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带入性
因为拿不到无人声轨的原声片子,只能硬配,九十年代台湾的配音还是不错的,八九十年代是中日建交蜜月期,有很多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包括动画,于是大陆一方面大量播放了台湾代理的一部分日本动画,一方面也有辽艺引进Eva之举。配的都不错,不过配音基本还是译制片的套路。今年的《疯狂动物城》怎么配的,那个是摆脱了为了翻译而配的,是和原版同一高度的配音创作。表演的创作主体是人,产品也是人,人一旦换了,出来的作品就是截然不同新东西,都没有原版的人离的近,后来的译制配音自然就在起跑线上创作起点就低人一头。
有些日漫引进后会出现国语版,那你觉得哪个版本更好?
在我看来,有些日漫引进后会出现国语版,我觉得原版本更好,先入为主可能更符合审美。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不得不承认日本配音确实比我们的好。此外,从大众的享受来看,日语配音比国语配音要好,经常看国漫的人可能也会发现,有时国漫的主要配音比日漫的非主要配音要好。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它不是主要的配音,他们可以更多地看看日漫和国漫配音之间的比较。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先入为主的概念,就像《狐妖小红娘》这部作品一样,有日语版和普通话版,因为普通话先来,日语版后来。如果你开始听普通话,你会发现日语听起来有多不舒服。同样,日本人的扩散也是一样的。毕竟,有人曾经说过,听了日本配音后,他们也不舒服。
说话的感觉,动画需要属于动画人物的说话方式。用完美的词语说话的中国风格很无聊,与人物形象不一致。然而,一些汉字的配音也很好,特别是中国特有的方言和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非常有趣。总之,动画需要属于动画的说法。日本动画角色的配音非常独特,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配音。 小时候,我们都在电视上看普通话配音。最经典的是樱桃丸子和哆啦a梦。
到目前为止,我们同时代的人没有一个感到尴尬,但是他们认为这是相当愉快的。然而,最初的日本配音,没有经过在电视上看樱桃丸子的那段时间,直接从网上观看,都认为樱桃丸子的普通话配音很差。 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的心理,或者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经领先了。与此同时,我们都认为樱桃丸子的普通话配音很好,而其他人则认为很差。樱桃丸子的普通话配音是好是坏?没人能肯定地说。所以在我看来,有些日漫引进后会出现国语版,我觉得原版本更好,先入为主可能更符合审美。
90年代中国引进日本动画
以下对中日动画发展按照时期进行对照比较,主线按照中国的动画时期划分。中国动画发展未见有文提及时期划分,现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如下:
早期探索期--由20年代中国开始自己创作动画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蓬勃发展期--从建国始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由1966年至1977年
缓慢发展期--从1978年至1998
探索尝试期--从1999年至今日本动画发展按照原有的时期划分(参见《日本动画发展史》一文):
战前草创期——由1917年日本开始有动画至1945年日本战败
战后探索期——由日本战败至1974年
题材确定期——自1974年《宇宙战舰》上演至1982年
画技突破期——自1982年《超时空要塞》上演至1987年
路线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至今
1.中国动画建国前--早期探索期
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20年代中国的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万嘉综(万籁鸣)、万嘉淇(万古蟾)、万嘉结(万超尘)和万嘉坤(万涤寰))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制作,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这是继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标志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日本在这段时期处于战前草创期,动画制作水平还比较低,而且由于军国主义影响,使得其战斗场面的制作的到一定发展。
不过这段时期日本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动画,中国的《铁扇公主》也在其列,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看到后,深受震动。2.中国建国初期--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
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出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等都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这段时期,我国还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动画制作方法,大胆使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1947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1958年,拍摄了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1962年,第一部折纸动画《一棵大白菜》。新的动画形式加入,中国动画事业也到达了一个高峰。
同时,日本动画业也在发展,其时处于战后探索期。日本的动画业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而最应当注意的就是,手冢治虫开始了他的动画事业。
1960年,手冢治虫创立“虫制作公司”,制作动画。其后,1963年,推出了《铁臂阿童木》,这是日本第一套长篇电视动画;1965年,推出日本第一套彩色电视动画《森林大帝》。这可以说是日本动画业事实上的开端,其后日本动画开始了其势不可挡的进步步伐。
这个时期内,我国的动画发展还是领先于日本的,虽然日本1963就有了《铁臂阿童木》这样的长篇动画,但我国有大型动画《大闹天宫》,并不输于日本。而且中国的传统艺术应用到动画中来,是日本完全无法比的。不过,使用传统艺术制作动画的代价之一就是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个可能也是当时为什么不制作长篇动画的原因之一吧;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所以动画主要还是在电影院播放,所以这个时候的动画还没有长篇的连续剧。3.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到1977年)
说到中国历史,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动画业明显的受到了影响。1966-1971这六年中,竟然没有一部动画片制作出来!之后的几年,形势似乎有了一点好转,但是1972-1977年间也只有每年2-4部动画出炉。
悲哀呀,中国动画业的大好形势没有了,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几乎是在原地停滞了十多年!
