所趋,转向拉拢政党,并于1900年组织立宪政友会。在建党大会的致词中,伊藤号召“从事农、工、商者”入党。其目的就是,以宪政为招牌,尽可能地联合地主、资产阶级,共同对付日本人民,加强天皇制的统治。 在对外关系上,明治维新后,伊藤博文曾努力从事修改幕末时期幕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以争取实现日本民族的真正独立、自由。与此同时,又积极推行明治政府的对外扩张政策,侵略中国和朝鲜。 1892年8月,伊藤再任首相后,为摆脱国内危机,欲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又怕西方列强,尤其俄国出面干涉,故利用俄国与英国的矛盾,力图与英结盟,取得支持。由外相陆奥宗光出面与英国谈判,于1894年7月签订了新的英日通商条约。新条约取消了治外法权,还取得贸易上的最惠国待遇。但是,关税自主权仍未收回,只是规定特定的品种可以提高税率。此后,美、德、奥等国都仿照英日新条约,与日本签订了新约。而关税自主权直到1911年才由日本政府完全收回,最终完成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使命。发动甲午战争 1892年8月,第一次松方正义内阁因议会弹劾和内讧倒台,伊藤受命第二次组阁。他一改过去对民党和议会的高压政策,采取怀柔软化政策,以保留自由党领袖后藤象二郎、河野敏鎌的大臣职务,作为与民党合作的旗帜,并更换了严重干涉地方选举的知事、郡长,瓦解民党的攻势。 第二次伊藤内阁成立时,对中国的作战准备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为准备对中国作战,第一次山县内阁和第一次松方内阁都制定过以增加军备开支为主要内容的财政预算案,但都被议会否决了。伊藤的老练在于,他没有像他的前任那样采取解散议会或者贿赂议员的做法,而是策动天皇发下诏书,迫使议会在圣断下让步。首开用天皇压制议会的先河。 1894年伊藤内阁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借口,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7月,日本舰队不宣而战,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中国舰队。8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宣战。9月,伊藤随大本营来广岛,参与指挥战事。在整个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中,所有日本明治政府和大本营作出的重大决策,他无一不参与,并且出谋划策,亲自作出重大决议,对于整个战争起了决定性作用。很快,战争扩大至辽东半岛。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与山县有朋所代表的军方不同,伊藤主张打一场有节制的战争,他认为把战火烧到北京,迫使清朝签订城下之盟的做法,将很可能引起日本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伊藤提出建议,派兵占领台湾,攻打威海卫,全歼北洋舰队,以此要挟清朝谈判。逼其割地,赔款。2月12日,日海军获胜。日军又在东北战场连克海城、牛庄、营口等地。清朝在军事上彻底败北,只好派李鸿章赴日谈判。1895年4月10日清朝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①朝鲜完全脱离中国;②中国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③赔款白银二亿两;④以中国与欧美各国所订条约为基础,迫使中国与日本缔结中日通商条约。按此新约,日本不仅取得治外法权和租界权,还取得欧美各国不曾有过的权利,如长江航运权等。在谈及台湾问题时,伊藤博文要求一个月交割,李鸿章认为“一月之限过促”,要求展限两月,并云“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答道“尚未下咽,饥甚”,一句话,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凶残贪婪的本性。后来因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伊藤坚决反对对俄一战,力主妥协退让,日本采取了对三国全面让步,对清国寸步不让的方针。日本交还辽东半岛,作为补偿,日本又取得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1898年,戊戌变法时前往北京访问,面见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提供改革方针。政变后,参与救援被捕的黄遵宪,并协助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往日本。 但是对日本来说,北方大国俄国依然是一个巨大威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1896年俄国与清朝缔结过密约,约定共同防日。同时俄国得到东清铁路筑路权,并于1898年得到旅大港的租借权。1899年,俄国借义和团起义之机事实上占领了整个满洲(中国东北)地区,攫取了在该地区的独占权益。义和团被镇压后,俄国仍不撤兵。 为了对抗俄国的所谓南下政策,伊藤博文与井上馨提出与俄国进行交涉,以承认俄国对中国东北的支配权换取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支配地位(即所谓“满朝交换论”)的建议。当时的首相桂太郎以及山县有朋、小村寿太郎等人则力主与英国结盟。1901年9月,伊藤博文以私人身份前往俄国进行活动,但交涉未取得任何成果。英国则主动接近日本,于1902年结成日英同盟。伊藤博文最后也为日英缔结同盟作了努力。组建政党内阁 1898年,伊藤博文第三次组阁。他本想拉自由党领袖板垣退助、进步党领袖大隈重信入阁,建立所谓的举国一致内阁,强化其统治基础。但因板垣、大隈争夺内务相要职,预定计划落空。其后伊藤制定的预算案和增加地税案,被自由、进步两党议员控制的议会否决,伊藤粗暴的解散了议会。这一行径立即激发了民党的反政府情绪,促进了自由,进步两党的联合。6月22日,两党召开合并大会,组成宪政党,联合对抗政府。这届短命的内阁,在民党打击下,不到半年便告瓦解。 在对付民党上,伊藤软硬兼施都归失败,他痛感“雇佣兵不可靠,必须有自己的御林军。”因此他在辞掉首相后,不顾山县有朋等人的反对,不惜辞官纳爵,也要亲手建立一个政党。 1900年,伊藤博文巡游日本各地,发表演说28次,阐述了他举国一致主义和建党宗旨。同年9月15日,以伊藤为总裁的立宪政友会宣布成立。该党以官僚政客为基干,刚一成立,就瓦解了宪政党(前身是自由党),分裂了宪政本党(前身是进步党),拥有会员100万人,成了势力最大的保守政党。 10月,伊藤博文再次出山,以政友会骨干为班底,组成“政友会内阁”。正象他希望的那样,此次内阁提出的以增加非直接税为特点的预算,在政友会控制的众议员顺利通过。但出乎意料的是,预算案却被一贯支持政府立场的贵族院所否决。伊藤奏请明治天皇命贵族院休会。这是内阁以来首次命令贵族院休会。接着伊藤故伎重演,再次请出天皇圣旨,迫使贵族院接受了提案。 然而新建立的政友会还不能尽如人意,总裁的绝对权威一时还难以确立,政友会内阁也没有能做到意见统一。身为政友会副总裁的大藏相渡边国武,反对政府募集公债的政策,坚持削减乃至取消募集公债,并主张放弃国营企业。伊藤无力调解内阁分歧,只好再次辞职。外任朝鲜统监 1905年11月10日,日本在日本海海战(对马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以特使身份来朝鲜,并于1907年迫使朝鲜签订第二次日韩协约,将外交大权交给日本。朝鲜成为日本的属国。 1906年3月,伊藤博文到朝鲜,任第一任统监,统管朝鲜外交,指挥在朝鲜的日本官吏活动,制定和颁布“统监府令”。伊藤成了朝鲜的“太上皇”。1907年7月,伊藤又利用朝鲜高宗国王派使臣去海牙国际会议控诉日本侵略的事件,逼高宗退位,并强迫朝鲜签订新的“日韩条约”。该协定规定,朝鲜政府“有关施政之改进,应受统监之指导”“重要行政措施,须经统监事先承认”;朝鲜高级官吏之任免,须经统监同意;必须任命统监所推荐的日本人为朝鲜官吏等等。剥夺了韩国政府内政权,并在一周之后解散了韩国军队。朝鲜成了不折不扣的殖民地。 但是伊藤博文本人却是反对日韩合邦的,在1909年的阁议中他便公开表达反对立场,表示“合并是长期的问题”,这与许多参与日本对朝鲜政策参与者的想法并不同。他还装出一副和善谦恭的面孔。在每次演讲结束之前,必不忘对在场的朝、日官员说“我现在提议,请诸君随我三狐韩皇万岁。” 为了永远控制朝鲜,伊藤博文煞费苦心于1907年请日本皇太子嘉仁(后来的大正天皇)来朝鲜视察。同年,他又任朝鲜皇太子的老师,被授予“太子太师”之职。12月,陪同朝鲜皇太子来日本留学,加以精心指导,以培植俯首听命于日本的傀儡皇帝。1909年10月,为解决日俄争端,伊藤博文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总长戈果甫佐夫谈判,当他乘坐的花车在10月26日9时抵达哈尔滨车站时,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身亡。 朝鲜太上皇高宗诏曰“太子太师伊藤博文,禀英灵之气,具匡济之略。挽回时运,发展文明,不惮贤劳,匪躬自任,屹然为东洋之砥柱。尝以平和大局为主,尤惓惓于韩日关系。曾年往来我邦,扶危济艰,专仗弘猷。顷以统监常驻阙下,随时晋接,殚诚启沃,旋膺太师之任。辅导我东宫,开进睿学,靡不用极。邵龄脩程,伴行巡览,余惫未休,继有辽满之行,尚冀克日利旋,长资倚毗。岂意变生不测,噩报遽至,震悼痛衋,曷有其既。故伊藤太师丧,特遣义亲王堈致祭会葬,葬需令宫内府输送,特赠谥文忠。”反对日韩合邦的伊藤博文遇刺身亡,导致主张日韩合并的一派成为日本对朝鲜政策的主导者。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同年10月1日,日本统监府改为总督府,开始了对朝鲜长达36年的全面殖民统治。

