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斗京华》主要讲述了义和团进北京的事迹。系新派武侠开山之作。亦是"新派"武侠小说之源头伊始。

主人公:柳剑吟、柳梦蝶、左含英、娄无畏。

故事历史年代:清中后期。

看点:柳剑吟的事迹、柳梦蝶的情感经历。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

梁羽生第一部武侠小说叫什么?

【独立成篇】
01《女帝奇英传》
【大唐系列】
02《大唐游侠传》 03《龙凤宝钗缘》 04《慧剑心魔》
【宋朝系列】
05《飞凤潜龙》  06《武林天骄》 07《狂侠天骄魔女》 08《瀚海雄风》
09《鸣镝风云录》 10《风云雷电》
【萍踪系列】
11《还剑奇情录》 12《萍踪侠影录》 13《散花女侠》 14《联剑风云录》
15《武林三绝》  16《广陵剑》
【独立成篇】
17《武当一剑》
【天山系列】
18《白发魔女传》 19《塞外奇侠传》 20《七剑下天山》 21《江湖三女侠》
22《冰魄寒光剑》 23《冰川天女传》 24《云海玉弓缘》 25《冰河洗剑录》
26《风雷震九州》 27《侠骨丹心》 28《游剑江湖》 29《牧野流星》
30《弹指惊雷》  31《绝塞传锋录》
【剑网系列】
32《剑网尘丝》  33《幻剑灵旗》
【太极系列】
34《草莽龙蛇传》 35《龙虎斗京华》
年表:
序号 书 名 连 载 时 间 报 纸 名 备 注
01 龙虎斗京华 1954年01月20日~1954年08月01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无
02 草莽龙蛇传 1954年08月11日~1955年02月05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无
03 塞外奇侠传 1956年08月18日~1957年02月23日 周末报 时名《飞红巾》
04 七剑下天山 1956年02月15日~1957年03月31日 大公报·小说林 无
05 江湖三女侠  1957年04月08日~1958年12月10日 大公报·小说林 无
06 白发魔女传 1957年08月05日~1958年09月08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无
07 萍踪侠影录 1959年01月01日~1960年02月16日 大公报·小说林 无
08 冰川天女传 1959年08月06日~1960年12月18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无
09 还剑奇情录 1959年11月~1960年05月(待查) 香港商报·谈风 无
10 冰魄寒光剑 至迟始于1960年,不知终于何时 正午报 时名《幽谷寒冰》
11 散花女侠 960年02月23日~1961年06月22日 大公报·小说林 无
12 女帝奇英传  1961年07月01日~1962年08月06日 香港商报·谈风 时名《唐宫恩怨录》
13 联剑风云录  1961年07月03日~1962年11月25日  大公报·小说林 无
14 云海玉弓缘 1961年10月12日~1963年08月09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无
15 大唐游侠传 1963年01月01日~1964年06月14日 大公报·小说林 无
16 冰河洗剑录 1963年08月24日~1965年08月22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无
17 龙凤宝钗缘  1964年06月25日~1966年05月15日 大公报·小说林 无
18 挑灯看剑录 1964年07月01日~1968年06月23日 香港商报·说月 又名《狂侠天骄魔女》
19 风雷震九州 1965年09月22日~1967年09月28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无
20 慧剑心魔  1966年05月23日~1968年03月14日  大公报·小说林 无
21 飞凤潜龙  始于1966年11月,不知终于何时 正午报 无
22 侠骨丹心 1967年10月05日~1969年06月20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无
23 瀚海雄风 1968年03月15日~1970年0

梁羽生的小说的先后顺序

1、还剑奇情录-萍踪侠影录-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广陵剑。

2、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 风雷震九州-侠骨丹心 。

3、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 这几部很不错,而且把一些唐人传奇融进去了。

4、狂侠天骄魔女-飞凤潜龙-鸣镝风云录-瀚海雄风-挑灯看剑录-风云雷电 挑灯看剑录是从风云雷电中间开始,风云雷电之後结束。

5、游剑江湖-牧野流星-弹指惊雷-绝塞传锋录-剑网尘丝-幻剑灵旗。

扩展资料:

