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题材而演绎的。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就是玄奘。
玄奘,这位中国最著名的佛学大师,以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历尽万里艰辛,把佛教思想根植于华夏大地,在国人心中,他的影响足以令他与文化先贤们同行。玄奘生于公元602年,卒于公元664年,是我国佛教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翻译家,被后人尊称为“唐三藏”。
历史上真的有唐僧吗
唐朝时期的玄奘法师就是唐僧的原型。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扩展资料
玄奘出生地是如今的洛阳,祖上是官宦世家,他的父亲也在隋朝时担任过官职。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玄奘自小便有良好的学习机会,通习儒家经典,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后来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晨晨的父亲也选择归隐,之后大病去世。
至此,玄奘的人生之路便有了转折。
父亲去世后,玄奘的兄长便对遁入空门,而他自己也在年仅十岁时便破格出家,潜心修习佛法。
在随后的时间里,玄奘与兄长一起前往各地修习佛法,寻找真知。
你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玄奘发现在当时国内佛法的界限并不是非常的明确,人们对佛法的态度和看法并不是非常统一。
他自己仔细思考,发现问题出在之前,刚刚传入中国时,先人对佛法的翻译并未完全将其真谛解释清楚才造成了众多佛法修习者的误解与争论。
正式这种情况的存在,坚定了他前往佛教起源地印度求取真经的决心。
贞观元年,年仅二十九岁的玄奘踏上了前往印度求取佛经的道路。
道路之艰难,过程之漫长,我们无从体会。
但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孤身一人的寂寞,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以及对前路一无所知的艰难境地,都没有摧垮玄奘对取得真经的决心。
从唐朝国都到印度这个过程中玄奘经过了很多的国家,很多的地区,感受到了异域文化,结识他族人民用了完全不同的新经历。
一路上走走停停,记录着发生的一切,在辛苦跋涉两年之后也就是他三十一岁的时候,终于抵达印度。
之后,玄奘在那烂陀寺待了五年,全身心的学习佛教经典。
在回国途中,他也广为传诵佛家理论,为许多地方带去了佛法的福音。
到最终回国玄奘已离开国家17年之久。
伴随着他回来的还有多达600多本的佛经,并投身翻译铸就最完善最体系的佛家经典,为中国古代的佛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游记里的唐僧真实存在的吗?
《西游记》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真实人物玄奘是有区别的。
延伸:
唐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祎(yī),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意为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人物,其原型为唐玄奘。
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在书中暗指火属性。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并取别名为:行者、八戒,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手执由观音菩萨所赠的九环锡杖,身披锦襕袈裟。
历史上真的有唐僧这个人吗?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吴承恩的《西游记》让大家认识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爱占便宜的猪八戒、憨厚老实的沙僧、忠心耿耿的白龙马,最后就是他们的师父,每天念念叨叨的唐僧。我们今天对于唐僧这个人物,其实是褒贬不一的。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历史上是真的有唐僧这号人吗?有的,他就是历史人物玄奘。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玄奘回来以后,一直潜心于佛学的研究。在我国佛学史上贡献是非常大的,正常死亡,也就是按佛教的说法是“圆寂”。
玄奘去西域,西天取经的故事也曾搬上了我们的大荧幕,由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为我们努力还原玄奘去西域学习佛教的漫长历程。我们知道古代交通与我们下载想必是比较落后的,玄奘一个人西行五万里,这是多么大的韧性!要知道这一路的旦夕祸福谁也无法预料,他却选择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一直到达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那烂陀寺,他致力于学习佛教的文化。这一来一回,就用完了玄奘十七年的时间。在古代,人们的寿命并不是那么长的时代,这说不定就是当时人的半辈子。把半辈子都拿来学习佛教文化,值吗?玄奘觉得非常值得,他能够继续学习他最爱的佛教文化。可以说,玄奘是把这当做他一生的事业。
玄奘回到唐朝后,安心著述,把自己学到的佛教文化继续传播下去。在公元六百六十四年,这位高僧圆寂了。去世后他的尸骨一直埋在白鹿原,后来护送至大唐护国兴教寺。1943年,日军发现了玄奘的头骨,准备将其偷偷地带回了自己的国家,但这个消息走露了风声。于是,玄奘的头骨就被分成了三份,三个国家又继续分割成若干份,存放在许多著名的寺中。
历史上真的有唐玄奘么?
