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

良知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一:"良知"的含义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龚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
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

问题二:良知是什么? 什么是良知,良知到底是什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需要良知吗?对我来说,良知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良知是文明至上的产物。无论权利高低,无论贫穷还是落后,只有没有把内心最深处良知丢掉,那么你的人生就是幸福满足的。人而无德,生而何益。良知不用花钱买,却可以赢的一切。那么当一个人的良知退化成畸形的时候,他所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是巨大的,而在现实中的良知又能值多少钱呢,又有多人把良知当成人生的宝贝,又有多少人在昧着良知做着违背常理的事情,我不敢就此去多想什么,更不愿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当一个人的良心退化成畸形的时候,他会可怕的沦为泯灭亲情的魔头。假如一个人正在失去良知的时候,他的的人生也正在因此失去灵魂。鸟儿有巢,蜘蛛有网,人应该有良知。古书《弟子规》中有这样的话:“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乌鸦反哺”的故事传说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一些动物尚懂得回报。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愿回报,不懂回报的事情却时有发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年迈的父母可以幸福快乐的安度晚年,给年少的孩子做个榜样,才无愧于自己美好的生命。
无论人生路上是坎坷,还是一帆风顺,无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都应该懂得回报,都应该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是心、是脑、是眼、是脊梁骨、是胆。良知是孔子的仁而爱人;孟子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佛教的大慈大悲;还是基督教的平等、博爱、仁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对时代的良知。孝敬父母,这是做儿女的义务,这是对自己的良知。大千世界在发展,历史也在进步,面对这一切我们大家应该有勇气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奋发图强用我们的责任与良知给这个时代增添色彩。有良知的人,可以救危亡于顷刻。在旧中国之所以能够危而不亡,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富有良知的人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金钱,权利地位面前有的人把良知早已抛在了脑后。金钱对良知说,我就是因为没有你,而筑起了一座座金山。如果有了你我的金山不垮掉才怪呢。权利地位对良知说,我就是因为没有你,才有了今天的权利地位,如果有了你,我的权利地位怎么保得住。我不禁感叹道,到的是什么熏化了他们的良知,到的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得竟如此可怕,是贪婪,是诱惑,还是他们的良知早已退化成了畸形。在刚刚走过的2008年,对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我们战胜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冰冻,战胜了汶川的特大地震,又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在灾难面前,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有伤痛,更重要是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的华夏儿女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现实中的我很平凡也很渺小,但我每天都在享受着家的温馨;享受着生命的灿烂如花;享受并拥有着社会的关爱。当灾难来临时,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位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只想让灾难中的兄弟姐妹知道无论到何时我都与你们的心紧紧相依。我很平凡也很渺小,但我深知灾难所带来的创伤是巨大的;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在送去温暖祝福的同时,去抚慰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因为我也遭受过不幸,因为我也有过不幸的经历;是爱让我感到了温馨,是爱让我学会了感恩,而如今我只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问题三:良心和良知各是什么意思? 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
良知是善恶观念,是天生的,需要不需要你都有,个人的观念不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对人
本性的一种认识。

问题四:"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 ”,“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
知行合一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唬“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问题五: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就是你还能分清善和,没有良知就意为着不分好坏,也就麻木了。 良知就是你懂得去把握那些事情该做那些事情不该做。

问题六:良知是什么 良知,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知交好友。见《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问题七:良心何在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良心在哪里,常常表示没有良心。

问题八:良心发现是什么意思? 良心发现 [liáng xīn fā xiàn] 本指善心的自然体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重新显现出来

问题九:感慨良知是什么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由于贪欲使得很多人丧失了良知,昧着良心做事。善良的人看到这情景伤心感慨