历史上伊藤博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视角不同当然看法也不同,其实不论是对于当时的日本和世界的格局来说,战争和扩张是走上大国之路的必须条件,作为当时日本的重要决策者的伊藤博文首先要考虑的肯定是日本的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下,发动战争是必须的,而且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不过从明治维新走来的元老派来比较的话伊藤博文还算是个理性的政治家,对于战争也没有更多的狂热,更多的是通过政治手段来达成战略的目的,在对于台湾问题和主张对俄问题,以及后来的日英结盟上就可以看出,伊藤博文应该算是比较保守的温和派,不过不好战不代表没有侵略意图。

伊藤博文是个好人吗

伊藤博文制定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略蓝图,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伊藤博文(日语:いとう ひろぶみ;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幼名利助,字俊辅,号春亩。日本长州(今山口县西北部)人。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九元老之一,日本第1任、第5任、第7任、第10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

还担任过日本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官至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伊藤博文出身德川幕府末期长州藩士。嘉永六年(1853年),伊藤博文寄宿于寺院,后入松下村塾,受教于改革派下级武士的领导人吉田松阴门下,深受吉田器重。文久二年(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与久坂玄瑞、高杉晋作等十几名志士,潜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国公使馆周围,沉醉于攘夷的狂热之中。

明治维新之后,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迫使大韩帝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伊藤博文对日本的功绩是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的进行政治和平演变,民众得到日益扩大的参政机会。纵观伊藤博文一生,其东亚政策的核心放在朝鲜上。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受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而身亡,终年68岁,死后日本政府为其举行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