反观日本动画业,日本这时处于探索期后期与题材确定期开始。动画事业在手冢治虫带动下,形势大好。
这段时期,高田勋、宫崎骏、松本零士等一批动画制作人才出现,在他们的努力下,日本动画精品不断。而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日本动画业开始尝试扩大动画创作所用的题材范围,造成了现在日本动画无所不包的情形。可以说,这段时期是日本动画业历史上非常关键的时期,正是这段时期的发展,确立了现在日本动画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日的对比下,这一段时期实在是可悲可叹,中国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话,如今动画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这个谁也不敢说。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无法改变呀。4.中国改革开放后--缓慢发展期(1978年至1998年)
改革开放,中国动画终于又迈开了沉重的步伐,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滞后却是无法改变。
这一段时期,中国动画的发展不再有了建国初的强劲气魄,虽然动画产量又开始回复,每年还是有许多动画制作出来,但是,当年的开创精神已经不复。这个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一,不再探索新的动画形式,现在见到的,也就是建国时候的那几种传统艺术动画了;其二,可能是因为成本太高,水墨动画几乎不再做了,20年中只做出来一部;其三,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动画片就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没有在动画的取材方面做出突破;其四,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许多动画人才流失了,而改革开放初期,又不能马上找到这方面的人才;等等
当然,这段时期的精品还是有的,1983年的《天书奇谭》、1986-1987年制作的《葫芦兄弟》、1984-1987年的《黑猫警长》、1979-1988年的《阿凡提的故事》、1989-1992年的《舒克和贝塔》、1990-1994年的《魔方大厦》等,都是非常精彩的动画。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国动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太过幼稚化了。中国人心中“动画片就是小孩子看的东西”的观念始终没有抛开,造成这些动画即使是初中生来看,都会觉得不太适合。
再回过头开看日本动画的发展吧。
这二十年是日本动画辉煌的黄金二十年,其经历了题材确定、画技突破、线路分化三个时期。在这二十年里,日本动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2年前,是题材确定期,动画的取材趋于多样化,不仅仅针对孩子,而是对所有人群做动画。
1982年后,开始画技突破期,日本动画在各种动画效果上追求突破,发展出了非常精美的画风。
1987年后,进入了成熟期,即线路分化期,日本动画界百花齐放,各种各样的动画不断出现,真正形成了日本动画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个时期,日本动画人才层出不穷,各自寻求自己理想中的动画形式,带给世界动画界非常大的冲击。
二十年来,日本精品动画举不胜举,有讲述各种主题的宫崎俊系列动画;有讲述平常生活的《橙路》(1986);有科幻题材的《机器猫》(1979)、《银河铁道999》(1979);有搞笑的《乱马1/2》(1989);有连拍20年不减其热的《机动战士高达》(1979);有损誉参半的《新世纪福音战士》(1995);有引起斗士热的《圣斗士星矢》(1986)等等等等,可以说只要是想得到的,日本动画都已经把它包含进去了。而且,日本动画的画面、音效、配音等的处理,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比较下,中国的动画在这20年中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实在是太缓慢了。这20年,中国虽然开始制作一些长篇动画,但是从制作、题材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能和日本动画相比了,如果还不奋起直追,那就真的没有翻身之日了。
9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一些国外动画片,其中特别要提到的就是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圣斗士星矢》在国内播放后,引起了一阵斗士热,给中国人看到了日本动画的一点点轮廓。其后,又有世界上的各种精品动画引进,中国动画界开始了反思,这直接导致了之后的探索与尝试。5.中国动画业目前--探索尝试期(1999年至今)
国外动画的不断引进,中国动画界终于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开始了各种探索与尝试。
1999年中国制作的大型动画《宝莲灯》,就是尝试之一,吸收国外的制作方法与经验,结合中国的传统神话传说;
1999年中国制作的大型长篇动画《西游记》也可以算是尝试之一;
1999年开始制作的52集长篇动画《我为歌狂》、52集长篇动画《白鸽岛》与100集长篇动画《封神榜传奇》,也是中国动画业的尝试。其中《我为歌狂》以于今年(2001)开始播出,其仿照日本动画《篮球飞人》制作中国自己的动画作品,虽然作品本身似乎不太受好评,但是尝试的形式还是非常好的。另外两部作品现在还没有太多相关资料,不知道其具体情况。
中国动画界终于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与尝试,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欣赏到中国自己的精彩动画作品。
日本声优偶像化的发展历程及盈利方式是怎样的?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日本声优偶像化的发展历程及盈利方式是怎样的?这里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声优文化,在全世界的娱乐产业中都是一道风景线,那么他是如何完成偶像的商业化的呢?
