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奥斯卡趋势,而是电影娱乐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影娱乐的形式已经定型了,用新的题材或者形式越来越难,导演个人风格显著的就成了讨论的焦点。可以看近50年的影史,从形式到风格,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任何人类发明的事物,必然经历从实用到通俗再到艺术化的过程。

如何评价第 90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羞辱》?

电影《羞辱》讲述了童年经历战争的黎巴嫩人和到黎巴嫩打工的巴勒斯坦难民发生冲突打官司的故事。坦白的说,《羞辱》并不是一部能称为经典电影,同时可以看得出导演并非不清楚自己所犯的问题。因为电影前半部分的人物塑造都做得很好,角色形象鲜明。问题主要出在推动表达的地方,导演太想把关于战争对黎巴嫩的影响讲清楚。电影中塑造两个主角的和解用了一个很幼稚的细节。黎巴嫩修车铺老板和巴勒斯坦工程师都选择使用德国制造的零件或机器,这成为导演塑造黎巴嫩人理解巴勒斯坦难民,意识到他们都是一类人的契机。这种设计真的很幼稚,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导演为了把两人塑造成强力的对立面关系,使得很难有合理方式解决人物矛盾,只能从两人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点切入。

第 90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电影《三块广告牌》为什么会提名这部作品?

我觉得是因为这部剧拍的很好,大家都很喜欢,细节处理的也很到位,所以会被提名。

《三块广告牌》并不是那种观看过程会让人感到愉悦的电影。故事里所有的角色都被一种无力感所笼罩,无力感激发了愤怒,愤怒酝酿了冲突,冲突之后,他们又放下心结,选择与生活和解。电影几乎是在不动声色中积蓄了能量,女儿被奸杀,却迟迟抓不到凶手,愤怒的母亲米尔德选择通过广告牌向当地警察开怼。警察已经尽力了,没有目击者,没有物证,DNA的比对也没有结果,一切毫无头绪。

局长是公认的好人,更要命的是还得了癌症。没人希望他忍受压力带着污名走向人生尽头,所以矛盾产生了。多数时候,米尔德都不讨喜,她总是面无表情,浑身散发戾气,口吐污言秽语,拒绝理性,用几乎冷漠和残忍的态度回应一切。没人知道她一意孤行的背后,是心底深深的愧疚。女儿遇害本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她没把车借给女儿,并与女儿争吵,女儿赌气走了夜路。她甚至在女儿出门前说了恶毒的诅咒,而不幸却真的发生了。如果抓不到真凶,她会一直背负害死女儿的心理枷锁,被内疚感折磨。

这样的故事稍微选择一个角度,人物就会变得面目可憎,让人厌恶。偏偏导演把观众置入了超然视角,得以从更全的角度去看待每个人的选择,去理解他们的情绪,与角色产生共情。所有的冲突被巧妙而富有节奏感地排布进电影之中,每次冲突过后,主角色们的形象就会变得更加丰满和充实,他们一开始偏执而不可理喻的行为也逐渐变得可以理解。每个人都在憎恨,每个人都在宽恕,看到后来,人物不再如开始那般讨厌。正是这样的叙事手法才是最打动人心的,这部剧也引发了观众的思考,观众都很喜欢这部剧,所以《三块广告牌》会被提名。大家觉得是什么原因呢?欢迎留言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