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徐克,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老当益壮,一直在活跃在当今影坛上,这点不得不让人佩服。而且我从来没见过像他这么执着的人,从电影就可以看出来,八十年代初期拍摄了《蜀山剑侠》,而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再次拍摄了《蜀山传》,六十年代胡金铨拍摄了《龙门客栈》,九十年代,徐克出手拍摄了《新龙门客栈》,接着将近二十年后,再次拍摄了续集《龙门飞甲》,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毅力。别的不说,单单说这狄仁杰系列,电视剧版让钱雁秋和梁冠华做成了系列,而电影方面,徐克却把他们做成了大片,第一部更是刘德华饰演,三部里面的女皇武则天都是由气场强大的刘嘉玲扮演,这种拍摄精神,我相信除了徐克真的没人能够做到。但是精神归精神,有时候激情充沛,花费大气力做出来的事情未必好,从时间上来说,十多年拍摄了三部狄仁杰,而在九十年代那个黄金时期,电影周期远远比现在短,短短几年徐克佳作频出,黄飞鸿,笑傲江湖,青蛇等等,可是反观当下的狄仁杰系列,也许特效是精彩了,可是故事的内容却远远比以前差远了。这不得不让人疑惑。

徐克还会再拍一部《狄仁杰》吗?

徐克曾说“我总想把狄仁杰、唐玄宗、武则天他们放在一起,这种智慧的比较很重要、是划时代的。因为,我觉得这是一部未来主义的电影,可能在讲未来的状态,我们要永远朝未来的角度去看。”

所以2010年《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上映的时候,许多人一下子就被剧中的刘德华给吸引了。这种武侠里带着玄幻,玄幻里又夹杂了历史痕迹的悬疑片,可谓是开创了先河。徐克用一出大唐奇案,撬动了华语电影工业化的又一轮滚动发展。可惜,之后的两部,都未能延续第一部带给观众的惊艳感。从口碑质量,到电影票房,都一落千丈。

《狄仁杰》系列其实应该有23部,这在《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彩蛋里有介绍。但是刘德华只拍了第一部,打了个样就没影儿了。后续的两部,大家也都见识到了,远远不如第一部有刘德华时候那般精彩。这也让一开始就有雄心壮志,想要开创属于自己的狄仁杰电影宇宙的徐克,打起了退堂鼓。

如果当时《四大天王》的口碑能再好一点,肯定会有下一部,那么刘德华继续参演的机会也会非常大。可惜的是,徐克自己把《神都龙王》玩脱线了,为了视觉奇观而设置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把《狄仁杰》弄成了一个探案不像探案,神话不像神话的怪物。

现在的电影市场,其实还未出现叫好又叫座的悬疑动作视觉大片。《狄仁杰》弄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徐克的失责更是观众的遗憾。本来徐克的《狄仁杰》23部曲有机会让我们见识他脑子里的天马行空,可惜也如观众们说的“徐克这辈子的想象力,在《四大天王》里耗尽了”。

其实作为观众,电影是不是大唐,是不是狄仁杰都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徐克要能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描绘成一个能被观众接受,有一定的合理性,还可以转化成一部可供观赏的作品。遗憾的是,迈入古稀后,年老体衰的徐克已经撑不起自己的野心。

当然,如果徐克肯放手一搏,《狄仁杰》系列还是有机会焕发第二春的。只要华谊兄弟胆子够大,徐克和陈国富也愿意退居二线,另聘英才来导演,《狄仁杰》真搞不好会成为国产古装“007”。现在,唱衰徐克的人越来越多,然而事实却是,华语电影圈至今还没有出现比徐克更会拍商业类型片的导演。

《四大天王》并不是一部特别糟糕的电影,在电影制作上,徐克可能真的玩不出什么新意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徐克就江郎才尽、《狄仁杰》也再无未来。而徐克想要证明这一切,也别无选择,那就是再拍一部《狄仁杰》。

狄仁杰很忙:徐克要拍24部,52部备案,唐朝咋这么多奇案

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外孙女婿、荷兰汉学家、小说家高佩罗花15年时间,写了一部以狄仁杰为主人公的探案小说《大唐狄公传》。

在这部小说里,一代名相狄仁杰,成了智慧超人、根据蛛丝马迹就能破获各种疑案的神探。

高佩罗没有想到,这部小说会被翻译成10多种文字,风靡西方世界,而且为中国的影视剧编剧和导演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灵感。

狄仁杰成了中国电影史上最大的IP,以他探案为主题的电视剧,如同雨后春笋,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那么多质量良莠不齐的电视剧中,最有名的是钱雁秋导演,梁冠华、张子健主演的《神探狄仁杰》。