有的,玄奘就是唐僧的原形
历史背景大体就是李世民刚刚当上皇帝,而此时唐朝的统治还不很稳固,常常受到西边突厥人的骚扰,因为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就只能以守为攻,严厉限制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因此唐玄奘在第一次申请出国的时候被官府以边境不安为理由拒绝,后来他又申请了多次都被拒绝.于是就偷渡出境,接下来的过程和一楼的朋友说的差不多.
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印度(当时称为天竺),在那烂陀寺潜心学习佛法,经过了十几年的学习,对大乘佛教已经是非常的熟练了,那烂陀寺的僧人和他辩论佛法,没有人能胜过他,于是玄奘准备归国,印度国王对他盛情挽留,但是在玄奘的一再坚持下,终于回到了大唐.
回到唐朝之后,玄奘受到了唐王室的热烈欢迎,唐太宗接见了他,劝他还俗,并且许之以高官厚爵,但玄奘不为所动,只是要求皇帝能为他安排一个地方,可以让他翻译从西域以及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于是唐太宗便让他在大慈恩寺担任住持并从事翻译经书的工作,并下诏书调派全国著名的僧人协助玄奘译经,这些僧人中就有与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谱出一曲动人的爱情悲剧的辩机和尚.玄奘一边翻译经书一边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把西域的地理习俗风土民情作了详细介绍,为后来唐朝对西域的几次用兵,起到了很重大的作用.
在辩机与高阳公主事发之后,辩机被腰斩,爱徒的突然死去对玄奘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表面上仍然专心从事翻译工作,但是不论从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渐渐衰弱下去,在翻译工作与《大唐西域记》的编写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在人们赞颂他翻译佛经无量功德时,玄奘也走向了他生命的尾声.
玄奘圆寂后,出殡那天,唐太宗为之举哀,长安万人空巷来礼送这位为了自己理想奋斗了一生的大和尚
西游记里的唐僧真实存在吗?
西游记就是吴承恩根据大唐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的史实,写的一部神话小说。这个情况很多人知道。
这个唐僧就是玄奘大师,肯定是真实存在的,有历史记载。大家所熟知的《心经》,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
历史上存不存在唐僧这个人物?
一、有。\x0d\x0a他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x0d\x0a二、人物简介:\x0d\x0a玄奘(602年—64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_,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小说《西游记》中讲的唐僧是一个吃斋念佛的僧人,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经过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故事。影视作品中唐僧的形象,亦是从小说中改编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人物。
历史上真有唐僧这个人吗?
玄奘 (600/602~664)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幼年出家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西行求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 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弟子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是谁,真的有三个徒弟吗?
西游记》是我们童年的回忆,那么这部书背后的真实人物是怎样的呢?唐僧原来是唐朝的玄奘,而他也确实有三个徒弟——圆测、辩机和窥基。
唐僧原名为陈祎,法名为“玄奘”,后人也尊称他为“三藏法师”。是法相宗的创始人,且与鸠摩罗什、真谛大师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 因对佛学虔诚钻研,所以西行五万里前往佛教圣地印度了解学习更为复杂和深奥的佛经,并在一路上收了三个徒弟,而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实为小说的虚构人物。
唐代新罗僧人圆测,通晓梵语、西藏语等六种语言。本是新罗王孙,却从小就出家学习佛学,早年得法常、僧辨之教。15岁后来到中国,从此埋头经案,纵横三藏,并痴学于真谛学说。后来玄奘西去归来,机缘巧合下收他为徒。显庆时期玄奘徙居西明寺,敕选50人同往,这其中就有圆测。在玄奘逝世后,圆测便继承玄奘的任务在西明寺弘传保证识教义。
辩机,年少时气宇轩昂一表人才,15岁剃发出家,被著名法师道岳收为弟子,期间一直潜心学习佛法,至到贞观十九年,玄奘取经归来后在弘福寺讲授佛法时,辩机因自身对佛学研究的高深境界,被选入玄奘译场,成为九名缀文大德之一。当时的辩机年仅26岁,而后辩机便在玄奘身边帮助他翻译经文,最终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却在后世因与高阳公主勾结,被唐太宗怒而杀之,着实令人叹惋。
窥基是唯识宗创始人,是北魏名臣平东将军尉迟说的后代,被尊称为"慈恩法师"。十七岁出家,后来被玄策收为弟子学习梵文及佛教经论。为后世留下《法苑义林章》、《瑜伽论略纂》、《百法明门解》等佛学著作。
历史上真有“唐僧取经”的事情吗?
