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十七岁的梁启超考中了举人,与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订婚,1891年梁启超十九岁时入京与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1903年成为梁启超的侧室;梁启超共有有九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梁启超,字卓如,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
梁启超一生几个妻子,几个儿女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光绪十五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考中了举人,与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订婚,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十九岁时入京与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而逝,梁启超为此写下了《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王桂荃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死在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一生育有9个孩子,全都培养成了国家栋梁,成功秘诀是什么?
《后汉书·第五伦传》中有言“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在古时的教育家心中,言传身教就是一则非常重要的教育方针。不论是对待徒弟学生还是自己的子女,一名榜样的存在都是十分关键的,这也造就了历史上十分多的人才出现。
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就是这么一位人物,他把言传身教这一方针在教育子女上贯彻得淋漓尽致。梁启超一生育有9个儿女,全都成为了国家栋梁,这只因他的家人都有着这样一个习惯,成功秘诀仅2个字。
1873年,梁启超先生出生在广东新会茶坑村的一个乡绅家庭里,有着十分不错的生活环境。家人为他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四岁的时候就跟随祖父接受启蒙教育,学习识字并培养出了爱国精神。
梁启超自小就非常热爱阅读,并将这个习惯伴随了终生。在1882年,10岁的梁启超童子试落榜,但两年之后他凭借发狠学习高中秀才,补为博士弟子,自此开始求学路。
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乡试中举,得到考官赏识,但是梁启超心中并没有考虑入仕一途,在光绪年间外来势力的肆虐,让他的爱国心日益灼热。最终,他毅然地选择了奔赴救国救民的奋斗路线,一往无前。
1890年,会试失利的梁启超路过了上海,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书籍,以及记载了世界地理情况的《瀛寰志略》,这为他打开了新世纪的大门,书中新颖独特的思想与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
同年秋季,梁启超结识了康有为,并且“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弟子”,被康有为的理论和思想彻底折服。光绪十七年(1891年),二人一同前往广州万木草堂进行讲学,在这里,梁启超接触了更多的西方书籍,并且结合《公羊传》、《春秋繁露》这种古书一同研习,大开眼界,受益颇多。
终于,在1898年,梁启超和康有为一起发动了以学习西方制度为目标的“戊戌变法”,用全新的思想和文化去撼动清政府的统治。尽管103天后此次变法就失败了,但是它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地印记。
1929年,梁启超先生去世。在他的一生中,用阅读来获取全新的思想与知识的习惯让他成为了一名极其出色的思想家,而梁先生也用这一点来要求他的孩子们。
梁启超一生和妻子育有九个孩子,从他们还小的时候就知道父亲是一个经常在桌前读书的人。在孩子们长大后,梁启超也要求他们都要广泛阅读,并且总结收获,自己作为他们的榜样也一起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多年来从未懈怠,这也造就了梁先生子女的优秀。
在梁启超的九个子女里,都展现出了自己出色的一面。长子梁思成成为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长女梁思顺是一名杰出的诗词研究专家,梁思礼等人更是成为了国家院士,火箭专家、考古学家、经济学家等等,可谓是一门满英才。
梁启超的曾孙,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梁鉴在被采访时回忆到,当时的家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发自内心喜爱读书的氛围,倘若有人选择玩乐不读书,那就会被家人规劝。当年梁启超传递的家风,在后世也一直延续着。
梁启超先生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为他的子女们留下了阅读的习惯,也为他们以后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以让我们从前人的文字里汲取到非常多的经验,并不断学习改善自己。
在现今社会里,阅读依然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习惯,更多的阅读会让你用不同的思维角度来探寻这个世界,你的问题也会因此迎刃而解。知识的海洋是无穷尽的,尽情地去书籍里徜徉,我们必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中国近代历史风云人物梁启超一生共有九个女子成年,他们分别有都哪些成就?
梁启超一生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
看上面一大串名字,是不是就有点头晕了?如果是小编,连名字都很难记全呀,何德何能把他们个个培养成才呢?
长女梁思顺(字令娴),出生于1893年,是中国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出生于1901年,众所周知,他与妻子林徽因都是建筑学家。
次子梁思永,出生于1904年,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后期还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三子梁思忠,出生于1907年,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只是可惜英年早逝,1932年就去世了。
次女梁思庄,出生于1908年,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出生于1912年,一直从事经济学研究,算是经济学家吧。
三女梁思懿,出生于1914年,主要从事社会活动,是当时学生运动的领导人。
四女梁思宁,出生于1916年,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从事宣传工作。
五子梁思礼,出生于1924年,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现代,培养一个孩子都不易,梁启超在那个时候能让每个子女都这么优秀,可见他的能力有多强!