这部电视剧当年火得一塌糊涂,万人空巷,以至于连拍了6部(后3部部分主创更换,但一脉相承)。钱雁秋、梁冠华和张子健成为电视圈新的铁三角。

胖胖的梁冠华,成为扮演狄仁杰的不二人选。在许多观众心中,胖成了狄仁杰无法去掉的标签。

出道多年,一直籍籍无名的张子健,凭李元芳一角一夜蹿红,风头无两。

剧中那句“元芳,你怎么看”,成了当年最火的关键词,至今让不少网友津津乐道。

大导演徐克的灵感,也被狄仁杰这个IP蹭出火花。2010年,他召集刘德华、刘嘉玲、李冰冰等一线明星主演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全球上映。

尽管这部电影质量上乘,口碑是徐克所拍三部中最好的,遗憾的是,天王刘德华没有打破票房难过三亿的“魔咒”。《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票房距3亿仍一步之遥。

这个票房,实在有些对不起豪华的阵容,离奇的案情、酷炫的特技,以及斥巨资还原的大唐盛景。和徐克其他合拍片动辄10多亿的票房相比,小巫见大巫。

知名度被刘德华甩出十八条街的赵又廷、冯绍峰主演了《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和《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虽然质量公认不如刘德华主演的第一部,但票房均超过6亿。

鲜为人知的是,徐克当初不是想拍3部狄仁杰,而是想拍24部。

你没看错,确实是24部,名字分别是通灵神宫、青铜战士、微笑夜叉、巨灵掌、夺命盛宴、昆仑金顶、情人藤、幽灵谷、五鬼拍门、九尾狐、七面人、通天帝国、海市蜃楼、杀人凤凰、神都龙王、九鼎神珠、白眉道人、玲珑塔、天火、高丽美人、霹雳梵音、黄金卷轴、四大天王。

光看名字,是不是就脑洞大开,并且充满了期待。

徐老爷下半辈子不干别的,别是这么狄仁杰就够他忙活了。

狄仁杰在电影院这么火,网络电影也寂寞难耐。网络作家、编剧轩胖儿,竟然一口气向广电总局申请立项了12部狄仁杰网络大电影。

名字分别是九婴乱世、阴阳变、凶宅、鬼遮眼、雷神叹、龙神怒、幽魂谷、女魃之吻、阴兵借路、冥府鬼都、猎心魔、长生劫。

光看名字,是不是有种魔幻和阴森的感觉。小娱有不祥的预感,狄仁杰电影要被玩坏。

其中,《阴兵借路》已经上映,总投资1000万,分账票房1184万,略有盈余。

网络大电影能不赔钱的不多。估计这个票房会给轩胖儿无穷的力量,支撑他将狄仁杰一直拍下去。

狄大人又要辛苦了。

至此,已经有36部狄仁杰电影。如果你觉狄仁杰这座宝山已经被挖空,就太小瞧中国编剧的想象力和坚强意志。不把狄仁杰这个大IP玩得只剩下渣,他们怎肯收手?

网上消息显示,已经在广电总局备案,或有意向拍摄的狄仁杰电影,还有52部。

名字太长,就不一一写出来了。

这么多狄仁杰前赴后继地往电影院、电脑里跑,那场面太美,不敢想象,但质量是否有保证,你懂的。

狄仁杰终于超过孙悟空、黄飞鸿、叶问,成为中国电影第一大IP。

狄仁杰这么火,连赵本山的女儿都来凑回热闹,主演了网络大电影《幻涅魔蛾》。

想想狄大人今后几年这么忙,有些莫名心痛。

《神探狄仁杰》为什么不继续拍了?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狄仁杰之夺命盛宴》、《狄仁杰之杀人凤凰》、《狄仁杰之狄仁杰前传》……如果狄仁杰穿越到现在,看到这些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东西,很大概率会大叫一声:“元芳,你怎么看?”不等元芳回答,修养极高的他就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一句:“尼玛,这都是些啥?”

由徐克执导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近期热映,赵又廷饰演的狄仁杰在电影中摇身一变,成为武则天走向权力之路的致命威胁。这样的演绎,不容老狄不骂。

电影中的狄仁杰,跟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已经完全判若两人了。对于这种“戏说”的成分,我只能说,也许是出于影片视觉艺术和票房成绩的综合考量,徐老怪不惜剑走偏锋。

火山还有喷发终结的一天,何况人呢!因此,即便徐克才华似火山,也难保他没有喷发终结的时刻。江郎才尽的一刹那,“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徐老怪只好厚着脸皮,将怪异进行到底,甚至不惜把狄仁杰打造成中国唐朝的007。从徐大侠到徐老怪,徐克也就这样了。毕竟,岁月不饶人啊!