梁老全集,共三十五部,分别为:

1、唐代:四部。

女帝奇英传—— 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

2、宋代:六部。

武林天骄-飞凤潜龙-狂侠天骄魔女-瀚海雄风-鸣镝风云录-风云雷电。

3、明代:八部。

还剑奇情录-萍踪侠影录-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武林三绝-广陵剑-白发魔女传——武当一剑。

4、清代:十七部。

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风雷震九州-侠骨丹心-游剑江湖-牧野流星-弹指惊雷-绝塞传烽录-剑网尘丝-幻剑灵旗-草莽龙蛇传—— 龙虎斗京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梁羽生

梁羽生第一部武侠小说

龙虎斗京华
1954年 三十岁 ;1月18日,被罗孚说服,决定创作武侠小说;19日,《新晚报》预告“本报增刊武侠小说”;20日,《新晚报》发表《龙虎斗京华》,署名“梁羽生”。8月1日,《龙虎斗京华》刊毕

梁羽生一共写了多少篇武侠小说,用了多少时间,第一部是什么名字。

35部小说,用了30年时间,第一部小说是 龙虎斗金华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较金庸更早,当时是在报纸上连载。梁羽生的小说正邪对立明显,比较性格较稳定,所谓稳定既是邪便是邪,正便是正。个人比较喜欢 云海玉弓缘这几部。因为金世遗这个人物,是我认为梁羽生笔下最有血有肉的一个人物。