《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是小说家吴承恩笔下虚构的故事。历史上,却有一段唐僧取经的真人真事。虽然是真人真事,却也一样的惊险出奇,动人心魄! 历史上的唐僧姓陈,名祎,生于公元604年,唐朝人,十三岁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叫玄奘。玄奘从小好学,为了钻研佛经,他周游了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追访有名的佛学大师。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经的译文错误也很多,解释的经义往往互有矛盾。越钻得深,发现的问题越多。他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弄它个水落石出。 唐朝贞观年间,政府禁止私人随便出国。凡出入国境都要得到国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请出境,遭到拒绝。决心西游的玄奘,便夹在商人中间混出了玉门关,单人匹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岁。 过了玉门关,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莫贺延碛是现在安西到哈密之间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长,又称八百里流沙。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却又“寒风如刀”,气候变化无常。茫茫黄沙之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地上连小草也不长。玄奘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驼马粪当路标,引导前进。玄奘走着走着,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泼翻了。怎么办?回去取水吗?不能。玄奘发誓: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头。在滴水不进的困难情况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干唇焦,终于晕倒在沙漠之中了。幸好,那里离水草地不远,到了夜半,凉风习习,把昏迷中的玄类吹醒过来。玄奘的那匹识途的老马驮着他找到了水源,脱离了险境。 玄奘西行到了高昌(今吐鲁番东约二十公里),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王的热情支持。高昌王赠给他许多金银衣物,配备了五十多名向导和随从,写了二十四封给沿途各国君主的信,请他们多多关照玄奘。但是,路途仍旧多艰。玄奘一行来到了终年积雪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穆素尔岭),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风暴雪袭来,飞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没、砸死,或者冻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盖的大山中挣扎了七天,随行人员冻死了十分之三四。 经过一年的跋山涉水,第二年夏天,玄奘进入了天竺境内。那时候,印度半岛上有七十多个国家。玄奘从628年到631年,游历了北印度的二十多个国家,访问了许多佛教圣地,学习了梵文。到631年年底,玄奘来到了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有一万多僧徒,其中有许多具有医药、天文等各种知识的高僧。主持戒贤法师是天竺的佛学权威,一代大师。玄奘来到寺院的那一天,寺院听说东方支那国(即中国)的高僧来了,组织了一千多人的欢迎队伍,人人手捧点燃的香、鲜花,夹道迎接。玄奘向大家合十答礼,又恭敬地参见了戒贤,拜他为师。据说戒贤法师已经一百多岁了,早已不再讲学。但是为了表示对中国法师的友好情谊,破例为玄奘讲学十五个月。寺院对玄奘的生活也是以最高规格来款待的。每天供应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蔲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供大人米”的米粒比乌豆还大,做出来的饭香甜可口,是当地特产,只供国王和大法师吃的,所以称为“供大人米”。此外,按月还供给油三斗。酥乳等每天可以随便取用,出门备有象舆。那烂陀僧徒一万多人,享受这样待遇的,连玄奘在内,一共只有十个人。玄奘在这里学习了五年,认真听讲以外,又贪婪地读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种经书,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天竺闻名的第一流佛教学者了。 玄奘并没有因此自满。后来,他又漫游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各处,巡礼圣迹,访求名师。两年多以后重返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请他在寺内讲经。 那时候,戒日王朝盛极一时,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个国王。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现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辩论会。642年十二月,辩论大会开始。到会的有天竺十八个国王、三千个深通教义的高僧,还有那烂陀寺僧徒一千人,婆罗门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二千多,再加上随从人员,总共不下一万人。赴会时,有的乘象,有的坐车,有的步行,浩浩荡荡,数十里不绝,真是盛况空前。玄奘是主讲人,叫做论主。玄奘在会上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大家都被玄奘精辟的论述惊服了。十八天的会期,没有一个人驳倒他的论点。大会结束的那天,戒日王送给他金钱一万,银钱三万,僧衣一百领。按照当地风俗,戒日主请玄奘坐上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绕场一周,两旁贵臣护卫,群众欢呼雀跃,学有所成的玄奘享尽了印度人民对他的赞颂和尊敬!曲女城大会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极高的声誉。 