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晋惠公。姬姓,晋氏,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公元前651年,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晋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诛杀大臣,国人都很不顺服他。公元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去世,其子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2、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和王允诛董后,被李郭击败,依附袁绍效力。争夺兖州失败后,依附偷袭刘备,割据徐州。于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历史上有哪些恩将仇报的例子

晋惠公(?―前637年),姬姓,晋氏,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公元前651年,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晋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诛杀大臣,国人都很不顺服他。公元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去世,其子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大恩如大仇”那个典故李勉最后被他施恩的人杀了吗

《故囚报李勉》的典故是历史上有名的恩将仇报的例子。所谓“大恩如仇”。
原文:
李汧公勉为开封尉,鞠狱。狱囚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偿缣千匹可乎?”曰:“末也。”妻曰:“二千匹可乎?”亦曰:“未也。”妻曰:“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其仆哀勉,密告之。勉衩衣乘马而逸。比夜半,行百余里,至津店。店老父曰:“此多猛兽,何敢夜行?”勉因话言。言未毕,梁上有人瞥下,曰:“我几误杀长者”乃去。未明,携故囚夫妻二首以示勉。
译文:
李勉做开封县尉的时候,有一次审问囚犯。囚犯中有一个很有意气的,向李勉倾诉并哀求放他走,李勉被感动后就释放了他。此后数年,李勉罢官成为闲游之客来到河北地面,偶然间碰见了以前释放的那个囚犯,囚犯十分高兴,把李勉带回家里好好招待。囚犯告诉他的妻子说:“这就是让我活命的恩人,我们用什么来报答他呢?”他的妻子说:“补偿给他好的绢缎一千匹够吗?”囚犯说:“不够。”他的妻子说:“两千匹够吗?”他还是说:“不够。”他的妻子说:“如果这样还不够报答,不如杀了他。”囚犯心里被说动了。囚犯家的仆人可怜李勉,就偷偷把囚犯夫妻要杀他的事情告诉了李勉,李勉匆忙穿好衣服上马逃逸,跑了半夜,走了有一百多里,到了一个旅店。店主人说:“这个地方晚上多猛兽出没,你怎么敢独自一个人走夜路呢?”李勉于是把原因讲给店主听,话还没有说完,就见一个人从屋梁上跳下,说:“我差一点误杀了品行高尚的人。”说完就不见了。天还没有亮,那位梁上君子(囚犯夫妻雇佣的刺客)携带着囚犯夫妻二人的头来给李勉看。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好的,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囚犯夫妻恩将仇报。但是囚犯家的仆人得知了事情的经过,觉得李勉是个好人,所以就偷偷告诉他囚犯夫妻要杀他,李勉就逃走了。囚犯夫妻雇佣的刺客听到李勉对店主讲事情的始末,也觉得李勉是个好人,于是反而把囚犯夫妻给杀了。

中国古代最会恩将仇报的人是谁?

一.王导与伯仁
东晋王敦握重兵造反,王敦和王导是亲戚。
都城内,王导他们正站着的时候,晋元帝宣周伯仁进见,周伯仁大摇大摆从王导他们面前经过。王导见了,大声叫道:“伯仁,我家几百口人,请您多关心啊!”熟料那周伯仁理也不理,抬头挺胸就进去了。周伯仁见了晋元帝,极力替王导开脱,说王导一向忠心,绝对不会跟王敦一起造反。晋元帝觉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一起吃饭。周伯仁一向好酒,喝得稀里糊涂,这才告辞出来。此时王导他们不知里面情况怎么样,还一直在外面站着呢。见周伯仁出来了,又低声下气,连叫“伯仁,伯仁”,结果周伯仁正眼没瞧他们,摇摇晃晃就回家了。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
王导见周伯仁如此表现,那个气啊,就甭提了,不仅如此,更怀疑周伯仁向晋元帝说了自己的坏话了呢。于是心里暗恨周伯仁。
日后王敦以清军侧名终于攻入东晋,王敦当然要大开杀戮了,对那些平时跟自己关系不好的,一律杀的杀贬的贬。周伯仁也不例外。当然要杀。但是周伯仁当时是两大才子之一啊,很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劝王敦不要杀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导一眼,王导一声不吭。于是王敦大手一挥,杀!于是周伯仁人头落地。
第二天,王导当然可以直入朝庭了,于是王导神气活现地去中直机关转了一圈,突然在台子上发现了周伯仁给晋元帝的上书,这才发现周伯仁感情是外示无情,其实内里很是为王导开脱罪名的。于是王导拿着周伯元的表书,痛哭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杀,幽冥中负此良友了。”
二.晋文公和介之推
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手下有一个叫介之推。当初晋国内乱,重耳逃亡他国的时分,介之推曾经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 重耳晓得真相后,打动不已, 许愿介之推未来必报大恩。后来,重耳回国,成了一代霸主晋文公,当年跟着他的手下个个都飞黄腾达,却单单少了介之推。介之推觉得自己曾经功成了, 便和母亲隐居在如今的山西绵山上,当时很多人都为介之推仗义执言,还有文人特地写诗来挖苦晋文公。晋文公晓得觉得很羞愧,便亲身上绵山请介之推下山,不想介之推回绝了。这时,晋文公的随从又想出了一个馊主见,说介之推是个孝子,假如本人们在绵山上三面放火,介之推顾及母亲,肯定会下山的。晋文公不知是头脑发热还是中了邪,竟然还真的放起了火, 大火烧了七天七夜, 最后晋文公带人上山寻觅介之推的时分发现。介之推和母亲抱着一棵树曾经烧死了,晋文公伤心不已,下令全国三天禁烟火, 只食冷食, 这便是寒食节的来历了。
三.刘邦和项羽
楚汉之争时, 楚霸王四年八月,在广武,由于双方无法给予对方致使命打击,所以双方议定休战, 订下了历史上有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期魏国所修的运河鸿沟为界 , 两分天下!但是, 在楚军班师回朝之时,刘邦却双方面擅自撕毁鸿沟和议, 击其暮归,最后在垓下,胜利围住楚军, 最后结局大家都晓得了,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夺得天下。
四.曹操和吕伯奢,陈宫
这个就不说了吧。
其实恩将仇报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各朝开国皇帝基本都大杀立下盖世功勋的重臣,猛将。还有韩信,彭越,英布,白起,岳飞,袁崇焕等的死都也可以算是被恩将仇报的

历史上最大忘恩负义,你知道吗?

晋惠公继位之后,有一年晋国闹饥荒,于是向邻居秦国借粮,秦缪公毫不犹豫地借了。次年,秦国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不但不借,还要趁机出兵攻打秦国。晋国的这种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真的是脸皮厚道极致了,秦国知道晋国来兵进攻,所有人都是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最终团结一致的秦国成功击败了晋国的来犯!

对于秦国借粮,而晋国的恩将仇报,史称“泛舟之义”,后世有诗道:泛舟远道赈饥穷,偏遇秦饥意不同。自古负恩人不少,无如晋惠负秦公。晋惠公真的可以堪称“古今第一负心人”!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做个老好人,借给别人钱粮一定要慎重,要看清向你借钱的人是否将信用,否则就真的成了“借钱的是大爷,要钱的孙子!”此中道理望大家谨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