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本有百年制造史,日本制造业的崛起曾经历过三个阶段、超百年的时间,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日本制造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等等都得到快速的成长,先后诞生了享誉世界的丰田、本田、松下、日立、京瓷、索尼等企业,创造了JIT、精益生产、6S管理”等经典企业管理方法,终身雇佣制和集体主义等企业文化也日益成熟,汽车、机床、机器人、环保、生化等科技更是世界领先。第二,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成熟度、社会成熟度高度相关,特别是受到国内消费市场环境的约束。在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日本市场上,消费者对于高质量商品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廉价商品,生产质次价低产品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第三,技术立国战略,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从强调应用研究,逐步转向注重基础研究,政府从政策、计划、财政、金融等方面,对发展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尤其是对高技术大力引导和支持。第四,信仰的力量,日本的禅远远超过了宗教范畴,影响到方方面面,比如和艺术的结合,形成的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香道等。当信仰与企业、职业相结合时,日本人强调职人精神、工匠精神,强调一生悬命、世代传承,打造百年老店。第五,幕后的财阀,日本的实业基础,始自明治维新。那时,以家庭财阀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四等四大财阀就已初具规模。二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二次腾飞,在此过程中形成三井、三菱、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劝银六大财团”,通过相互持股、系列贷款、人事互派等纽带形成了新兴的企业集群。财团模式被称为日本的熊猫”,为这个岛国所独有,其核心由三个部分按照横向联合的方式组成,包括主力银行、综合商社和制造企业群。

日本的制造业为什么如此发达?

一、管理制度是根本

日本二战后学习美国的生产管理方式,但是做了自己的创新。

1、品质管理方面:

把美国的精英主义品质管理改造成了大众主义质量管理,也就是从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变成了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强调了全员参加。推广了ZD运动,也就是零缺陷运动。归功于美国的Deming和石川馨。然后著名的大野耐一创立了丰田生产模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也就是精益生产方式,要点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减少时间人力和材料浪费,对产品品质实施彻底的管理。

在制造中,做到无余量采购和加工,消除了二次加工,大大缩短了装配时间。(这当然增加了犯错成本,后面会解释)精密控制,比如安全系数(=1时产品正好能承受计算的应力,寿命等其他属性),通常会定的比较小,大大节约了材料成本等等;对担当的细致划分,各环节的责任划分到个人和小组,造成了明确的任责制度。以及严谨的态度(只有德国人能与之媲美),完善的法律条款。

2、组织创新方面:

形成了主力银行和交叉持股的金融体制,银行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与英美的stock-holder不同,日本是stake-holder,这样给日本企业创造出极端稳定的环境,只要一心一意拓展市场份额,推出新产品就好了,不需要为了投资收益率进行裁员。企业与企业之间也注重长期交易,日语中有个词语叫“下请け”,就是大工厂把生产制造转包给小工厂,这种转包关系十分稳固。

企业内部也注重bottom-up,就是注重“现场”工人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他们个人的能力,注重培养现场工人的技术水平。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对比美国的福特生产模式可以发现,福特主要是靠高度的标准化,是对物的管理,但是日本的制造业更多的是靠对人的管理实现的。

3、日本制造业的关键还是靠上述列举的制度的变革,是这些制度塑造了战后的日本社会风气,即“在一个稳定的生产条件下兢兢业业生产优良品质的产品”,然后是这种风气塑造了日本人的严谨刻板的品格,是这些人在企业、或制造业第一线,改变并塑造了日本制造业的性格。 这些制度建设是发生在二战后的,虽然新鲜了点,也算是“历史渊源”吧。

4、这并不是因为日本人天生就很勤勉,就有某种认真的民族性格。相反在很多明治时期的在日外国人的记叙中,说日本人懒散,无纪律的记录大量存在。民族性格是个捉摸不定的东西,但是可以被制度所改变。 如果一个制度是尊重每个人,追求社会稳定,并提倡在生产上一丝不苟,就很少有人会去偷工减料,会做出昙花一现用了就扔,且粗陋难用的产品。

相反如果一个制度推崇弱肉强食,追求不择手段地发财赚钱,就会有人无视社会基本道德,不断刷新下限。一言蔽之,不是我们的制造业行不行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好的制度的问题。

日本生产的很多产品质量都很高,为何日本制造业这么厉害?