新派武侠小说四大家的人生传奇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武侠小说开始进入黄金时代,涌现出以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四大小说名家为主体的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古龙的《陆小凤系列》、梁羽生的《天山奇侠系列》以及后起之秀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等,他们的作品将我国的武侠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因此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四人被人们称为新派武侠小说四大家。
或许只有在通俗文学研究者和文化史学家的笔下,才会常常提起半个多世纪前的1954年。那一年,香港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与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在澳门擂台比武,轰动港澳。30岁的香港《大公报》编辑梁羽生,心旌摇曳,笔下生风。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开始在《新晚报》连载,一炮打响。这个叫陈文统的年轻人,引风气之先,就此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4年生于广西蒙山县。战乱年代,少年梁羽生心怀天下,于1945年考入岭南大学,先学化学,后来又转入经济系。“抗战期间,大家都要学理工科,为了救国。我本来是想学数学,可是岭大没有数学系。后来想学文学,结果老师说,以你的水平在大学里已经学不到什么了。”就这样学了一身经世济用的本事。梁羽生没想到,日后自己的一生居然还是与笔墨为伴。
1949年,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介绍刚毕业的梁羽生到香港《大公报》工作,这便是梁羽生供职到退休的唯一一家报馆。开始是在报馆里当翻译,后来做副刊编辑、撰述员,一生不喜功名,不谋高职。他曾经的同事金庸,后来创办《明报》,声震海内外。虽同为武侠小说大家,相比之下,梁羽生要低调许多。
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在另一家报纸《新晚报》开始连载的。1954年,两派香港拳师在澳门比武,媒体大肆渲染。为了另辟蹊径,扩大影响,《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向梁羽生约稿,希望他写一部关于比武的小说。梁羽生起初不允,那时他只是给《新晚报》写写专栏,并没有写小说的打算。不料这位总编辑仗着和梁羽生交情不错,直接在报上登出“梁羽生武侠小说将于明日见报”的消息,甚至干脆连大致情节都规定好了:“写太极名手与各派武师争雄的故事,兼有武林名师寻仇、江湖儿女相恋等情节,最后则在京华大打出手,故事紧张异常,希请读者留意。”逼得梁羽生只好赶紧动笔。于是便有了号称“新派武侠第一部”的《龙虎斗京华》。
这部小说连载了大半年,引得读者热追,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等名作陆续问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巨大影响。这次“赶鸭子上架”,居然“赶”出了一代武侠鼻祖。
从1954年写到1984年,30年间,梁羽生写了35部小说,洋洋洒洒过千万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共同构成了华语文学界的奇观,两人都有大批读者,难分伯仲。这种文坛相争之势虽只是传闻,却也引发出一段公案-1966年,还是《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邀请梁羽生写了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署名“佟硕之”发表。这篇文章里,梁羽生谈到了自己与金庸的不同: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算是“名士”;金庸则是饱受西方文艺熏陶的“洋才子”,结论是“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按说这个比较是很客观的,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评论金庸需要勇气,甚至会担相当大的风险。梁羽生这篇文章引发了左右两派的激烈交锋,炒得沸沸扬扬,“梁羽生和金庸有过节”的传闻也由此而来。实际上,两人都公开表示过,他们是很好的朋友。
“金庸比我写得好。”梁羽生说,“只不过我比他写得早,文学总该是后胜于前。”至于文字上的差别,其实讲不清楚。梁羽生认为自己写名士风流比较拿手,而金庸写反派角色则更见功力。“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精彩。”他自己,则更向往闲云野鹤的生活,宁愿每天读书下棋,静看世事变幻。1986年6月,梁羽生退休,1987年移居悉尼,1994年9月,70岁的梁羽生在悉尼受洗,正式成为一个基督徒。宗教信仰,使他洞彻世事,心灵安宁。
笔下塑造了上百个人物,说到心头最爱,是张丹枫和金世遗:“张丹枫靠近儒家,金世遗则偏向道家。”儒道相生,既出世又人世,这或许就是梁羽生一生秉持的处世之道。
2009年1月22日,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病逝。这不禁让人想到他曾在多部小说里提过的一个句子,“旧梦尘封休再启,此心如水只东流”。
梁羽生虽是新武侠的开山鼻祖,但金庸却是中国武侠宗师级的人物,他的小说涉及到了中华文明的各个层次,将一个泱泱大国的传统文化尽显无遗。因此,有人说,天下武侠作者奇多,繁星满天,独有金庸才是侠之大者,众星拱月。