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的解释

(1) [conscience]∶天赋的 道德 观念 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尽学》 (2) [good friend;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ntuitiveknowledge]∶好友;知己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谢灵运《游南亭》 详细解释 (1).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孟子· 尽心 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 卷中:“若 鄙人 所谓致知 格物 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章炳麟 《驳康 有为 论 革命 书》 :“ 民族 主义, 自大 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2).用以指 知识 。 * 《接见美国 青年 代表团的谈话记录》 :“ 你们 会从 直接 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 智慧 和良知来加以 判断 。” (3).好友;知己。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 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唐 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 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词语分解

良的解释 良 á 好:良好。 善良 。良辰美景。良知良能( 中国 古代唯心主义 哲学家 指人类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 能力 )。良莠不齐。 很:良久。良多趣味。用心良苦。 诚然,的确:“古人秉烛夜游 知的解释 知 ī 晓得,明了:知道。知名( 著名 )。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 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

良知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良知的真正意思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良知基础释义:良心。
详细释义: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用以指知识。周恩来《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好友;知己。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良知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人不经过学习就会做善事的能力,叫作良能;不经过思考就知道是非善恶的见识,叫作良知。

出自《孟子·尽心上》,选自战国孟轲的《孟子》。

节选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译文: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全书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尽心上

良知啥意思,良知是指什么

1.良知,一指天生本然,意思是顺应天道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

2.二指知交好友。

3. 出处明王守仁(王阳明)《传习录》:“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4.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5.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6.”明王阳明 《大学问》:“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7.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一指天生本然,意思是顺应天道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二指知交好友。

良心:~未泯。唤起~。

基本解释

(1)[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观念。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尽心》

(2)[good friend; 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ntuitiveknowledge]:好友;知己。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谢灵运《游南亭》

其他含义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

"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是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知交好友。见《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

1.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2. 用以指知识。       

周恩来 《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       

3. 好友;知己。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唐 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良心和良知有什么区别?

一、指代不同

1、良心: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2、良知: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好友、知己。

二、侧重点不同

1、良心: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底里对于是非丑恶的辨别。

2、良知:侧重于表现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意识。

三、引证用法不同

1、良心:《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2、良知: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良心、良知,区别是?

汉语中的"良心"一辞可析为两字∶一为"良",即道德;一为"心",即意识。"良"字本身固然有多种含义,包括非道德意义上的"好","精美""手艺熟练"等等,但一旦与"心"或"知"联系起来, 则从来都只有道德的含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良"字还有"天赋、先天就有"的意义,如孟子所言"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谓之良知",就明确地以"不学而知"来定义"良知"。所以,"良心""良知"在孟子那里不仅是道德之知,而且是天赋之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大都强调良心的综合性,直觉性和自足性,把良心看作一个包括了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种种道德意识成分的整体,对良心取一种直接的整体把握,而并不深究其细节,而在西方,我们知道,良心概念的字面含义就是"同知"、"共知"。"同"、"共"意味着他人,意味着社会, 意味着要与他人取得某种一致,"知"则意味着认识、知识,而对这个"知"的诠释则多解为"理性"。中国思想家对良心的意义体验至深,却不甚关心良心的起源、构成等问题,在他们常说的"良心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当下的呈现"一类话语中,虽有某种武断的嫌疑,但也有一种崇高、绝对的意味,而西方思想家则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方面对良心概念作过种种分析。 总之,中国思想家长于对良心的体验,长于对良心的总体和直接的把握,西方思想家长于对良心的分析,长于对良心的分门别类,不同角度的细致探讨。体验者必使自身介入其中,使自身人格与生活发生某种改变,分析者则可以取一种冷静的理智旁观态度。故我们在中国的良心概念那里,接触的不仅是学理,还有如孟子、阳明等一个个带着感情和血肉的生动人格,而在西方人的良心概念那里,则象进入了一座精致的学理的宫殿。西方人也有其深刻的终极关切和热烈的精神追求,然其基点不是固定在良心的概念上。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致良知”就是说将良知推广到万事万物,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有推广的意思。大意就是良知人人生来皆有,在平常,人们应该将其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之上。

”知行合一”就是说要将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想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要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扩展资料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百度百科-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