因为日本的工业技术在很早就已经领先了大多数国家,加上他们做事的态度非常严谨认真,有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可以制造出很多高科技和高质量的产品出来。

在身边你会发现很多产品都离不开日本制造,比如数码产品,像索尼,松下,佳能等巨头企业都是来自日本,还有汽车和电子芯片和半导体,日本制造的更是在全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日本这么小,为啥制造业如此强大呢?

首先,日本非常善于学习别国的优点,大家都知道唐朝时期我们是最强盛的时候,当时日本非常尊敬大唐,也经常派出遣唐使来沟通两地文化的交流,也从唐朝学来了一些文化和知识,为将来的自己国家的文化作为铺垫打下基础,而到了明治维新之后,他们开始汲取西方的文化和工业,日本就开始走上工业现代化的道路,摆脱了封建制度



而到了二战结束以后,日本更是经历了飞速的崛起,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科技实力,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后来因为泡沫经济暂停了一会儿,但是现在依旧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三大经济体,而日本的制造业发达也是有原因的,不仅仅是日本人善于学习的精神,对待工作,日本人也是极其的敬业,努力,有一种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也是我们还需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

日本研发怪兽机器狼,日本在玩具行业成绩为何这么出色?

我觉得日本在玩具行业成绩出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日本游戏发展历史悠久,有较好的设备、文化基础;2、日本人对于玩具行业的重视度高,国民接受度大,市场更为广阔;3、日本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意识较强。

首先,日本游戏历史发展久远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我们很早的时候玩的插卡的游戏机,很多都是日本过来的,游戏产业发展快的同时也衍生了玩具这个行业,日本游戏发展快速,市场广阔,因此自然在玩具生产上的投入也比较大,因此成绩也比较优异。

其次,日本家庭对于孩子买玩具这一点排斥性小,不像国内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玩游戏、买玩具就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务正业的事情,市场受限的情况下厂商的投入自然也比较小,玩具在设计上更缺乏亮点,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比较粗糙。

最后,众所周知,日本这个国家虽然发家比较晚,但却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的国家,不然它也没办法凭借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就成为能够媲美欧美国家的发达国家,从这一点上看,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称赞的。这个精神同样也应用于玩具的生产上,从图纸的设计到实物的生产,日本人更加重视玩具的新颖性,而中国则更加重视玩具的趣味性,因此在设计上就会略输一筹。

虽说现在日本玩具制造更加发达,但近些年国内家长教育观的转变和国内游戏行业的崛起也带动我国玩具制造业的发展,以bilibili为首的手办制造产业也开始走向市场,收获了许多玩家的喜爱,相信在未来,我国也会形成独特的玩具设计风格和玩具产业链。

日本是全球制造业里的强国,它的制造业究竟强在了哪里?

日本的制造业强在了技术方面,不仅是机床,汽车等方面,都是全球领先。所以这些也表明,日本的制造业依然是全球领先地位。

日本是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发展制造业的,所以发展历史十分悠长。而日本在制造业方面专门研发技术的,日本并不采用别国的技术,而是自己用时间去研发自己的技术。而日本的高端机床业他的精密度和细节把控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和日本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日本制造业是很强大的。

而日本的汽车行业也是发展时间非常长的。日本最著名的丰田汽车,更是世界各国都有进口,因为日本汽车独有的技术,是汽车行业最好的技术。因为别的国家研发的技术并没有日本的好用,所以日本汽车的销量在全球是很高的,这也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好处,让日本成为了制造业强国。

其实日本的技术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日本人特别重视教育。认为国之根本是要学习,所以日本在教育方面是非常看重的。而这些技术的研发都是许多科学家一步一步潜心研究出来的,他们并不是为了赚一点钱而去研发这个东西,他们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更好的使用感而去研发的,所以日本的制造业是非常强的。而就是日本这样一步一步脚印,踏踏实实的发展自己的制造业,也是日本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的原因。

为什么说日本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自然资源:由于日本为岛国,资源极度贫乏,是世界上进口资源,对外依赖程度最大的国家。

分布特点:临海分布。

日本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主要有京滨(东京---横滨),名古屋(名古屋为中心),阪神(大阪--神户),濑户内(广岛为最大中心)和北九州五大工业中心。

其工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

1、工业发展

日本工业在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

战后,日本先后从美国等工业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确立了本国的技术体系,工业迅速发展。

2、日本工业和石油危机

正当日本工业顺利发展时,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上升,对以进口原料进行生产的日本工业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积极开发省燃料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终于度过了石油危机的难关。