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县袁花镇一个富有的家庭,原名查良镛。海宁原来隶属杭州府,是浙江省的一个海滨小县。1948年,金庸二十四岁,从法学院毕业,看到混乱的时局,他为前途忧虑,找工作也非常困难。就在这时,上海《大公报》刊出广告,要在全国招聘两名电讯翻译。当时报名的人达三千多。结果金庸被录取。
不久,《大公报》要在香港出版,金庸便被派往香港。金庸一来到香港,便开始一鸣惊人。当时,因为大陆的解放,很多遗留在香港的物资被英国趁机抢占,金庸气愤不过,根据学过的国际法知识,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文《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国外的产权》,分两天发表在《大公报》上,甚为轰动,也引起了著名的大法官的注意,在他的推荐下,满心希望的金庸来到北京,见了乔冠华,希望可以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但让金庸深受打击的是,由于自己的家庭成分是地主,外交官是做不成了,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报社对金庸的“跳槽”行为很是不满,将他解聘,妻子也不满他去内地的想法,就和他离婚了,孤家寡人的金庸几经周折,来到刚创办不久的《新晚报》做副刊编辑。他开始写影评,同时 *** 编剧本。
虽然金庸搞编剧是无心为之,但却是成果累累,《绝代佳人》、《兰花花》不仅改编成电影出品,还受到了热烈欢迎。在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选活动中,《绝代佳人》获得了优秀影片荣誉奖,而金庸则得了一枚编剧金质奖章。
除了剧本,当时金庸也喜欢下棋,而他的最佳拍档就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武侠小说,那时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约稿不断,他就劝金庸写写武侠小说。碰巧《香港商报》急需武侠小说连载,编辑约稿,金庸仓促间上阵,但却从此成就了自己的不朽成就!
那是1955年,在构思自己的处女作的时候,金庸想起家乡海宁,想起在那里最为流行的乾隆出身的故事书,为何不以这个为原型呢?于是,《书剑恩仇录》就这样诞生了,刚开始,它在《香港商报》连载时,并不是特别引人注意。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扣人心弦的剧情,一扫旧武侠小说的沉闷气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香港商报》一时间变得“洛阳纸贵”。
《书剑恩仇录》每天连载一篇,而金庸基本上也是每天写一篇,从1955年写到1956年。虽然时间长,写得也很晚,但却后来者居上,锋芒直逼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金庸,从此诞生了!
再接下来的《碧血剑》、《雪山飞狐》,更是轰动全城,人手一册。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7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射雕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的地位,人人公认,风靡了无数读者。
从此欲罢不能,一直到七十年代才退出“江湖”,金庸总共写了十四部三十六册长、短篇武侠小说,依年代顺序,排列如下:《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
金庸的武侠小说与古龙、温瑞安相比,也许不算多。但须知,金庸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正是他创办《明报》之时,繁杂的事务,足以使一般人无法应付。金庸却能在办报之外,一手写小说,一手写社评,近二十年如一日。他下午写小说,晚上写社评,而且,他的小说与社评都属一流。
金庸曾将自己十四部作品的首字连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可见他的书名都曾经过详细周密的思索,不是随便安上去的。他在搁笔后又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修改润色,其创作态度之严肃,可与任何伟大的文学家相比。
金庸是用自己的生命创作的,他不重复前人,也不重复自己。
古龙毕生酒、色、文并驾齐驱。他曾坦言过,我毕生之中只爱酒和女人,其他都可以视作粪土。他以酒当餐,以女人为乐,最后真正是卧榻治疗,坐起饮酒,躺下泡妞,还要花相当的精力与心力写作。如此这般,铁打的人也会被摧残垮,何况他一个血肉之躯。
古龙原名熊耀华,祖籍江西,1936年生于香港。古龙在一个破裂的家庭中长大,他的心有着浪子一般的孤寂,同时又是英雄自爱,侠士自重,追求携美酒伴美人醉卧山村的那一种浪漫。他在求学时的同居者为 *** 郑莉莉,他们的儿子是台湾柔道高手郑小龙。三年后两人分手,他迷上 *** 叶雪,又生了一个儿子。不久,一个清雅纯朴的高中生梅宝珠成为他的第一位正式夫人,为他生下第三个儿子。梅宝珠虽然柔情似水,却仍然锁不住古龙人在江湖的那一颗心,两人终因性格不合而分手。他的第二位夫人是于秀玲、她一直伴随到古龙生命的结束。
古龙最初是写纯文学小说的,1956年,他第一次发表小说,是在吴恺玄先生主编的《晨光》杂志上分两次登完的《从北国到南国》。他步人侠坛,始于1960年,由时尚影响、朋友劝告、经济压力的三重因素,他以“古龙”的名字出版了武侠处女作《苍穹神剑》,形式是传统的对仗回目,内容是“胡编乱造”。
