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华丽的大场面,却靠着举重若轻的叙事手法和真情实感打动了不少影迷,算得上是国内难得的有温度的电影

有着平静的淡定的态度,清澈的眼神,干净而精致的女孩子。能够一个人安静地做一天作业或者看一天书,安然、文静、纯粹而又空灵。我好像在看一部发黄的岁月沉淀的电影,影片里你和我邂逅,熟悉,亲近。那么,让我们把镜头拉得近些,再近些。收藏一些温馨的画面在心底,以防孤单。有很欣赏的明星,彼此记着彼此的最爱。不会用激烈的言语去否定自己喜欢的人,而是帮着关心和搜集照片、海报和新闻。笑。我们当时为什么那样坚持与追求。经常一起唱歌,随时随地随着自己的喜好。喜欢的歌曲有惊人的相似,上辈子我们是不是双胞胎姐妹?笑。孩子般天真的想法。

如何评价电影《再见,在也不见》?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我比较偏爱成长型,或者说心灵疗愈型的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在电影的开头与结尾,人物变化会非常的明显,你可能看不到一个故事性特别强的故事,但是你可以看到一颗心的成长,变化,一般都是由不好的、负面的,甚至是悲惨的,向好的,美的,治愈方面发展。

【再见,在也不见】:我们为什么看不懂

这部刚上映的由陈柏霖主演的中国第一部以爱情、同性、家庭为题材的电影在豆瓣上才得了6.1分,不得不说让人感到惋惜,我想这对三个导演也是不小的打击。

首先,本电影的明星阵容很强大,由现今当红的实力偶像陈柏霖、杨佑宁领衔主演,还有资深演员蒋雯丽、秦沛的助阵,但依然无法很强烈的把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完整的表现出来,他们的演技当然是无可挑剔,毋庸置疑的,可是为什么依然有无数人评论留言看不懂呢?甚至有人看到一半满怀失望的离场。

在此,我作为一个观众发表一下大家可能看不懂的原因:第一,三个故事的分隔线不是很明朗。从第一个故事到第二个故事的转入并没有太多的提示,我建议在这里可以添加一个镜头,是对上一个故事的结束也是对下一个故事的开始,当然这个画面需要制片人去想象制作。不然,会让很多观众产生疑惑,明明在第一个故事中已经猜出他父亲是一个破产公司的小老板,却又在中间看到他父亲为救他的好朋友而溺水身亡,让人摸不着头绪。第二,对白太少,观众得知的信息太少。虽然有些情感可以不需要语言只需眼神和动作即可,但这部电影对于关键地方的解释与对话太少了,更多的是沉默不语的时候,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复杂的情感,却无法得知是因为什么,依然是看的稀里糊涂的。第二个故事里陈德明小时候与现在生活镜头的频繁转换,并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只会让人感到厌烦,导致看不懂,继而失去了接着看下去的兴致,可以说是故事情节被分割的不完整了。第三,同性题材表现的太过仓促。虽然世界各国的同性电影已数不胜数,但中国的同性电影却屈指可数,仅有几部初出茅庐的片子也被广电总局禁播了,导致中国在同性电影区域的停滞不前,而且,中国大多数人接触的中国同性电影不多,很可能会看不懂和不了解,这时候可以让主角们把话语和感情表现的再饱满些,不要太过含蓄与浅薄,让人明白这是一种不被道德和伦理认可的爱情,但是它却也有非常美丽的时刻。

其次,我倒建议,三个故事可以选择三个不同的人来演,而不是只由陈柏霖一人来演,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电影制作的基本原则我想应该就是通俗易懂,让人体会影片中所带来的感受并身受其中。这部电影说真的,当时我也没看懂,但总感觉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于是,我把它看完之后,又搜了很多相关方面的资料具体分析了一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青年高管在公司无意发现当年抛弃自己和母亲的父亲,并窥视了他再婚后穷困潦倒的生活,温情缺失的他面对父亲充满了怨恨和不满,却在看见父亲只能靠偷着转卖酒来维持家庭生活时,又原谅了他,并且在看见同父异母兄弟对父亲的爱不屑和无视后,对他大打出手,怨他不懂得珍惜和回报。这个故事是真的让人很心痛,但我并不能得出他父亲再婚的结论,而且也很不明白不断打来的小琪的电话的含义,又为什么要打掉孩子。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段少年之间的暧昧恋情,两个孩子总是相约在河边游泳,却被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得知后以河边经常出事,曾有人自杀禁止了来往,两人仍秘密相约,但最后却以父亲为救另一个孩子而溺水身亡的镜头结尾,结束了这对少年刚萌芽的恋情。事隔多年,名为仁杰的孩子犯罪入狱,在刑满处死的最后,他要求再见一面让他最在意的人,自此,沉积多年的往事与感情一触即发,而让他最在意的人也早已成家立业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浓浓的悲伤,不为人所知的爱情与亲情的纠葛让两个少年都变了模样。第三个故事讲的是一段“师生恋”。在大学期间,爱上自己的老师并与其发生关系后,老师却绝情离去,多年后,他终于找到她,并在她所在的学校遇见她,重述当年的恋情,却又在不经意间挑起一名为萍的女大学生的爱慕之情,继而上演着和当年一样的悲剧,最后的结尾镜头,他看着她在床上熟睡的模样悲伤不已,再浓烈的爱情也绊不过现实的纠葛。总体来说,倒是不被人看好的第三个故事被我看懂了,并深有体会。

《再见,在也不见》这部作品之所以反响不热烈,我想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而是它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太多,以至于一个电影,区区一百分钟无法把它更深更透彻的展现出来,从而导致人们无法捕捉到它内在的思想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