他想用自己闯荡一生的电影经验,做一场又一场稳赚不赔、又对得起良心的文化生意,可惜,大多数受众早已把其作品当成了口中嘎嘣作响的爆米花。

我看“狄仁杰”系列,是从2010年的第一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开始,8年时间徐克推出3部,我看了3部。

蓦然回首,我发现一个情况:尽管徐克像个围棋高手,在每一部片子中都奇妙植入了一些续集的彩蛋,但这种奇幻悬疑武侠片,在一个人的反复炒剩饭下,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老徐,该转型就转型吧!再继续升级,空间已经不大了。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人说,看了陈凯歌的《无极》,觉得张艺谋的《英雄》还是不错的。现在我要说,又看了陈凯歌的《妖猫传》,觉得徐克的狄仁杰系列还是不错的。

为何要如此刻薄?因为《狄仁杰》系列中所谓的商业元素,无怪乎两句话、14个字:阴谋基情大场面,科学搞笑武则天。

既想借助人家老狄的大IP,又不想老老实实地“源于历史”,只想自己天马行空甚至来一些所谓的“关公战秦琼”,那不仅是搞怪,而且是搞笑了。

说句伤人话,许多受众在看电影时,并不是冲着狄仁杰来的,而是冲着徐克去的——买椟还珠啊!你看的是电影“狄仁杰”,不是电影“徐克”。对此一点,想必徐克也心知肚明:反正嚼爆米花的也不了解狄仁杰,我就可劲儿造吧!于是乎,一部又一部的“狄仁杰爆米花”就这样热气腾腾地出炉了。

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此给大伙儿科普下,多少了解点儿狄仁杰的“花边儿”,总比傻呵呵地被人牵着眼睛走要好一些。

历史中的狄仁杰,首先是个地方官,级别不高,但工作出色而勤恳。断案才华有没有?有,他在地方上积累了近20年的断案经验。上元二年(675年),老狄被调到中央,当了大理丞。

这个官职品级不高,从六品而已,但地位重要啊——用老百姓的话说,“萝卜不大,在背(辈)儿上长着”——负责京师案件的审判断罪,同时也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

狄仁杰到大理寺上班后,堪称“拼命三郎”!夜以继日,整整奋战了一年,把积压案件全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更没有所谓的“国家赔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

但当时的皇帝不是武则天,而是武则天的老公唐高宗。高宗高兴啊,于是提拔狄仁杰当了“侍御史”。侍御史就是御史台官员,属于监察系统,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

此官的品级仍然不高,跟大理丞一样,还是从六品,平调。但别小看这个官位,这个叫“入圈官”,类似于中央党校毕业一样。通过这个官位,相当于入了圈,其升迁速度比在其他机构都要快。由此可见,高宗已把狄仁杰放入“重点培养考察干部”之列了。

御史就是官员中的“宪兵”。因此任职期间,狄仁杰很不客气地弹劾了高宗的两个宠臣:司农卿韦弘机、左司郎中王本立。前者为高宗大兴土木,弄得富丽堂皇、劳民伤财。

狄仁杰弹劾韦弘机引导老大追求奢靡。老大高宗一看,好嘛,替罪羊来了,于是韦因此被免职。骄兵必败,王本立也不例外。因为受宠,所以就忘乎所以,恃恩用事,狄仁杰一弹劾,他也只好夹起皮包,乖乖走路,“一时朝廷肃然”。

大家读到此,会觉得眼熟——这不是唐代的包拯吗?没错,狄仁杰执行力超强,判案如神又铁面无私,确实跟民间的老包形象很像。这,大概就是狄仁杰被公认为“神探”的重要原因吧。

历史往往容易把人简单化、脸谱化。其实,历史的内核就是政治。有政治,往往就伴随着阴谋。狄仁杰系列三部曲的每一部,都以阴谋为出发点,但到了《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后,“阴转多云”了,阴谋的分量明显减少,阴谋的始作俑者也由传统的大boss变成了魔族复仇这样的“神来之笔”。

“元芳,你怎么看?”

“回大人,此中必有阴谋!”

这个“阴谋”就是徐克觉得,再过多依赖阴谋来推波助澜似乎比较费力,与其费时费力不讨好,不如换个思路、换个活法。于是他和新版007的导演不谋而合了——甭管是狄仁杰系列还是007系列,我们不难看出:电影越来越注重场面和特效了。

大有大的好处——“羊大为美”嘛!不仅中国电影观众,世界各国的受众,都对电影大场面有一种天生的喜爱。为什么?刺激啊!在电影院里,不管是007的屋顶飞车还是空中缠斗,也不管是狄仁杰系列中的“异人组”献法和神龙穿顶,那场面足以震撼人心,让吃爆米花群众目瞪口呆。但往本质上看,不过是徐老怪的一次技术迎合而已,并无太多新的人文内涵。