子女个个成就不凡,梁启超如果能看到他们后来的成就,该有多开心呢?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皆成栋梁之材,他有什么教育秘诀?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是《爱的教育》,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就像它的名字所表达出来的一样,整本书都极力在表达爱的主题。从一个四年级小男孩的视角出发,用日记的方式娓娓道来,讲述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陌生人之间的爱与同情,当然,还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似乎西方国家的人与生俱来就比中国人更擅长、更乐意去表达爱。在中国人心目中,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同样体现在亲情关系中,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父子间的等级关系,在一辈又一辈中国人的薪火相传中,逐渐演变成一种绝对权威,几千年来,它不仅束缚着中国的儿女们,也束缚着中国的家长们,甚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方式。
我们的祖辈们相信,玉不琢不成器,子不教不成材。相信严师出高徒,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高压的教育手段和苦难折磨的经历会促进人的进步。或许这些观念在今天看来并不完全说得通,但是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一直普遍采取这种家庭教育模式。这也让无数的传统中国人虽然血脉相连,朝夕相见,却有着不同于陌生人的沉重的疏离感。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
直到19世纪,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旧的制度土崩瓦解,旧的习惯也有所改变,但这种观念,这种模式,却像沙漠中那些渴望水源的根须一样,依旧深深扎在国人的意识里。直到有一天,梁启超先生用他的实践给我们做了个示范,让国人为之惊叹。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一般对梁启超先生都不会陌生。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当然,他还曾经是推动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一名有志青年,和康有为一起领导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并因此名垂青史。
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梁启超却绝对堪称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他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群体教育的理解十分独到,但他对家庭教育的独特诠释则更加令人惊艳。中国现代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大概就是梁启超先生有了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吧。
梁启超一共有两任妻子,为他生下了九个孩子。长子梁思成,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曾与妻子林徽因一起参与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次子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者,毕业于哈佛大学考古学和人类科学系,是中国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届院士;三子梁思忠,毕业于西点军校,参与淞沪会战期间不幸病逝,年仅25岁;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参加中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精通多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等职;三女梁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四女梁思宁,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40年加入新四军,在支队司令部从事宣传工作。
梁启超的孩子,虽然人生经历并不一定十分幸运,但他所有成年的子女,包括从父亲去世后一直受他教养的儿媳林徽因,都曾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完全有机会留在国外,却无一不是选择了回来建设自己的祖国。
历史上大多数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的子女往往十分平庸,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大人物总是沉醉于自己的事业,疏于对子女的教育。正因如此,梁启超的众多子女能够在几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如此成就,并且都具备令人敬佩的品格,这实在不能单纯用基因优势或是巧合来解释。
梁启超先生发表过很多关于教育的论文,但却不会为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去写论文,因为家庭教育从来就是很私人的问题。但是他的家庭教育理念,在现存的他写给儿女的400多封家书中可以稍稍窥见。
与传统的中国父母不同,他从不羞涩于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意。他在信中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像现在的很多父亲一样,他对女儿更加宠着,甚至在私下里会称呼女儿为“宝贝”。
梁启超从来会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说“我对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面对学有所成的儿女,他也只是说:“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让他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希望孩子能有一颗平常心,因为“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
梁启超还时常告诫孩子们:“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失掉本心,无论能力大小,都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要有责任心,因为“尽职尽责,就是一等人物。”而他的孩子也确实都做到了。
梁启超很认真地分析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对每一个孩子的职业生涯、情感、健康,甚至是理财观念都有干预。但绝不会横加干涉,就如他想让梁思成改学建筑,就一定会仔细说明自己的顾虑,然后征求梁思成自己的意见。
他会和孩子们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他写信给家里,说“我在院子里徘徊,望着月亮想你们,也唱起来,你们听见了吗?”他还建议梁思成夫妇把蜜月旅行的过程写成游记,说他们新婚情浓,写“蜜月游记”一定是前无古人的。
梁启超经营的亲子关系既有西方的平等、融洽,又不乏中国式的循循善诱。既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是被重视、被尊重、被爱着的人,又始终是以一个长者,一个人生导师的身份在用言传身教指引着他们。就像他在家书中表达的:“我是一个主张兴味主义的人,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至少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中国父母开始尽量满足孩子。但是物极必反,这里面又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因此,梁启超先生对子女的教育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范本,我们不仅是自己孩子的家长,也是孩子人生导师和亲密朋友。
梁启超的儿子和儿媳妇是谁
梁思成和林徽因。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梁启超的儿子是著名的建筑家梁思成,儿媳林徽因同样也是建筑学家,夫妻二人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梁启超5子4女都学成归国,他有什么教育理念?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梁启超的大名一定是如雷贯耳,作为举人和师傅康有为参加过“公车上书”,发动了只有百日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之后,还在袁世凯的政府做过官;之后又反对袁世凯称帝;支持过五四运动。
同时梁启超还是富有才华的大文豪,自己出版过文集《饮冰室合集》,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清华四大国学大家,他的弟子中更是有军事方面的“护国将军”蔡锷,大名鼎鼎的徐志摩。这样的人生简直就是开挂了,梁启超也算得上人中龙凤了。
从上面的传奇人生来看,梁启超参与了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自己的一生也是非常的传奇了,可以这样说,他的一生没有白活啊。直到今天,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还在流传,“少年强则中国强”激励了多少的青年啊。
所以,当我们谈起梁启超时,不能忽略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事实,因为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常常羡慕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栋梁”,就是在赞扬梁启超的教育水平。梁启超自己是非常出色的人物,可是自己的孩子也是非常的优秀。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梁启超杰出的子女吧。
梁启超一生中结过三次婚,共生育过九个子女,从数量上来说,父亲的教育责任非常的重大。然而梁启超把他们都培养成了人才,这让现代社会很多的父母羡慕不已。