3、制造业的海外生产

日本工业产品性能优良,在海外市场十分畅销。

进入80年代,随着日本工业产品大量销往国外,日本的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和各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为减少贸易顺差,日本企业开始进军欧美市场,在当地成立公司,当地采购、当地生产。

1985年以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相对下降,出口厂家纷纷将工厂迁往人工费低廉的亚洲各国,降低生产成本,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大幅增加。

但是,随着工厂逐步向海外转移,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即所谓的“产业空洞化”。

4、发达的工业

目前,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之一。

日本的重工业包括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包括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制窑业、纸和纸浆及其他工业。

1997年机械工业占工业总生产的44.7%,金属占12.4%,食品占10.9%,化学占10.3%,纺织占2.8%,其他占18.9%。

日本的重工业

--------------------------------------------------------------------------------

一、金属工业

金属工业的中心为钢铁,是建筑、汽车、船舶、电气机械不可缺少的材料。

1997年日本粗钢消费量8,600万吨,人均685公斤。

1998年日本粗钢生产量9,355万吨,继中国、美国之后列世界第3位,在特种钢等高附加值钢铁产品方面,日本的技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80年代以后由于日元升值,日本钢铁原料进口增加。

1998年日本进口铁矿石12,078万吨,其中澳大利亚占52.7%,巴西占21.3%,印度占13.2%,南非占3.8%;进口原料煤6,063万吨,其中澳大利亚占50.4%,加拿大占24.5%,美国占7.2%,印度尼西亚占5.9%。

截止1999年7月,日本主要钢铁企业有新日本制铁、日本钢管、川崎制铁、住友金属工业、日新制铁、神户制钢所、北海制铁等。

除钢铁外,日本还使用大量铜、锌等金属进行工业生产。

二、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是日本工业的中心。

1997年日本有13.5万家机械工厂,从业人员398万。

日本机械技术水平高,汽车等运输机械、电视等电器电子机械、照相机和手表等精密仪器、计算机等一般机械闻名于世。

近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性能优良的高科技产品和有利于环保的产品不断增加。

日本的机械产品大量出口,1998年日本机械出口总额372,678亿日元,进口111,953亿日元。

1、汽车

1970年起日本汽车产业取代了钢铁产业,成为日本的第一大产业,对日本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首次超过了1,000万辆。

1990年达到1,349万辆,创历史最高,此后呈下降趋势。

1996年,日本汽车制造领域就业人员达78万人,汽车生产额达41万亿日元,占整个机械生产的29%。

1998年日本汽车生产1,005万辆,占世界汽车生产量的19.3%。

在1998年日本汽车对外出口中,对美汽车出口比例为29.0%、德国为7.0%、澳大利亚为6.8%、英国为4.2%。

由于日本汽车对外出口增长,贸易顺差扩大,各国纷纷要求日本减少汽车出口,日本在海外生产汽车增加。

1998年日本在海外生产汽车586.7万辆,其中在中国生产50.2万辆。

截至1999年3月,日本的汽车工厂主要分布在爱知、静冈、神奈川、北海道、群马。

为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防止大气污染,日本正在加紧研制电动汽车,但电动汽车完全普及尚很遥远。

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力、内燃两用汽车,在市内行驶用电动,在郊区行驶用内燃机,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减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减少到1/10,这种两用汽车从1997年末开始销售,目前已普及10,000辆以上。

2、造船业

战后,日本造船业迅速发展,1956年至今日本造船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70年代日本造船业曾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产量下降,90年代得以恢复。

日本造船技术发达,能够生产各种规格和要求的船舶。

1998年日本新接造船订单1,098.0万吨,比上年下降438万吨,占世界造船量的41.6%。

3、机床

机床显示着一个国家的加工技术水平和工业发达程度。

日本的机床大部分采用数控装置(nc),技术优良。

1998年日本机床生产额90.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00万美元,但仍超过德国和美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出口额60.7亿美元。

4、家用电器

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在日本的家庭中十分普及。

日本的家用电器质量好,在海外很受欢迎。

特别是电视和摄像机等的72%对外出口。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日本不断开发新家电产品。

5、半导体

半导体技术在机械和家电产品等所有领域几乎均被广泛运用。

日本半导体技术发达,特别是集成电路(ic)的研究和开发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日本ic的特点是小、轻、优质。

其开发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ic)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机械,而且大量用于超小型计算机、计算器、游戏机等日常用品。