1960、1961两年时间他又出版了8部作品,随后他隐居芳镇三年,潜心悟道,求新求变,虽然想象过于奇特,甚至近于荒诞,却很快站上新高峰。1964年,古龙出版《浣花洗剑录》(《江海英雄》),是他武侠小说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他独创风格的开始,他分别从日本的吉川英治、大陆的还珠楼主,香港的金庸那里吸取营养,写了一些走“正路”的作品,为他不久之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1967年,古龙出版《铁血传奇》(《楚留香传奇》),标志着他的个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出现非常“好看”的古龙。从那时到70年代末,他的数十部小说,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侠大业,独领台湾武坛十年 *** ,并与金庸、梁羽生鼎足而立。
人们说古龙是美酒造就的古龙。古龙喝酒是出了名的。还是较早的时候,他住在台北郊外芳镇,每次领到稿费,便买几瓶好酒,一大叠新书,返回乡下过他隐士的生活。成名以后,他的酒柜美酒纷陈,市面上没有的酒,他也尽量想法搜罗来。他喝酒,头一仰,酒碗必干,自得其乐,有一次是5个人喝了28瓶白兰地,平时无酒不欢,唯一不喝酒的时候,是坐在地上以黑板当桌子写稿。
古龙因酒而思如泉涌,创造了好酒的大侠楚留香、陆小凤、李寻欢、沈浪,使他登上武侠小说艺术的巅峰。同时,他也因酒消耗掉了他自己。因为酒,被送进医院。出院,再喝,再进医院。然后由酒精中毒而肝硬化,脾脏肿大,胃出血,导致了古龙的英年早逝。1985年9月21日,古龙病逝于台湾,终年48岁。
古龙的武侠小说,一共是68部,但其中《楚留香传奇》又可分为3部,《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可分为两部,因此也可算为71部。
古龙是辉煌的,又是惆怅的,当年他在台北买下两层华厦,文坛名宿陈定公为他题了一副对联,巧妙地将他和宝珠夫妇的名字嵌 *** 中:古匣龙吟秋说剑,宝帘珠卷晓凝妆;宝靥珠铛春试镜、古韬龙剑夜论文。
那时,何等风光。而在他晚年,病痛让他生不如死,他说:“一个人死了五次再活过来,还有什么事情看不开呢?”也许正因为他看开了,所以他可以悠悠地去,而留给读者的呢,莫过于乔奇那幅悲壮又悲怆的挽联:小李飞刀成绝响,人世不见楚留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武侠热”逐渐冷落,金庸封刀,梁羽生搁笔,古龙作古,武侠三大名家退出武林,虽然在台湾和香港有一些武侠小说家在支撑局面,但影响不大。轰轰烈烈的武侠世界似乎进入秋风萧瑟的季节。就在这时,港台出版界突然冒出了一个新人,即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温瑞安。
1954年元旦,温瑞安出生在马来西亚霹雳州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上,所以他常笑称自己是“乡下仔”。乡下仔温瑞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9岁时就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龙虎风云录》,以身边的同学为原型,把大伙分成正邪两派,斗得不可开交。到了16岁,他又写了个短篇《追杀》,这便是后来《四大名捕》系列小说的雏形。至今30多年过去了,《四大名捕》以及温瑞安的许多小说系列,都还没有写到结局,这让许多读者心焦不已。以至有人说,喜欢金庸要长情,因为他会花10年时间去修订作品,变动颇大,让读者还得前后对照;而喜欢温瑞安则要长寿,天晓得猴年马月才能看到结局。
谈到金庸,温瑞安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金庸最大的贡献是告诉大家,武侠小说也是文学。”温瑞安快言快语,声若洪钟,毫不掩饰自己对金庸的敬佩。同时他也强调,自己的优势就是年轻:“我比金庸小30岁。”所以,他会更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更明白这个快餐阅读的时代,读者喜好什么口味。
自1970年以来,温瑞安发表的小说令人眼花缭乱:《四大名捕》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七大寇》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布衣神相》系列……除去这些貌似“中规中矩”的作品,温瑞安的特立独行之处,还表现在一些只看书名便能让人大跌眼镜的小说:《杀了你好吗》《朋友,你死过未?》《老哥,借头一用》《请・请请・请请请》《请借夫人一用》《爱上她的和尚》《爱上和尚的她》……温瑞安认为自己“尝试过地球上所有文学体的创作”,因而号称“超新派”,大有压倒“新派武侠”之势。
这样的“狂妄豪情”,或许与他青年时代的坎坷经历有关。70年代,温瑞安在台湾主持“神州诗社”,纵论时政文学,经常能召集四五百人,影响力遍及全台。台湾当局感到不安,便在1980年突然逮捕了温瑞安,宣布他犯了“叛乱罪”,一度要判死刑。温瑞安在狱中受尽折磨,所幸后来在海内外文化界的积极营救下获释。大难不死,温瑞安更觉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从此以快乐为本,浪迹江湖。他一面拼命工作,积聚资本,一度每天只睡3个小时;一面快意恩仇,风流倜傥,身边红粉佳人无数。
如今他的公司在两岸三地有12个分社,主要制作杂志和经营餐厅。温瑞安还在港、台、新、马的报刊上开过17个专栏,加上每年四五本武侠小说,创作量惊人。“我希望自己能够燃烧着,轰轰烈烈,很直接地活着。”温瑞安说,“最重要是快快乐乐过日子,尽力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快乐。”
功成名就之时,也已到知天命的年纪,温瑞安看待人生得失,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我的书房叫‘知不足斋’,卧室叫‘知足斋’。”解释起来,就是在艺术追求上,要永不满足;而在生活享受、物质欲望上,则应该懂得“知足常乐”。“写了那么久的《说英雄,谁是英雄》,而今的我早已不要当烈士、不想做英雄了。”温瑞安说。这不失为一种游刃有余的生活智慧。
人生传奇