01我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内容是和日本动画有关,当时翻阅了一些书籍、资料。
声优这个词是日本汉字词汇,中文意思是配音演员。
要满足配音演员明星化有几个先决条件。
1、足够的工作需求
2、足够的曝光度
要理清声优偶像化的脉络不能抛开这两点。
一、工作需求
1、译制片
声优的第一次浪潮来自于七十年代的美国片引进,与中国不同,日本国民对于译制版接受度更高。当时就出现了无数人在录音棚前等待声优出现的情景。第一次浪潮在七十年代末引进片势弱开始走向下坡。
2、动画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声优的了解正是源于动画,而声优的第二次与第三次高峰也正是依托于动画。
御宅族成为现在所指代的含义是在八十年代,这也是声优的第二次高峰,大约伴随着日本经济下滑而终止在九十年代初。
第三次浪潮开始于九十年代中,以EVA为开端至今。
结合这段时间日本的动画制作数量会更直观,之后会修改。
二、足够多的曝光度
声优作为视听产品的幕后工作人员,很难获得足够多的曝光度,这一点来源于日本发达的出版刊物以及九十年代末兴起的互联网。在日本人均报纸拥有量约为112份每百人(凭记忆写的,可能有误,但人均超过一份是确定的)。出版业的细分做的及其完善。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声优的另一个曝光点来自于drama即广播剧,这是声优的主要收益来源。
三、专业化经纪公司的出现
这一点其实是声优偶像化完成的标志。
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声优的长相成为重要因素。背后毫无疑问有专业经纪公司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上述几点基本可以勾勒出这么一幅图景,译制片、动画为声优提供温饱,伴随着动画曝光度增加,动画制作人员曝光度增加,专业经纪公司出现完成最后包装。
ps.铃木敏夫于70年代末创立了日本第一本动画杂志,捧红了富野悠由纪,押井守,宫崎骏。在创立杂志的时候说过:我们要展现动画也是由成年人制作的,无论任何人都能看动画,并且告诉他们未来也可以制作动画。
声优的偶像化其实也是伴随着日本动画群体开始慢慢高龄化而成功的。
02早期日本并没有动画声优这个固定职业,主要由话剧团或演绎剧团的演员来担任配音工作。随着上世纪60年代日本第一部批动画开播,动画对配音的需求大量增加,使得一批人开始专门从事动画配音工作。但是在那个年代,剧团式的表演偏向低幼化的表现方式,反映在动画配音上就显得夸张和幼稚。
青少年动画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动画市场开始发生改变,从而带动了日本动画声优配音风格的变化。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青少年动画迎来黄金时期,配音人员的风格开始形成区别,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坚守配真人、传统影视作品的老派配音演员,另一类则是以“青二事务所”和“81 produce”为代表的新生代配音演员。
当时日本的电视台实行版权承包制,“青二事务所”与东京电视台、富士电视台合作,产出了《圣斗士星矢》等经典动画作品。在这种承包制度下,这些声优事务所逐渐垄断了当时的动画配音市场,并由此将新老派配音市场划分出界限。而到现在,声优已经完全超越传统配音演员这个概念并形成了一个专攻游戏和动画配音的独立的行业。
新世纪以来,日本优秀动画作品井喷式涌现,动画题材进一步细分,配音体系也更加完善。2005年后,日本声优开始逐渐向偶像化发展,频繁参与舞台剧、LIVE演唱会等线下活动,Oricon公信榜上频繁可见声优们的音乐CD,从2009年水树奈奈登上红白歌会开始,陆续有声优来到这个日本歌唱事业的最高舞台,足见声优的偶像化已经发展到顶峰。
现在,光靠配音本身已经不可能带来足够的吸引力,需要附加价值的存在,声优不再以艺术表演为中心,而更像是以服务大众、娱乐大众为核心。
三文娱此前有专题文章,回顾:日本动画的声优偶像化浪潮:μ’s单曲再破记录,LoveLive!仅光盘销售一年就突破三十亿日元
与LoveLive!动画μ’s组合九个角色对应的是9位声优
中国配音事业:90年代后的衰落