1998年日本半导体生产额43,507亿日元。

6、计算机

日本的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所、大学、公司、银行等各个领域,其用途包括信息分析和管理、事务处理、通信等方方面面。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日本的计算机逐渐小型化,性能进一步提高,家用笔记本电脑十分普及,日本的家庭电脑普及率极高。

1998年日本计算机生产量990万台,其中个人电脑964万台,占97.4%;计算机生产额31,295亿日元,其中个人电脑生产额20,934亿日元,占66.9%。

日本的计算机大量出口,主要出口对象为美国、德国、荷兰、新加坡等,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台湾、新加坡等。

1998年日本计算机出口总额35,030亿日元,其中对华出口808亿日元,占2.3%;进口总额20,753亿日元,其中自华进口1,370亿日元,占6.6%。

7、产业机器人

产业机器人是尖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组合。

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发达,是世界上使用产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大小工厂均有使用。

日本生产的产业机器人主要用于焊接、涂装、加工、组装、检查等领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1998年末,日本使用的产业机器人达41.2万台。

1998年日本生产的产业机器人6.1万台,金额4,654亿日元。

三、化学工业

日本化学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等原料进行生产。

日本生产的化工产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肥料、硫酸、药品、涂料、化妆品、胶卷等。

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水平要求高,因此科研在化学工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化学工业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化学工业的进步对汽车、信息和生物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97年日本化学工业的就业人员达42万人,生产额达34万亿日元,其规模超过了钢铁业。

石油化学工业是日本化学工业的重点,化学工业生产的一半是由石油化学工业创造的。

日本的石化产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胶、化学纤维等。

日本的石化工业实行集约化生产,对石油等原料进行多次提炼、综合利用、进行一条龙生产。

截至1998年末,日本的石化联合企业主要有:日本石油化学、三菱化学、出光石油化学、三井化学、旭化成工业、住友化学工业、丸善石油化学、东燃化学等。

最近随着国际石化产业竞争的加剧,为加强竞争力,日本石化工业不断进行合并和合作,日本石油和三菱石油已合并成新的日石三菱公司。

1998年世界塑料产量为14,431万吨,日本占9.6%。

硫酸主要用来制造肥料,1997年日本生产硫酸683万吨。

1996年化肥年度(当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的氮肥生产量为88万吨,磷肥28万吨,钾肥807万吨。

日本的轻工业

--------------------------------------------------------------------------------

一、纺织工业

纺织产业是战后日本的主要产业,对日本经济的振兴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是,随着日本工业中心向重化学工业转移,加之海外纺织产品价格低廉,日本的纺织产品销售不振,纺织工业的地位下降。

在1997年工业产品生产中,纺织产品的比重仅为2.8%,纺织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2.0%。

1998年日本的线产量118.4万吨,其中棉线、毛线等天然纤维产量22.2万吨,占18.8%,化学纤维产量96.1万吨,占81.2%。

1998年日本织物产量323,200万立方米。

1998年日本棉花进口33.5万吨,主要进口地为美国、澳大利亚。

二、食品工业

1997年日本食品产业就业人员128万,生产额35.4万亿日元。

在1997年食品生产额中,面包、糕点等占12.1%,水产食品占11.6%,香烟占7.0%,啤酒占6.8%,乳制品占6.5%,汽水类饮料占6.4%,肉制品占5.7%,调料占5.2%,其他占38.7%。

