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教育》是一本汇聚中华古典书籍的一本书;

书中包括:

启蒙:《三字经》、《千字文》;入门:《劝学》,历代大儒教授正反切的文章;正切:《仪礼·乡饮酒礼》;基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高级:以《二十四史》和所学各儒家学派大儒作品为主。

什么是圣贤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和哲学教育?

圣贤教育,传承精神,教人无私大爱,启人
天性。
道德教育,教做人,教做事,守纲常。
因果教育,
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什么样的教育。
人的行为决定了环境,环境决定了教育,
教育影响了人的行为。最终人施了因,人受了果。
哲学教育,就一般而言,能让人明白为什么活,要怎么活就是成功的哲学教育了。

圣贤教育和佛教是一个意思吧

不,圣贤教育和佛教并不是一个意思。圣贤教育指的是以圣贤为参照物进行的教学活动,它认为教育应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力图培养出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优秀人才。而佛教则是一种宗教信仰,主要是指人们尊奉佛教赞颂其创立者佛陀,并相信他的教义。

什么是圣贤教育?学校是吗?

中国这个族群,自古以来教学的目的都是以圣人、贤人为目标,所谓读书志在圣贤,与升官发财、名闻利养不相干。那些是随顺机缘,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有这个机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服务;没有这个机会,独善其身。独善其身,一定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办班教学,教化众生,他乐在其中。孔子所谓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是快乐。教学的快乐知道的人不多,他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他不懂。从前老师有教学的快乐,现在当老师没有了。你说以前学生对老师多尊敬,比尊敬父母还要尊敬,老师看到学生很安慰,现在学生恭敬心没有了。中国自古以来,师徒如父子,比父母还亲,老师真教你。为什么?中国古时候的家庭,所以中国这个社会,确实在整个地球上很少有的,它重视教育。谁教?家教,中国古时候的家庭是大家庭。中国人有祠堂,祠堂是纪念祖宗的,世世代代相传的;家谱是你家庭的历史,你从哪里来的,你祖先一代一代追上去。 
我们的家谱可以追到五千多年,大概五千五百年,伏羲氏。那个时候没有文字,中国文字发明到现在四千五百年,五千五百年,往上去一千年没有文字。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化,它有文化。所以孔夫子,我们很尊重他,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是真好,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就是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他所学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过去圣人流传下来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国人对老师的尊敬超过父母,所以老师全心全力在教导,把人教好了。而教学的目的,确确实实都是帮助你成为圣人、贤人、君子,这等于是三个学位。佛教教学也有三个学位,佛陀、菩萨、阿罗汉,三个学位,这非常非常难得。
古时候的家庭大家族,人丁不兴旺的,也有二百多人;人丁兴旺的,五百多人左右;兴旺到极处的,有一家我忘记了,超过一千人,这个家族。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它要是没有规矩、没有道德,它就家破人亡。我们今天家破人亡,中日战争我们最大的损失,就是家没有了。在战前,中国还有家,兄弟七、八个不分家的,都住在一起。你看现在中国农村里面,那个是王村,那个是张村,那就是一家人。所以中国的家庭是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形态,没有教育是决定不行的。家庭要和睦,家庭要健康,家庭要有发展,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请老师,家庭要办家学,私塾,私塾是什么?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我这一家人的小孩,从六、七岁这是可以上学读书了,到十几岁,求学的这个时代。所以中国的教育是家庭负责,国家辅导。
国家设的有考试,考取人才。你们学完之后,可以参加考试。考试等于说给你学位,县考的学位是秀才,这最低的学位,省考的是举人,殿试的,就是皇上他主持这个考试叫进士。进士相当于现在博士学位,举人相当于硕士学位,秀才是学士学位,这就有学位。有学位不错,国家供养你,你虽然没有做官,国家补贴你的生活,让你好好读书,你的生活没有顾虑。国家给你是食物,不是钱财,大概你看《了凡四训》就看到了。袁了凡是个秀才,每年供给的米,大概有九十多石,足够了,足够养家。他考试,地位愈高,收入就愈多,国家给的。国家培养人才,希望什么?希望你从政,为政府服务。所以,了凡先生做到最高的职位是宝坻县的知县,这个县是大县,归皇上管的,就等于说直辖的一个县分,这个地位很高。
礼请老师,家学礼请老师,全族的人对老师都恭敬。老师请来,开学这一天,家长大概都是祖父、曾祖父这一辈,他们的经验丰富,见识很广,知道哪些读书人真有学问、有德行,聘请他来担任家学的老师。请他的礼节非常隆重,家族应该是父亲、祖父、曾祖父,在典礼的时候都要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这个大礼,跟见皇帝没有两样。家长对老师这样的尊敬,学生敢不听话吗?不敢不听话。老师受人家家长,我们中国人讲祖宗三代,真是三代,不是假的,都那样恭敬你,你要不认真教,你怎么对得起人家?对不起!所以非常认真教学。有的时候在私塾教,教十几年、二十年。这是家学。
所以中国的家,有家道、有家规,《弟子规》是共同的家规,因为家庭经营的事业不一样,还有不同的条规。《弟子规》是选共同的,里面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必须要做到,全家人都要做到。所以人都被家教好了,真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好人做好事。现在这种教育没有了,社会乱了。中国古人说,「家不齐,社会乱了;子不教,人心坏了」,现在社会真是这样的。现在学校很多,教学的宗旨偏了,从前教学是读书志在圣贤,现在学校读书,志在赚钱,这大不一样了!志在赚钱,肯定增长贪瞋痴慢,从前志在圣贤,肯定没有贪瞋痴慢,你看教育关系多大。

圣贤什么意思

圣贤,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通常是指被认为实践了儒学生命价值观的贡献历史和社会的人物。“圣贤”的地位其实是由历代学者通过史书和官方祭祀制度确认的,而非个人的认同。

在我国,贤者如字面意,为贤明有才德的人。贤字中有个“贝”,其本意为“多财”,所以中国古代也有说贤者为富有的人,但是此解较少。古文中的贤大多为对别人的敬称或是指代英明的君主,或直接从表意。

扩展资料

古人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就是圣贤教育的学习方法,读书千遍,不是为了让你背诵,而是让你心定下来,让你开悟。虽然目的不是背诵,但你读了一千遍之后,自自然然就背下来了,但这只是副作用,目的是开悟,开启自性智慧。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以有限的生命去学无限的知识,最终一定会失败的。那庄子的意思就是不学了吗?当然不是,知识可以不学,但智慧不能没有,有了智慧,知识自然就都会了。

所以说,圣贤教育和现在的教育不一样,古人的教育不重视记问之学,而是重视开悟,开智慧,开启自身本具的无量智慧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