梁羽生小说顺序

梁羽生小说故事发生时间顺序
 【独立成篇】
01《女帝奇英传》
 
 【大唐系列】
02《大唐游侠传》03《龙凤宝钗缘》04《慧剑心魔》
 
 【宋朝系列】
05《飞凤潜龙》 06《武林天骄》 07《狂侠天骄魔女》
08《鸣镝风云录》09《瀚海雄风》 10《风云雷电》 
 【萍踪系列】
11《还剑奇情录》12《萍踪侠影录》13《散花女侠》
14《联剑风云录》15《武林三绝》 16《广陵剑》
 
 【独立成篇】
17《武当一剑》 
 【天山系列】
18《白发魔女传》19《塞外奇侠传》20《七剑下天山》
21《江湖三女侠》22《冰魄寒光剑》23《冰川天女传》
24《云海玉弓缘》25《冰河洗剑录》26《风雷震九州》
27《侠骨丹心》 28《游剑江湖》 29《牧野流星》
30《弹指惊雷》 31《绝塞传烽录》
 
 【剑网系列】
32《剑网尘丝》 33《幻剑灵旗》
 
 【太极系列】
34《草莽龙蛇传》35《龙虎斗京华》

关于梁羽生的生平

梁羽生生平年表 1924年4月5日,生于广西省蒙山县文圩乡屯治村,本名陈文统。蒙山乡旧称永安州,在太平天国史上颇有地位。它是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后攻克的第一座城。定国号、改正朔、封诸王等政治措施均在永安州城举行。文圩曾是当年的旧战场。 1929年,5岁,开始认字,并由其父教其念唐诗。由浅入深,大约至7岁时,即可背诵唐诗三百首。 1930年,6岁,人文圩小学(分初小、高小两级,初小四年,高小两年。高小只读一年,即跳级考县中)。在读小学期间并由其父教授《古文观止》一类文言文功课。 1932年,8岁,跟外祖父刘瑞球(字剑笙)学做诗词、对朕。刘瑞球有词集《湄隐集》行世。 1936年,12岁,春季入蒙山县初级中学,因越级升了中学关系,基础不稳固。国文、历史虽获高分,英文、数学却不合格。结果被留班,仍须重读初中一年级。 1937年,13岁,重读初一(春季开始)。七月,抗日战争爆发。 1938年,读完第三学期(初二下),因病停学半年。这半年间,在家读宋词,能背数百首。并补习 数学。 1939年,春季,回校复课,功课全面发展。数学一跃而为全班第二,国文保持第一。下半年学校图书馆订有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桂林版)。自此至该报被迫停刊(194年1月)为止,成为该报读者。接触新文艺。 194o年,夏季毕业于蒙中,考入平乐高中。国文教师为诗人胡伍禾,受其影响,对新诗歌开始有兴趣。但该校整个风气则是较为守旧的,故读了一年就转学了。 1941年,夏季转桂林高中,由于桂中是当时广西中学里首屈一指的名校,对外地转学生十九都要被降一班(最少一个学期),于是只能重读高一下学期。桂林战时有文化城之称,对新文学的接触更广。桂林《力报》副刊由聂绀弩编,高二时曾投过一次稿。对聂的杂文甚喜欢。 1943年,冬季毕业于桂中,由于大学要翌年秋季开始招生,故在广西大学所在地的良丰自修。 1944年,未到大学招生期,湘桂战事已吃紧,回蒙山避难。名学者简又文为避难来蒙,住其家。 梁羽生拜简又文为师。 1945年8月l日本投降。 9月随简又文去广州,考入岭南大学。第一学年念化学系,后转入经济系毕业。在岭大期间,曾选修中国通史,教师为陈寅恪之高足金应熙。受其影响颇深。 1946年,简又文任广东文献馆主任。梁羽生常至文献馆;在校内则参加中文系学生为骨干的学生团体“艺文社”。因此在岭大四年,对文史的兴趣实远超于对本科经济学的兴趣。 1949年,岭大毕业。经岭大校长陈序经介绍,7月间进入香港《大公报》。试用两月,9月正式录用。 初任翻译,12月改任副刊助理编辑。1950年2月,升级副刊编辑,开始时编比较以特定读者为对象的周刊(如《学习》、《文综》及《服务版》一类)。1953年初调《新晚报》编综合性的《下午茶座》副刊,稍后又兼任小说版编辑。 1953年3月至1956年8月,在《新晚报》副刊开《茶座文谈》(笔名冯瑜宁)、《李夫人信箱》等专栏。 1954年1月N7日,香港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与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在澳门进行擂台比武,轰动港澳。l月J0日,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开始在《新晚报》连载。 