中国最早的电影配音译制厂是长春电影译制厂,他们奠定了当时整个中国译制电影的配音风格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影译制厂又让译制片配音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重视和认可。到了90年代,国内开始陆续引进日本动画,通过模仿日本声优,中国的配音风格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之所以现在普遍认为90年代的中国动画配音水平最高,一方面是因为有优秀的人才资源,80年代培养了一批有深厚表演功底的配音演员,包括一些电影学院出身的表演艺术家。在当时这些配音员的素质水平与日本声优是不相上下的;另一方面,当时有着丰富的影片资源,在影片引进制度的支持下,配音演员不仅能参与到国产优秀影视作品配音,而且还能接触到日本最先进的动画,以及《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早期迪士尼作品,配音演员们将这些动画作为配音技术的参考,并较好地应用到国产作品中来,形成中国化的语言艺术表演形式。可以说,当时的中国配音演员是与国外影视作品一起成长的。
然而在之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由于制度原因国外动画作品引进几近终止。这导致中国的配音演员接手的片种十分有限,多以国产电视剧以及在政策体制保护下的低龄动画为主。与此同时,日本动画则正在高速发展,声优表演也越来越丰富,所以中国动画配音行业已经出现了断层。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从小看着日本动画长大的80后、90后们,会觉得国产动画的中文配音充满违和感,他们已经习惯了日本的配音模式。
另外,近年国产动画也开始慢慢步入正轨,但几乎都大量参考了日本作品,还有部分作品直接外包给日本动画公司,所以成品看上去就是一部如假包换的日本动画,观众难免觉得中文配音违和。这也是现在中国配音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即如何扭转国人对于动画作品的审美习惯,接纳动画的中文配音。
配音行业缺乏良性商业竞争
上文提到,日本是经历了动画市场的变革才完成了新老派配音市场的划分和声优行业的转型,而中国就正值这样的变革时期。
目前全中国职业配音演员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春这四个城市,演艺配音演员加起来只有600人左右。从业者老人多新人少,配音圈小,配音演员的所有业务主要通过人际关系来维持,无法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配音市场。
相对应的外部动画市场也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商业竞争,动画公司依赖政府扶持,产品成本低廉,制作粗糙,这样的机制也势必造成动画配音行业的不完善。
不过,现在国内已经有了一些专业的配音工作室,其中也不乏受到国内动画观众认可的优秀声优。加上国产动画和国产游戏的发展,对配音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正版动画的引进,国人接触外国动画作品的端口已经重新被打开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扶持政策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现在的动画市场环境,处于变革期和滞后期的中国,只有把日本制作的良心带到中国来,不断为动画作品创造公平竞争的良性市场,未来动画配音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03日本动漫声优偶像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声优偶像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近些年声优上各类杂志、出写真、开演唱会等等,已经是常态,活动几乎与普通偶像无异,而追捧声优的粉丝也越来越多。
现在的声优除了看脸,还要能说会道,会给粉丝献媚,懂得抓住粉丝的心的技巧,这样真的还能好好做本职工作?他们现在根本就没有那种自己从事的是后台工作的意识。
声优不是说话吗?需要什么技巧和演技吗?我感觉谁都能做得来呀,既然如此,偶像化了不是一举两得吗?
觉得女声优的演技就算再怎么好,如果本人长得太丑的话,就无法得到粉丝的心,所以现在尽选些没什么演技,但是长得可爱的家伙,声优的水平也被拉低了。
04看到小野大辅我就滚进来了,D桑年轻的时候真心帅!!!(痴汉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