最近,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含热量和盐份少的健康食品盛行。

三、窑业

日本的窑业主要生产水泥、玻璃、陶瓷等。

日本的水泥和玻璃主要由大型企业进行生产。

1998年日本水泥产量8,133万吨,出口761万吨,截至99年4月1日,日本的水泥企业有19家,工厂44个,主要集中在关东和九州一带。

1998年日本平板玻璃产量2,603万箱,出口55万箱,玻璃制品产量293万箱。

1998年日本陶瓷销售额4,330亿日元,生产者主要为中小企业,其中爱知和岐阜2县的生产占50%以上。

四、造纸和纸浆业

日本纸张消费仅次于美国。

1998年日本纸生产量2,989万吨,其中纸张占60%,板纸占40%;纸浆生产1,092万吨,其中99%用于造纸。

1998年纸浆原料消费量3,612万立方米,其中木屑占96.6%,原木占3.4%。

用于造纸的原料2,976万吨,其中废纸占54.5%,纸浆占45.4%。

最近,由于复印机和电脑普及,纸张消费增加。

为保护森林,节省能源,日本大力推行纸张再利用,废纸的回收率和废纸占造纸原料的比率均超过了50%。

五、其他轻工业

除上述工业外,轻工业还包括木材和木制品工业、家具制造业、出版印刷业、皮革产品制造业和玩具工业等。

其中,出版印刷业的生产额已超过了制窑业和纸及纸浆业的生产额。

日本的工业地带和工厂

--------------------------------------------------------------------------------

一、工业地带

日本有京滨、中京、阪神三大工业地带。

以前日本的大工业地带还包括北九州工业地带,称为四大工业地带,但是目前上述三大工业地带已远远超过了北九州工业地带的规模。

京滨工业地带机械工业发达,出版、印刷业繁荣,川崎和横滨有很多石油精炼所。

中京工业地带主要以机械工业为主,特别是汽车工业发达。

陶瓷等制窑业也主要集中在该地带。

阪神工业地带金属工业发达,纺织工业比率较高。

1997年日本工业生产额3,265,157亿日元,其中三大工业地带的生产额达1,275,961亿日元。

在1997年全国工业生产中,京滨工业地带的生产占14.0%,中京占13.9%,阪神占11.3%。

日本的工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地带,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工厂过密、大气污染、工厂用地和工业用水不足、交通堵塞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新工厂开始向工业地带周边、大工业地带的间隙以及内陆地区转移,形成了一些新工业地带。

除三大工业地带和北九州工业地带以外,日本还有其他一些工业区,主要包括关东内陆工业区、京叶工业区、鹿岛临海工业区、东海工业区、北陆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等。

二、大工厂和中小工厂

1997年日本共有工厂61.3万家,其中人数在300人以上的大工厂仅占0.6%,剩下的99.4%均为中小工厂。

日本的制造业主要靠中小企业支撑。

日本工厂的分布特色是在大工厂的周围,成立了很多中小工厂,主要向大工厂提供零部件,形成了许多工业区。

日本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较高,能够生产出优质零部件和产品,其中还有许多中小企业独立进行技术开发。

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小,生产量少,加之许多中小企业靠接受大工厂的订货进行生产,受大工厂经营情况的影响较大,经营不够稳定,如果大工厂景气下滑,就会要求中小工厂降低产品价格,加之海外产品价格便宜,日本的许多大企业纷纷购买国外产品,一些大企业将工厂转移到人工费较低的亚洲国家,直接进行零部件生产,日本中小企业的处境变得艰难。

近年日本经济持续不振,中小企业破产增多。

日本的电力、核能和工业用水

--------------------------------------------------------------------------------

战后,日本的发电主要以水力发电为主。

60年代随着中东石油开发,日本火力发电大幅增长。

70年代发生2次石油危机,日本开始研制核能发电,日本核能发电大幅增长。

日本同时还在研究利用地热、燃料电池、太阳能、风力等新能源发电,但是由于费用高、发电量小,进展不大。

1998年日本发电量1.05万亿千瓦,其中水力发电占9.8%,火力发电占58.1%,核能发电占31.8%。

1998年12月末,日本共有原子炉52座,发电设备容量4,508万千瓦,核能发电顺利发展。

日本核能技术在世界上评价较好,但是茨城县东海村发生的核原料泄漏事件使人们对核能发电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水是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资源。

特别是冷却水占工业用水的77%左右。

化学、钢铁、纸和纸浆业用水消耗巨大。

日本的工业用水61%为回收再利用水,目的是为了节省水资源。

近年由于气候时有异常,夏季雨水不足,工业用水下降,解决夏季用水不足问题已成为一大课题。

日本为什么是发达国家?

因为日本的工业比较发达,所以日本是发达国家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工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节能节材方向发展。主要部门有电子、家用电器、汽车、精密机械、造船、钢铁、化工和医药等,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主要工业区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主要形成了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4个主要的工业区。机械工业一直处于重化学工业的中心地位。

日本的制造业发展:

日本工业集中于几个工业区的方式发展,例如关东地方和东海地方,东京和福冈之间。一个狭长型的工业地带拥有亚洲最悠久的工业史。许多产业在日本高度发展,包含消费性电子、汽车、半导体、光纤、光电、多媒体、影印机、高级食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电子电气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日本三菱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通用的超级企业财团。

日本的电子电气产业和高科技著名制造商包括索尼、松下、佳能、夏普、东芝、日立等公司。汽车制造业方面,日本公司的汽车生产量超越美国和德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其中丰田、马自达、本田和日产等制造商,均有汽车产品畅销全球。