1955年9月,调任《大公报》综合性副刊《大公园》主编。1956年与百剑室主《陈凡)、金庸合写《三剑楼随笔》, 年底金庸离开《大公报》,梁羽生与陈凡仍在《大公报》副刊写不定期的文史小品。在梁羽生编《大公园》期间,比较有特色的是开设象棋专栏,由国手杨官璘作主要撰稿人。 1957年一1958年,《江湖三女侠》、《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等改编成粤语电影。ho年代初,《萍踪使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几部小说相继改编成国语电影。 1962年8月,改任《大公报》撰述员专事写作。 1964年1月一1966年6月,主编《大公报》文史周刊《古与今》。此一职务亦为梁习生在《大公报》最后的实职。 1966年6月一1976年9月,除了在报馆中的编务工作完全解除外,文中方面的写作基本上亦告停止。但武侠小说仍继续在各报连载。 1976年11月,以香港象棋顾问身份,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第六届亚洲象棋赛。 1977年6月8日,应新加坡作协邀请,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作有关武侠小说的专题演讲。 1978年11月.参加在马来西亚古晋举行的第七届亚洲象棋赛,应大会之请,作亚洲象棋会会歌。 1979年8月欧游时,在英国的伯明翰与华罗庚教授相识。华喜读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乃成人的童话”之语,即为他们初次会面时所说的。 1980年10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萍踪侠影》,即香港版之《萍踪使影录》。 1981年2月,广州《南风》周刊开始连载《白发魔女传》。 1984年9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以《梁羽生系列》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图书展览。 1984年10月,广州《羊城晚报》开始连载《七剑下天山》。 1984年11月,《萍踪侠影》改编成京剧在北京演出。以青年演员为骨干的“风雷京剧团”主演。 1984年12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四届作协代表大会”。会上梁羽生所属的小组,有人发言抨击武侠小说,因而引起有关武侠小说的讨论。 1986年6月.退休。武侠小说则在1983年8月已停止写作。 1987年9月,移民澳洲悉尼。 1988年1月,台北的文学、戏剧界召开“解禁之后的文学与戏剧研讨会”,重点讨论梁羽生小说。《梁羽生系列》开始在台湾出版。 1988年7月,应邀访问台湾,与台静农、高阳等学者、作家会晤。 1991年2月,回港探亲。3月中与生应熙在香港见面。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次会面。同年6月,金应熙去世。 1993年4月2日,应中国象棋协会邀请赴北京作为“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的特邀嘉宾。这次世界赛是中国象棋。参赛者除了亚洲的棋手外,来自欧美的亦颇多,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德国12名棋手,除一个是华商之外,其他都是没有东方血统的德国人;意大利四名棋手更全部是意大利人。大赛4月门日结束。团体、个人冠军均为中国队获得。梁羽生有记事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 1994年1月,在悉尼作家节上,与金庸主持武侠小说研讨会。 1994年6月,发现膀胱癌。切除后,10月间又复发,动第二次大手术,之后就不再发现癌细胞了。现已基本痊愈。 1994年9月,在悉尼受洗,成为基督徒。 1996年11月8日,悉尼中华文化中心成立。其大堂楹联由梁羽生题联,书法家黄苗子书写。 1999年1月,重返香港。与金庸、金应熙夫人等故友重聚。 ----《梁羽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