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玄奘回来了!”“玄奘回来了!”两年以后,当玄奘回到长安的时候,人们听说,这位不远万里、不辞艰辛到佛国去探索佛教真谛的大师,取回了真经,都兴奋地传递着这个消息。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玄奘把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陈列在长安的朱雀街南端,请大家参观。争观的百姓人山人海,从朱雀大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几十里长的队伍,焚香散花,鼓乐喧天。好不热闹。玄奘西游归来,成为长安城内轰动一时的盛事。 唐太宗听说玄奘从天竺载誉归来,也非常高兴。在洛阳亲自召见了他。玄奘叙述了一路上的见闻。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要求他把旅途见闻写下来。《大唐西域记》一书就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笔录的一部名著。书里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听到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城邑、物产、凤俗。后来被各国翻译,广泛流传,成为今天研究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的主要资料。 玄奘从洛阳回到长安以后,马上组织各地高僧一百多人,着手翻译佛经。长安大慈恩寺内的翻经院是专供他们翻译佛经的场所。经卷收藏在玄奘亲自设计修建的大雁塔里。大雁塔至今还屹立在西安城南,成为古都长安最显著的标志。 为翻译佛经,玄奘经常“三更暂眠,五更又起”。他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十九年,译出佛经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多卷。664年二月,玄奘病逝于长安玉华宫内。后来,玄奘所译佛经的原本在天竺散失了。玄奘的译本就成为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贵史料。 玄奘是唐朝的和尚。和尚在当时叫“僧”。所以后人称玄奘为“唐僧”唐僧玄奘到西方取经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越说越“神”,变成了神话。到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小说《西游记》。《西游记》里唐僧到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跟玄奘到天竺取经的这段真事,虽然都被人们简称为“唐僧取经”,但这两个唐僧取经的内容,相去却有十万八千里了
《西游记》中唐僧最终结局如何,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西游记》中唐僧的历史原型是谁,最终结局如何?《西游记》中唐僧最终结局如何,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提到唐僧,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唐僧奉李世民之命去西天大雷音寺如来佛祖处取经,一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靠着一片赤诚之心,终于到灵山,取得真经,成就了无上功果,让后世万代传颂。
《西游记》最后,唐僧不仅取得了真经,还成就了金身正果,如来佛祖封他为旃檀公的佛,位列三十五佛之一,享受人间的供奉。
其实,就算没有西游记,唐僧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而且他的名声和贡献都很大,尤其是在传教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西游记》让唐僧之名更加响亮,更加将其神话了。
唐僧在取经的路上,一直自称玄奘,也就是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借用了唐僧的名字和故事。
唐玄奘是唐僧的法号,本名叫陈祎,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关于唐玄奘的真正出身,和《西游记》描述却是大相径庭。西游记中描述唐僧父亲是状元郎,后被奸人所害,母亲将他生下后放入江中顺流漂到寺院,因此小名“江流儿”,然后才有后来的故事。但据《旧唐书》、《续高僧传》及野史杂闻记载,唐玄奘出生于“精研儒术”的官宦之家,是父亲的老来得子。一开始他的二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他就时常去找二哥学习佛法。后家中日渐衰落,他便也在十三岁也出了家。
唐僧天赋异禀,精研佛法,成了当时有名的博学高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并不断受到各地邀请去开坛讲经。
后来随着眼界的开阔,唐玄奘发现了很多西方佛学和中国佛学的矛盾之处。为了统一这些分歧,更好的传扬佛法,他有了去印度取经,寻找源流的念头。恰巧此时正赶上李世民刚刚称帝。
要去印度取经就等于要出国,如果是正式而行,就必须有官方承认的通关文碟,也就是要得到皇帝李世民的首肯。于是,唐僧就向李世民提出了这一请求,表示自己要“西行求法”。
真正的历史上,李世民是没有批准的,就这样唐玄奘在没有通关文牒的情况下,还是执着的要去取经,就算经历千辛万苦,做一个苦行僧,偷渡也要过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于是,27岁的唐玄奘背上行囊,不顾众徒弟的劝阻,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印度的取经之路。在历经四年的艰苦跋涉,领略无数西域风情后,31岁的唐玄奘终于到达了中印度。
唐玄奘在印度各小国之间不断游历,总结研究佛法,又过了11年时间,才算功德圆满,这时唐玄奘已经42岁了,学有所成的他不忘故土,又踏上了东归之路。
唐僧回长安的路途却也和《西游记》中一样比较容易,据记载,他是乘着大象,载着许多经卷归来的,回来只用了1年,并将许多佛家文物带回了大唐。
按照《西游记》的说法,唐僧取经归来,已成正果,跳出轮回,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成了我们供奉的旃檀公的佛。
真实的历史上,唐僧取经归来后,用余生翻译了大量的经文,直到62岁时,唐僧心愿已了,安然离去,含笑坐化而死。
唐僧之死,甚至让唐高宗李治辍朝三日,朝野为唐僧送葬者达百万余人,高宗将火化后的唐僧遗骨葬于西安东郊浐水东岸的白鹿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