尽管我认为徐老怪的这些狄仁杰电影都是爆米花,但作为一个理科生,我还是挺欣赏他的科学精神的,如《通天帝国》里,狄仁杰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四大天王》中,老狄不断唠叨的那句“一切方术都是骗人的”,很大程度上凸显了人物身上的理性光芒。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毫不夸张地说,武则天是徐克新片中唯一的比较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上,她确实和狄仁杰“相爱相杀”,既互相欣赏又彼此猜忌。

一个细节足以传神:通过亢龙锏的得与失,凸显了武则天对权力的向往与恐惧,也为武则天对狄仁杰从开始的提防与戒备到后来的信赖与倚仗的大转折做了铺垫。

功高不必震主——权力能力互为表里,适当消解下,矛盾自然化解。

至于基情与搞笑,我想这完全是徐克的商业电影的有意点缀。一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这个角色的必不可少,就是为了松弛下受众的紧张神经,避免过度疲劳。

因此,不管是狄仁杰和尉迟这对大唐第一男子天团组合,还是《四大天王》中女术士水月成为沙陀的老乡,进而相爱相杀,弄了不少笑料,其实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点缀,“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只是为观众在云谲波诡的观影氛围中,临时构建出一些相对轻松的时空隧道。

总而言之,《四大天王》虽然被我视为徐克的“狄仁杰爆米花”,但它仍然是一部认真之作。徐老怪老而弥坚,希望他和他的团队继续在华语电影的长征途中继续跋涉,一往直前。

如何评价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系列的特效呢?

虽然华语电影的特效跟好莱坞比起来,确实不怎么能上得了台面。尤其是小成本电影的特效让人不能直视,大制作的电影特效又太单调。所以这么多年华语电影的特效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长足发展。

但说到为华语特效电影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徐克肯定是绕不开的。他的成就不仅仅是拍了那么多经典的武侠片那么简单,尤其是特效方面,徐克可以称得上是“技术狂人“,他使用的特效在中国是具有开创性的。从80年代开始,徐克便致力推动华语电影的特效发展,1983年的《新蜀山剑侠》是徐克特效电影的开端,尽管那个时候的特效并不真实和完美,而且几乎全由好莱坞团队打造,但这也代表着当时徐克在香港电影市场开辟出了一条特别的道路。

后来拍《倩女幽魂》系列时,徐克成立了自己的特效部门,一方面聘请国外特效专家参与制作,传授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发掘本土特效人才。

徐克之所以能在很早便了解了特效的重要性并并根据影片风格多加使用,得益于他年少时在外国的学习经历。而好莱坞电影也让他深刻地意识到——香港会需要这种风格的电影。后来徐克用事实证明了一点——华语电影不仅需要特效,有时要讲好一个故事,必须用先进的特效为其服务。

笔者认为徐克版《狄仁杰》系列的特效,其实可以算十足惊艳。拍《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时,为了实现3D水下摄影技术,他花重金从国外请来世界一流专业的水下技术摄影团队。影片开场的一场海战,不得不说特效技术做的是真的好,气势磅礴,场景逼真,很难让人看到技术的痕迹。

再有就是影片中的服装、背景和色彩的应用,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细节,但也正是这些小细节,才把整个影片的3D效果推向如幻如梦的境界。另外,还有怪物龙王的特效妆容,对比头段时间好莱坞的《水形物语》里面的鱼人,虽说无法完全企及,但也很接近了。

斯皮伯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今的电影史应该分为《阿凡达》之前和《阿凡达》之后,因为卡梅隆在全球范围普及的革新式的电影特效技术,让电影进入了一个新历程。想必徐克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对于神幻武侠片来说,如果不去追求电影特效的极致,在技术方面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同类型电影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

但,《狄仁杰》是否能完全代表国产电影的特效水平呢?我觉得,最终的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失望。

现如今,华语电影特效技术方面依然面临着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一,中国特效工业的成熟度距离好莱坞的特效工业还有多远?第二,中国的特效人才是否能够满足自我需求?第三,中国的特效团队是否掌握了核心硬技术,如何才不受制于人?

有很多人都说“徐克的整个职业生涯就是华语电影特效的发展史”。这么说乍看上去无可厚非,但实则经不起推敲。因为徐克毕竟是导演,他不是特效团队的领头人,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动用外国团队加盟是必须的,因此《狄仁杰》,也不能算完完全全的本土制作。

据说徐克为《狄仁杰》系列画了上白张概念图,目前还没有全部拍完,因为要根据他的想法全都拍出来,特效费用实在太贵。但徐克还是尽可能努力在做,只能说徐克是目前中国导演里最接近“特效大师“的人,注意,只是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