梁启超的长女名为梁思顺,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是外交官周希哲的夫人,担任过北京的政协委员。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很快喜欢上了诗词,自己也很精通诗词歌赋的研究,自己编写过一本诗词的研究书籍《艺蘅馆词选》。
长子是人们很熟悉的梁思成,世人眼中,他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梁思成在日本东京长大,回国后就读于清华学校,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毕业之后和林徽因一起到美国学习建筑,研究建筑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保护中国古建筑,在北京旧城墙的拆除时,和妻子一起大力反对,提倡保护旧城墙。可惜地是,城墙还是被拆除。梁思成还牵头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任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两院院士),被称作是“中国近代建筑学之父”。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成就也是非常的大。梁思永清华毕业后选择留美哈佛,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毕业之后选择回国,参加考古工作。
在这里我不得不敬佩梁启超的教育理念,在那个年代,祖国苦难之际,他的孩子在留学之后都选择回到祖国,为祖国做贡献,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梁思永主持的后冈遗址发掘中,实现了中国考古地层学的成熟,被人们称作“中国考古地层学之父”。可惜的就是他50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三个儿子是梁思忠,与其他的兄弟姐妹不同的是,梁思忠人如其名,选择当兵报效祖国这条道路。在清华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进行深造。回国之后进入军队,要不说,是金子在哪都是会发光的,很快梁思忠担任军炮兵少校。
同样令人可惜的是,作为一名军人,梁思忠还没有建功立业,就患病去世,年仅25岁,正是青春年华,大展拳脚的时候,离开人世令人惋惜。
梁启超的第二个女儿是梁思庄,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回国之后从事图书工作,担任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第四个儿子名叫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专业,最高学历是硕士,一生从事经济研究。
梁思懿是梁启超的三女儿,就读于燕京大学医学专业。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等多个职位。第四个女儿名为梁思宁,就读于南开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新四军。
梁思礼,是梁启超接近50岁生下的儿子,最为老幺,要说他实现的成就,一点也不比大哥少。曾就读于美国的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一直读到了博士学位,和哥哥姐姐一样,选择回国建设。梁思礼是中国航天的元老级人物,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也是兄弟几个中唯一一个学习理科的孩子,其他的可能还是受到梁启超的影响,都选择了文科专业。
看完梁启超所有的子女,全部培养成人才,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想想现在,家中一两个孩子都难以成才,让人感叹。梁启超对于教育的观点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每一个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选择。
我们从他九个子女的经历来看,每个人选择的行业都不同,最终也都实现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都就读于中国的顶尖大学,留学过美国,这些不可不算是梁启超的教育方法的独特。如今社会的父母也应该从中吸取一点经验,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时尽量发掘孩子的兴趣,督促学习,才有可能实现更大成就。
求梁启超九个子女的介绍
1、梁思顺
梁思顺(1893年—1966年),字令娴,诗词研究专家, 梁启超长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馆馆员。
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编有《艺蘅馆词选》。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后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2、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
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
3、梁思永
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4月2日),梁启超次子,广东新会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23年梁思永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留学,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
1948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0年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54年4月2日经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4、梁思忠
梁思忠(1907年—1932年),梁启超三子,1907年出生于日本,早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
在梁启超所有留学子女中,梁思忠的政治热情最高,1927年初梁思忠一度想终止学业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但被父亲劝阻。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忠毕业回国,加入国民革命军。
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梁思忠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
可惜此后不久,身处前线的梁思忠却在战斗中不慎喝了路边的脏水,结果患上腹膜炎并贻误治疗时机而不幸去世,年仅25岁。
5、梁思庄
梁思庄(1908年-1986年5月20日),梁启超次女,出生于日本神户,祖籍广东新会,著名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门语言。
梁思庄是梁启超的次女。1925年,梁思庄随大姐梁思顺与即将在加拿大任总领事的姐夫周希哲一起前往加拿大读书。后分别获麦吉尔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学士学位。
1933年,与丈夫吴鲁强结婚。1936年,到北京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建国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80年,梁思庄当选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后又任名誉理事。
6、梁思达
梁思达,出生于1912年,男,1935年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梁启超四子。
他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调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后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处任统计科科长,兼做内部资料的编辑工作。
他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他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
7、梁思懿
梁思懿(1914-1988) ,女,广东新会人,1914年出生于北京,为梁启超的第三女,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梁思懿于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准备三年后进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来,为了参加革命,她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自1935年下半年开始投身于学生运动。
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曾任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是燕大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
8、梁思宁
梁思宁(1916年—2006年),生于上海,是梁启超的第四女。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年日军轰炸南开,她被迫失学。
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投奔了新四军,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主要从事宣传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她与同样是从青年学生成长为革命干部的章柯结婚。建国初期,陈毅元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
9、梁思礼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男,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他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导弹试验作出重要贡献。
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礼文集》、《向太空长征》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